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嘴說貴陽
-
2 # 偉人的故事
三國第一梟雄:政治的巨人
評價曹操是容易的,也是困難的。連五歲的人小孩、七十歲的老嫗都能以黑白忠奸說上兩句,總所周知,這是文學藝術塑造出來的曹操,與歷史的曹操相差很遠!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麼一個強勢霸道的人物,在他生前身後根本無法控制社會對他的風評。在他和他的後人掌權的時代,儘管可以通過強力消弭大多數不利於己的聲音,然而,歷史永遠猶如那根中規中矩的彈簧——壓制得越厲害,反彈力度就越大。
一:關於曹操的生平事蹟一切記載及演繹,均為西晉史學家 陳壽奠定的.《三國志》為後人塑造了一個正面的曹操:唯才是舉、足智多謀、南征北戰、功勳卓越.
陳壽筆下,曹操是一個十足的忠臣,漢室衰微,多少野心家想另立明主,但都遭到了曹操的反對,從董卓、袁術袁紹都有此念頭,但都沒過曹操這一關.
青州黃巾叛亂,曹操一舉平定,收編為青州兵,後來靠著這支軍隊打烏丸、敗馬超、降張魯,逐步統一北方,此時曹操大權在握,被封為“魏公”“魏王”,但始終未取漢自立,終其一生,人臣而已.
而那些涉及曹操負面影響的事蹟,陳壽只能隱晦的埋藏在字裡行間.比如曹操飛鷹走狗、欺騙叔父之類的事情,都沒有提到,連赤壁之戰也僅20幾個字帶過.
即便如此,沒有一個史學家敢小瞧陳壽,因為寫史者都明白陳壽的苦衷.
西晉後期,曹操才是真實的他.漢末盛行品鑑之風,曹操找到了當時著名人物評論家—許劭讓他說兩句好話,“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是他對曹操的評價.
曹操是不顧舊情的殘暴之人.
曹操忌才嗜殺、陰狠刻薄陳壽一句話帶過: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
曹操的兩面性,他的偉大和卑劣,是由陳壽和裴松之共同完成的.
三:曹操的雄才大略和政治作為,同時代的諸葛亮都不敢否認.四:陳壽的直筆,曹操確實是一個政治巨人.一個政治家,被放在歷史的顯微鏡下,總能照出許多瑕疵。問題是,讀史的人應該如何給他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
同樣是寫曹操,魯迅的見解就很到位。
魯迅在他的名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裡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接著寫曹操殺孔融的事。魯迅說:“倘若曹操在世,我們可以問他,當初求才時就說不忠不孝也不要緊,為何又以不孝之名殺人呢?然而事實上,縱使曹操再生,也沒有人敢問他,我們倘若去問他,恐怕他把我們也殺了!
-
3 # 把自己養好
曹操一生雄才大略,通兵法,熟讀諸子百家。孫盛《異同雜語》說曹操:“博覽群書,特好兵法,抄集諸家兵法。注《孫武》十三篇,皆傳於世。”
第一錯: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有才能,也有野心,在東漢衰微,叛亂四起的年代,只要有足夠的兵力和膽略,就可以壯大自己,擁有天下。
然而曹操卻想效仿齊桓公,用“尊王攘夷”來給自己找一個起兵的名份。因曹操受儒家大同和兼愛思想的影響,做事講究名正而言順。為了吻合自己的觀念,於是頂著漢獻帝臣子的身份東征西戰。
其實,曹操最後之所以沒有稱帝,也一直受“尊王攘夷”的初衷所影響。
當時曹操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已投降曹操的孫權上表勸曹操自立為帝,還有其他追隨曹操的人也向曹操建議稱帝。曹操做《周西伯昌》,以表自己尊漢之初衷。西伯周文王當時已擁有天下三分之二,但仍尊奉殷室,以表自己忠心與誠信。曹操沒能突破這種觀念的侷限,一仿至終。
曹操行著皇上的特權,卻仍掛著漢臣的名頭。他自認為已像齊桓公匡周,周文王奉殷,靠信譽信服於天下。結果卻顯得畫蛇添足,收穫了賊臣的名聲。
第二錯:殺華佗華佗的醫術聞名天下,曹操的頭風病,只有華佗能醫。
然而,華佗因曹操奸臣名聲在外,並不願意歸附曹操,找藉口離開回了家,不願再去許都。並且華佗醫者仁心,面對的是天下的病人,不願意為一人所用。
而曹操的想法卻大有不同,他認為,再有才能的人,不能為己所用,死不足惜。於是曹操三方五次催促,讓華佗回去,可華佗仍然不至,一怒之下,曹操讓人抓來華佗,下令處死。
從歷史角度來說,曹操在治國理政方面,實施了一系列英明的決策,是一位有謀有志的政治家,軍事家。但在殺華佗這件事上,他是歷史的罪人。特別是當時因怕曹操,沒人敢儲存華佗醫學論著,華佗一氣之下把醫書燒燬,給中國醫學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
所以,歷史對曹操總是譭譽參半,無法做出一致的評說。
第三錯:赤壁之戰之錯。曹操沒有敗於赤壁之戰,三國鼎立之勢就不會形成。
那時候曹操已平定北方,氣勢正盛,囂張狂妄,以為此次南征會勢如破竹,完成一統天下的願望。
曹操率領二十萬大軍,號稱八十萬,浩浩蕩蕩向南進發。大軍一到,就有劉琮前來投降,這使得曹操更加驕傲,完全沒有把只有區區五萬兵力的孫劉聯軍放在眼裡。
