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楓夜刷劇

    進入春秋時期,周王室開始衰落,各諸侯國對軍隊的控制權越來越大,但這時的文官武將仍未分開。公元前718年,鄭國和燕國的北制之戰,鄭莊公派大夫公子伯、子元等統兵禦敵,這時的大夫便是文武一體。大夫雖然領兵打仗,然而,軍隊的最高統帥是國君,春秋時期,不少國君都親自率軍作戰,例如泓水之戰,宋襄公掛帥,大夫公孫固等輔助;除了宋襄公,晉文公、夫差、勾踐等國君都統兵作過戰。

    同時也有不少文官率兵出征,楚成王時期成得臣、鬥勃等;楚昭王時期的王麇、王尹壽曾作為楚軍統帥。這種國君、官員沒有固定職能統兵打仗的案例很多,可見,春秋時期,文武職能並沒有分開。

    進入戰國後,周王室名存實亡,諸侯國為壯大實力,統一天下,頻繁征戰,生產工具的改進,生產力隨之提高,軍隊的數量越來越大,地主階級逐漸興起,中國逐漸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一些比較有實力的地主階級開始掌握國家政權,為了避免君權旁落,統治階級必須將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分職能的卿、大夫等官位制度很容易讓權力過於集中在貴族身上;韓、魏、趙三家分晉就是因為權力都集中在這三家的大夫身上,架空了王權,沒有其它有實力的官位與之分權。

    所以為了避免“三家分晉”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各諸侯國的統治者就採取文武分職的辦法,分散權力,以相、將為百官之首,相互制衡,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的明朝朱元璋權分六部。所以很大部分人認為戰國時期是文武分職的時間,戰國時期幾乎沒有文官統過兵作戰,國君也不再帶兵,文官只需要處理政事,負責一下軍隊後勤。

    “官分文武,王之二術也”,是君主控制國家的重要手段,歷代朝代都採取了文武分職,朱元璋更是廢除了丞相制度來加強王權。同時文武分職,也適應了政治和軍事分工的需要,適應國家的發展,各顯其能。這樣,既能保證“家天下”不改姓,又可使文臣武將發揮自己的特長。

    文武分職是封建君主加強中央集權的一項重大變革,同時也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在後期的發展中,尤其是隋唐時期設立科舉來選拔文官,設立武舉來選拔將才,徹底將文官和武官的職能分開,促進了國家對人才的選拔機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活動板房甲醛超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