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葡萄酒VIP專家

    法國政府曾經解密逾20萬份二戰德佔時期法國傀儡政權【維希法國】的檔案,來自包括維希政府內政部、外交部、司法部、警察部等部門,另外亦有部分是戰後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政府對戰時戰爭罪行的調查檔案。

    歷史學界認為,這將有助瞭解維希政府參與納粹德國反猶大屠殺等歷史;維希的居民則希望,這能讓外界對該市的印象改觀,今後不用再揹負當年【傀儡政權】的汙名:

    一、1940年6月,納粹德國攻佔法國巴黎,時任法國總理貝當元帥率法國政府投降,並被任命為法國「國家元首」,兼任總理。

    1940年6月22日,德法雙方簽訂停戰協定。1940年7月,法國國會在維希舉行富有爭議性的投票,授予貝當一切立法、司法、行政及外交權力,貝當政府改國號,實行法西斯獨裁。同年7月,法國政府遷往中部城市維希(Vichy),因此那段時期的法國一般被稱為「維希法國」。根據德法停戰協定,法國北部包括巴黎在內的約五分之三國土由德軍佔領,當中主要是工業發達地區,而德軍軍費由維希政府承擔;維希政府則管轄南部農業地區,並要大幅裁軍,且必須在政治、經濟、外交等領域與德國【合作】。當時除英國之外的國家都承認維希政府為代表法國的政府。

    二、貝當與德國佔領當局合作,以換取軸心國不瓜分法國的承諾。

    維希當局協助抓捕猶太人和其它【不良分子】,有時,其軍隊也積極地與盟國對抗。最初,儘管新政府(即維希政府)支援納粹主義,但是其仍然贏得了很多法國民眾的支援,因為他們把支援納粹主義看作是保持法國獨立和領土完整的必要手段。

    三、維希政府雖然宣稱保持中立,但實際上施行法西斯獨裁統治,得以保留的國會也徒具虛名,只作為諮詢機構存在。

    維希法國的合法性與貝當的領導權一直受到流亡的戴高樂將軍的挑戰,他宣稱自己是法國合法政府的代表。民意逐漸地轉向反對維希政府和德國佔領當局,抵抗運動也在蓬勃發展。在1944年6月盟國攻入法國之後,戴高樂宣佈成立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維希政府遷往德國的希格馬林根,次年垮臺!

    四、不少的維希政府官員與成員在戰後都受到法國政府的通緝與囚禁,維希政府首腦之一的賴伐爾戰後被求處死刑,貝當原本也遭求處死刑,但是貝當因其一戰戰功之故改判無期徒刑,而被囚禁在大西洋中島嶼的一個要塞中至病故。

    綜上所述:實際上,維希政府反映了法國財政寡頭和反動軍人集團的利益,尤其反映了與希特拉德國有密切聯絡的大資產階級的利益。許多大壟斷資本家直接參加了貝當政府,當了部長。如印度支那銀行Quattroporte蓬杜埃為外交部長,冶金工業巨頭皮舍為工業部長,公共運輸公司經理布第埃為財政部長等等。維希政權受到了【法蘭西行動】、天主教神職人員等極右派和右派的廣泛支援。

    總結:維希政權的一切政策措施,都是為維護大資產階級的利益,鞏固其反動的獨裁統治。

    政治上,消滅一切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停止從國民議會到地方市政局的選舉,解散了一切政黨,對共產黨人進行殘酷鎮壓,對猶太人進行瘋狂迫害;經濟政策上,解散了企業主聯合會,成立了各種組織委員會,由大壟斷資本家控制工業、商業各組織委員會的領導權;農業上,由大農業主領導【農民聯合會】,加緊對農民剝削;勞工政策上,解散一切工會組織,制定【勞動憲章】,把資本家、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統一於【勞資協會】的組織;在文化教育上,規定青年有義務在【勞動營】勞動,進行法西斯教育,併為德國提供勞動力。教會又受到了國家的重視和保護,成了維希政權的重要支柱之一。

  • 2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0年6月21日,大勢已去的法國與德國開始進行停戰談判。談判地點還是貢比涅,還是那節專列車廂,為什麼呢?很簡單,1918年德國簽字投降的地方就是這裡,隨後就是《凡爾賽和約》的制裁,德意志民族的屈辱必須在這裡發洩。