而且曹操犯了兵家之大忌,用自己的劣勢對抗對方的優勢,用不習水性的北方軍對抗熟悉水性的南方軍。雖然曹操也有荊州水軍,但由於曹操過度自信,對荊州水軍估計過高,最終慘敗。
赤壁之戰讓曹操元氣大傷,短時間內已無力再征戰南方,給劉孫兩軍得以壯大自己的機會。
-
4 # 迷失了方向的馬
曹操生前犯5錯:看錯一人誇錯一人,留錯一人殺錯一人,睡錯一人
第一錯:看錯一人
這裡說的這個人就是于禁,年紀比較大,但是曹操生前是非常信任他的,但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卻沒有挺身而出,曹操對他甚是失望,還怪自己當初看錯了他
第二錯:誇錯一人
曹操有五個兒子,五個兒子都各有長處,但他唯獨寵愛自己的小兒子曹衝,經常在其他幾個兒子中誇他,作為長子的曹丕心生嫉妒,怕曹操會把皇位傳給曹衝,便下毒害死了自己的親弟弟,曹操也都知道凶手是誰,卻沒有去追究,心裡特別的懊悔當初不該那麼誇讚曹衝
第三錯:留錯一人
司馬懿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而曹操在生平也知道這個人的心性卻沒有除掉他,也是他一生的悲痛,司馬懿發起政變搶奪了曹氏的位置
第四錯:殺錯一人
曹操這輩子最大的過錯就是把神醫華佗給殺了,華佗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醫學天才,要是華佗能多活幾年,也許就能為後代的醫學做更多的貢獻了
第五錯:睡錯一人
曹操因為睡了鄒氏,在女人身上吃了虧,而使自己的一名猛將和兒子曹昂遭到了敵人的襲擊慘死
-
5 # 一米八的皮卡丘
曹操一生犯下的五大錯誤,每一個都讓他後悔不已
東漢群雄之中,曹操無論是文治武功,還是謀略膽識,都高人一等,可是他一生卻犯了這五大錯,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瞭解一下。
一、錯睡一人,曹操打敗張繡後,卻私下幽會張繡的嬸嬸鄒氏,張繡自覺受屈辱,於是倒戈相向,亂軍之中,曹操雖然得了性命,卻痛失愛將典韋,愛侄曹安民,長子曹昂,失去長子後,就出現了後來曹操兒子兄弟之間的殘酷鬥爭,這也就是曹丕稱帝后極力打壓曹氏宗親的原因。
二、錯殺一人,曹操多疑,殺了華佗,不僅之間的頭疾無法治癒,在曹衝重病的時候,更是尋不到良醫,要知道曹操除了自己的長子曹昂,最中意的繼承人就是曹衝,曹沖和他的發小周不疑都是神童,要是兩人的聰明才智合在一起,即使司馬懿和諸葛亮都不一定鬥得過,更可惜的是曹衝死後,曹衝怕無人能駕馭周不疑,也將他處死了。
四、錯信一人,曹操稱霸北伐後,準備南下完成統一大業,赤壁與孫劉聯軍對決,此時曹操意氣風發,對黃蓋的詐降掉以輕心,錯信了他,結果一把大火燒燬了他的一統夢。
五、錯留一人,曹操活著的時候就看出司馬懿狼子野心,但是魏國後期只有他能抗衡諸葛亮,所以只好留下,並交代曹丕提防司馬懿,可惜司馬懿太能熬,47歲時熬死了39歲的曹丕,55歲時熬死了53歲的諸葛亮,60歲的時候熬死了35歲的曹睿,不管是政敵還是對手,幾乎都被熬死。
-
6 # 鼎玉軒轅
第一,錯睡一人,當初招降張秀,結果把張秀嬸子睡了,結果張秀復判,導致損失典韋這位愛將。同時長子曹昂,和曹安民犧牲。真的是得不償失。
第二,錯殺一人,這個人就是華佗,華佗是著名的神醫,可以治療他的頭疼,可是他偏偏殺了,導致自己深受頭疼之苦,還有一點,如果華佗不死,他的愛子曹衝也許有活著的希望。
第三,錯放一人,這個人就是劉備,當初煮酒論英雄,讓劉備僥倖逃過一難,後由於大意,放劉備回徐州,劉備普通出籠猛獸,成為曹操一生的勁敵。
第四,錯信一人,這人就是司馬懿,司馬懿很會韜光養晦,曹操和曹丕,曹睿還能駕馭,不過到後來的小皇帝,再加上曹家沒有了能力出眾的人,最後被司馬懿竊取實權,導致三國歸晉成一統。
第五,怠慢一人,曾經西川很大的可能會歸於曹操,並且張鬆親自拿著蜀國地圖來求見曹操,可是曹操對張鬆嗤之以鼻,全不理會,導致張鬆憤然離去,半路上遇到劉備,讓劉備撿了個漏,也成為了劉備的根據地,從此有了三分天下的資本,也成了曹操統一天下的障礙。
-
7 # 歷史故事兒
曹操一生五大錯
第一,錯殺華佗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
少時曾在外遊學,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行醫足跡遍及安徽、山東、河南、江蘇等地。華佗一生行醫各地,聲譽頗著,在醫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
後來曹操處理國事,頭風病嚴重,讓華佗專門為他治療。華佗自恃有點才能,又看不起曹操,拒絕為曹操看病,就推說妻子病了。後曹操三番五次寫信讓華佗回來,華佗都拒不上路。曹操十分生氣,便派人檢視;如果他妻子真的病了,便賜小豆四千升,放寬假期期限;如果欺騙,就逮捕押送。結果華佗撒謊,於是用傳車把華佗遞解交付許昌監獄,經審訊驗實,華佗供認服罪(漢律:1.欺君之罪;2.不從徵罪)。荀彧向曹操求情說:“華佗的醫術確實高明,關係著人的生命,應該包涵寬容他。”曹操說:“不用擔憂,天下就沒有這種無能鼠輩嗎?”最終把華佗在獄中拷問致死。
後來曹操最聰明的兒子曹衝十三歲的時候得了一種怪病,曹操尋遍天下名醫也沒能留住曹衝性命,曹衝的死給曹操帶來很大的打擊,據傳在曹衝死的當晚,曹操大呼:“悔不該!殺那華佗!”
