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紀,那個時候歐洲諸國的紳士、軍隊大多帶白色假髮,同時把髮尾結成辮子。當時留辮髮的歐洲軍隊有以下一些國家:英吉利、法蘭西、普魯士、奧地利、匈牙利、俄羅斯等國,當時歐洲戰場上,清一色的辮子軍。這可能與當時歐洲正流行“中國熱”有關。
同年代的中國,正處於清朝建立初期並隨即進入康雍乾盛世,並且此前的宋朝在鼎盛時期也可以說是盛極一時,富甲四方,科技文明相對比較發達。而歐洲諸國仍在經受著教派紛爭和戰亂之苦。這段時期國際間的交往開始增多和加強,典型的例子就是歐洲國家來中國的西方傳教士越來越多,他們進入中國境內,為了與民眾打成一片,也蓄起了長髮和辮子,感受著中華文明的強大和富庶。傳教士們回國後,便將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描述成一幅美麗的中國圖景呈現在人們面前,立即引來整個歐洲的無比驚羨。歐洲貴族紳士及淑女非常羨慕嚮往當時的中國文明,歐洲以巴黎為中心,掀起了一場長達100餘年的“中國熱”。在此長達100多年的“中國熱”期間,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政治制度方面,歐洲都對中國極為追捧,以至於在1769年曾有歐洲作家寫道:“中國比歐洲本身的某些地區還要知名”。
歐洲18世紀貴族服裝
在“中國熱”流行歐洲期間,人們普遍愛好來自中國的物品 ,熱衷於模仿中國的藝術風格和生活習俗,以致形成一種被稱不“漢風”的時尚,這種時尚滲透到了歐洲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裝飾、園林建築等,加上來自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中國特產開始大量進入歐洲,成為上流社會顯示財富的奢侈品,當時清朝人腦後留的大辮子,自然也成為了歐洲人模仿的物件,當時歐洲以法國、奧地利、普魯士、英國開始留起辮髮長達100多年,很有可能受到中國軍隊辮子的影響,就像華人受西方穿西裝、打領帶、穿皮鞋的影響一樣。
另外白色被歐洲人視為純潔、純正、高貴的象徵,以顯示自己身份的正統,軍隊帶白色假髮,顯示以德服人和具有騎士精神,以給對手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只不過後來隨著武器的進步和技術的革命,經實戰檢驗帶白色假髮並不適宜於現代高強度的戰爭,隨後才慢慢廢除這一習俗。
17、18世紀,那個時候歐洲諸國的紳士、軍隊大多帶白色假髮,同時把髮尾結成辮子。當時留辮髮的歐洲軍隊有以下一些國家:英吉利、法蘭西、普魯士、奧地利、匈牙利、俄羅斯等國,當時歐洲戰場上,清一色的辮子軍。這可能與當時歐洲正流行“中國熱”有關。
同年代的中國,正處於清朝建立初期並隨即進入康雍乾盛世,並且此前的宋朝在鼎盛時期也可以說是盛極一時,富甲四方,科技文明相對比較發達。而歐洲諸國仍在經受著教派紛爭和戰亂之苦。這段時期國際間的交往開始增多和加強,典型的例子就是歐洲國家來中國的西方傳教士越來越多,他們進入中國境內,為了與民眾打成一片,也蓄起了長髮和辮子,感受著中華文明的強大和富庶。傳教士們回國後,便將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描述成一幅美麗的中國圖景呈現在人們面前,立即引來整個歐洲的無比驚羨。歐洲貴族紳士及淑女非常羨慕嚮往當時的中國文明,歐洲以巴黎為中心,掀起了一場長達100餘年的“中國熱”。在此長達100多年的“中國熱”期間,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政治制度方面,歐洲都對中國極為追捧,以至於在1769年曾有歐洲作家寫道:“中國比歐洲本身的某些地區還要知名”。
歐洲18世紀貴族服裝
在“中國熱”流行歐洲期間,人們普遍愛好來自中國的物品 ,熱衷於模仿中國的藝術風格和生活習俗,以致形成一種被稱不“漢風”的時尚,這種時尚滲透到了歐洲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裝飾、園林建築等,加上來自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中國特產開始大量進入歐洲,成為上流社會顯示財富的奢侈品,當時清朝人腦後留的大辮子,自然也成為了歐洲人模仿的物件,當時歐洲以法國、奧地利、普魯士、英國開始留起辮髮長達100多年,很有可能受到中國軍隊辮子的影響,就像華人受西方穿西裝、打領帶、穿皮鞋的影響一樣。
另外白色被歐洲人視為純潔、純正、高貴的象徵,以顯示自己身份的正統,軍隊帶白色假髮,顯示以德服人和具有騎士精神,以給對手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只不過後來隨著武器的進步和技術的革命,經實戰檢驗帶白色假髮並不適宜於現代高強度的戰爭,隨後才慢慢廢除這一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