-
1 # 水泊之聲
-
2 # 銜筆書史
“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在《清平樂》中,北宋仁宗朝的諸多名臣良將紛紛粉墨登場,然而,在本人看來,在仕途上最成功的文人,莫過於包青天——包拯。
自秦漢以降,評價文人,不過三個標準——立德、立功、立言。用著三個標準來衡量,包拯算的上宋仁宗一朝中的佼佼者。
先說立德——
包拯的名字,從宋朝開始,就一直和清廉捆綁在一起。
有一件事,很能說明問題——端州出產的端硯,在宋朝時便是貢品,無數文人墨客、權貴宗親,都以擁有一塊上好端硯而自豪。然而,包拯在端州知府任上幹了接近兩年,除了按數量進貢之外,從來沒有將一塊端硯揣進自己的腰包裡。
更可貴的是,包拯不止清廉,還從不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一套。包拯最高的官職做到過樞密副使(國防部副部長),算的上是朝中頂了尖的大員。按照當時的習慣,包拯的子女們不說攀龍附鳳,靠著包拯的背景,謀一個好出路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然而,包拯的兩個兒子,做過的最高官職也不過是一州的“通判”——大概相當於現在地級市副職兼紀委書記。兩個女兒,一個嫁給了陝石縣的主簿,一個嫁給了國子監的主簿,都是芝麻綠豆大小的官兒。可見在當時,包拯就頗有“管好身邊人”的覺悟。
再說立功——
雖然在後世的公案小說中,包拯被演繹成了一個“福爾摩斯式的人物”(胡適語),但在真正的歷史上,包拯更多是以一個“捍衛者”的形象出現的——而他捍衛的,正是國家制度與法律的尊嚴。
宋仁宗的寵臣王逵,在地方上巧立名目、盤剝百姓、橫行不法,包拯連上七道奏章彈劾,甚至連宋仁宗都一塊罵:“皇上不聽人言,任用酷吏,這是王逵的幸運,卻是一路(省)百姓的大不幸!”,硬逼著宋仁宗罷黜了王逵;
宋仁宗寵愛張貴妃,屢次給她伯父張堯佐加官進爵,朝中大臣大多沉默不言,而包拯卻犯上直諫,說到激動處,唾沫星子都飛到宋仁宗臉上。訊息傳到後宮,張貴妃也覺得太過分,主動請求宋仁宗免去了父親的許多兼職;
仁宗時期的大才子宋祁——就是寫下“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那一位——就因為在益州任職期間大吃二喝,行為不檢,便讓包拯參了一本,眼看要到手的“三司使(財政部長)”職務也丟了。
......
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包拯雖然不一定算得上神探,但卻著實有一副鐵面孔、一身硬骨頭。
最後說立言——
歐陽修評價包拯:“學問不深,思慮不熟”,可見,詩詞文章並非包拯所長,但並不代表包拯沒有給後世留下文字上的財富,相反,他的許多言語,即使放到現在,也毫不過時,甚至可以出一本“包青天語錄”,讓現代的官員們好好學習一下:
包拯講廉潔:“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包拯談官員社交:“彼富人也,吾徒異日或守鄉郡,今妄與之交,豈不為他日累乎?”
包拯論用人:“不必分文武之異,限高卑之差,在其人如何耳。”
包拯說治國理政:“去刻薄,抑僥倖,正刑明禁,戒興作,禁妖妄”
......
何況,包拯以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不僅在當時便有無數民謠讚頌,更給後世留下了無數傳說與故事,與單純的著書立說相比,恐怕還是“包青天”的故事,更加深入人心吧。
-
3 # 磊哥影視
為什麼古代詩人執著於仕途?
哈哈哈,這個問題好幼稚啊。
古人云:“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入仕做官啊。
高官會有厚祿,會有豪宅和美女呀。
什麼治國安邦平天下,開萬世太平,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與抱負,都是虛的。
如果做高官依然居陋室,一日二餐粗茶淡飯,家徒四壁,估計沒人想做官了。
有句詩寫得好呀——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來吧,年輕人,加油!
