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言她說喜歡你

    被子加水,以前的老電影裡就有。

    《小兵張嘎》了解一下。出品時間1963年1月。

    他是根據徐光耀的作品改編。徐光耀

    筆名越風,河北雄縣人,中共黨員、作家。1947年畢業於華北聯合大學文學系,1953年又畢業於中央文學講習所。1938年參加八路軍,歷任120師特務營戰士,冀中軍區警備旅政治部除奸科幹事、技術書記,解放軍第20兵團野戰新華分社記者,中央文學研究所第一期研究生,華北軍區文化部文藝科、總政文化部創作室專業作家,保定市文聯編輯,河北省文聯、作協副主席,省文聯黨組書記、主席。

    神劇是這兩年才開始興起,究其原因還是拍攝方不講究,編劇要麼沒有經歷過戰爭不懂軍事,要麼就是迎合觀眾,反正很多觀眾都不一定懂。

    而《小兵張嘎》那會子戰爭剛剛結束不久,觀眾比現在懂得多,敢拍神劇不得罵死?而且那時候拍攝電影常常是有軍人蔘與,這比現在的顧問都靠譜。現在的觀眾幾乎沒有誰經歷過戰爭抗戰,而那個時代很多看《小兵張嘎》的人可能自己就是這麼做的,看到別人這麼做的,知道子彈的真實威力,《小兵張嘎》說的恰恰是人民戰爭,是真是假人民最清楚,那個年代是很嚴肅的,那個年代敢拍神劇後果很嚴重說不定就被扣上什麼帽子了。

    而被子加水,確切的說,是多層被子+沙子+水,甚至外加其它緩衝物,這些都是土裝備,是經過實戰驗證的,更需要考慮的是特定裝備對特定的武器和環境。現在的書本手機都能擋擋子彈,為啥多層的棉被+水+沙就不能檔以前的舊武器呢?

    而加水的棉被和不加水的棉被也不一樣,一條溼漉漉的棉被很重的。

    而且電影中,也是很危險的,當時都以為死了,而不是那種刀槍不入。

    當然電影中可能有所簡化而已,實際的為了保險會更多層。

    真實的情況是不可能的。

    據抗日戰爭的老兵說過去條件艱苦,他們也用過棉被加水,但是是一層棉被加水,然後加沙土,再加棉被加水再加沙土。效果也不是太好,若是被敵人瞄準點射,也是無法逃脫的。

  • 2 # 遼寧資深球迷

    棉被加水可以擋住子彈,這句話恐怕會讓很多人想起一部電影中的情節,那就是經典黑白電影小兵張嘎中,最後時刻游擊隊反攻日軍炮樓,在遭到敵人機槍火力攔阻射擊之下,缺乏速射火力的游擊隊無法接近炮樓,就安排突擊隊員身披兩層棉被,中間加土並潑水,然後以彎腰身披棉被的形式向日軍炮樓發起衝擊,日軍攔阻射擊時有多槍擊中游擊隊員身披的棉被,但未能擊中游擊隊員,突擊隊員成功衝到日軍炮樓下方,並點火燃燒日軍炮樓。

    而在近幾年多部抗日神劇中,類似情節也有所出現,這種原始的、被戲稱為土製坦克的方式,在實戰中真的可以運用嗎?真的可以擋住日軍的火力射擊嗎?

    可以肯定的說,在實戰環境下這樣的方式還是可以起一定防護作用的,縱然近些年神劇氾濫,但至少這個段落的設計在實戰中還是具備可行性的,當然也有著一定的要求條件。

    首先,最核心的條件是,這種土質坦克的核心部件——棉被,必須是老式實心棉花所縫製的厚棉被,早年的棉被與現在大家常用的棉被或者羽絨被完全不同,早年的棉被使用的棉花厚度很大,在密度加大的情況下這樣棉被的重量很重,防護自然也得到了加強,尤其在潑水和填土之後,重量和緩衝更進一步得到了加強,進而達到了防護的效果。

