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雍正

回覆列表
  • 1 # 梧桐深色

    雍正皇帝皇帝為什麼設立軍機處?

    從影視劇《雍正王朝》中可以看到,設立軍機處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西北的戰事。

    第一,當時年羹堯遲遲沒有打贏,而國弱民窮,戶部根本沒錢打仗,內務府窮的響叮噹。

    第二,雍正初期的政治決策,表明上看大權在握,實際上面臨許多的制衡,皇帝說話的分量不重,拖著一個巨大的政治體系前行,必然使得政令不通。而且,當時八爺黨的勢力實在太強大,內憂外患情況下,雍正做出了這樣的決策。

    因此,可以給出的結論是:設立軍機處,是為了決策更高效,不光是西北的戰事,而且是事關國家命脈的大事,都由皇帝和幾位軍機大臣說了算。從歷史意義上來說,設立軍機處鞏固了中央集權。

    設立軍機處,是為了削弱上書房的權力影響

    《雍正王朝》中,組成軍機處的人員有:皇帝、十三爺、廉親王、張廷玉、馬齊。

    成立軍機處,是新朝體系下,破除康熙時代上書房的權力決策遺患,是樹立雍正權威必然要走的途徑,不設立軍機處,也會以其他形式的權力決策機構出現。

    眾所周知,上書房是康熙時期,除了皇權之外,最大的權力機構,許多國家決策、諫言、政令,大多由他們起草、供皇帝決策。

    幾位上書房大臣,位極人臣,許多官員對他們非常羨慕,包括皇親貴族,如四爺、八爺,對張廷玉、馬齊、佟國維等都非常恭敬。有一集電視劇中,康熙讓百官重選新太子,八爺就專門到佟國維府上去諮詢過,足見上書房的身份何等尊貴。

    而康熙時期的爭嫡之爭之所以沒有全面爆發,除了皇帝的智謀之外,上書房其實一直是制衡黨爭的重要權力機構。隨著康熙衰弱,上書房的權力愈發強大。證據之一便是,康熙駕崩時,張廷玉硬是靠氣勢hold住了局面,宣佈了新君人選,而八爺、九爺、十爺一干人等也非常懼怕上書房,這才氣急敗壞地說張廷玉是肆意妄為。他們其實是害怕上書房大臣手握聖祖仁皇帝的遺旨,因此,最後也是不得不認清事實,跪拜新君。

    雍正在那時也深切知道上書房的可怕之處,因此也有可能是一直忍著。他之所以繼續任用張廷玉、馬齊等前上書房大臣,也保留了上書房的機構,一方面是看中他們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在遵循康熙舊制,穩定朝局。但上書房總會拿舊制拿約束雍正的新政,阻撓吏治革新,讓雍正感動不爽。

    那時,年羹堯那邊的戰事又遲遲沒有結果,雍正急啊,沒錢啊,錢早被八爺給薅光了,於是決定成立軍機處,他先後宣佈了軍機處的人選,最後想想,還是把八弟拉進群吧,不然沒錢還搞啥鬼,他這群主遲早得完蛋。

    軍機處成一言堂?——這是歷史的必然

    軍機處其實在當時,是個臨時機構,雍正也只是想試試水,看到底能不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於是把幾個大佬都拉進群了。結果,大家也給力,業績能力不錯,點子也多,慢慢地,他就把上書房給撤掉了。

    後來實行的新政,也是在軍機處的推動下完成的,可以說,新政的成功實施,扭轉了康熙虛假盛世下的積弱局面,充實了國庫,為乾隆實現“十全老人”的美名奠定了深厚的經濟基礎。在當時看來,設立這樣集權機構,也是唯一的選擇。

    然而,軍機處的弊病,可能比上書房有過之而無不及。單方面的君權統一,會讓決策容易出現重大危機,比如什麼山西諾敏虧空、滿人耕地,等等,就是因為沒有充分聽取他人的意見。當時,雍正為了穩定地位,也錯殺了不少好人,製造了許多冤案。“冷麵王”這個稱號,就是民間對他最直接的評價了。

  • 2 # 老實人侃歷史

    軍機處設立的背景

    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起兵攻打西北準格爾。軍政大事,雍正自然是要與朝中要員商量後再做決斷。但是內閣在太和門外,雍正恐漏洩機密,便在隆宗門內設定軍機房,選可靠重臣輪流值班,隨時待命商量軍事,輔佐他處理政務,這就是後來的軍機處。在軍機處值班的人就是軍機大臣,人數很少,最少時是3人,最多也就11人,所以保密性非常高。

