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尚武菌
-
2 # 孫波醫生
人的頭髮是有一個不斷更新過程的,也就是說每天都會有頭髮的脫落,也會有新發的生長,保持一個平衡狀態,才有我們頭髮數量的穩定,健康狀態。
一般來說,每天頭髮脫落在40到100根是正常的,但這個數字也不是絕對的。如果每天脫髮不多,但是新生頭髮少,時間久了也會逐漸出現頭髮的稀疏。有時頭髮脫落超過這個數字,但是頭髮再生能力比較強,可能也會保持一個數量的穩定,這也可以算是正常的。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在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掉一些頭髮。可是,你是否想過這樣個問題:如果掉一根頭髮、兩根頭髮、三根頭髮……都不會使人變成禿頭,那麼,一個人究竟要掉多少根頭髮才會變成禿頭呢?
假設某人頭髮很多,那麼他顯然不會因為掉了一根頭髮而變成個禿頂的人;掉了兩根頭髮,他也還不是一個禿頂的人…依此類推,當他掉了n根頭髮之後,他仍然不是一個禿頂的人。然而,如果n等於這個人的全部頭髮,那麼就意味著他的全部頭髮都掉光了此時再說他不的人顯然很荒唐。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原來,我們的分析是在傳統邏輯的框架下 進行的,傳統邏輯是以精確的概念、命題為研究物件的,一個命題只有真假兩個值:或者為真,或者為假,非此即彼,界限分明。那些模糊、含混、有歧義的句子是被排除在研究物件之外的。然而事實上,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中,存在著無數模糊的現象。簡單的如生活中經常使用的“高矮”、“胖瘦”、“快慢”、“輕重”等概念,複雜的如人工智慧等包含大量錯綜關係的系統。“一口吃不成胖子一個人由瘦子變成胖子,要經歷一個過程,我們無法精確地說出他是哪一天變胖的;而模擬人腦的人工智慧系統更是需要靈活地處理各種模口糊的、似是而非的物件和事件—這些都是傳統形式邏輯,甚至是數理邏輯解決不了的。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模糊邏輯應運而生。 模糊邏輯建立在模糊集合的概念之上。
在模糊集合中,任何一個 元素都不是簡單地“屬於”或者“不屬於”這個集合,而是“在某種程度上”屬於這個集合。如果用“0”表示“不屬於”,用“1”表示“屬於”,那麼這種隸屬度可以是0-1之間的任何值。 讓我們回到開始的問題上。由禿頂的人組成的集合可以被看作是 一個模糊集合,任何一個人對這個集合的隸屬度可以是0或1,也可以是0-1之間的任意值。顯然,掉n根頭髮的人和掉n+1根頭髮的人對於這個集合的隸屬度是不同的,後者要比前者大一點。當n逐漸增大時,隸屬度也會相應增大,我們完全不必等到隸屬度變成1,就可認定這個人已經屬於“禿頂的人”這個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