    例如太平天國時期,湘軍早期的統帥江忠源就發明了將綿被調往前線的城樓上,一旦敵方在某一區域開火,馬上將棉被轉往這一區域,並潑上冷水和厚土 ,這樣可以達到防禦效果抵抗槍炮;而在戰鬥過程中一旦趕上城牆塌陷,可以立刻將棉被沾水後扔到缺口處,這樣沉重的棉被可以達到沙包一樣的效果,既可以迅速堵住缺口,也可以進一步抵擋對方的火力攻擊。而明清時代常用的棉甲,也有異曲同工之效,所以用這種方式抵抗子彈的射擊,還是有一定保護作用的。

    當然,這種方式並不是萬能的,畢竟只是一種土質防護工具,它只能對敵方射來的火力形成一定的緩衝和保護,指望這種物件能夠完全刀槍不入那是絕對不現實的,所以在早年的革命戰爭中,我軍雖然在缺乏火力和防護的情況下經常採用這種土質防護,但也只能在特殊情況下起到一定的效果,比如說在距離敵軍火力點較遠的情況下,在敵方子彈喪失了很大動能的情況下,遇到這種物件的防護會起到防護作用,但指望用它近距離去抵抗步槍,甚至重機槍的攻擊,那完全是痴人說夢。

    但是在戰爭年代人類還是聰明的,還是有很多人會再這樣防護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保護,比如製作類似於古代楯車的武器,在手推車面前加上厚木板,在鋪上棉被灑上水和土,這樣在棉被和厚木板的雙重作用下,防護力量更進一步加強,在缺乏重型武器的紅軍時期和八路軍時期,這一類的防護武器都經常出現過,人類還是智慧的,誰也不會選擇被動挨打,在武器不如對手的情況下,自然會通過各種方式加強防護工作。

  • 3 # 羽評郡主

    說起能擋子彈的物品,大家一定會聯想到防彈衣或的警用盾牌,然而在很多抗日神劇中是沒有防彈衣的,為了擋住敵人的子彈,劇情卻出現一種新方法,稱溼水的棉被能擋子彈。這種理論是真的嗎?到底有何科學根據?

    看多抗日神劇的朋友,估計早就對劇中的八路手撕鬼子、丟手榴彈炸落飛機的橋段十分熟悉。特別是戰爭片,少不了跟槍械子彈打交道。於是各種避彈的方法層出不窮,其中也包括了棉被滲水能擋住子彈的說法。具體是在某一部抗戰劇裡,男主非常激動的鋪著一張溼水棉被想去放火燒燬日本兵的塔樓,不料防守的日本人衝著戰士的溼水棉被一頓亂射,然而子彈像著了魔般根本就無法射穿戰士的溼棉被,其看起來比現代防彈衣還管用,戰士披著它猶如超人的斗篷,一路通行無阻,跑到炮樓底下一把火就把樓上的鬼子全給燒死了,這場面著實驚嚇到不少觀眾。

    棉被加水擋子彈的劇情,較早出現在1963年上映的《小兵張嘎》裡面,該劇改編自徐光耀的抗戰作品。那時的小兵張嘎就已經會學用溼水棉被擋子彈了。基於如此後來的抗日神劇就等於有了前輩作品作參考,時不時就秀一發棉被擋子彈給觀眾看。那麼溼水棉被真的能擋住子彈嗎?其實加了水的厚棉被雖然增加了重量跟阻力,但是論抗擊能力遠遠不能擋住子彈,並且該說法還沒有任何科學依據支援。

    拿纖維型防彈衣來說,同樣無法將子彈擋開。當初日本人研發的三八式步槍,擁有極強穿透力,就算是石頭都能打碎,通常在射擊距離內能夠人一槍射穿,就連鋼板都會打凹,更何況是一床溼水的棉被。若說加水棉被真能擋子彈的話戰場上的戰壕早就採用棉被注水防禦了,不過就算是戰壕堆疊的沙袋也有一定風險被子彈擊穿或打散。

    民間傳言,溼棉被在戰鬥上用處還不止一個。中國二戰時間,老百姓中流傳著一種叫“土坦克”的作戰武器。其構成方法是採用一張四方桌,外面覆蓋10張左右的厚棉被,然後用水溼透,各層棉被之間還鋪墊著泥沙石子。據說這種“土坦克”能夠起到擋子彈的效用,特別是衝鋒跟防禦時,特別好用,但真相是否如此只能是見仁見智了。

    雖說溼水棉被不足以抵擋子彈,但關於“它”的抗戰故事還是蠻多的。比如有一個“三打槐林莊”的抗戰故事,當時有2支日方隊伍攻佔槐林莊,並且修築起各種防禦工事以及道路關卡,這使得翼中騎兵團連續攻入兩次都未能攻破,最後團長一咬牙就下令採用了“土坦克”

    他們弄來一張八仙桌覆蓋多次溼水棉被跟沙石,然後繫結在木車上,推著衝向日本人的防禦塔。由於“土坦克”的溼棉被太多太厚,所以確實能擋住不少子彈,最終使得翼中騎兵團贏得了勝利。對此大家怎麼看呢?

