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楓橋逸士

    “禮輕情宜重”,這是中華民族,對於親朋之間,禮上往來最為樸實而暖人心的話語!記得那個年代的人們,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非常重感情,但完全不是看重在金錢上,那個年代的金錢確給人是一種”銅臭味”。春節從沒有什麼給紅包之說,只是年長者給點小孩幾分至一毛錢左右的“壓歲錢”,人們最多的還是給小孩送散炮餅或者制一把木頭槍!而隨著國家改革的步子越邁越大,人們崇拜金錢的慾望也隨之膨脹!現在無論是給小孩或大人再也不是什麼壓歲錢,而叫“紅包”,說是紅包可不是三五幾十元,少則二至六百,多則幾千!這還只是農村而言,所以年輕人,在親朋間遇到此場面,尤其使有些買了房子嚢中羞澀的年輕人,不給難堪,少給了沒面子。故而逼得有些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過年連老父母親都沒回家看!幸好我們的親朋都很知趣,春節都相互走動、拜年,親朋家有困難或者有年長的,就給點錢,其餘都只是給小孩帶點吃的禮物,這樣也能聯絡加深感情!尤其都不給小孩紅包,免得從小就在給小孩陶燻這種“拜金”思想!再則大家也覺得常是給來給去,甚感親朋間的那份真情,會隨著時光的推移變得淡漠,更認為這種‘’看錢親”是虛假的。所以我們家親朋早已自覺地形成了“協定”,因此就不至於春節會出現這種“尷尬”的場面!

  • 2 # Awon粵MJ9807建站推廣

    有發紅包習俗!

    這個我覺的看各個地方吧,就拿我們梅州客家這邊來說,也是有些講究的,過年乃是大過節,紅包是固然必不可少的!至於發多少嘛,這個得分年齡斷哦,具體多少,有些人也講吉利數字,比如88,66,168,28等等,但是多人的話,零錢又難湊,就弄個整數零頭包的,已經升到最少20起哦,50、100這樣,還在讀書的話,一般包個50-200不等,小孩意思意思也就20-50樣子,老人長輩包100-300,多了那就不叫紅包哈,那就私下給長輩多少來講了,比如拿給父母的,紅包歸紅包,孝順拿的可能就以自己工作能力定了,不包的倒沒有哈,就是走親戚時,沒想到小孩子一年比一年多,這是始料不及的,都不認識那個是那個,叫什麼名都不知道啊,然後就臨場討幾個紅包袋,包進去拿給他((她),然後說:來,給個紅包給你,你叫什麼名字呀?,旁邊的父母們也就會教會說了,沒有啥發不出去的哈,裡面是錢來的哦,就是不知道有沒有漏掉沒發到的,你們是這樣子的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歡樂喜劇人》中你印象最深的作品是哪一個?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