    這一天,作為恥辱的象徵,福熙的專列車廂被德國工兵從博物館裡拉出,停放在原來的位置。為了更能獲得征服者才能體會到的快感,會議地點事先對法中國人保密。德中國人就是想看到法中國人驚愕時的窘迫樣子,以及帶給他們的最大羞辱。

    前來談判的法國代表驚訝的同時,也十分清楚德中國人的用意。在記者們的圍觀下,毫無尊嚴地步入會場,簽下了比第一次《貢比涅停戰協定》更苛刻的協定。訊息傳到國內,整個德國沸騰了,人們紛紛自發上街祝賀,民族尊嚴得到了空前滿足。

    對於法中國人來說,這一天可以用“暗無天日”來形容。根據協定,法軍解除武裝,所有武器上繳德國;一戰後,被法國割去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併入德國;並將法國肢解為兩部分,德軍佔領其3/5的領土,剩餘部分由貝當政府統治。

    更過分的是,這3/5的法國領土包含了富庶的北部工業區,以及整個大西洋沿岸地區。可憐的法國不僅成為了一個內陸國家,而且還要支付佔領軍的費用。要知道,一戰德國投降時,只要求其撤軍,並沒有解除德軍的武裝,更沒有佔領軍。

    就算嚴苛的《凡爾賽和約》,還准許其保留10萬人的部隊,除了阿爾薩斯、洛林和“波蘭走廊”外,基本沒有肢解德國。這比一戰時還苛刻的條件,讓法國代表不能接受並表示抗議,但德中國人並不打算進行討價還價,只要求其全部接受。

    在德國的最後通牒下,法中國人已經失去了大部分的籌碼,只得屈服投降。欣喜若狂的德中國人將這節“福煦車廂”作為戰利品,拉回柏林供人們參觀。在歐洲戰爭結束前夕,德國元首命令炸燬這節車廂,以免德國戰敗再次獲得羞辱。

    那為什麼德國要保留2/5的法國呢?

    法國投降,是德國在二戰初期取得的最大勝利,不僅戰勝了除蘇聯外唯一有實力與德國抗衡的國家,而且在戰略處境上得到了極大改觀,尤其是消除了縈繞德國幾代人兩線作戰的陰影。但不佔領其全境,還有許多政治智慧在其中。

    首先,防止出現抵抗運動。投降後的法國,任何一個不願當“亡國奴”的人們都會選擇抵抗,而法國還擁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這都是不容小噓的反抗力量。保留一個傀儡的政府,由其統治海外殖民地,以及維護社會穩定,是最好的抉擇。

    而對於將戰爭繼續下去的德國來說,這不僅可以維護“後方”秩序,減少駐軍,而且可以防止出現主戰的流亡政府。二戰期間,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只有英國承認其“合法性”,其他國家都承認維希政府,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其次,加強對英國的封鎖。德國海軍實力弱,不可能控制法國的海外殖民地,而這些也是英國窺視已久的地方。有了維希政府,可以間接地控制這些殖民地,防止其倒向英國,並弱化其在非洲的影響,繼而在大的格局中,對英國進行封鎖。

    更重要的是,牽制法國海軍。在世界排名第四位的法國海軍,擁有各類艦艇一百多艘,是一支實力較強的海上力量。在法國投降前,英國極力建議兩國合併的目的,就是想擁有這股力量。也正因為如此,憤怒的法國決定向德國求和。

    然而,維希政府的海軍,始終是英中國人心中的“梗”。在他們看來,一旦德國擁有法國海軍,將加大對英國本土的威脅。在百般勸說無效的情況下,英國對法國海軍強行扣留,甚至武力攻擊。昔日的盟友變成敵人,德國此舉“一舉兩得”。

    單從戰略角度上講,德國留出2/5的法國是很高明的,不僅佔有其經濟發達地區,使其在經濟上依附於德國,而且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尤其是戰爭仍在繼續,大量的兵員可以避免投入到維持秩序中,更何況,還提供了封鎖英國的海軍基地。

    不管怎麼說,如今的德國成為歐洲真正的霸主,特別是法國的投降,以及英國勢力被趕回本土,剩下的小國要麼被滅亡,要麼淪為德國的“馬前卒”。而一戰後,過著憋屈生活的德中國人終於揚眉吐氣了一把,更加瘋狂地追隨德國元首。