第二錯,錯佔鄒氏曹操此人,貪戀美色,尤愛婦人,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曹操南征張繡,張繡被曹操打敗,張繡就投降了曹操,曹操看到張繡的嬸嬸長得非常漂亮,於是竟然把張繡的嬸嬸鄒氏佔為已有,納入成自己的小妾。張繡知道後,大怒,於是在曹軍沒有防備的情況下,突然反叛,偷襲曹軍, 殺了個曹操措手不及,這一戰,曹操最得意的接班人長子曹昂戰死,如果曹昂不死,會順利的繼承王位,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曹丕曹植爭奪王位,司馬家能不能篡權也不好說,曹操最得意的愛將典韋戰死,侄子曹安民也都犧牲掉了。可以說是損失慘重。
第四,錯信龐統赤壁之戰可以說是奠定三足鼎立的一場戰役,曹操中了龐統的連環計還要從蔣幹說起,蔣幹是曹操派來勸降周瑜的,不過周瑜也是聰明人,他故意在蔣幹面前,展現出龐統在江東不得志,不受重用,最終蔣幹的勸降工作沒完成,反而勸龐統為曹操效力。 有了這個前提鋪設,曹操和龐統見面後就非常的信任龐統。曹操就向龐統求教士兵們水土不服的解決辦法。龐統就獻上了連環計,讓他把船用鐵索連線起來,這樣士兵們如履平地就不會暈船了,曹操果然才用了龐統的計策。
-
8 # 天道酬勤好高騖遠
本文旨在揭露並分析關於曹操的一切罪惡,其中會有一些主觀分析,主要從惡行,惡政,惡性三方面分也是我認為的
惡行篇
1.殺害故交舊識及親近之人,拋棄親近之人
【三國志崔琰傳: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而琰最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注:許攸為曹操贏得官渡之戰立下大功 且為曹操舊日好友
【三國志崔琰傳引魏略:攸字子遠,少與袁紹及太祖善。】
【三國志胡綜傳:其三曰:“昔許子遠舍袁就曹,規畫計較,應見納受,遂破袁軍,以定曹業。向使曹氏不信子遠,懷疑猶豫,不決於心,則今天下袁氏有也。】
孔融在許都朝廷建立第一年帶頭投奔朝廷並積極參與朝廷建設
【三國志崔琰傳引續漢書:建安元年,徵還為將作大匠,遷少府。每朝會訪對,輙為議主,諸卿大夫寄名而已。】
婁圭時曹操舊識,投奔曹操並在擊破馬超中立大功,曹操佩服他的智計
【三國志崔琰傳引魏略:婁圭字子伯,少與太祖有舊。初平中在荊州北界合眾,後詣太祖。】
【三國志崔琰傳引吳書:從破馬超等,子伯功為多。曹公常嘆曰:“子伯之計,孤不及也。】
因功臣兼舊友荀彧反對稱公而隱誅(此處有爭議,但至少荀彧之死曹操有責任)
【三國志荀彧傳:太祖由是心不能平。......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
【三國志荀彧傳引魏氏春秋: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
因為覺得舊友(舊識)不尊敬自己和反對自己代漢,殺害舊友(舊識)兼功臣
2.殺害友人全家
【三國志武帝紀引魏晉世語: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三國志武帝紀引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旣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3.棒死小妾
【三國志武帝紀引曹瞞傳:又有幸姬常從晝寢,枕之臥,告之曰:“須臾覺我。”姬見太祖臥安,未即寤,及自覺,棒殺之。】
5.攻打徐州導致父親死亡
【後漢書應劭傳:徐州牧陶謙素怨嵩子操數擊之,乃使輕騎追嵩、德,並殺之於郡界。】
6.拋妻棄子獨自逃跑
【三國志武宣卞皇后傳:及董卓為亂,太祖微服東出避難。袁術傳太祖凶問,時太祖左右至洛者皆欲歸,後止之曰:“曹君吉凶未可知,今日還家,明日若在,何靣目復相見也?正使禍至,共死何苦!】
7.殺害兒媳婦
【三國志崔琰傳引魏晉世語:植妻衣繡,太祖登臺見之,以違制命,還家賜死。】
殘酷殺害、迫害忠漢官員及無辜人士和對皇室大不敬
(此處不提董承、魏諷、耿紀三次反亂,提及的漢臣均為無辜慘死及被迫害)
【後漢書獻帝紀:建安元年辛亥,鎮東將軍曹操自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曹操殺侍中臺崇、尚書馮碩等】
2.殺孔融並滅族
【後漢書獻帝紀:壬子,曹操殺太中大夫孔融,夷其族。】
3.架空並殺死皇帝近臣
【後漢書皇后紀:自帝都許,守位而已,宿衛兵侍,莫非曹氏黨舊姻戚。議郎趙彥嘗為帝陳言時策,曹操惡而殺之。】
4.殺害(有可能冤殺)漢百官
【三國志武帝紀引山陽公載記:王聞王必死,盛怒,召漢百官詣鄴,令救火者左,不救火者右。眾人以為救火者必無罪,皆附左;王以為"不救火者非助亂,救火乃實賊也"。皆殺之。】
5.殺害皇帝妃子及其腹中胎兒
【後漢書皇后紀:承女董貴人,操誅承三族,帝以貴人有妊,累為請,而不能得,故亦為操所誅。】
6.殺害皇后及其所生二皇子
【後漢書皇后紀:遂將後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酖殺之。後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餘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
7.意圖殺害並拷打楊彪
【三國志崔琰傳引續漢書:太尉楊彪與袁術婚姻,術僭號,太祖與彪有隙,因是執彪,將殺焉。】
【三國志滿寵傳:故太尉楊彪收付縣獄,尚書令荀彧、少府孔融等並屬寵:“但當受辭,勿加考掠。”寵一無所報,考訊如法。】
8.因為猜忌神童周不疑殘忍將其殺害
【三國志劉表傳引零陵先賢傳:先甥同郡周不疑,字元直,零陵人。先賢傳稱不疑幼有異才,聦明敏達,太祖欲以女妻之,不疑不敢當......文帝諫以為不可,太祖曰:“此人非汝所能駕御也。”乃遣刺客殺之。】
9.因為華佗不願意做自己私人醫生而欺騙自己且不聽荀彧勸阻殺害神醫華佗
【三國志華佗傳:荀彧請曰:“佗術實工,人命所縣,宜含宥之。”太祖曰:“不憂,天下當無此鼠輩耶?”遂考竟佗。】
屠城(包括曹軍將領)殺降及戰爭中的不人道殘忍行為
【後漢書陶謙傳: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
【曹瞞傳:自京師遭董卓之亂,人民流移東出,多依彭城間。遇太祖至,坑殺男女數萬口於泗水,水為不流......引軍從泗南攻取慮、睢陵、夏丘諸縣,皆屠之;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水經注泗水:初平四年,曹操攻徐州,破之,拔取慮、睢陵、夏丘等縣,以其父避難被害於此,屠其男女十萬,泗水為之不流,自是數縣人無行跡,亦為暴矣。】