    軍機處的設立

    明朝以前,宰相權力很大,相權和君權相互制衡,皇帝的權力並沒有明清時那麼大。後來朱元璋藉由“胡維雍案”廢除了沿襲千年的宰相制度,使皇權一家獨大。但是,內閣的權力雖比不上宰相,也能一定程度上制衡皇權,皇權並沒有達到最高峰。

    軍機處從雍正時期設立,到宣統三年廢除,一共存在了182年。在這近200年的時間裡,軍機處一直是清朝最核心的權力機構。軍機處成立後,一切機密大政均歸於軍機處辦理。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二端,實權遠遠超過內閣,真正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

    但是軍機處雖然權力很大,卻沒有任何下設機構,軍機大臣們既沒有品級也沒俸祿,都是兼職,沒有特定的職責,只是輪流值班,辦理皇帝臨時交辦的事宜。軍機處直接受皇帝指揮,沒下屬沒有濫權的機會,有效地把權力關在籠子裡,而皇帝則是其中最大受益者。

    軍機處的設立徹底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殘餘和影響,使中國古代中央集權達到頂峰。所以雍正和他的後代們(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的權力超過了歷朝歷代的君主,是中國歷史上權力最大的皇帝,而這一切,都是軍機處的功勞。

  • 3 # 剪影集結號

    1729年,清朝出兵平定準噶爾部的叛亂。當時,雍正皇帝為方便處理軍政要務,在靠近養心殿的隆宗門設立軍機房。1732年,軍機房改為軍機處。入值軍機處的大臣,由皇帝挑選,由內閣、六部等機構抽調來的大臣兼任,被稱為軍機大臣。

    軍機處最初的職能是跪受筆錄,承命擬旨。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軍機處的權力越來越重,已經變成了一個“掌書諭旨,綜軍國之要,以贊上治機務”的權權力中樞,即秉承皇帝的旨意辦理軍政事務——軍機大臣因此與內閣大學士一樣,被尊稱為中堂大人。內閣大學士有宰相之名,軍機大臣有宰相之實。

    在清朝創立之初,皇帝的權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約。由滿洲貴族擔任的議政大臣,通過召開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方式,來參與軍國重務的處理。在議政王大臣會議上,皇帝本人也不能享受“一言九鼎”的權力。在清朝入關前後,由於戰爭頻繁,議政王大臣會議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可是,當清朝逐漸平定了中原,穩定了局勢後,皇帝與議政王大臣會議之間就難免發生了矛盾。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採取的做法是,以內閣來處理軍政要務,抵消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影響。

    不過,清朝始終沒有給內閣授予太大的權力,抵消議政王大臣會議影響的效果很有效。康熙皇帝隨即設立了南書房,選拔才品優長的漢人大臣入值。南書房位於乾清門西側,與康熙皇帝寢宮乾清宮相距很近。康熙皇帝能夠隨時與入值南書房的漢人大臣商議軍國大事。

    這時候,南書房承擔了皇帝核心祕書的職責,類似於軍機處的前身。但它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問題。

    在這情況下,議政王大臣會議成為了多餘。當乾隆皇帝再也無法忍受滿洲貴族們在議政王大臣會議上的嘮嘮叨叨後,乾脆將這一個早已名存實亡的制度予以廢除。

    那麼,當軍機處的權力一再增加後,會不會尾大不掉,反過來影響到皇帝的權力呢?

    乾隆時期,和珅長期擔任領班軍機大臣。和珅出臺了一項制度,規定“凡有奏摺,令具副本關會軍機處”,這就意味著,軍機處將會控制奏摺的流動,割斷了大臣通過奏摺向皇帝揭發彈劾軍機處劣行的資訊渠道,使得皇權在一定程度上被架空了。

    這種現象,當然不會被皇帝接受。乾隆皇帝死後,嘉慶皇帝扳倒了和珅,立即廢除了這一條規定,避免了軍機處吞噬皇權的危險。

  • 4 # 圓圓學歷史

    軍機處設立之後,總攬軍政大權,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這種權利完全在雍正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於是皇帝的私人祕書處。

    但是軍機處雖然在權利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在形式上卻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而且,軍機處在辦公場所和官員設定上沒有正式的規定,也沒有品級和俸祿。

