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鋒無敵
-
2 # 尼古拉斯奇異果
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中國古代的宰相,其職務和職權都很像我們現在的國務院總理。
在古代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權力的緣故。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擔任宰相職務的稱為“中丞相”。
漢朝與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稱為相國的話地位更高一些,並以御史大夫為副職。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唐改內史省為中書省,內史令為中書令,納言為侍中。唐高宗後,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
元朝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為左右丞及參知政事。明朝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后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後閣職漸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清沿明制,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閒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
歷史上有名的宰(丞)相中最受人尊崇的十六位:
一、齊國名相管仲:
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潁上(今安徽潁上)人。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二、秦國名相商鞅:
戰國時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在位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三、秦朝名相李斯:
戰國時楚國上蔡人,是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弟子。後輔助秦始皇統一中國,官至丞相,為秦始皇定郡縣之制,下令焚書坑儒,以小篆為標準統一文字。秦始皇死後,李斯聽從趙高陰謀,矯詔殺太子扶蘇,立胡亥。秦二世繼位後,趙高專權,汙衊李斯謀反,李斯被腰斬於咸陽,夷滅三族。
四、西漢名相蕭何:
西漢初年政治家。秦沛(今江蘇沛縣)人。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佐劉邦(見漢高祖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後,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並知民間疾苦,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劉邦為漢王,以蕭何為丞相,蕭何推薦韓信為大將軍。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侍太子,為法令約束,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漢代建立後,以他功最高封為侯。採摭秦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被拜為相國。高祖死後,他輔佐惠帝。惠帝二年卒。
五、漢初名相周勃:
沛縣(今中國東南部的江蘇沛縣)人,是漢高祖劉邦的大將。周勃的祖先原是河南卷縣人,後來遷到了沛縣。劉邦起兵反秦時,他就跟隨著南征北戰,建漢後,又參與平定諸王的叛亂,最後封為絳侯。他先後俘虜相國一人,丞相二人,將軍、郡守各三人,獨自擊破敵軍二支,攻下城池三座,平定五個郡,七十九個縣,可謂戰功赫赫。周勃為人樸實忠厚,剛直無私,劉邦對他很信任,認為國事可以放心地委託他去辦。周勃後來病死,諡號為武侯。
六、漢初名相陳平:
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他足智多謀,銳意進取,屢以奇計輔佐劉邦定天下,漢初被封為曲逆侯。漢文帝時,曾升為右丞相,後改任左丞相。而漢初三傑,韓信受謗,被擒於雲夢澤,死於鍾室;蕭何遭讒,曾械於牢獄;張良懼禍,託言閒遊。陳平卻久居相位,且得善終,足見他官場權謀之老道,遠在三傑之上。
七、蜀國名相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千百年來一直做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
八、初唐名相房玄齡:
唐代初年名相。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玄齡博覽經史,工書善文,18歲時本州舉進士,先後授羽騎尉、隰城尉。隋末大亂,李淵率兵入關,玄齡於渭北投李世民,屢從秦王出征,參謀劃策,典管書記,任秦王府記室。每平定一地,別人爭著求取珍玩,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貞觀三年(629)二月為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十一年封樑國公。與杜如晦、魏徵等同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曾受詔重撰《晉書》。太宗徵高句麗時,他留守京師。二十二年病逝。
九、大唐名相魏徵:
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人,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魏徵有膽,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之言,而且不達目的不罷休,創了歷史上君“畏”臣之先例,樹了歷代君臣關係的典範。魏徵曾向太宗面諫五十次,呈奏十一件,一生諫諍多至“數十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烈,態度之堅定,在中國歷史上只有魏徵一人。難怪魏徵一死,太宗大發感概“魏徵歿,朕亡一鏡”!