    殊不知,這是一條自尋滅亡的道路,德國的“輝煌”很快就會過去。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 3 # 端木建

    貝當(1856年~1951年)法國元帥,一戰中的法軍總司令和二戰時的維希法國首腦.出生於加來海峽省的科希阿拉圖爾.1878年在聖西爾軍校畢業後開始在法國軍中服役.後進入高階軍事學校深造,1888年畢業,留校任戰術教官,在授課中強調防禦,反對盲目進攻.以後到部隊擔任指揮職務.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歷任步兵旅長、師長和軍長,率部參加了馬恩河戰役和阿拉斯、香檳等戰役.1916年2~5月,出任凡爾登要塞司令,採取果斷措施進行頑強防禦,取得了重創德軍的重大勝利,為協約國軍隊隨後轉入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爾後,出任中央集團軍群司令、西線法軍總司令.1917年5月,接替尼維勒擔任陸軍總司令,任內平息了法軍的譁變.1918年,晉升為元帥,指揮法軍參加了協約國軍對德軍的總進攻.戰後,於1920~1931年擔任法國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22年起兼任陸軍部總監.其間,於1925~1926年曾率軍鎮壓了法屬摩洛哥的裡夫族人民起義.1931年起任防空總監.1934年2月起任陸軍部長.他在任期內,不僅同軍隊中各親法西斯集團保持密切關係,而且片面強調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陣地戰經驗,支援構築馬其諾防線,推行消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對法軍的建設影響頗大.

    眾所周知,1940年納粹德國入侵法國後,貝當與侵略者“合作”,成立了偏安一隅的維希政權.它以“為法國的存活”作藉口,幹了不少助紂為虐的勾當,包括將大批法國猶太人遣送到集中營.戰後,除貝當等少數頭面人物受到司法審判外,維希政權的成千上萬行政官員,未加甄別一律受到法律保護,其中相當一大部分人,改頭換面之後依然風光於政界,帕蓬就是一個典型.維希政權作為國家機器犯下的罪行,從未受到應有的歷史譴責,更遑論司法追究.實際上,從司法角度講,維希政權的活動是國家行為,而不是貝當等人的個人行為.這種局面的形成有著複雜的社會背景.

    二曰“維希有功”.相當一些法中國人認為,維希偽政權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持這種觀點的人還振振有詞,比如,“如果沒有維希政權,恐怕巴黎聖母院、盧浮宮早已夷為平地”.再如,“如果沒有維希政權,就不會有戰後法國的國際地位.因為如果法國被完全佔領,戰後就會被當作‘敵國’對待”.

    三曰“歷史空白”.這是戴高樂將軍的發明.他在巴黎解放當天說過一句名言:“維希政權無論過去和現在都是無效的”.孰料此話竟比法律還有分量,此後半個世紀,維希的歷史便成了禁區.

    每個民族的歷史都擁有輝煌,也都難免有黑暗的一瞬.勇於正視自己民族的歷史弱點,卻是一種明智之舉.德國前總理勃蘭特憑弔二戰中死難猶太人的亡靈時長跪不起的感人之舉,使所有受過德國法西斯迫害的人看到了戰後德國政府和人民深刻反思歷史的決心,從而化解了民族仇恨.19世紀的法國大文豪雨果曾怒斥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暴行.他寫道:“有兩個強盜,一個英吉利,一個法蘭西,縱火焚燬了這個東方藝術瑰寶,並劫掠一空……”儘管雨果沒有到過中國,但他在中國家喻戶曉,他的偉大人格為世代中中國人民所敬重.

    二戰期間,法蘭西民族之所以得以生存、延續,並在戰後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靠的是什麼?是維希政權的苟且偷安,還是活躍於法國本土和境外的抵抗力量的頑強鬥爭?這是婦孺皆知的史實,無須論證.

    戴高樂將軍的維希歷史空白說,可以認為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一種政治策略,戰後歷屆法國總統都一以貫之地沿襲了這一作法.直到希拉剋,才開始打破這一歷史禁區.1995年希拉剋競選總統時,曾觸及這一敏感問題.日前在出席向猶太人移交維希時期史料的儀式上,他進一步勸慰法中國人要正視自己的歷史,承認維希政權的存在及其罪行.他說:“是的,被佔領的法國曾經存在過;是的,法國當局曾經協助過逮捕、搜查、流放等行動;是的,集中營在法國也曾經出現過.這一切事實都應當說出來,都應當予以承認.這並不是在揭自己的傷疤,而是希冀在健康、清新的基礎上構築美好的今天.”

