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言勸
-
2 # 飛揚54520
婆媳關係自古以來就是天敵,因為她們同時擁有同一個男人,這個男人即是兒子也是丈夫。這樣問題就出來了,丈夫的態度及處理問題的方式就尤為重要。
50後媳婦怕婆婆,在那個年代做為媳婦主要還是依靠男人生活的,女性的地位,獨立自主及受教育的程度等都比較弱,而婆婆是老公的媽,媳婦在那種情況下,只能屈居於老公之下,自然也就是所謂的怕婆婆。還有就是那時的婆婆有很多也是極嚴厲的家長作風。
50後的媳婦又當了婆婆,媳婦婆婆兩種角色都當過了,自然就能很好理解婆媳關係,能理解做為兒子(還有別人老公)的難處了。所以為了不讓兒子夾在中間難做人,就會自己減少矛盾。做為她們的兒媳婦,現在的女性處理婆媳也是更加理智了。婆婆愛鬧事,兒子過得不安寧甚至還會離婚,婆婆自己豈不是破壞了兒子的幸福。
當然婆婆媳婦都能處理好自己的角色,不橫加干涉,相處起來相安無事是最好的
-
3 # LecyMVP
這個應該不是每個人都這樣的,也因人而異的吧,但普遍這種情況的話可能主要有幾大原因:
第一那時候兄弟姐妹多
那時候結婚怕婆婆的人大多都是因為老公家兄妹比較多,特別是婆婆女兒多的話,新兒媳婦新進家門大多肯定會被欺負的,不光被婆婆欺負,還要被小姑子大姑子給欺負,婆婆也不在乎你,認為年齡大了有女兒照顧,所以就敢對你吆五喝六的。
第二現在都是獨生子女
現在的婆婆為什麼都怕兒媳婦,因為她就這麼一個兒子,等到年紀大了只能靠兒子,大多兒子又都聽老婆的,所以她肯定得把兒媳婦伺候好,這樣等自己年紀大了,也希望兒媳婦能對她稍微好點。
第三社會風向改變
之前50/60那個年代結婚的人,他們的思想觀念就是要三從四德,孝敬公婆,那時候的婆婆也有種媳婦熬成婆的優越感,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後來隨著改革開放,社會慢慢在進步,思想慢慢也在改變,那種小媳婦的觀念在現代兒媳的觀念里根本就不存在,現在大家都賺錢,男女都平等,根本就不存在說回家我還要伺候公婆的觀念在。而且婆婆們也會受周邊大環境的改變,只能任勞任怨的為兒子的小家埋頭苦幹!
-
4 # 使用者95094821621
我是農村出身的,我從農村人的角度,來談談我的看法。在五六十年代的農村,生活很困難,生產力底下,華人的多子多福的思想很嚴重,特別在農村,在那個年代,也就是我父親他們那代人,家家都有好幾個兄弟,多的七八個,少的也有三四個,俗話說得好,牛多不怕滾嶺,一個婆婆,至少有三四個媳婦,那個媳婦不聽她的話,麻煩就大了,房子不給媳婦住,菜地不分給你,各種刁難,那個時候沒有打工什麼的,是人民公社,是大集體,婆婆封殺媳婦,媳婦還有活路嗎?媳婦當然怕婆婆了。噹噹年的媳婦做婆婆的時候,中國的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分田到戶了,媳婦有田地耕種了,田地是生產隊,集體分給媳婦的,田地這方面婆婆要挾不了媳婦了,媳婦可以不怕婆婆,還有一條,在生活中如果婆婆還刁難,乾脆打工去,說不定在城裡買房,婆婆去媳婦家,婆婆敢擺架子嗎?那就只有婆婆怕媳婦的份了。
-
5 # 小樓又東風123