    軍機處最初設立時,所掌握的權利僅限軍務。但是以後事務權利逐漸擴大,軍國大計,全部總攬。

    且軍機處只為皇帝服務,提供建議。對於軍機處一個很重要的要求,就是辦事效率要高。所以,跟朝廷其他機構相比,軍機處的組織就非常精簡,只有軍機大臣軍機章京兩種辦事大臣。

    軍機大臣正式稱謂是“軍機處大臣上行走”,俗稱“大軍機”。凡經皇帝選調到軍機處任職的軍機大臣,稱"入值"。由皇帝指派滿、漢各一員為首領,稱為"揆首"、"領袖"。

    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亦稱"司員"。初期,軍機章京無一定額數,由軍機大臣在內閣中書等官中選調。

    在雍正皇帝時期,自從軍機處設立後,軍政大權均由軍機處掌握,當時內閣地位雖然很高,但是並沒有實權。皇帝的各項重要機密指示,均由軍機大臣起草發出,一般性的中樞檔案才通過內閣頒發出去。

    軍機處的創設,大大削弱了內閣之權,使之成為一個徒有虛銜,卻不得干預機務的經辦例行公事的機關。隨著許多機密大事、軍國要務都由軍機處辦理,"內閣宰輔,名存而已"。

    軍機處的設定,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的重要標誌。

  • 5 # 多爾袞愛新覺羅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一直都是加強的趨勢,雖然中間有一點小波折,但是總體一直呈在加強。中央集權到清朝的時候達到了頂峰,標誌就是“軍機處”。

    設立軍機處的目的就是要專制,要集權。

    其實清朝的專制集權之路從康熙就開始了,在他之前清朝的國家最高行政機構是內閣,由內閣秉承皇帝意旨,然後明發上諭給六部,六部負責具體執行。但這只是明面上的,真正可以左右國家意志的是由滿清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康熙皇帝為了加強自己對國家的控制力,在這兩大權力中樞之外設定了南書房,選一些品級較低但忠誠度很高的大臣入值,以吟詩作對為旗號,實則是充當皇帝的顧問和文字祕書,負責草擬諭旨等事。南書房的出現,在某種意義上架空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的權力。

    第一,皇上想了解情況時,要提供具體情況以備決策;

    第二,皇上需要諮詢顧問時,要及時給出建設性意見,並立即準備好紙筆,聽取聖諭;

    第三,皇上下命令時,要立即記錄,並形成完整的公文語言。

    這就是軍機大臣的基本職責,簡單說來就是四個字:跪受筆錄。

    然後呢,這軍機處的決議可不會下發到內閣和六部,它是要給皇帝的心腹們看的。軍機處決議會由軍機大臣加蓋軍機處印信,接著經由兵部捷報處,以加急的形式寄送給某位或某幾位地方督撫級高官,這叫“廷寄”。

    之後呢,這些大員們收到了廷寄,要麼立刻遵照旨意辦差,要麼有疑問,那就通過“奏摺”的形式再次提出意見或表達困惑。當然,地方上如果有機密、緊急或極端重要的事情發生而又不宜驚動他人,督撫亦可主動上奏摺彙報情況並請示聖意。督撫們的奏摺會以最機密和快速的途徑繞過內閣,傳達到軍機處,擺在皇帝的案頭,供皇帝處理。

    皇帝看到奏摺後,對待奏摺的態度有三:

    第一,親自硃批並由廷寄送回原處,硃批內容五花八門,或罵得狗血噴頭,令其再探,或提出自己的意見,或一個簡單的“知道了”。

    第三,事情實在難以委決,或有其他原因,奏摺會扣留在軍機處,稱為“留中不發”。

    等皇帝、軍機大臣和這些地方心腹大員通過以上機密途徑交流完了,溝通好了,再由皇帝經內閣將諭旨公之於眾,這叫“明發上諭”,或是由地方督撫以公開的“題本”形式向皇帝建議某事,然後皇帝准奏,下交內閣六部執行。

    這就是清朝軍機處的基本運作流程。說白了,軍機處就是個臨時機構,沒啥,但大家要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在歷史上,但凡要在正式的國家機構之外再設定臨時機構的,都是執政者要加強專制和集權的訊號。 總而言之,雍正皇帝之所以設立軍機處,主要是因為:

    1、軍機處的保密性;

    2、軍機處處理事務的效率;

    3、軍機處人員簡單,皇帝容易控制,容易成為皇帝旨意執行最快的機構;

    4、軍機處有處置重大軍務、政務的職責,而內閣只有處理一般性、非重大政務的職責,更是將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決策權奪走,成為皇帝加強權力的工具。

