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在海里行走

    你好!

    天性是一個道家名詞,它指人先天具有的固有屬性,具有一個外界難以改變的卻可以引導善惡的趨向,故而,亦稱之為本性。人性狹義上是指人的本質心理屬性,也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那一部分屬性,是人與其它動物相區別的屬性;廣義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屬性,其中包括人與其它動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屬性。

    若按題主所說的“天性屬於自然執行機制,人性屬於社會執行機制”,這很明顯地是屬於華人的思維模式,即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碰撞,中國文化流傳幾千年,儒道釋三家思想早已融入每一代華人的骨髓,這就造就了華人獨特的思維習慣和模式。若說華人沒有信仰,我是絕對不信的,華人的信仰融在骨髓,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沒有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所必須的儀式感而已。

    人性自古以來都爭議頗多,中國古代就有性善論、性惡論、無惡無善論、有善有惡論等,只是教大眾熟知的就是《三字經》裡的“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這和儒家倡導“積極入世”是有關聯的,並且儒家看重個人人格的道德形象,所以對人格要求頗多。而人若沒有特殊情況都是作為社會人存在的,那麼人性的社會屬性是非常明顯的。

    我相信每個人的天性是不同的,但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天性一詞由道家提出的,那麼就意為著這強調的是個人內在的人格修養,而不是儒家注重的外在人格形象。每個人的天性在個人成長過程中應該都會有所感知,比如遭遇某些事情後,有人積極面對,有人一蹶不起,換句話說,即使有兩個人的人生遭遇差不多,但其中一人可能會仍心存善念,不與人為惡,另一個人可能就會生出邪念,報復社會。這些都是與人的天性相關,不易改變,但若每個人都能被善待,那麼人邪惡的一面也不易暴露。

    道家注重個人內心修養,追求虛淨其心、清靜無為的思想境界;儒家強調積極入世,身為社會人的我們自然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感謝支援!

  • 2 # 隨緣58750052

    不正確,人性有不同強弱組合,互相限制互相作用,尤其人有理性,理性有時候能突破天性,動物從未抵抗本能的誘惑,苦修的人從古到今從未斷過,有的人能發明法律道德,而自覺遵守,動物則一定是在迫切的暴力權衡中感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北極熊會是白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