十、大唐名相狄仁傑:
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則天時期宰相,傑出的封建政治家。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幷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
十一、北宋名相王安石:
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裡洋村),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自從領導了一場轟烈和悲壯的熙寧變法,王安石便獨撐大旗步入歷史漩渦,成了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人物。變法之前王安石被譽為“當世聖人”,變法後,司馬大罵其為欲謀朝篡位的大奸臣;後來的宋徽宗對王安石推崇備至,而到了宋欽宗那裡,竟成了北宋滅亡的魁首。
十二、北宋名相寇準:
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景德元年稱相。時值遼兵來攻,寇準力排眾議,堅主抵抗,促使真宗前往督戰,與遼訂“澶淵之盟”,后王欽若陷害寇準,被罷相。寇準居官清廉,為世代楷模,他終生不蓄錢財,家中無歌伎,“有官居鼎鼎,無宅起樓臺”,是時人對他的形容。
十三、元代名相耶律楚材:
出身於契丹貴族家庭,生長於燕京(今北京),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成吉思汗時,被召用,隨後雙扈主西征,觀天象,卜吉凶,力勸成吉思汗不要妄殺無辜,得成吉思汗信任,遂為成吉思汗股肱大臣,尊寵至極。耶律楚材,上諫針貶時弊,保江山穩定,改革稅制,武功文治,使蒙古統法者收到極盛之效。
十四、明代名相張居正:
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明代政治家,改革家。萬曆初年,與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決,前後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樑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萬曆十年(1582年)卒,贈上柱國,諡文忠。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籍其家;至天啟時方恢復名譽。張居正作為一名改革家,不在王安石之下,他沒有貿然全面整頓財政,避開了統治勢力的“痛處”,改革成功,國富民安於一時。張居正作為一代宰相,為國於民鞠躬盡瘁。
十五、清代名相劉墉:
諸城縣逄戈莊(今屬高密市)人。清乾隆、嘉慶兩朝重臣,官至體仁閣大學士,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峭直敢諫聞名於世。其書法味厚神藏,有廊廟氣度,是清代最有名的帖學大家,作書喜用濃墨,故世人又稱其“濃墨宰相”。
十六、清代名相曾國藩:
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人,現屬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天子坪,清代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他步入仕途後,曾十年七遷,37歲當上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書、日記,廣為流;立功,他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他事事以身作則。因此,他除了“一品侯”頭銜之外,還有“中興第一名臣”、“洋務運動領袖”、“聖賢”、“近代史之父”諸等稱謂。
-
3 # 中年大哥哥
歷史上的賢相有很多。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出現賢相首先一點也要君主有才,其次是君臣之間的默契,還要看君與相的搭檔給當時的國家帶來怎樣的政績。撇開夏商周,就戰國期間也有不少厲害的丞相,但當時再厲害的君臣所治理的地方也只是天下的一隅。直到李斯和秦始皇這對君臣的出現,可以說是達到了皇帝和丞相之間默契的極致。李斯幫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及治理天下那是絕對的實幹。能跟秦始皇和李斯這對君臣有得一拼的也只有漢初的劉邦和丞相蕭何了。這裡就不具體介紹蕭何了。在整個西漢時期,只有四個丞相算得上是非常的了不起。就是(蕭曹為冠,丙魏有聲。)蕭何、曹參、丙吉、魏相。到後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朝期間的所有丞相跟前面這幾位比起來那是差了一大截。直到唐朝出現的幾個丞相才能跟西漢的這四位有得一比。如房玄齡、杜如晦。出李斯以外而且上述的這六位是在丞相位置上做到去世的。魏徵也能算上。再到後來各朝的丞相跟前面這七位比起來那是有點不能比的。
-
4 # 九月格桑花
中國歷史上賢相有非常多,這裡不一一介紹,我們從歷代找最具有代表性的講一下。
夏朝
死諫開先第一人 ——關龍逄
關龍逄(前1713年—前1620年),關龍逄也稱豢龍,是古代豢龍部族的後代。夏桀荒淫無道,不理朝政,築傾宮飾瑤臺,遠賢臣,親小人,諫者皆殺之。對於夏桀的暴行
