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倪說歷史

    明朝的內閣制度有一個逐漸演化、形成、完善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基本上也是它與六部的職權相互消長的過程。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之後,皇帝直接操縱整個國家機器,事必躬親,使其感到“人主以一身統御天下,不可無輔臣”(《明太祖實錄》卷一三三),遂從洪武十五年(1382)仿宋制置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但當時這些大學士的品級很低,秩僅五品,職權很小,加之朱元璋是親自主持政務,所以他們很少能參決政事,顧問與否全視皇帝的需要而定,給皇帝提供參考意見是他們的日常工作。朱元璋時期的殿閣大學士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其地位、職權也是很低微的,而且這時也還沒有內閣之名。

    明成祖時內閣制度開始形成,不過此時仍沒有內閣的名稱,內閣成員也只起參謀作用,尚不能與六部尚書相抗衡。到仁、宣時期,內閣制度日益健全,仁宗時曾提升有的內閣成員兼任六部侍郎,宣德時便以閣臣兼任六部尚書。而六部中的重要大臣,亦可入閣兼任大學士,組成強有力的內閣。可以說,此時的內閣大學士與六部的權勢基本相當,處在平等的地位,內閣對六部和院、寺、司等還不是領導關係。

    英宗以後內閣的權力明顯上升了,其主要表現是內閣逐漸掌握了票擬權。國家大事,經閣臣議定,票擬為皇帝旨意,下達有關單位執行。由於皇帝透過內閣發號施令,使內閣逐漸成為全國行政的最高領導機關。“嘉靖以後,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明史》職官志一)這時的內閣首輔,擁有很大的權勢,像夏言、嚴嵩,特別是神宗時的張居正,更使內閣首輔的權勢達到了頂峰。六部幾乎成為內閣的下屬機構了。

    但是,內閣首輔的權力盡管很大,它仍然不同於以前的丞相,因為明朝的內閣始終不是一個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因而內閣首輔的權力也就不是那麼固定的。正如曾在萬曆、天啟年間兩度出任內閣首輔的葉向高所說:“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之職,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勢稍重者,皆上竊君上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賈禍。”“小者敗名,大者敗身。”(《明神宗實錄》卷五0一、卷四五三)像前面所說的夏言、嚴嵩、張居正,其下場莫不如此。

    簡言之,說內閣限制了皇帝的權力,是言過其實了。

  • 2 # 青春了無痕qc

    與其說明朝的內閣限制了皇帝的權力與行為,倒不如說是明朝的內閣維護了明朝皇帝的地位。

    表面上看,限制與維護皇權好像是一個完全對立的概念,其實這個問題還需要從一個更大的歷史框架上來看待。

    秦漢以後,中央集權真正的發展起來,所謂的中央集權說白了其實是圍繞皇帝一人所建立起來的政治制度。

    無論是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內閣制等等,它都是在圍繞著皇權建立起的中央集權制度。

    可正是因為皇帝的權力如此的大,如此不受任何限制,這就往往導致覬覦權力的人也是如此的多,所以皇帝建立起這些制度,最根本的還是想控制所有有覬覦心的人。

    可問題是,皇帝縱然可以試圖從制度上最大地限制其他的人的權力,可這些權力需要執行才能真正體現出權力本身的意義。而執行者卻是圍繞皇權建立起來的官員系統,那麼如果這些官員不執行皇帝的政策呢。所以從權力來看,皇帝還需要官員之間的相互協調與監督,才能使皇帝的權力真正執行下去。

    可作為一個有政治水平的皇帝來說(開國皇帝自然可以),這當然可以很好的掌控整個官僚集團,可如果他沒有呢?(幾代之後呢,或者繼位者年小,甚至在襁褓中)

    如此一來,這就必然導致皇權出現真空期,可真正的權力卻並不會缺失,代替皇權的人自然會出現,也就是權臣。

    其實縱觀整個中國歷史,皇帝真正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的比例是很少的,大多這些皇帝都是前幾代。

    整個王朝的中後期,基本都是權臣在掌控整個帝國,或者是文官,或者是武將,或者是宦官,更不用說這些權臣可以替換皇帝,甚至取而代之了。

    而君主制發展到明朝時,內閣制度的出現,以及明朝對皇族和武將的新制度出現,科取制度的真正完善,這四點才使得皇帝的才真正解決了歷史以來的心腹大患。

    顯然內閣制無法阻止權臣的出現,但因為科取制度以及武將制度,這就使得張居正也好,嚴嵩也好好,但他們的兒子卻進不了內閣。

    進不了內閣,這就必然使得權臣的權力無法延續,這一點,與漢朝的袁紹三世公卿這樣的家庭背影,魏國的司馬家族有著天壤之別。

    可見內閣制既不能僅僅將其定位了是皇權極端專制的產物,也不能說是限制皇權的利器。

    如此看來,內閣制更像是穩定一個王朝的一劑良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WE世界摔跤的規則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