50後的怕婆婆,這是事實,那年代女人經濟又不獨立,離婚也會被人說閒話。現在當了婆婆又怕媳婦,這沒必要了吧!只要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平時互相尊重,不摻和兒子和媳婦的私事就行了。現在的媳婦蠻不講理的人還是少數,對於少數過份了的,你只要站在正確的立場,該怎樣就怎樣,要說怕,真沒那必要,大不了各過各的,需要你幫忙的搭把手就是了。
-
6 # 囍囍囍888
我是50後,對於題主的發問,我只能談談自身的經歷和感受,別人怎樣我一概不知。也就是說,我只代表我自己。
首先,我不是怕婆婆,而是因為“不好意思”
我從小臉皮太薄,什麼都不好意思。七歲那年春天,家裡斷糧(向生產隊借糧還沒批下來),母親把幾斤玉米拿到鄰居老太太家裡的小磨上去磨粉。臨近中午,老太太做了麵湯,非要請我們喝一碗。母親不喝,我也說不餓。其實心裡很想喝,但吃別人的飯太丟人,我寧可回家喝野菜粥,也不會喝他人的白麵湯。
談戀愛時,與他一起逛商店,基本都是瞎逛。明明想買件衣服,但不敢在賣服裝的櫃檯前多停留片刻。因為我怕他替我掏錢,更怕誤會是我故意想跟人家要衣服。所以,結婚後與婆婆相處,我不是怕婆婆。婆婆有什麼好怕的?雖然她屬於沒有文化的那一代人(解放前生人),但她也是講道理的。
我與婆婆相處三十多年(剛結婚住一起三年,後因工作調動我去了城市。幾年後公公去世,婆婆就到我家直到去世),磕磕碰碰難免,但我們沒有爭吵過一次。究其原因,那就是“不好意思”。比如:婚前婆婆答應我的一切都沒兌現,婚後也隻字不提,可是我好意思問嗎?再如,婆婆喜歡偏袒兒子。有一次,丈夫與我說笑話時罵了“你媽......”,我反駁道:“少教!”誰知婆婆不高興了,她提高了嗓門衝著其兒子說:“你媽結婚時沒坐轎!你媽缺轎(教),你也缺教!”婆婆的耳朵真是太靈了,我們在裡屋的話她在外屋都能聽見,可他兒罵我媽(雖說是笑話)她怎麼就“沒聽見”呢?但我不好意思與她頂嘴,只能以我的鴉雀無聲而告終。
現在我老了,婆婆也走了。細細琢磨:婆婆除了袒護兒子,再沒挑我別的毛病。難道我真得就那麼好?答案是否定的。她恐怕也是不好意思吧?好一個“不好意思”!它緩解了婆媳之間的矛盾,它讓我們婆媳二人在“不好意思”之後,都能靜下心來反思自己,原諒對方。
其次,我是50後,但我不怕媳婦。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對兒子的愛。
婆婆離開三年後,我就當了婆婆。我與媳婦相處的時間很短,因為我們不在同一座城市。兒子結婚快三年了,雖說他們每年春節都回來,我也去過他們家一次,但我與兒媳在一起的時間前前後後加起來也不足一個月。這麼短的時間,相互之間總是客客氣氣的,根本就談不上誰怕誰。雖然大家公認婆媳是天敵,婆媳矛盾沒法調和,但我有信心打破陳規,闖出一條婆媳和睦的新路子。
1、婆婆要有好心態,只要兒子、兒媳能尊重你即可滿足,別的閒事千萬別管。兒子結婚快三年了,我從來不打聽他們準備何時生孩子,更不關心生男還是生女。因為我覺得生孩子是他們自己的事,人家暫時不要肯定是有自己的規劃,用不著我操心。正好,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好好享受退休生活,何必自找煩惱呢?