【三國志武帝紀: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
【三國志陶謙傳引吳書:曹公得謙上事,知不罷兵。乃進攻彭城,多殺人民。】
2.屠雍丘
【三國志張邈傳:邈從布,留超將家屬屯雍丘。太祖攻圍數月,屠之,斬超及其家。】
3. 屠彭城
【三國志武帝紀:公東征布。冬十月,屠彭城,獲其相侯諧。】
4. 屠鄴城
【後漢書孔融傳:初,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婦子多見侵略,而操子丕私納袁熙妻甄氏。】
【後漢書荀彧傳:公前屠鄴城,海內震駭,各懼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眾。】
【三國志倉慈傳引魏略:城破,執邵等輩十餘人,皆當斬。太祖閱見之,疑其衣冠也,問其祖考,而識其父,乃解放,署軍謀掾。】
5. 屠柳城
【三國志公孫康傳:十二年,太祖徵三郡烏丸,屠柳城。】
6. 屠興國
【三國志武帝紀:淵與諸將攻興國,屠之。】
7.屠河池(此處為屠殺氐人)
【三國志武帝紀:夏四月,公自陳倉以出散關,至河池。氐王竇茂眾萬餘人,恃險不服,五月,公攻屠之。】
8.屠大陵
【三國志夏侯淵傳:督徐晃擊太原賊,攻下二十餘屯,斬賊帥商曜,屠其城。】
【三國志武帝紀:太原商曜等以大陵叛,遣夏侯淵、徐晃圍破之。】
9.屠枹罕
【三國志夏侯淵傳:遣夏侯淵自興國討之。冬十月,屠枹罕,斬建,涼州平。】
10.屠宛城
【三國志武帝紀: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
11.坑殺大量袁紹降兵(負責後勤的民夫)
【後漢書袁紹傳:餘眾偽降,曹操盡坑之,前後所殺八萬人。】
12.實施殺掉包圍後投降者的政策
【三國志于禁傳:禁曰:“諸君不知公常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
13. 殘酷利用士兵
【三國志武帝紀引山陽公載記;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軍既得出,公大喜。】
14.對敵軍極其殘忍
【三國志武帝紀引曹瞞傳:大破之,盡燔其糧谷寶貨,斬督將眭元進、騎督韓莒子、呂威璜、趙叡等首,割得將軍淳于仲簡鼻,未死,殺士卒千餘人,皆取鼻,牛馬割脣舌,以示紹軍。】
15.水攻灌城導致城內餓死一半人
【三國志武帝紀:五月,毀土山、地道,作圍壍,決漳水灌城;城中餓死者過半。】
設立專業盜墓官職
【三國志武帝紀引魏氏春秋陳琳檄文:又樑孝王,先帝母弟,墳陵尊顯,鬆栢桑梓,猶宜恭肅,而操率將校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略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墮突,無骸不露。】
【曹瞞傳:昔操破粱孝王棺,收金寶,天子聞之哀泣。】據《文選注》補)】
【水經注疏:操引兵入碭,發樑孝王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 盜樑孝王墓
【宋書·前廢帝紀:以魏武帝有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
虐待屬下
1.體罰下屬
【三國志何夔傳:太祖性嚴,掾屬公事,往往加杖,何夔常蓄毒藥,誓死無辱,是以終不見及。】
2.監視並殺害屬下將領,裴松之對此處下半段劉備逃出許昌感到懷疑
【三國志武帝紀引吳歷:曹公數遣接近密覘諸將,有來賓酒食者,輒因事害之】
3.殺害勸誡者
【三國志賈逵傳:太祖欲徵吳而大霖雨,三軍多不願行。太祖知其然,恐外有諫者,教曰:‘今孤戒嚴,未知所之,有諫者死。】
4.設校事監視迫害官員將領,詳見惡政篇
【太平御覽引魏略:又曰:撫軍都尉,秩比二千石,本校事官。始太祖欲廣耳目,使盧洪、趙達二人主刺舉,洪、達多所陷入,故於時軍中為之語曰:"不畏曹公,但畏盧洪;洪尚可,趙達殺我。"後達竟為人迫死。】
5.殺害諸將
【三國志武帝紀引曹瞞傳:然持法峻刻,諸將有計畫勝出己者,隨以法誅之,及故人舊怨,亦皆無餘。其所刑殺,輒對之垂涕嗟痛之,終無所活。】
屯田剝削百姓
1.首先屯田稅率較高且屯田者沒有人身自由
【晉書慕容皝傳:且魏、晉雖道消之世,猶削百姓不至於七八,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與官中分。】
2.屯田者沒有人身自由還要參與勞役
【三國志司馬芝傳:先是諸典農各部吏民,末作治生,以要利入。芝奏曰:“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務農重谷。......夫農民之事田,自正月耕種,芸鋤條桑,耕熯種麥,獲刈築場,十月乃畢。治廩系橋,運輸租賦,除道理樑,墐塗室屋,以是終歲,無日不為農事也。今諸典農,各言‘留者為行者宗田計,課其力,勢不得不爾。不有所廢,則當素有餘力。’臣愚以為不宜復以商事雜亂,專以農桑為務,於國計為便。”明帝從之。】
3.屯田百姓吃不飽
【三國志文帝紀引獻帝傳載禪代眾事曰:且聞比來東征,經郡縣,歷屯田,百姓面有飢色,衣或短褐不完,罪皆在孤。】
4.屯田百姓逃亡
【三國志袁渙傳:是時新募民開屯田,民不樂,多逃亡。】
5. 屯田者造反
【三國志趙儼傳:屯田客呂並自稱將軍,聚黨據陳倉,儼復率署等攻之,賊即破滅。】
1. 強迫百姓進行惡劣勞役並抓捕處死逃跑百姓
【三國志武帝:紀討譚時,民亡椎冰,臣鬆之以為討譚時,川渠水凍,使民椎冰以通舩,民憚役而亡。令不得降。頃之,亡民有詣門首者,公謂曰:“聽汝則違令,殺汝則誅首,歸深自藏,無為吏所獲。”民垂泣而去;後竟捕得。】
2.勞役引發關中民變
【三國志胡昭傳:建安二十三年,陸渾長張固被書調丁夫,當給漢中。百姓惡憚遠役,並懷擾擾。民孫狼等因興兵殺縣主簿,作為叛亂,縣邑殘破。固率將十餘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遺民,安復社稷。狼等遂南附關羽。羽授印給兵,還為寇賊。】
3.勞役引發南陽民變
【三國志武帝紀引曹瞞傳:是時南陽間苦繇役,音於是執太守東里袞,與吏民共反,與關羽連和。】
【三國志賈逵傳引魏略:時太子在鄴,鄢陵侯未到,士民頗苦勞役,又有疾癘,於是軍中騷動。群寮恐天下有變,欲不發喪。】
5.境內盜賊(起義者)聯合關羽進行反叛
【三國志關羽傳:三國志關羽傳:樑、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6. 西征引發造反
【三國志常林傳:太祖西征,田銀、蘇伯反,幽、兾扇動。】
