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歲月晴好m
-
2 # 龍門木魚
學校名師,既是個人奮鬥的結果,也是學校培養的結果,一個是個人成才的內因,一個是個人成才的外因,兩者缺一不可。第一,從個人奮鬥角度來看。
一個人要想成才,首先自己必須得足夠努力。成功從來都不會直接從天上掉下來,而需要個人去付出艱辛的努力去爭取。
所謂十年寒窗就講得是這種個人努力。包括從小到人,每天聽課,做作業學習等。無可否認,所謂的天才也是有的,但區別只是在於他個人的付出比正常人可以稍少些,卻可以取得比較大的成績而已,而並非他徹底不需要付出努力。
為什麼大家都在同一個學校上學,但有些人學有所成,有些人沒有,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不同個人個人努力奮鬥程度之間的差異。
而且,在上學過程中,不同的老師,教育教學的水手,差異也很大,學生的適應性也各不相同,因此學習效果也是千差萬別。大多數學生都很努力,但不同的老師教出的學生學習效果有這麼大的區別,也說明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這些體現出學校教育的重要作用。
-
3 # 一夢十年王
我覺得應該是雙方結合的結果,一所學校為名師提供了成長的平臺,而努力作為的老師依靠這個平臺也就減少了白費力氣的時間,縮短了成名的時間,如果只有平臺沒有努力,也成不了名師,相反只有努力沒有平臺,成為名師的機會也就大大減少。
-
4 # 王營評教育
名師成長,個人因素和學校培養二者缺一不可。
兩個同一師範大學畢業、且教育教學水平相差不大的大學生,一個被分配到農村偏遠初中,一個被分配到縣城重點中學。幾年後,在縣城重點中學工作的那位,成長為當地名師,被評為特級教師;而在農村偏遠初中工作的那位,碌碌無為,甚至一級教師的職稱都沒有解決。
這說明,學校文化環境、教研氛圍、激勵政策等,對名師的成長髮揮著極大的作用。也許那位被分配到偏遠農村學校的教師,通過個人的努力,最終也可以成為名師,但沒有一個較高平臺的學校支援,成長的步伐會大大減緩,甚至最終會被湮沒。
-
5 # 輔導員範兒
當然是兩者都需要了。
個人的奮鬥是內因,起主要作用。學校的培養是外因,會對內心產生促進或制約。
個人方面成為教學名師,是必須要個人的奮鬥的,至少在教育教學能力、科研等方面要突出,特別是科研。這是一個“硬槓”,如果達不到要求,是沒有辦法成為名師的。
學校方面而教育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學校的培養。學校創造的學習培訓,展示、評選機會等,都對是否成為名師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很多人課講得好,學問做得好,但就不是名師。這更說明學校培養的重要性。
-
6 # 道法自然的旁觀者
學校是平臺,個人奮鬥那是主要因素,網際網路時代給個人奮鬥提供了一個更大的平臺,學校已經不是限制個人發展的主要因素了。
回覆列表
學校是名師成長的沃土。離開了學校這個平臺,一個人只是一顆種子長不成參天大樹。即使有再多的人為因素和配比最高的營養液,催生髮芽了,如果不能移栽到土壤裡,並不能開花結果。
一個人的動力激發需要對方的配合。比如演員面對空曠的舞臺和無人觀賞的情景,她的演出就會失去激情。
一個教師的最大滿足和成就感來自於學生的熱烈配合, 來自於課堂上學生的積極配合,他才能被感染,被激發,從而煥發出生機和風采。
而教師的不斷進步和潛能的開發,來自於學生聽課的不同反應,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才能使他產生應激能力,而應激能力就會爆發出新的思想,新的對策, 新的設想。
學生是學校的主要服務物件,學校的做法和目的就是發現教師德才識學,發展學生德智體美。只有學校的不斷髮現,不斷促進,不斷培養,不斷煥發,才可以讓教師的才能充分發揮出來,做到遊刃有餘。而在學生的不斷髮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出現矛盾 ,破解矛盾的過程中又再一次給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奮鬥目標,才能迫使教師在主動與被動中,不斷反思,不斷提煉,不斷推陳出新 ,從而登上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