  • 4 # 醉之春日照綠茶

    在現代法中國人對待維希政府觀點幾乎和中中國人對待汪偽政權一樣,都是漢奸賣國賊政權。

    維希政權被法中國人民認為是其輝煌歷史上巨大黑點。法中國人民為此感到羞恥,因為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和納粹苟合的象徵。

    二戰時強大的法國軍隊在面對德國的閃電戰時,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一個月內有10萬法軍士兵陣亡。做為法國一戰英雄的菲利普·貝當居然與希特勒進行談判,並與納粹分子公開合作。他對於納粹合作辯稱是為了避免更多的傷亡和破壞,沒有做錯所有。但是他仍然被現代法國稱為漢奸賣國賊。他從來沒有試圖幫助過盟友,他助紂為虐,剝奪了72000名法國國籍的猶太人將他們驅逐出法國,隨後被納粹屠殺。當德中國人佔領法國時,維希政權不僅追捕各種反對派和少數派(猶太人,共產主義者,共和黨人,民族共和黨人),維希政府還尋求德國警察憲兵和軍方的幫助。

    請記住在1940年之後,主戰派法國總理保羅·雷諾(Paul Reynaud)選擇貝當為事實上的國家元首,以領導法蘭克與德國停戰談判。這認命只是“臨時”。

    但貝當在1940年7月11日通過三項憲法法案賦予了自己絕對的權力,並廢除了《憲法》中規定總統必須每屆7年的任期限制。

    貝當擁有了政治,司法和立法的所有權力。他可以修改新憲法,甚至指定自己的繼任者。在法國曆史上連路易十四也沒有這種權力。

    維希法國不再是共和國:他消滅了任何反抗他的力量和持不同政見者。

    死刑被濫用,特別是針對反對者,許多法國共產黨員被送上斷頭臺。

    他不僅頒佈了反猶太法,而且宣佈同性戀者為死罪。

    最著名的是,他發明了“法國青年計劃”(Chantiers de la JeunesseFrançaise),該計劃迫使任何年輕人從事社群工作。

    他命令其領土上剩餘的法國軍隊與北非的盟軍作戰,與自己的同胞骨肉相殘。

    你可能認為他受到納粹的脅迫,事實是納粹從未向他施加壓力,他比納粹更納粹。

    雖然當時他已經80多歲,但還是全力以赴地取悅希特勒。他是一個殘酷的獨裁者,並試圖建立人格崇拜,樹立自己的偉光正形象。

    事實上,維希政權是法國的納粹政權!

  • 5 # Destroyers

    一曰“羞於啟齒”.法蘭西民族擁有驕人的歷史.說起路易十四、拿破崙和戴高樂,法中國人可以滔滔不絕.然而,法國在二戰中不僅敗於德國手下,而且居然在維希的旗號下淪為侵略者的幫凶.在一些人看來,這種辱沒門庭的史實不好與法蘭西民族相提並論.

    二曰“維希有功”.相當一些法中國人認為,維希偽政權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持這種觀點的人還振振有詞,比如,“如果沒有維希政權,恐怕巴黎聖母院、盧浮宮早已夷為平地”.再如,“如果沒有維希政權,就不會有戰後法國的國際地位.因為如果法國被完全佔領,戰後就會被當作‘敵國’對待”.

    三曰“歷史空白”.這是戴高樂將軍的發明.他在巴黎解放當天說過一句名言:“維希政權無論過去和現在都是無效的”.孰料此話竟比法律還有分量,此後半個世紀,維希的歷史便成了禁區.

    二戰期間,法蘭西民族之所以得以生存、延續,並在戰後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靠的是什麼?是維希政權的苟且偷安,還是活躍於法國本土和境外的抵抗力量的頑強鬥爭?這是婦孺皆知的史實,無須論證.