遷民及征戰引發百姓逃亡
首先大規模遷移民眾會導致民眾大量死亡
【潛夫論實邊:民之於徙,甚於伏法。伏法不過家一人死爾。諸亡失財貨,奪土遠移,不習風俗,不便水土,類多滅門,少能還者。】
1.強制遷移淮南民導致十餘萬百姓逃亡東吳
【三國志蔣濟傳:太祖不從,而江、淮間十餘萬眾,皆驚走吳。】
【三國志吳主傳:初,曹公恐江濱郡縣為權所略,徵令內移。民轉相驚,自廬江、九江、蘄春、廣陵戶十餘萬皆東渡江,江西遂虛,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2.欲遷移跟隨關羽起義之民而遭到司馬懿勸阻
【晉書宣帝紀:魏武以荊州遺黎及屯田在潁川者逼近南寇,皆欲徙之。帝曰:荊楚輕脫,易動難安。關羽新破,諸為惡者藏竄觀望。今徙其善者,既傷其意,將令去者不敢復還。從之。其後諸亡者悉復業。】
3.欲遷移關中民至河北導致民眾恐慌
【三國志張既傳:是時,太祖徙民以充河北,隴西、天水、南安民相恐動,擾擾不安。】
4.攻屠河北導致十餘萬戶百姓北逃烏桓
【後漢書烏桓傳:及紹子尚敗,奔蹋頓。時,幽、冀吏人奔烏桓者十萬餘戶,尚欲憑其兵力,復圖中國。】
5.攻擊荊州導致十餘萬百姓追隨劉備南下
【三國志先主傳: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裡,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
6.官渡之戰欲遷移百姓,百姓死活不走
【三國志蔣濟傳:明年使於譙,太祖問濟曰:昔孤與袁本初對官渡,徙燕、白馬民,民不得走,賊亦不敢鈔。】
7.遷移武都氐人
【三國志張既傳:太祖從其策,乃自到漢中引出諸軍,令既之武都,徙氐五萬餘落出居扶風、天水界。】
8.遷移武都百姓
【三國志楊阜傳:及劉備取漢中以逼下辯,太祖以武都孤遠,欲移之,恐吏民戀土。阜威信素著,前後徙民、氏,使居京兆、扶風、天水界者萬餘戶,徙郡小槐裡,百姓襁負而隨之。】
9.遷移漢中百姓
【三國志杜襲傳:後襲領丞相長史,隨太祖到漢中討張魯。太祖還,拜襲駙馬都尉,留督漢中軍事。綏懷開導,百姓自樂出徙洛、鄴者,八萬餘口。】
10.遷移巴東巴西百姓至漢中
【三國志張郃傳:合別督諸軍,降巴東、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漢中。】
設立校事(特務)機構監視並奴役群臣
1.【癸巳存稿:魏、吳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廠衛。】
2.【三國志徐邈傳: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聖人。”達白之太祖,太祖甚怒。】
3.【三國志高柔傳:時置校事盧洪、趙達等,使察群下,設官分職,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既非居上信下之旨。又達等數以憎愛擅作威福,宜檢治之。】
4.【三國志高柔傳:魏高柔為廷尉,時獵法甚峻,宜陽典農劉龜竊于禁內射兔,其功曹張京詣校事言之。帝匿京名,收龜付獄。】
5.【太平御覽引魏略:又曰:撫軍都尉,秩比二千石,本校事官。始太祖欲廣耳目,使盧洪、趙達二人主刺舉,洪、達多所陷入,故於時軍中為之語曰:"不畏曹公,但畏盧洪;洪尚可,趙達殺我。"後達竟為人迫死。】
6.【晉書何曾傳:撫軍校事尹模憑寵作威,奸利盈積,朝野畏憚,莫敢言者。】
7.【三國志程昱傳引請罷校事官疏:昔武皇帝大業草創,眾官未備,而軍旅勤苦,民心不安,乃有小罪,不可不察,故置校事,取其一切耳,然檢御有方,不至縱恣也。此霸世之權宜,非帝王之正典。其後漸蒙見任,復為疾病,轉相因仍,莫正其本。】
最終校事機構引發大臣不滿而上書勸誡解除
加重處罰逃亡士兵家屬的古法
【三國志高柔傳:舊法,軍徵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猶不息,更重其刑。】
強奪活人妻子配種
【三國志杜畿傳引魏略曰:初畿在郡,被書錄寡婦。是時他郡或有已自相配嫁,依書皆錄奪,啼哭道路。畿但取寡者,故所送少;及趙儼代畿而所送多。文帝問畿:“前君所送何少,今何多也?”畿對曰:“臣前所錄皆亡者妻,今儼送生人婦也。”帝及左右顧而失色。】
修建豆腐渣工程
【晉書卷二十六·志第十六:臣案遵上事,運道東詣壽春,有舊渠,可不由泗陂。泗陂在遵地界壞地凡萬三千餘頃,傷敗成業。遵縣領應佃二千六百口,可謂至少,而猶患地狹,不足肆力,此皆水之為害也。當所共恤,而都督度支方復執異,非所見之難,直以不同害理也。人心所見既不同,利害之情又有異。軍家之與郡縣,士大夫之與百姓,其意莫有同者,此皆偏其利以忘其害者也。此理之所以未盡,而事之所以多患也。
臣又案,豫州界二度支所領佃者,州郡大軍雜士,凡用水田七千五百餘頃耳,計三年之儲,不過二萬餘頃。以常理言之,無為多積無用之水,況於今者水澇湓溢,大為災害。臣以為與其失當,寧瀉之不滀。宜發明詔,敕刺史二千石,其漢氏舊陂舊堨及山谷私家小陂,皆當修繕以積水。其諸魏氏以來所造立,及諸因雨決溢蒲葦馬腸陂之類,皆決瀝之。】
曹魏在豫州修建豆腐渣水利工程,到西晉初年全部被拆掉新建
惡性篇
虛偽(說一套做一套,表裡不一)
1.說:悲天憫人的情懷
【《嵩裡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做:多次屠城,見惡行篇屠城(包括曹軍將領)殺降及戰爭中的不人道殘忍行為
2.表: 祭奠袁紹
【三國志武帝紀:公臨祀紹墓,哭之流涕】
裡:凌辱殺害袁紹家人
【後漢書孔融傳:初,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婦子多見侵略。】
3.表:推辭天子兩萬戶封地
【《讓縣本明志令》: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
裡:加封自己三個兒子共一萬五千戶
【三國志武帝紀引魏書:庚辰,天子報:減戶五千,分所讓三縣萬五千封三子,植為平原侯,據為范陽侯,豹為饒陽侯,食邑各五千戶。】
4.表: 表面上不畏袁術義正言辭拒絕迫害楊彪
【三國志武帝紀引魏書:袁紹宿與故太尉楊彪、大長秋樑紹、少府孔融有隙,欲使公以他過誅之。公曰:“當今天下土崩瓦解,雄豪並起,輔相君長,人懷怏怏,各有自為之心,此上下相疑之秋也,雖以無嫌待之,猶懼未信;如有所除,則誰不自危?且夫起布衣,在塵垢之間,為庸人之所陵陷,可勝怨乎!高祖赦雍齒之讎而群情以安,如何忘之?】
裡:對楊彪實施酷刑並意圖殺害
【三國志崔琰傳引續漢書:太尉楊彪與袁術婚姻,術僭號,太祖與彪有隙,因是執彪,將殺焉。】
【三國志滿寵傳:故太尉楊彪收付縣獄,尚書令荀彧、少府孔融等並屬寵:“但當受辭,勿加考掠。”寵一無所報,考訊如法。】