關龍逄多次向夏桀進諫,最終引來殺身之禍。魯迅先生說,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就有拼命硬幹的人,就有捨身求法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關龍逄大概就是最早捨身求法為民請命的人。關龍逄的進諫雖沒有阻止夏朝的滅亡,但其精神卻流傳至今,成為中華民族的脊樑。
商朝
輔商滅夏,放逐太甲——伊尹
伊尹(公元前1649年~前1550年),姒姓,伊氏,名摯。伊尹為中國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也是中華廚祖。作為“想要抓住男人的心,先抓住男人的胃”鼻祖,伊尹以其“以鼎調羹”“調和五味”治理天下的理論,成功俘獲湯王,約公元前16世紀初,伊尹輔佐湯王滅夏建商。後伊尹歷事成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辛勤輔政五十餘年,為商朝富強興盛立下汗馬功勞。其在醫學上,發明了提高醫藥療效的湯液;烹飪技術上提出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在軍事上,其“人心向背”“上智為間”等思想為中國軍事的發展尤其是戰略學說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周朝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公旦
周公旦(前1100年—前1032年),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周公曾先後輔助武王滅商、成王治國。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周公攝政七年,《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自春秋以來,周公被歷代統治者和學者視為聖人。他被尊為儒學奠基人,也是孔子最崇敬的人之一。其在軍事上,周公在周王朝立足未穩的情況下,二次克殷,統一東方,建立以成周為中心的軍事中心;政治上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核心的嫡長子繼承製以及分封制;文化上制禮作樂集周禮之大成。周公的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更是影響中華民族時至今日。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姜子牙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是東海邊之人或牧野之人,早年做過屠夫,買過酒,直到70歲還是一無是處,閒居在家,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心智,苦其體膚,終在其72歲時,垂釣渭水之濱遇周文王開啟傳奇一生。其在政治上安定周室,建立齊國;軍事上著書《六韜》,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
後世通過《太平御覽》和《封神記》等書把姜太公神話以後,其逐漸成為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文藝舞臺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還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雖然超出了歷史的真實,但卻反映出姜子牙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春秋
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管仲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周穆王的後代。管仲少時喪父,生活貧苦,很早就挑起生活重擔。為生活所迫,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又參軍,幾經曲折,在鮑叔牙力薦下,成為齊國上卿,被稱為春秋第一相。經濟方面,他強調“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田畝、漁鹽業等方面大規模進行經濟改革,政治上提出“尊王攘夷”。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先後主持了三次武裝會盟、六次和平會盟,還輔助王室一次,史稱“九會諸侯,一匡天下”,成為公認的霸主。
戰國
一朝變法,秦開帝業——商鞅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中國人。商鞅一生歷經兩次變法,改戶籍,獎軍工,廢世卿世祿,制秦律、開阡陌廢井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的實行,為秦國統一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並對後來中國貨幣、文字、度量衡等經濟文化的統一產生深遠的影響。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商鞅變法打破了延續幾百年的貴族的世襲制,因此得罪了貴族勢力,又因其在變法中執法嚴酷,威刑酷吏,在秦孝公死後,公子虔等貴族勢力便羅織罪名,誣其謀反,商鞅終究是被統治者推到臺前,做了階級鬥爭的替死鬼。
春秋戰國為百家爭鳴的時代,知人善任的鮑叔牙;身背多國相印的孟嘗君;五張羊皮換來的百里奚;成吳霸業伍子胥,興越滅吳范蠡,完璧歸趙藺相如等都是那個時代有名的良相。