  • 6 # 故址

    軍機處為清朝獨有,首創者乃雍正帝。雍正為何要設立這麼一個機構?根本原因是想有效發揮君主集權的優勢,有此動念的起因是一場發生在帝國西北邊陲的戰爭。事情起於雍正二年(1724年),青海和碩特蒙古首領羅卜藏丹津叛亂,被年羹堯、嶽鍾琪蕩平。羅卜藏丹津逃亡準噶爾。準噶爾是清廷的老對手了,康熙皇帝披掛上陣,三次親征準噶爾。

    雍正四年,內政整肅完畢,皇帝準備對準噶爾用兵。雍正七年,戰爭爆發。軍情如火,需立即處理,且必須保守祕密。但當時的政治機構卻不盡如人意。清承明制,以內閣為國家行政中心。內閣設於紫禁城太和門外的文淵閣附近,而雍正皇帝在養心殿處理政務、就寢,兩者相距一千餘米。宮禁重重,手續繁多的處理流程,極易延誤時機;而軍報到京,先經內閣,也容易洩露機密。

    一千米到五十米,從內閣到軍機處,距離的縮短意味著政務處理的快捷,也意味著權力向皇帝集中。軍機處的房子,和宮牆之間有兩米空隙。據說這裡曾有一條通往養心殿的專用通道。這條路穿過宮牆,經過御膳房,直達養心殿。如今御膳房的宮牆依然留有通道的痕跡。心急的雍正皇帝將軍務處理中心遷到自己附近還不夠,還要鑿出一條便捷往來的孔道。雍正的亟亟求治之心,乾綱獨斷之望,顯露無遺。

    軍機處如何高效辦公?西北戰事結束後,雍正並未撤銷軍機處,反而在第二年增設辦理文書事務的“小軍機”——軍機章京;雍正九年,又鑄軍機處印信,儲於大內。一個臨時機構,為何能存在如此之久,影響如此之大?因為皇帝藉著軍機處,掌握了“乾綱獨斷”的技術,破解了集權統治的難題。

    皇帝不加掩飾地表達了他對集權的渴望。那麼,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祕密在於軍機處的三個字:“勤”、“速”、“密”。雍正追求高效。軍機處甫一成立,雍正皇帝就規定,不管有多少公文,必須在當天完成。即便一天的奏摺多達幾百件,也必須連夜處理完畢。皇帝如此嚴格要求,軍機大臣的工作就很辛苦了。凌晨3點,紫禁城內一片漆黑,唯有軍機處值廬中燈火通明。

    不過,最辛苦的人不是軍機大臣,而是負責撰擬諭旨和管理檔案的軍機章京。軍機處成立後,權責日重。舉凡政治、軍事、經濟、外交事務,莫不經過軍機處,單憑几個軍機大臣已經處理不過來了。於是軍機處成立的第二年,就增設軍機章京。起初軍機章京無定額,從內閣中書、筆貼式等官員中選調。

    皇帝在徵詢軍機大臣對政務的意見後下達指示,軍機大臣就會急匆匆趕回五十米以外的軍機處,將皇帝的意思“述旨”給軍機章京,章京們走筆如飛,執筆“擬旨”。軍機大臣拿著擬好的諭旨,再趕回養心殿報皇帝批准。一來一去,不過一個時辰,許多政務就處理完了。

  • 7 # 洞察天下007

    軍機處誕生於雍正七年。就噶爾丹戰事而言,此設立提高了效率,24小時有人值班,並直接向雍正彙報就雍正朝而言,加強了皇帝的權利。軍機處基本上自己的主見比較小,對皇帝更多的是建議權權力架構上,由於軍機處是跨部門的機構,可以更好的協調各部門,提高效率。

    那麼在軍機處誕生之前,中樞權力機關是什麼呢?康熙以前是議政王會議,也就是俗稱的"八王議政"。康熙後期,逐漸加強中央集權,八王議政其實已經名存實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南書房”,但是南書房並不是一個正式的機構,而是一個兼有中樞機構和康熙智囊團和康熙玩伴的機構,人員並不固定,也常有變化,並且沒有正式的身份。

    到了雍正一朝,繼續延續南書房的政治架構,但是由於“九子奪嫡”風波,雍正初年,朝中事實上仍有很多政敵存在,包括南書房中。造成了南書房對雍正命令的貫徹並不如熙朝,甚至會有掣肘。