  • 4 # 深度軍事

    其實最關鍵的不是加了水的棉被。在冀中騎兵團的抗戰故事裡,有一次三打槐林莊的戰鬥故事。

    這個地方就在安平縣大同新村,當時,日軍1個小隊和偽軍1箇中隊就進駐了槐林莊。還修起了炮樓,控制附近的公路。當時,冀中騎兵團打了2次都沒有成功。第3次,用上了土坦克。

    當時,冀中騎兵團的土坦克,是用八仙桌蒙上加水的棉被,再放在車上,向前推著走,以掩護自己。這裡的主角其實是八仙桌,八仙桌的檯面都是幾釐米厚的硬木做成,而且又添加了加水棉被曾經防禦力。而且,很多是兩張八仙桌拼在一起,以增加防禦力。棉被也不是隻有1條,而是要覆蓋幾條以上。

    而且這次戰鬥出動了10輛車推著10個八仙桌前進,在後面還有機槍和迫擊炮進行火力掩護。雖然,八仙桌蒙上溼棉被不能完全完全擋得住子彈,但是,守軍人數有限,炮樓射擊孔數量有限。

    而我軍出動的八仙桌蒙被子小車多達10輛,還有機槍迫擊炮射擊掩護,壓制炮樓上的射擊孔。最後就是最後的衝鋒距離很短,只有50米。全力推車前進,十秒就可以到達。

    單純的一條棉被,兩條棉被是沒有防禦力的。但是1-2張八仙桌再加上數條溼棉被,就具有了一定的防禦力。但是,這種防禦力不是絕對的,也有很大的危險性。在戰鬥當中,還要組織好火力掩護。兩層八仙桌厚木桌面,幾床溼棉被實際上,形成了一種防彈模式。即使子彈打穿了這種複合防護,也很難給人造成嚴重傷亡了。

  • 5 # 力學Nerd王小胖

    加水的棉被能否防住子彈,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子彈速度、子彈品質、棉被厚度、棉被韌性等。總體上來講,子彈速度越快、子彈品質越大,那麼越難以防住子彈的擊穿。此外,棉被越厚、韌性越好則越能起到防彈的作用。現在的問題是,加水的棉被其厚度和韌性是否能達到防彈的要求。下面,我就從原理開始,慢慢揭開謎題。本篇回答側重原理,閱讀需要一定的力學知識儲備。如果閱讀有難度,可直接跳到結論部分。

    1、基本力學原理

    子彈射出後,具備了動能,除了客服空氣阻力消耗一部分能量外,剩餘能量用來擊穿物體。所以,從能量的角度來講,子彈想要擊穿物體,那麼其自身需要具備較大的動能,這個動能超過被擊物體破壞所需要的能量。如下圖所示,子彈的動能遠超玻璃破壞所需的能量,所以輕而易舉就擊穿了。

    但是,物體的破壞其實不僅僅與能量有關。在斷裂力學裡面,有很多的斷裂準則,較為常見的是最大應力。即物體所受的應力超過了其承受的極限應力,那麼這個物體出現損傷,內部形成微裂紋,從而擴充套件成大裂紋,直至破壞。下圖為金屬材料出現損傷的點——D點,即頸縮開始的點。

    所以,能不能防彈,就看防彈材料被擊中時,它的開始出現損傷的應力有多大(主要是剪下損傷)。如果防彈材料較好,那麼可以做的稍微薄一些。如果防彈材料不是那麼好,那麼就需要做的厚一些。這裡材料的好壞,就是指出現損傷的極限應力究竟多大。