秦朝
才高齊天,謀深如海——李斯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成之後,入秦為官,丞相呂不韋以為郎官,勸說秦王嬴政滅諸侯、成帝業,任為長史。嬴政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 ,離間各國君臣,以為客卿,在秦滅六國事業中發揮重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拜為丞相,其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燬民間的兵器 ;反對分封制度,堅持郡縣制;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諸子學說,禁止私學,以加強思想統治。參與制定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的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的基本格局,其本人卻在秦始皇死後被趙高誣陷謀反,夷滅三族。
漢朝
功冠群臣,聲施後世——蕭何
蕭何(前257年-前193年),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人,西漢初年政治家、宰相,西漢開國功臣之一。蕭何和劉邦、曹參、樊噲同為沛縣人,早年任沛縣,獄吏,為亭長劉邦的直屬上司。
秦末輔佐劉邦起義,史稱“蕭相國”。攻克咸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其在政治上推舉韓信,曹參;沿用秦法;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為後來漢武盛世打下根基。
三國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佔據荊益,三分天下,而後聯合孫吳,對抗曹魏而後統一天下的建議,為隆中對。而後劉備根據諸葛亮的策略,聯和孫權,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佔領了荊、益,建立蜀國稱帝,諸葛亮被任為丞相。劉備死後,劉禪即位,諸葛亮主持軍國大事。當政期間,勵精圖治,任人唯賢,推行屯田政策,東和孫權,南平孟獲,六出祁山以攻魏,力圖收復中原。與魏將司馬懿爭戰於渭南時,病死於軍中,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被譽為千古為相之典範。
唐朝
一語可破天下事——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名喬,字玄齡。唐代賢相,前有房杜,後有姚宋。李世民評價房玄齡為“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房玄齡為人多智,有奇謀。被譽為“漢之蕭何”玄武門事變主謀,助李世民得帝位。其執掌政務達二十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修唐禮;善於用人,不自居功。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
宋朝
變法黨爭,褒貶不一——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又稱臨川先生。在北宋所面臨的國內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外敵的侵擾下,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但他一人卻敵不過時代的洪流,成為卓越而悲情的改革家,走在時代前面,卻不為世人所理解。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其高尚的品格、變法的精神確實是值得肯定的。
明朝
萬曆首輔,救時宰相——張居正
張居正早年是在大奸臣嚴嵩的淫威下做官的,而其與老師徐階等人天降正義,懲奸除惡的過程,簡直可以開一本小說。從萬曆開始,張居正當國十年,萬曆新政一系列措施的實施確實緩解了明朝內憂外患的局面,但不論是其對神宗太嚴厲導致其後來30年不上朝也好,還是神宗沒有繼承大明皇帝不長命的傳統也罷,張居正終歸是沒有扶大廈之將傾,大明還是實亡在了萬里手裡。
全篇下來,我們不難看出,隨著歷史的演變是皇權越來越大,相權逐漸削弱,直至消失。這說明封建社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但物極必反,中央集權強到清朝,也間接斷送了封建社會皇帝集權的道路。
-
5 # 迷失了方向的馬
陳平:
西漢人。他足智多謀,銳意進取,屢以奇計輔佐劉邦定天下,漢初被封為曲逆侯。漢文帝時,曾升為右丞相,後改任左丞相。
狄仁傑:
盛唐早期的剛正不阿,政績卓著,極具遠見卓識的政治家。
寇準:
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為相,景德三年知大名府。
李斯:
大秦丞相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王導:
王導東晉的開國元勳。連續輔佐元帝、明帝、成帝三代國君,無人能出其右。
蕭何:
西漢的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他曾向劉邦推薦了善於用兵打仗的韓信做大將軍,使之為漢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勞。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是從成吉思汗到窩闊臺時期的重臣與名臣,對當時的政策發揮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
張居正是明代最重要的政治家、王者師、及教育改革家,梁啟超將之列為「中國六大政治家。
趙普:
從宋太祖取得政權開始,到平定南方,趙普是主要的謀士,立了不少大功。
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
-
6 # 沂蒙小旋風
第一位當屬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了,輔佐齊桓公成為當時的第一霸主。管仲與鮑叔牙的故事更是傳唱千年。
第四位當屬西漢的蕭何,輔助漢高祖劉邦除掉西楚霸王,建立西漢政權。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也是家喻戶曉。:"劉邦百戰百敗,卻屢敗屢起,靠的就是蕭何為他當宰相,經營關中作他的根據地,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糧有糧。項羽百戰百勝,卻經不起一敗;一敗塗地,一敗就亡,原因之一是沒有蕭何這樣的宰相。"
第五位是蜀漢時期的臥龍先生諸葛孔明。諸葛亮火燒赤壁、草船借箭、木牛流馬等等,在世人的眼中都他都不是一個人,是神仙下凡。
第六位是大唐的魏徵。剛正不阿的魏徵絕對的霸氣,連李世民都讓他三分。魏徵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第七位是宋代的王安石。領導了一場轟烈和悲壯的熙寧變法,王安石便獨撐大旗步入歷史漩渦,成了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人物。變法之前王安石被譽為“當世聖人”,變法後,司馬大罵其為欲謀朝篡位的大奸臣;後來的宋徽宗對王安石推崇備至,而到了宋欽宗那裡,竟成了北宋滅亡的魁首。
第八位是明代的張居正。 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樑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
-
7 # 林穀雨
沒看到有人說宋璟。
宋璟是唐朝名相,與房玄齡,杜如晦和姚崇並稱“唐朝四大賢相”,輔佐唐玄宗開創了開元盛世,先後經歷五個朝代。
他才華橫溢,博學多才,一生為了振興大唐勵精圖治,鞠躬盡瘁。
李唐復興後,宋璟擔任黃門侍郎。當時宋璟得罪了當權的武三思,因此受到排擠,被外調為貝州刺史。其後,韋后叛亂,中宗被殺,李隆基平叛, 睿宗繼位。宋璟重新被起用,睿宗將他由長史調為吏部尚書,執掌朝政,這是他首度為相。在這期間,他一改朝廷用人惟親的惡習,提出了用人“雖資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準則,並且不顧當時擁有極大權勢的等人的反對及阻饒,罷去昏庸的官員達數千人,並請太平公主出居東洛陽,以防太平公主謀反,但因此得罪了太平公主,被其中傷,因此反而被罷相,貶為楚州刺史。
李隆基討平太平公主的叛亂,即位為唐玄宗,宋璟升調為都督。宋璟仍專注改善民生,並沒有因為外調而灰心,他教曉百姓以磚瓦蓋屋取代簡陋的茅屋及草屋,以減少火災出現的可能。
開元716年,他被調返京師,任刑部尚書,後來姚崇因事退隱,他獲姚崇推薦,再度為相。這時,宋璟再度提出“雖資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準則。他為防奸佞小人私下在皇帝耳邊進讒言,提出百官奏事,必定要有諫官、史官在旁的規定。而玄宗亦十分器重宋璟,並以師禮待之;進則迎,出則送,因此宋璟提出的具建設性的提議,通常均被採納。亦因如此,當時朝廷一改以往用人惟親的惡習,並減少了奸佞小人誣諂好人的情況,使開元初期的政局十分清明。
-
8 # 北涼縣令
歷史上有哪些賢相?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能人異士層出不窮,優秀帝王卻寥寥無幾,不是本身不夠優秀就是身邊缺少一個出謀劃策的賢相,今天就來說一下歷史中有哪些賢相。
姜子牙(約公元前1156—公元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輔佐周文王建立霸業。
張居正(公元1525—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湖北江陵人,明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張居正任內閣首輔時期,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萬曆新政。
還有很多名相像房玄齡、杜如晦、張九齡、寇準、伊尹。
-
9 # 悟道的程式猿
提到歷史名相,大家腦海中肯定能瞬間閃過很多人的名字:管仲、李斯、蕭何、諸葛亮、房玄齡、魏徵、王安石、耶律楚材、張居正。 一位良相能夠幫助國家起到國富民強的作用,能力挽狂瀾穩定社稷、能定國安邦與民休息,我今天要推薦的是 北宋王安石。
王安石變法,是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
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
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