好好讀書吧。
書裡有你想要的財富、地位和美女啊。
《勸學詩》是宋真宗趙恆寫的。
全詩如下: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這首詩直截了當。
讀書苦學就是為了博取功名,步入仕途,居高堂廣廈,擁美女如雲。
什麼“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什麼“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都弱爆了。
今天我們吃苦受累,就是為了明天能享受生活。
記得戰國時代蘇秦曾說過:
“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厚,蓋可忽乎哉!”
“誒呀,窮的時候連爹孃都嫌棄我,有錢有勢了親戚們看到我都害怕。
人生在世,金錢和地位這兩樣東西,也不能太不在意啊!”
正因為如此,古代詩人才汲汲於富貴功名吧。
你看,連盛唐第一網紅詩人李白,接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都喜出望外: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
4 # 舞陽侯
沒有看過這部劇,但是瞭解它發生的時代,宋仁宗時期。這個時期有很多名臣,我認為在仕途最成功的是晏殊,有名的富貴閒人。沒有其他名臣的波折坎坷,穩紮穩打的晉升宰相,然後退休!
回覆列表
《清平樂》中仕途最成功的文人,我認為是晏殊。
前段時間《清平樂》,大部分人還是被王凱、江疏影給吸引過去的吧?
畢竟在現在這個社會,顏值即正義,能讓追劇的小姐姐們沉下心來看歷史劇,除了劇本的用心打磨。演員的號召力也不可小覷。
而在看到演員表中喻恩泰的名字時候,我頓覺眼前一亮。不吹不黑,當年《武林外傳》中的呂秀才的一口“子曾經曰過”看的直想打人,但後來年歲漸長,對於喻恩泰的演技以及對劇本的認真付出都深深讓我著迷,當然還有那變態的學習能力!
而此劇中喻恩泰正是扮演晏殊,我心目中《清平樂》仕途最成功的文人。
為什麼這麼說?
說下我的幾點理由吧!
1、智商線上早早入仕:從小便有神童之名,7歲就能寫詩文,14歲就被地方官舉薦到京城參加考試。
想想他的同年們吧,大多都是二十幾三十幾甚至四十幾的人了,閱歷、知識儲備根本不在一個量級上,放在現在,是不是要來一句:他還是個孩子啊!
正所謂開掛的人生不需要解釋,後面的考試晏殊大放異彩,就任祕書省正字。
2、堅持原則不放鬆:在做太子舍人的時候,時常規勸太子,等到太子即位,也沒有懲罰他,反而繼續重用他,由此可見勸諫也是一門藝術。
3、不拘一格用人才:為什麼說這一點,當時的范仲淹、孔道輔、歐陽修、王安石、韓琦等皆出其門,又能識富弼於寒素之中,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這些人不管是在政治上還是在文學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們現在常說一個有能力的人站著能賺錢,躺著也一樣能賺錢,當然這過於物質化了。
但在當時,能夠做到門生故吏滿天下,關係網密密麻麻成這樣的,關鍵是上面還沒有猜忌,一般人有幾個能做到這樣?
有人也許會說文人不知兵,但去看看他的戰績就知道晏殊絕對不是隻會耍嘴皮子的人。
雖然他嘴皮子確實厲害……
4、死後極盡哀榮:去世後仁宗停朝兩天,就是為了哀悼他,並且在碑文上撰寫“舊學之碑”四個字,也說明了他在文壇的影響力。
至於形式上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樞密使,仁宗朝起起落落太多人,我覺得反而沒必要在這上面過多糾結,雖然晏殊也都做過。
再來兩句個人非常喜歡的他的詞吧。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範公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大胸懷;
王公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換還”是一時惆悵
歐陽公的“醉翁亭記”有著豁達
……
每個人都在綻放著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