    雍正七年,對噶爾丹用兵,為提高效率,設立軍機處,專辦西邊軍務。之後戰事結束,軍機處繼續保留,並事實上取代了南書房的中樞地位。

  • 8 # 付凱91458867

      在清朝的歷史上,雍正或許不算是最出名最政績卓見的一位皇帝,然而雍正在位期間的很多功績和舉措,對於大名鼎鼎的康乾盛世也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他對於清朝的機構做了很多改革,比如雍正皇帝設立的軍機處,總攬了軍政大權,是清朝中樞權力機關。據悉軍機處是雍正皇帝為了方便召見大臣而設立的。

      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的目的

      雍正在位的十三年的時間裡,對清朝的機構和吏治做了很多的改革。但是很多時候,人們卻因為過度的關注他繼位背後的祕密,而遺忘了他的功績。也許雍正帝在性情上有些暴戾和殘忍,但是他的很多成就和政績是無法被抹殺的。

    6到自己的手中。

      軍機處設立在與雍正帝的養心殿一牆之隔的地方,這樣既方便了雍正召見大臣,又能夠保證議政內容的機密性。軍機處的存在主要是為了辦理緊急軍務,協助皇上處理政務。

      軍機處又稱為“軍機房”、“總理處”,算起來應該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不過一切依然聽命於皇上,軍機大臣也是由皇帝在滿漢大學士,侍郎尚書之中選任的。

      軍機處什麼時候被廢除的

      軍機處是清朝的中樞權力機關,軍機處的出現代表著清朝中央集權達到了頂峰。

      自從軍機處創立之後,就一直延續到大清王朝末年,乾隆的時候曾經做過稍許的變動,直到1911年的時候軍機處才被廢除,責任內閣制的成立宣佈著軍機處在清朝的結束。

  • 9 # 金億桶

    在清朝的歷史長河中,軍機處一直是備受爭議的一個機構,很多人不瞭解其設立的目的,但在清朝的統治制度中,軍機處一直佔據重要位置,以下是關於軍機處設立的目的以及關於軍機處設立的意義。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洩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定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十年(1732),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

      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誌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軍機處成立於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軍機房”,不久改稱“辦理軍機處”,乾隆以後省去“辦理”二字,遂簡稱為“軍機處”了。軍機處本為辦理軍機事務而設,但因它便於發揮君主專制獨裁,所以一旦出現之後,便被皇帝抓往不放,不但常設不廢,而且其職權愈來愈擴大。軍機處的職官有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有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軍機大臣由皇帝從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官員內特選,有些也由軍機章京升任。軍機大臣之任命,其名目為“軍機處行走”,或“軍機大臣上行走”。所謂“行走者”,即入值辦事之意。軍機大臣沒有定額,軍機處初設時為三人,以後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軍機章京初無定額,至嘉慶初年,始定為滿、漢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滿、漢章京又各分兩班值班,每班八人。軍機章京之任命,或稱為“軍機司員上行走”,或稱為“軍機章京上行走”。

      軍機處成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廢止了,內閣變成只是辦理例行事務的機構,一切機密大政均歸於軍機處辦理。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二端,真正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軍機大臣無日不被召見,無日不承命辦事,出沒於宮廷之間。皇帝行動所到的地方,軍機大臣也無不隨從在側。但軍機處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於皇帝的私人祕書處。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成故宮軍機處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不像正式國家機關的樣子。軍機處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僅稱“值房”。軍機大臣的值房稱為“軍機堂”,初僅板屋數間,後來才改建瓦屋。軍機章京的值房,最初僅屋一間半、後來才有屋五間。軍機處也無專官,軍機大臣、軍機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職,皇帝可以隨時令其離開軍機處,回本衙門。軍機大臣既無品級,也無俸祿。軍機大臣之任命,並無制度上的規定可供遵循,完全出於皇帝的自由意志。軍機大臣的職務也沒有制度上的規定,一切都是皇帝臨時交辦的,所以軍機大臣只是承旨辦事而已。“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於其間”,這些都說明軍機處是皇帝集權的最好的工具。

  • 10 # StarrySun

    要解釋雍正設立軍機處的緣由,那就得從軍機處的功能和產生的作用開始說起:各地方送到軍機處的各種政要奏摺,會由軍機大臣閱覽後直接遞送給雍正爺,不用通過內閣或者宦官摻和,皇帝有需要保密的政令也直接和他信得過的軍機大臣(也相當於皇上的私人祕書)商量,節省了時間的同時,雍正對各項事務瞭然於胸,且不讓旁人知道。軍政大權集於一身,這就是所謂的“中央集權”。