    戴高樂將軍的維希歷史空白說,可以認為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一種政治策略,戰後歷屆法國總統都一以貫之地沿襲了這一作法.直到希拉剋,才開始打破這一歷史禁區.1995年希拉剋競選總統時,曾觸及這一敏感問題.日前在出席向猶太人移交維希時期史料的儀式上,他進一步勸慰法中國人要正視自己的歷史,承認維希政權的存在及其罪行.他說:“是的,被佔領的法國曾經存在過;是的,法國當局曾經協助過逮捕、搜查、流放等行動;是的,集中營在法國也曾經出現過.這一切事實都應當說出來,都應當予以承認.這並不是在揭自己的傷疤,而是希冀在健康、清新的基礎上構築美好的今天.”

  • 6 # 聽風的故事tar

    “維希政權”是以法國貝當為首的投降派建立起來的,二戰時期,德國扶持的傀儡法國政權,跟日本扶持汪精衛建立的汪偽政權是如出一轍。按照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維希政權就是漢奸政權,同時也是法蘭西共和國(法國的全稱)歷史上的恥辱,戰後應該被法國民眾清算才對。然而二戰結束以後,絕大多數民眾選擇了遺忘,法歷屆政府選擇了沉默,維希政權的主要頭目逍遙法外,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才被社會各界公開承認。

    (一)、1945年至1970年為了政治目的,直接被無視

    法國國內在這段時期只有一種聲音:那就是維希法國不是法國正統歷史的一部分。法國曆史從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二戰前的法國)直接進入第四共和國(二戰後的法國),法國的民主是沒有中斷的。第三共和國最後那次帶著投降自殺性性質的投票是不合法的。法國社會上上下下直接無視,把這段歷史當作“法國的野史”一樣存在。戴高樂在這種情況之下大肆宣揚:“法中國人民英勇奮鬥和努力戰勝了德國法西斯”。而恰恰這種言論也是當時法國需要的,從而抹去了法國二戰時的尷尬局面。正是因為如此,法國得以戰勝國的名義活躍在國際政治舞臺創造了基礎條件。

    二戰期間美國和蘇聯當局,尤其是美國,基本上就沒把戴高樂建立的自由法國當回事,羅斯福更是非常不喜歡戴高樂。要不是戴高樂在諾曼底登陸之後主動向法國解放區發出言論,美國會在法國成立和德國、奧地利一樣的軍事管理區的。因為在美國看來,法國已經投降,法國是軸心國身份的法國,從1940到1941年間美國承認維希法國為法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戴高樂的自由法國美國是不認可的。由於憑藉戴高樂構建的“法中國人民是戰勝德國鬼子”的口號言論,讓美國不得不在1944年預設戴高樂的法國民事政府合法性,同時同意了戴高樂提出的法國軍隊必須首先進入巴黎的要求。

    然而這種觀念顯而易見是非常侷限性的。雖然法國國土上除了極少數在做作遊擊抵抗以外,但是主體的法國民眾是支援貝當元帥向德國納粹投降,從而也反應出法國當時的民眾默認了以貝當為首建立的維希政權。在1940年的混亂中,法國各地的官員幾乎都在為了讓自己的城市成為不設防而奔走,投降之後直接參與維希政權。而這些官員幾乎都獲得了當地頒發的榮譽勳章,表彰他們在戰爭中保護了當地的安全。當時的法國是一個徹底破碎的法國,國民幾乎喪失抵抗的意願。從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行政官員很多都平穩過渡到了維希政府。

    所以二戰結束至上個世紀70年,法國當局完全無視維希政府與納粹合作的事實,就像今天美國政府甩鍋中國一樣,法國把鍋都甩給納粹德國,明顯與歷史不相符合。當時的法國百廢待興,環境不允許戴高樂政府馬上進行反思,同時法國社會上上下下也沒有人去指認。因為在當時團結整個社會專心搞發展才是法國的大事。維希政府的許多官員,甚至包括高官,都繼續平穩過渡到法蘭西第四共、第五共和國擔任職務。自然而然,在法國沒有人把他們當做戰犯的話題來討論。

    (二)、1970年至1990年開始被社會揭露

    然而不幸的是,當時正直美蘇冷戰進入白熱化時期,蘇聯對歐洲虎視噹噹,同時又是歐洲一體化的重要程序階段(歐盟的前身階段)。為了外部大環境的考慮,再加上法國民眾大多數人選擇遺忘,從而法國政府當局一直阻撓壓制,直到1981年才獲得批准在法國電視上播放