5.表:寬巨集大量不追究投降者
【三國志武帝紀:公收紹書中,得許下及軍中人書,皆焚之。】
裡:私自翻看投降信
【三國志趙儼傳引魏略曰:太祖北拒袁紹,時遠近無不私遺箋記,通意於紹者。儼與領陽安太守李通同治,通亦欲遣使。儼為陳紹必敗意,通乃止。及紹破走,太祖使人搜閱紹記室,惟不見通書疏,陰知儼必為之計,乃曰:“此必趙伯然也。】
注:私自翻看投降信此條被裴松之質疑可信度
出爾反爾
答應賜予關羽杜氏卻自己私納
【三國志關羽傳引蜀記: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欺騙
曹操被時人評為善譎(用兵善譎)
1.呂布評價曹操用兵多譎
【三國志武帝紀引魏書:布疑有伏,乃相謂曰:“曹操多譎,勿入伏中。”】
2.劉備評價曹操為人處事風格
【三國志龐統傳引九州春秋:備曰:“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
3.曹操意圖掩蓋篡漢而立諸王被許靖評價為狡詐
【後漢書獻帝紀山陽公載記曰:“時許靖在巴郡,聞立諸王,曰:‘將欲歙之,必姑張之;將欲奪之,必姑與之。其孟德之謂乎!】
4.諸葛亮評價曹操用兵多譎
【三國志諸葛亮傳引亮集《正議》:及至孟德,以其譎勝之力,舉數十萬之師,救張合於陽平,勢窮慮悔,僅能自脫,辱其鋒銳之眾,遂喪漢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獲,旋還未至,感毒而死。】
5.魏國官修魏書盛讚曹操用兵多譎敵
【三國志武帝紀引魏書:魏書曰:太祖自統御海內,芟夷群醜,其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
(此處欺騙事例均帶有傷害他人、損害他人利益性質的事例)
1.【三國志武帝紀引曹瞞傳: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喎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乃疑焉。自後叔父有所告,嵩終不復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
2.【三國志武帝紀引曹瞞傳:操在軍,常討賊,賦廩谷不足,私謂主者曰:“如何?”主者曰:“可以小斛以足之。”操曰:“善。”後軍中言操欺眾,操謂主者曰:“特當借君死以壓眾,不然事不解。”乃斬之,取首題徇曰“行小斛,盜官谷,斬之軍門”。其酷虐變詐皆此類也。】
3.【世說新語.假譎:魏武又嘗雲:“人慾危己,己輒心動。”因語所親小人云:“汝懷刃密來我側,我心必動,便戮汝,汝但勿言,當厚相報。”侍者信焉,不以為懼,遂斬之。此人至死不知也。左右以為實,謀逆者挫氣矣。】
4.【世說新語.假譎:魏武少時,嘗與袁紹好為遊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呼雲:“有偷兒賊!”青廬中人皆出觀,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婦。與紹還出,失道,墜枳棘中,紹不能得動。復大叫雲:“偷兒在此!”紹遑迫自擲出,遂以俱免。】
5.【世說新語.假譎:魏武常雲:“我眠中不可妄近,近便斫人,亦不自覺。左右宜深慎此。”後陽眠,所幸一人竊以被覆之,因便所殺。自爾每眠,左右莫敢近者。】
6.【世說新語.容止: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此處因猜忌而行欺騙,但被裴松之質疑可信度
【三國志趙儼傳引魏略曰:太祖北拒袁紹,時遠近無不私遺箋記,通意於紹者。儼與領陽安太守李通同治,通亦欲遣使。儼為陳紹必敗意,通乃止。及紹破走,太祖使人搜閱紹記室,惟不見通書疏,陰知儼必為之計,乃曰:“此必趙伯然也。】
用兵多譎,此處均為例項 (不算入黑點,只為說明曹操善譎)
1. 望梅止渴,激勵士兵
【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2. 假借支援,實為偷襲
1.【三國志武帝紀引魏氏春秋陳琳檄文:往歲伐鼓北征,討公孫瓚,強御桀逆,拒圍一年。操因其未破,陰交書命,欲託助王師,以相掩襲,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濟。會其行人發露,瓚亦梟夷,故使鋒芒挫縮,厥圖不果。】
2.【後漢書袁紹傳引獻帝春秋:操引軍造河,託言助紹,實圖襲鄴,以為瓚援。會瓚破滅,紹亦覺之,以軍退,屯於敖倉。】
3. 利用呂布多疑反向設定疑兵
【三國志武帝紀引魏書:於是兵皆出取麥,在者不能千人,屯營不固。太祖乃令婦人守陴,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樹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謂曰:“曹操多譎,勿入伏中。】
殘酷報復
1.殺害有舊怨之人
【三國志武帝紀引曹瞞傳:然持法峻刻,諸將有計畫勝出己者,隨以法誅之,及故人舊怨,亦皆無餘。】
2. 殺害邊讓及其全家
【三國志武帝紀引魏氏春秋陳琳檄文:故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逸,以直言正色,論不阿諂,身首被梟懸之誅,妻孥受灰滅之咎。】
【三國志武帝紀引曹瞞傳:及在兗州,陳留邊讓言議頗侵太祖,太祖殺讓,族其家。】
3.有可能私立標準五色棒幫殺得罪者
【三國志武帝紀引曹瞞傳: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後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
4.殘酷殺害桓邵
【三國志武帝紀引曹瞞傳:忠、邵俱避難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盡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謝於庭中,太祖謂曰:“跪可解死邪!”遂殺之。】
狡詐和帶有羞辱性的報復
1.曹操戲謔著問陳宮,本意似乎並不想放過陳宮,而是戲謔著玩弄被俘的陳宮,結果陳宮執意求死並給出了好的藉口與臺階,曹操暫時感動得流淚
【三國志張邈傳引典略:太祖笑曰:“今日之事當云何?”宮曰:“為臣不忠,為子不孝,死自分也。】
2.表面寬恕並任用魏種,實則在官渡之戰前夕任命魏種為鄰接袁紹領地的河內太守,包藏禍心,軟刀子殺人
【三國志武帝紀:初,公舉種孝廉。兗州叛,公曰:“唯魏種且不棄孤也。”及聞種走,公怒曰:“種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旣下射犬,生禽種,公曰:“唯其才也!”釋其縛而用之......以魏種為河內太守,屬以河北事。】
