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外之戰發生在前247年,秦將王齕攻取南韓上黨,蒙驁攻取趙國晉陽。魏國也被秦國攻擊,且屢戰屢敗,情急之下魏安釐王派遣使臣請滯留趙國達十年之久的魏信陵君無忌回國拒秦(魏無忌因竊符救趙怕魏王降罪而逗留趙國)。信陵君回國後即向各國求援,趙國、南韓、楚國、燕國紛紛遣軍來魏。
在信陵君的率領下,五國聯軍向西攻秦,在河外(古代稱今河南省之黃河以南地區為「河外」,稱其黃河以北為「河內」)之地將秦軍圍困,蒙驁軍不敵,五國聯軍乘勝追擊秦軍於函谷關。首先河外之戰發生於前247年這是無容置疑的,至於發生於什麼季節或者月份我們先在《史記》中來找找蛛絲馬跡,,首先我們來看《史記.秦本紀第五》中記載:「四年,王齕攻⋯⋯⋯秦卻於河外」。這裡的四年就是秦莊襄王三年即前247年,這兒並沒有給出具體年份。河外之戰對於魏國來說也算一件大事,在太史公作的《魏世家第十四》中記載:「(魏安釐王)三十年,無忌歸魏,率五國兵攻秦,敗之河外,走蒙驁」,同樣,在這兒也沒有提及河外之戰的具體時間。我們接著來看太史公為信陵君所作傳記《魏公子列傳第十七》中的記載:魏安釐王三十年即前247年,在後世特別推崇的信陵君傳記中也無法看出發生的具體月份,但從這些記載可以明確的是河外之戰發生於前247年開始後。
這樣,我們接著看有關於河外之戰記載的《資治通鑑.秦紀一.莊襄王三年》中是如何記述的:這兒也提到是莊襄王三年,蒙驁軍攻魏,信陵君歸魏拒秦。後秦王忌憚信陵君,派人離間安釐王和魏無忌的關係,魏無忌最終心灰意冷,沉迷酒色而死。我們接著往下看:「五月,丙午,王薨」這六個字的意思就是秦莊襄王三年五月他駕鶴西去了。我們知道,《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史書,它是根據時間線來記載史事。由此可見,河外之戰必然發生於前247年五月(陰曆)之前,即前247年的春季或者初夏時節。
回答完畢。
河外之戰發生在前247年,秦將王齕攻取南韓上黨,蒙驁攻取趙國晉陽。魏國也被秦國攻擊,且屢戰屢敗,情急之下魏安釐王派遣使臣請滯留趙國達十年之久的魏信陵君無忌回國拒秦(魏無忌因竊符救趙怕魏王降罪而逗留趙國)。信陵君回國後即向各國求援,趙國、南韓、楚國、燕國紛紛遣軍來魏。
在信陵君的率領下,五國聯軍向西攻秦,在河外(古代稱今河南省之黃河以南地區為「河外」,稱其黃河以北為「河內」)之地將秦軍圍困,蒙驁軍不敵,五國聯軍乘勝追擊秦軍於函谷關。首先河外之戰發生於前247年這是無容置疑的,至於發生於什麼季節或者月份我們先在《史記》中來找找蛛絲馬跡,,首先我們來看《史記.秦本紀第五》中記載:「四年,王齕攻⋯⋯⋯秦卻於河外」。這裡的四年就是秦莊襄王三年即前247年,這兒並沒有給出具體年份。河外之戰對於魏國來說也算一件大事,在太史公作的《魏世家第十四》中記載:「(魏安釐王)三十年,無忌歸魏,率五國兵攻秦,敗之河外,走蒙驁」,同樣,在這兒也沒有提及河外之戰的具體時間。我們接著來看太史公為信陵君所作傳記《魏公子列傳第十七》中的記載:魏安釐王三十年即前247年,在後世特別推崇的信陵君傳記中也無法看出發生的具體月份,但從這些記載可以明確的是河外之戰發生於前247年開始後。
這樣,我們接著看有關於河外之戰記載的《資治通鑑.秦紀一.莊襄王三年》中是如何記述的:這兒也提到是莊襄王三年,蒙驁軍攻魏,信陵君歸魏拒秦。後秦王忌憚信陵君,派人離間安釐王和魏無忌的關係,魏無忌最終心灰意冷,沉迷酒色而死。我們接著往下看:「五月,丙午,王薨」這六個字的意思就是秦莊襄王三年五月他駕鶴西去了。我們知道,《資治通鑑》是一部編年體史書,它是根據時間線來記載史事。由此可見,河外之戰必然發生於前247年五月(陰曆)之前,即前247年的春季或者初夏時節。
回答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