2、婆婆要學會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比如,兒子、兒媳春節回家,我儘量不讓他們做家務。兒媳要洗碗,都被我婉言謝絕。因為我年輕時也不想洗碗,只是怕婆婆挑眼才不得不幹。而我的兒媳是獨生女,在家裡沒吃過苦,她愛做家務嗎?是不是到了婆家被逼無奈呢?答案是肯定的。再說了,孩子辛苦了一學期,好不容易才放了假,誰不想好好休息一下呢?自己現在又不是七老八十,能幹就儘量多幹一些。給孩子們一個快樂的假日,不好麼?
3、婆婆都愛自己的兒子,這一點我毫不懷疑。但說句良心話,你能愛兒媳嗎?如果誰說兒媳剛一進門,婆婆就對兒媳愛得像親生女兒一般,我說那純粹是瞎扯。但作為婆婆,你得懂得“愛屋及烏”,否則,也就談不上對兒子的愛。就拿我來說,我知道兒子與兒媳感情相當深,我想讓兒子快樂、幸福,就得對兒媳好。一家人見了面,和和美美聚幾天。時間久了,感情也就有了。我的兒媳性格內向,不會甜言蜜語,但每次分別之際,她都會送我一個甜蜜的擁抱。那一刻的感覺勝似千言萬語,真得好幸福。
-
7 # 獨行天涯樂
50後的媳婦怕婆婆我想是因為那個年代的兄弟姐妹比較多,女人又都是靠男人活的,沒什麼地位,思想也比較守舊。現在50後和60後當了婆婆又怕媳婦是因為,現在的媳婦接受的教育較好,自理能力強,自己又有工作經濟獨立可以完全不靠老公也能過活。其實只要婆婆不要過多的摻和兒子兒媳私事中來,平時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各做好自己的本分,也能和平相處的。
回覆列表
我是50後,沒當過媳婦,也沒當過婆婆。但是我當過兒子,也正在當公公。至於50後的女人先怕婆婆後怕媳婦,只是因為“尊重”二字。
說50後的媳婦怕婆婆,主要的原因是那一代人懂得尊重。這一代人“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打上學長知識起,接觸的啟蒙教育就是“破舊立新”,過去的那些封建意識,早就遭人唾棄。那時的社會風清氣正,人人平等,講的是“階級感情”,不存在誰怕誰,誰欺負誰,婆媳矛盾不是很顯現,包括夫妻矛盾,家庭糾紛一概少有,離婚現象幾乎滅絕。尤其是這代人都是在八十年代結婚成家的,正值中國的“兩個文明”建設,大力提倡“五講四美”,人人注重“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家庭里人人都懂得相互尊重,最記得偉人的一句話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我們走到一起來了,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因此,八十年代的媳婦,都有“文化”、懂道理,更知道尊重婆婆,看似很怕婆婆。畢竟婆婆生在舊社會,大多沒讀過書是“文盲”,對於婆婆小小不言的事情,媳婦都不會斤斤計較,由此換來了家庭的和睦。
說50後的婆婆又怕媳婦,主要的原因是善於尊重這代人。這代人正趕上“計劃生育”,80後出生的人均是家中的獨苗,從小有大多的嬌生慣養,孩子們“任性、怕吃苦”是他們的標籤。等他們結婚成家後,50後的父母們都跟隨孩子們“闖江湖”,幫他們看家、帶孩子、做家務,與孩子們同在一個屋簷下,鍋碗瓢盆、酸甜苦辣,難免不讓兒女們日久生厭,尤其是上千年的婆媳關係難題,讓人們費盡心思也無法破解。但是,在50後出生的婆婆面前就相對好一些,她們會像過去做媳婦尊重婆婆一樣,來尊重媳婦。媳婦懶惰我勤快,媳婦嫌囉嗦我少說話,媳婦有脾氣我忍著。只要這個家的平安,只要兒孫們的幸福,我尊重我自己的媳婦何樂而不為呢!
是啊,尊重是福!家庭離了彼此尊重,矛盾就多,散夥得多。年輕的夫妻們,為了婚姻的美滿,為了家庭的幸福,尊重你的母親,尊重你的婆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