3.魯國當時位於劉備呂布袁術三方勢力交界處,任用畢諶和魏種同理
【三國志武帝紀:初,公為兗州,以東平畢諶為別駕。張邈之叛也,邈劫諶母弟妻子;公謝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諶頓首無二心,公嘉之,為之流涕。旣出,遂亡歸。及布破,諶生得,眾為諶懼,公曰:“夫人孝於其親者,豈不亦忠於君乎!吾所求也。”以為魯相。】
4.殺害楊彪兒子楊修後羞辱性的寫信“寬慰”說是為了楊家好
【《與太尉楊彪書》:即欲直繩,顧頗恨。謂其能改,遂轉寬舒.....復即宥貸,將延足下尊門大累,便令刑之。】
(譯文:本來是早就要懲辦楊修的,但因為謂其能改,所以一直沒對他怎麼樣......現在再這樣放縱他,只怕會毀了你楊家,所以還是殺了。)
5. 借刀殺禰衡
【三國志荀彧傳引典略:太祖勑外廄急具精馬三匹,並騎二人,謂融曰:“禰衡豎子,乃敢爾!孤殺之無異於雀鼠,顧此人素有虛名,遠近所聞,今日殺之,人將謂孤不能容。今送與劉表,視卒當何如?】
忘恩負義,過河拆橋
接受袁紹提拔
1.【三國志武帝紀: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
2.【後漢紀:袁紹以曹操為東郡太守。】
3.【謝承後漢書:袁紹以曹操為東郡太守,劉公山為兗州,公山為黃巾所殺,乃以曹操為兗州刺史。】
4.【後漢書袁紹傳:臣時輒承製,竊比竇融,以議郎曹操權領兗州牧。】
5.【元和郡縣圖志:後漢末,袁紹以曹公為東郡太守】
6.【三國志武帝紀引魏氏春秋陳琳檄文:幕府輙復分兵命銳,修完補輯,錶行東郡太守、兗州刺史,被以虎文,授以偏師,獎蹙威柄,兾獲秦師一克之報。】
接受幫助
1.袁紹派周昕帶兵幫助曹操
【會稽典錄:昕字少明。少遊京師,事師太傅陳藩,博覽群書,明於風角,善推災異。闢太尉府,舉高弟,稍遷丹陽太守。曹公起義兵,昕前後遣兵萬餘人助公征伐。】
【後漢書袁術傳:術從兄紹因堅討卓未反,遠,遣其將會稽周昕奪堅豫州。術怒,擊昕走之。】
【後漢書公孫瓚傳:術遣越隨其將孫堅,擊袁紹將周昕,越為流矢所中死。】
2.袁紹派周㬂帶兵幫助曹操
【會稽典錄:初曹公興義兵,遣人要喁,喁即收和兵眾,得兩千人,從公征伐,以為軍師。後與堅爭豫州,屢戰失利。會次兄九江太守昂為袁術所攻,喁往助之】
【三國志孫堅傳引吳歷:袁紹遣會稽周㬂為豫州刺史,來襲取州。】
3.袁紹派朱靈帶兵幫助曹操攻打徐州
【三國志徐晃傳:太祖之徵陶謙,紹使靈督三營助太祖,戰有功。】
4.曹操被呂布所破,投靠袁紹得到袁紹幫助後東山再起
【謝承後漢書:操圍呂布於濮陽,為布所破,投紹。紹哀之,乃給兵五千人,還取兗州。】
5.幫助曹操建立朝廷制度規章
【後漢書應劭傳:二年,詔拜劭為袁紹軍謀校尉。時始遷都於許,舊章堙沒,書記罕存。劭慨然嘆息,乃綴集所聞,著《漢官禮儀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
【三國志武帝紀引魏氏春秋陳琳檄文:時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離局,故使從事中郎徐勳就發遣操,使繕修郊廟,翼衛幼主。】
6.袁紹親口指責曹操忘恩負義
【三國志袁紹傳引獻帝春秋:紹恥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背恩,挾天子以令我乎!】
1. 曹操為兗州牧後就想反噬袁紹
【謝承後漢書:操得兗州,兵眾強盛,內懷反紹意。】
2. 曹操挾天子後意圖偷襲袁紹,未果
【三國志張範傳:是時,太祖將徵冀州,術復問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數千,敵十萬之眾,可謂不量力矣!子以為何如?】
3.曹操趁袁紹攻滅公孫瓚之時準備假借支援之名偷襲鄴城,未果
【三國志武帝紀引魏氏春秋陳琳檄文:往歲伐鼓北征,討公孫瓚,強御桀逆,拒圍一年。操因其未破,陰交書命,欲託助王師,以相掩襲,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濟。會其行人發露,瓚亦梟夷,故使鋒芒挫縮,厥圖不果。】
【後漢書袁紹傳引獻帝春秋:操引軍造河,託言助紹,實圖襲鄴,以為瓚援。會瓚破滅,紹亦覺之,以軍退,屯於敖倉。】
4.攻破鄴城後凌辱殺害袁紹家人
【後漢書孔融傳:初,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婦子多見侵略。】
對待家人極好,對做過的惡行沒有愧疚之心
1.曹操死前自覺除了曹昂不負所有人
【三國志武宣卞皇后傳引魏略:後太祖病困,自慮不起,嘆曰:“我前後行意,於心未曾有所負也。假令死而有靈,子修若問‘我母所在’,我將何辭以荅!】
2.曹操對丁夫人極度忍讓
【子修亡於穰,丁常言:“將我兒殺之,都不復念!”遂哭泣無節。太祖忿之,遣歸家,欲其意折。後太祖就見之,夫人方織,外人傳雲“公至”,夫人踞機如故。太祖到,撫其背曰:“顧我共載歸乎!”夫人不顧,又不應。太祖卻行,立於戶外,復雲:“得無尚可邪!”遂不應,太祖曰:“真訣矣。”遂與絕,欲其家嫁之,其家不敢。】
3.曹操死前讓曹丕照顧五歲的小兒子
【三國志武文世王公傳:良年五歲而太祖疾困,遺令語太子曰:“此兒三歲亡母,五歲失父,以累汝也。】
順帶提一下曹操的天命觀,曹操曾經為董卓做歌,表達的思想是福和德沒有關係,鄭玄郭景圖德行高尚卻暴斃,董卓死和他殘暴沒關係
三國志袁紹傳引英雄記載太祖作董卓歌,辭雲:“德行不虧缺,變故自難常。鄭康成行酒,伏地氣絕,郭景圖命盡於園桑。”如此之文,則玄無病而卒。餘書不見,故載錄之。
小結:曹操性格非常自私殘忍,狡詐,表現欲和報復心極強(報復手段很高明),翻起臉來相當無情,壓榨屯田兵,軍令極其嚴苛,對敵人極度殘忍,做過不少惡行,惡政,為人心性不好但能力卓越
-
9 # 月夜luck
今天趣歷史小編給大家帶來曹操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三國亂世,群雄並起的時代,有很多的豪俠義士雖然出身低微,但是非常的有能力。他們靠著自己的努力在這亂世之中慢慢的崛起,最成功的一位就是曹操了。
說到曹操的出身雖然算不上什麼貧困人家,但也不是名門世家。在這種世家門閥盛行的年代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也並非易事,特別是像和袁紹、袁術等人比差距甚遠。
經過層層篩選,曹操從中脫穎而出,成為權傾天下的人,這就說明了他的不一般。可是,再能深謀遠慮也有犯錯的時候。曹操生平就犯了四個錯,不但丟掉了統一天下的機會,還給後代留下了禍患。你知道這四個錯誤是什麼嗎?