    聽著軍機處的功能很強大,作用也是棒棒噠。那現在咱們再說回來:雍正爺為啥要設立軍機處呢?大家都知道清朝是滿族人打白山黑水間過來,所以入關後一直存在南北方的黨派之爭,外加上滿洲貴族也不是好惹的,康熙帝時期就有意緩和這個問題,他設定了“南書房”面上說是陪皇帝吟詩作畫,其實已經有皇上的親信起草政令,這“南書房”就是“軍機處”的前身。到了雍正時期,他要對準噶爾用兵,為了保證軍令的嚴格保密,改南書房為軍機處。算是跟準噶爾戰爭的軍務辦公室,而且這些軍機大臣其實都是兼職,也沒啥實際策略意見,更多的是皇帝的上傳下達祕書活,目的就是讓軍政大事全有皇帝一人處理。這回你懂了嗎?

  • 11 # 匹馬戍梁州

    雍正皇帝能登上皇位,是煞費了一番苦心才得來的,他為了鞏固來之不易的統治權利,在政治、經濟、思想等領域,採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對加強封建統治制度很有建樹。

    雍正統治期間(1723-1735),是清王朝繼往開來的重要時期。 雍正帝即位之初,首創“祕密建儲”家法,解決了立嗣的問題,對於愛新覺羅家族大清江山的延續是個極為重要的貢獻。之後,他又在政治制度方面,建立了軍機處,把清王朝封建專制統治,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軍機處設立之初,僅是處理緊急軍務的臨時機構。因為在雍正年間,蒙古族準噶爾部的叛亂又死灰復燃起來。 準噶爾部的叛亂,早在康熙年間就被平定下來,其首領噶爾丹已服毒自殺。但以後,準噶爾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又步他叔父噶爾丹的後塵,與沙俄訂立祕密同盟,走上背叛的道路。

    雍正五年(1727),策妄阿拉布坦死後他的兒子在叛亂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竟公開挑起武裝衝突,西部邊境形勢日益緊張。因此,清政府派兩路大軍征討,但由於指揮不利,常吃敗仗。 雍正帝決定親自研究西北軍事,於是在內閣和兵部之外,增設軍機處,作為處理緊急軍務和指揮作戰的參謀部,並在雍正七年六月初十(1729年7月5日)認命怡親王允祥,大臣蔣廷錫、張廷玉辦理軍務。 軍機處就是在這種歷史的條件下建立的。

    軍機處設在故宮隆宗門內。這裡靠近宮廷,即便於皇帝出宮直接指揮,又容易保密,軍機處是臨時性的軍事參謀機構,所以一切很簡陋。 後來,軍務日益減少,軍機處的指責和活動內容漸漸超越軍事範圍,變成核心的中樞機構和發號施令的策源之地。

    軍機處職責:

    一、承旨出政,彙總全國要務。皇帝的諭旨,由他們起草,經皇帝審閱,然後下發。各部、院、省的年終奏報,官員的奏摺,也由他們彙總和複合,提出參考意見。遇有重要軍務和政事,皇帝往往交軍機處複議。

    二、向皇帝推薦官員,上至大學士、六部尚書,下至道、府、州、縣的地方官員,以及學政、駐外使節,均有軍機處開裂名單,請旨裁定。

    三、負責皇帝日常的祕書和檔案工作。 軍機大臣按皇帝指示撰寫諭旨,經皇帝批覽,由軍機章京摘錄事由和年月日,登記入冊,發給內閣,內閣傳抄後再按內閣的檔案手續逐級發給有關部、院或省督撫。這種一般性的諭旨,叫“明發上諭”。

    另一種是有關軍機和重要人物的諭旨,則由軍機處直接加封,交兵部捷報傳送,不在經過內閣發出,這種機要諭旨叫“廷寄”。據說,這是雍正帝時的軍機大臣張廷玉首倡的。 軍機處不是朝廷的正式衙門,《大清會典》也不予記載。但是它的作用非常重要,與皇權獨裁緊緊地聯絡在一起。皇帝身邊設立軍機處,似虎天翼,皇權得到空前加強。因為它的作用大,地位特殊,所以凌駕於內閣之上。 自雍正帝設立軍機處以後,原來清王朝的最高決策機構——議政處,形同虛設。內閣的一部分權利,而且是最重要的那一部分,也轉移的軍機處,內閣成了辦理日常一般事務的機構,對皇帝不再發生重大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40歲以後,如何越變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