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於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元豐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終。
然而,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對。法令頒行不足一年,圍繞變法,擁護與反對兩派就展開了激烈的論辯及鬥爭,史稱“新舊黨爭”。
王安石的變法, 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達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王安石變法的失敗,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變法的超前性與社會現實的落後性差距過大,變法沒有適應的土壤
2、新法的“斂財”實質,導致社會基礎的喪失
3、變法急功近利、急於求成
4、政策執行不力。
5、用人不當
6、變法派內部分裂
7、保守派強烈反對
在傳統歷史評價中,對王安石變法佔據主流的一方,是王安石的變法動了封建社會的根基,引發了高層的黨政, 從而加劇了北宋的滅亡,所以評價是否定的。但是,從近代開始,當封閉落後的封建社會,被西方的堅船利炮 轟開大門,簽訂屈辱條約時,大家逐漸明白,中國的封建王朝已經病入膏肓,變法太晚了, 如果時間能重回宋朝,能重新回到王安石主政時期,我們會堅定的支援他的變法。 客觀的評論,王安石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只是收到了時代的侷限性。
-
10 # 崇哥影視大全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名句,它的作者就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十九日(公曆10月1日),范仲淹生於河北真定府。先世邠州三水,後遷居江南,為蘇州吳縣人。
大家都知道王安石變法的事,其實北宋經過兩次變法,而第一次其實就是由范仲淹主持推動的,所以說范仲淹稱得上是一代名相。
作為當時的大文豪,范仲淹通常給人一種手無縛雞之力文臣的印象,實際上,范仲淹是一位文韜武略的全才。正所謂“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范仲淹作為參知政事時能推動“慶曆變法”,改革整頓吏治,推行土地革命。作為地方官員時,能以非常高的戰略眼光審視,當時的東京汴梁的地域危機,並上疏《論西京事宜札子》,提出防備措施。
作為一位熟知軍事的上官,范仲淹深知良將的作用,在延州時期,就很注意選拔將材。我們所知的北宋名將狄青,就是出於他的提拔,當初狄青作戰十分勇敢,臨戰時常戴著銅面具,披頭散髮地在敵軍中衝鋒陷陣。狄青得到了范仲淹的賞識栽培,得知狄青行伍出身,識字不多,於是還贈予《左氏春秋》,勸其認真讀書:“你現在是個將官了,做將官的如果不能博古通今,只靠個人的勇敢是不夠的,充其量不過是匹夫之勇而已。”
回覆列表
答:在我五千年曆史裡,出現過許多有才幹的宰相,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管仲,秦國的張儀,西漢時期的蕭何,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的王猛,唐朝的張九齡,宋朝【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這些宰相都非常能幹,但是能夠稱賢相的,我認為只有一下幾人。
一 西周姬旦,
周公 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駕崩後,其子周成王年幼,周武王命周公旦,召公奭(shi)輔政,周公在執政期間,對外征討叛亂,對內製禮樂,分封宗氏保衛天子。在周公執政七後,周成王長大周公旦主動還政於成王,不戀權位。周公被後世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者。
公元207年,在劉備只有新野一的時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政治路線。自此之後劉備勢力取荊州,定益州,平漢中。可惜關羽失了荊州,劉備又不聽諸葛亮,趙雲等人勸誡執意要東征孫權,蜀漢在夷陵被陸遜打敗,精銳盡失,劉備也病逝白帝城。臨終託孤於諸葛亮。諸葛亮奮起一身輔助後主劉禪,數次北伐皆無功而返,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逝於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先輔助了劉備,劉禪兩位皇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古代忠誠,智者的代表,賢相二字給諸葛亮恰當其份。
王安石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才氣連反對他的人都非常佩服。
公元1067年,宋神宗繼位為了改變大宋立國以來積貧積弱的局面,啟用了王安石等人施思變法,王安石創立了“均輸法”、“青苗法”、“保甲法”、“方田均稅法”等等,“免役法”的推行使農戶所受的賦稅剝削有所減輕,大力興建農田水利工程,對農業生產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社會經濟發展,人民負擔減輕,呈現了百年來不曾有過的繁榮景象。可惜新法觸碰了大地主豪強的利益,在新法實施過程中也有許多不當之處,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