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三十多年前讀大學時接觸美學就非常認同世界著名雕塑家羅丹這句名言。結合自身的詩歌創作實踐和藝術教育傳播定位,個人認為提升審美力(審美水平)需要如下前提:
第一,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後天透過觀摩、模仿、交流、學習、領悟、總結而來的直覺性判斷力或鑑賞力;
第二,純熟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之熵減法則或日本山下英子提倡的“斷舍離”之自我管理能力的原則,即審美是一種由量到質、由多而精、由繁就簡、由貪再舍的返璞歸真之逆熵過程。
第三,審美力或藝術修養境界與個體的心性修煉相關,尤其與個體自覺的尋找內在心靈秩序之過程相關,亦即,一切能為你當下之情緒帶來審美愉悅或靜心效應的審美物件(自然景觀、藝術品、音樂、歌劇、舞蹈、攝影、閱讀、高層次的交流、打坐、冥想或藝術創作之過程本身等等行為或活動);
第四,由第三點逆推,如果審美過程反而為審美主體帶來更多的思維混亂或審美疲勞而非釋放更多的可能性和自由,那麼,說明你的審美力並沒有任何提升,或審美物件並沒有深刻觸動你的靈魂而帶來改變。所以,審美過程同樣是一種追求人性自由之過程。任何扼殺這一自由的審美行為都是非人道的“偽審美”或“審醜”;
第五,由第四點進一步推論,審美的關鍵前提是迴歸非功利的童真或專注,就像海灘上玩泥沙或發現一隻他從未見過的貝殼而令其欣喜若狂的孩童,只有這種“無用之用”的非功利審美行為才是有意義的。這同樣說明,審美之本質是一種遊戲,而遊戲之前提是你必須有充足的空閒或自我消遣的時間。
當下華人從整體而言之所以審美力猥瑣不振,在於人人(包括藝術家和或藝術教育工作者本身)都在為眼前某塊可感的“肉”(急功近利)而營營役役,而對身邊的美“視而不見”或缺乏感動(麻木)。
——詩人馬丁林隨感《關於審美力》,2019-04-01上午於工作室(圖片為女兒就讀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最新的研究生攝影習作,模特為美國服裝界專業模特)
“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三十多年前讀大學時接觸美學就非常認同世界著名雕塑家羅丹這句名言。結合自身的詩歌創作實踐和藝術教育傳播定位,個人認為提升審美力(審美水平)需要如下前提:
第一,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後天透過觀摩、模仿、交流、學習、領悟、總結而來的直覺性判斷力或鑑賞力;
第二,純熟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之熵減法則或日本山下英子提倡的“斷舍離”之自我管理能力的原則,即審美是一種由量到質、由多而精、由繁就簡、由貪再舍的返璞歸真之逆熵過程。
第三,審美力或藝術修養境界與個體的心性修煉相關,尤其與個體自覺的尋找內在心靈秩序之過程相關,亦即,一切能為你當下之情緒帶來審美愉悅或靜心效應的審美物件(自然景觀、藝術品、音樂、歌劇、舞蹈、攝影、閱讀、高層次的交流、打坐、冥想或藝術創作之過程本身等等行為或活動);
第四,由第三點逆推,如果審美過程反而為審美主體帶來更多的思維混亂或審美疲勞而非釋放更多的可能性和自由,那麼,說明你的審美力並沒有任何提升,或審美物件並沒有深刻觸動你的靈魂而帶來改變。所以,審美過程同樣是一種追求人性自由之過程。任何扼殺這一自由的審美行為都是非人道的“偽審美”或“審醜”;
第五,由第四點進一步推論,審美的關鍵前提是迴歸非功利的童真或專注,就像海灘上玩泥沙或發現一隻他從未見過的貝殼而令其欣喜若狂的孩童,只有這種“無用之用”的非功利審美行為才是有意義的。這同樣說明,審美之本質是一種遊戲,而遊戲之前提是你必須有充足的空閒或自我消遣的時間。
當下華人從整體而言之所以審美力猥瑣不振,在於人人(包括藝術家和或藝術教育工作者本身)都在為眼前某塊可感的“肉”(急功近利)而營營役役,而對身邊的美“視而不見”或缺乏感動(麻木)。
——詩人馬丁林隨感《關於審美力》,2019-04-01上午於工作室(圖片為女兒就讀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最新的研究生攝影習作,模特為美國服裝界專業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