    (三)1990年以後,法國當局開始正視和反思這段歷史

    1995年,法國總統希拉剋上臺,法國政府當局對二戰維希政權的態度轉變發生轉變。 當時的法國離二戰已經整整過去了50年時間,法中國人民開始對於真相以及正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希拉剋作t為法國新一屆的政治精英(1944年,希拉剋年僅12歲) 終於在1995年正面承認了法國維希政府在二戰期間對猶太人犯下的滔天罪行。並且啟動了被法國政府壓制下來的一系列維希政府高官的訴訟案件。

    個人真實的感受和評價

    對維希政權暴行的無視,客觀上保證了法國戰後思想領域的穩定,可以說這對法國的復興是不可或缺的。特別是在冷戰的大背景下,政治環境不允許法國政府在國內進行大反思和大清算。

    但是,對那些二戰期間受害的猶太人及普通民眾是非常不公平的。而且等了整整50年,二戰時期的儈子手和法國受害的民眾以及知道真相關係網的人:基本上老的老,死的死。外加上法國曆局政府不正視這段歷史,很多年輕人對那段歷史已經顯得麻木不仁和淡忘。正是因為時間拖的久,法國政府可以沒有任何心理障礙地處理這些問題,才最終帶來遲到的正義。很多時候政治就是這樣,對錯並不重要,對國家利益是否有益,才是政治家們考慮問題的中心。但是,對於法國的普通老百姓來說,是極其殘酷而又讓人感到無賴和唏噓。

  • 7 # 小王知識堂

    二戰後法中國人對維希政權的評價也分這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大概在1970年之前)大多數法中國人和法國曆史學者對這段被德中國人統治的歷史選擇無視與淡化。隨著盟軍光復巴黎,戴高樂的自由法國在法軍(絕大部分是敦刻爾克撤退英國的法軍和部分參加巴黎起義的起義軍)的簇擁下重回執政,由此也宣告納粹德國的傀儡維希政權正式垮臺。此時法中國人在大街上大肆羞辱曾經嫁給德中國人的法國女人,在盟軍的協助下抓捕德佔期間的法奸和納粹幫凶,於是二戰結束後貝當等人很快被審判,但很多維希高官並未被處死並且很多維希政權的官員還得到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的留任(這點不同於汪偽政權垮臺後重慶國民政府對漢奸的大審判),因此70年代以前法國只有一種聲音就是維希法國不是法國曆史的一部分,這也是戴高樂為了鼓舞法中國人士氣重回聯合國五常的一種選擇。

    第二階段70——90年代,畢竟法國不能一直無視維希政權與納粹德國合作的歷史。1971年法國導演Marcel拍攝的《悲傷與憐憫》上映並獲得當年的奧斯卡提名,但此片揭露維希政權暴行而被法國政府阻止直到80年代才上映,此後也有美國作家寫的《維希法國》一書也被認為是揭露維希官員協助納粹黨迫害猶太人的材料,該書在法國出版也被當局預設,因此這二十年法國政府逐漸預設維希罪行。

    第三階段90年代後法國政府開始反思。法國政府的態度轉變是從希拉剋開始的,他最終在1995年正面承認了法國在維希時期對猶太人的迫害並且啟動了先前被壓下來針對維希高官的訴訟,最終以Papon為首的一批曾參與協助納粹德國迫害猶太人的法國高官被重新推回被告席,後面正史也承認了維希法國的軍隊甚至參與了納粹德軍在東線的一些作戰行動,柏林戰役守衛國會大廈的黨衛軍甚至有近一半都是法中國人。此後隨著史料的揭曉歷史評價才算慢慢走向客觀。

  • 8 # 大碗雜談

    維希法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在法國南部成立的一個政權。

    當時維希政權是經過國會合法選舉的,當時不管是法國民眾還是國際社會都是承認的,所以維希法國是合法的。維希政權雖然依附於德國,但和德國僅僅是合作關係,而不是德國控制的傀儡。維希法國仍然保持著自己的行政、司法、國防、外交等權力,仍然是個獨立國家。雖然在維希政權期間幹了不少助紂為掠的事情,但大部分法中國人,都對維希法國持有諒解態度。因為對於法中國人而言,維希法國是有貢獻的,維希法國通過和德國的合作儲存了大部分元氣,這是法國在戰後能夠重新崛起的一個重要基礎。從一定程度上講,維希法國對法中國人是有較大貢獻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明朝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後人總結的還是有相關詔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