第一個就是放走了劉備。在這亂世之中,雖然稱霸一方的諸侯很多,但是真正可以被稱作英雄的卻很少之又少。曹操曾說過要論起英雄只有自己和曹操才算得上。
劉備此人表面上雖然看著老實忠厚,但實際上胸懷大略,曹操和旁人都可以看出來。曹操不知道該如何對待劉備,而他的謀士們卻各有各的想法。
程昱等人認為劉備表裡不一,頗有野心,肯定不願長久屈居人下,肯定會成為一大禍患,要儘快除掉。而郭嘉覺得劉備既然是主動來投奔的加上又有名望,就不能隨隨便便的殺掉他。只要不輕易放掉他,妥當安置就行了。
曹操放走了劉備給自己留下了一個禍患,還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就像郭嘉說的,就算不殺劉備也不能輕易放他離開。
第二個就是沉浸美色,失去愛子。曹操雖然是雄才偉略的主人,但人無完人,他也有許多小毛病,比如沉迷美色。曹操生平娶了數十位妻妾,其中有些都是強行佔取的,比如袁紹的兒媳婦、秦宜祿的夫人等。就算是這樣曹操依然不滿足,甚至還要強佔張繡的嬸孃縐氏,最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曹操在進攻宛城時,張繡直接投降了,然後曹操帶著自己的兒子曹昂和手下猛將典韋去招降。可曹操對張繡打起了主意,完全不考慮張繡的感受,只想佔為己有,結果引起了張繡的反抗。
面對成千上萬的叛軍,曹操急忙逃跑,雖然保住了性命,但是曹昂卻死在了沙場。原本曹操對曹昂寄予厚望,可因為自己的過錯使愛子死在了宛城,對他來說不失為一個沉重打擊。
第三就是在選繼承人時猶豫不決。曹昂本是曹操的理想人選,可惜命喪宛城,曹操雖然難過可還是要考慮立嫡之事。曹操的兒子雖多,但算得上優秀的就只有曹衝、曹植和曹丕了。曹操十分喜愛自己的小兒子曹衝,可就是因為這份寵愛給曹衝帶來了危險。曹衝死後曹操還是不知道選誰,使得曹丕和曹植二人爭來爭去。
第四個就是在安排司馬懿時不夠謹慎小心。曹操知道司馬懿才華橫溢,同時也非常的有野心,所以他在世時很是提防司馬懿,處處小心。雖然沒有重用司馬懿但他也沒有任何的舉動。
可是曹丕繼位後沒有遵從曹操的囑咐,不但重用起司馬懿,還把江山託付給了他,這就為司馬懿後來的崛起作了鋪墊和良機。雖然曹操深謀遠慮,但是肯定不會想到自己的子孫後代都是短命的人,三代下來都沒能抵得上一個司馬懿。
最後,曹魏的江山全部便宜了司馬懿,而曹氏子孫全部遭遇慘痛,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失誤。
對於以上還要提的是,曹操就算再怎麼厲害,也是凡人,根本想不到劉備司馬懿能做多大的事,會給自己帶來什麼災難。同樣這些也不會掩蓋曹操雄才偉略君主的風範。你是這樣認為的嗎?
-
10 # 寧靜致遠PAN
曹操一生犯了哪些錯誤?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偉大的曹操也不例外。
撇開小的錯誤不說,僅就曹操所犯的影響歷史程序的錯誤列舉數例:
第一、不殺劉備,貽害無窮。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曹操至少有三次可以殺掉劉備。但劉備每次都是“裝慫”,且曹操怕擔“殺賢”的名聲而放過劉備,從而親手豎起一個強敵,為日後不能統一全國而飲恨。
第二、赤壁之戰,欲速不達。
赤壁之戰,這已經是家喻戶曉的故事。曹操在短時期內統一了北方,為了儘早統一,以疲憊之師發動對吳作戰,加之不習水戰,結果鎩羽而歸。這一戰,大傷元氣,因而無力短期再戰,至使東吳可以休養生息;更為嚴重的是,劉備趁機竊奪地盤,招兵買馬,從而導致了三足鼎立。
第三、鄙視張鬆,錯失良機。
張鬆是個賣主求榮之人,曹操很是不屑。張松本來想把西川獻給曹操,因被操所慢,所以獻給了大耳兒劉備。若是曹操得了西川,乘勢取漢中,再發兩川之兵,以雷霆之勢而攻荊州,劉備諸葛亮縱有天大本事,亦難抵擋。
曹操因慢待小人而失良機,這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
回覆列表
熟悉三國曆史的人可能都知道,曹操一世奸雄,依靠王霸之道逐漸吞併了多個諸侯,最終問鼎中原數十載,為曹魏政權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果說曹操一生有什麼錯誤的話,我們他有三大錯,分別是霸佔一個女人,放走一個敵人,留下一個禍害,這從何說起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建安二年(196),曹操率大軍征討割據宛城的張繡,張繡自認為實力不如曹操,於是就果斷率眾投降。本來這是一個好事,曹操不費一兵一卒而得宛城,對於他日後的霸業十分有利。可是曹操卻在張繡投降之後,霸佔了一個女人,這個女人不是別人,而是張繡叔叔張濟的遺孀鄒夫人。曹操此舉讓張繡十分難堪,因此忌恨曹操,就趁野攻襲曹操的營帳。曹軍被打得大敗,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均被殺死,其帳下的頭號猛將典韋也力戰身死。雖然曹操此後仍然奪取了宛城,可是長子曹昂的死已經不可挽回。如果曹昂不死,那日後建立曹魏的極有可能是他,歷史也將改寫。
建安三年(197),劉備和呂布在徐州爭鬥,怎奈敵不過呂布就投降了曹操。曹操對劉備非常器重,不僅給了劉備兵馬糧草,還讓劉備做豫州牧。其後,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曹操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就是你跟我。”劉備心驚,筷子掉落。恰逢當時曹操要攻打袁術,劉備就主動請纓出戰,當時曹操手下的謀士都勸曹操不可讓劉備統兵,可是曹操不聽。後來劉備殺掉徐州刺史車胄,在徐州招兵買馬,北連袁紹抗擊曹操。雖然此後曹操將劉備擊敗,可是此後劉備先後轉投袁紹、劉表等人,最終在西南建立了帝業。如果當時曹操不放虎歸山,將劉備死死控制住或者殺掉劉備,可能就不會有日後的赤壁之敗和三足鼎立了。
曹操奸詐一世,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為至理名言,玩弄人於股掌之間,可是在對待司馬懿卻出現了最大的錯。司馬懿權謀出眾,自知曹操忌恨比他才能出眾人,於是就潛伏蟄行,在曹操在世的時候表現得服服帖帖。曹操雖然屢次都有除掉司馬懿之意,但奈何司馬懿是兒子曹丕的得力幕僚,日後曹丕身邊還需要這樣的人。最終,曹操在臨死之前並沒有除掉司馬懿,司馬懿在曹魏政權歷經三主,設計殺了曹魏宗室曹爽,獨掌曹魏大權,成了曹魏政權的掘墓人。如果曹操當時殺了司馬懿,估計曹魏政權就不可能成為短命王朝,並且可能會成為大一統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