    2、防彈衣是如何防彈的

    粗暴一點,直接利用金屬的優良力學效能,做成厚鎧甲,肯定是可以防彈的。然而,金屬材料密度通常較大,前後胸揹著2片大金屬板子,肯定是不利於隊伍的機動性。所以,防彈衣的防彈層,還有其他材料,如:陶瓷片、玻璃鋼、尼龍、凱夫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前面的陶瓷片、玻璃鋼仍然是硬硬的固體材料,穿戴依舊不方便。所以,尼龍、凱夫拉等之類的高強度的纖維材料就應運而生了。固體材料的防彈原理就是第一部分所講,材料的具有較好的抗損傷效能,出現損傷時的應力較大,比較不容易達到這個應力。但是,纖維材料的防彈就稍微有些不一樣了。

    跟子彈入防彈衣類似,我們以足球入球門為例。足球進入球門後,被球網攔住。球網是非常柔軟的線,這類線(繩索)只能承受拉力。整個球網都處於一種拉伸的力學狀態下。這是單張網的情形,如果有很多張網,比如10層,那麼足球被這10層球網攔住後,每層球網的繩索都處於拉伸狀態,與此同時,層與層之間存在著互相擠壓的力學狀態。

    防彈衣跟球網差不多。如上如所示,紅色為布料平面,一根根纖維以特定的角度交織在一起(不一定是90°),然後一層層疊加起來,形成右側藍色圖。正如球網的受力狀態,此類防彈衣的纖維主要的受力也是纖維的拉伸,其次是子彈撞擊圓截面的剪下,最後是層間的壓縮。

    我們前面所說,金屬材料力學效能通常較好,這不是絕對的。對於一些複合材料,其拉伸效能要遠優於金屬材料。如大家所知的蜘蛛絲、蠶絲等,其拉伸極限應力要要高於金屬的。因此,高強度的尼龍、凱夫拉等纖維材料由於其良好力學效能(主要拉伸效能),被用來做防彈衣材料。也就是說,只要纖維不斷,就能防彈。上圖為各類纖維強度比較,可以看到,拉伸強度3MPa左右(相比金屬要低很多),拉伸模量高達126GPa(接近鋼)。

    拉伸強度3MPa,指的是凱夫拉收到的應力到達3MPa的時候就會發生斷裂,這個值相對於鋼鐵的剪下強度150多MPa,要小的多。不過拉伸模量較高,已經較為接近鋼鐵了,拉伸模量大,表示其不易變形,從而可以將子彈的集中作用的力變成均布力。當然,如果採用蜘蛛絲做防彈衣,更加不容易破,但是太軟了,起不到防彈的效果。

    3、加水的棉被能防彈?——層數多了當然可以,但是沒有可行性!

    棉被的材料是棉花纖維,比較好的棉花纖維一根能夠承受6g的重物,折算下來(直徑約12微米),拉伸強度約4.9kPa,遠低於凱夫拉的強度,相差了1000倍。如果以拉伸強度來估算厚度,用棉花做成的防彈衣的厚度是凱夫拉的1000倍。這種情況下,裹著1000層棉被上戰場?

    當然,在這裡,必須承認:溼度對棉花纖維的拉伸強度也有影響。所以,大概想出了加水的棉被這種說法。但是,植物纖維吸飽了水以後,力學效能不可能翻倍,所以依然無法極大程度提高其拉伸強度。

    4、總結

    本篇回答關注力學原理。我們知道纖維類的防彈衣防彈原理在於纖維的高拉伸強度和拉伸模量,前者可以保證纖維不那麼容易被拉斷(子彈不易擊穿),後者可以保證纖維不那麼容易軟(子彈的集中力變成均布力),兩者同時作用起到保護人體的作用。

    然而,棉花的纖維強度僅為防彈衣纖維的1/1000,同樣厚度的防彈衣,根本無法起到防彈的作用,加了水的棉花纖維其強度也不可能提升很多。除非披著1000層棉被上戰場,這當然是不現實的。

  • 6 # 軍武文齋

    棉被裡加水事實上是可以減緩一下子彈的衝擊力,然而,對於被子裡面的人來說,幾乎沒什麼用,一槍下來,還是打穿了。尤其日軍的6.5mm子彈,那穿透力,足夠讓人抓狂。

    ▲棉被加水

    ▲被打穿了

    這種棉被加木板加碎石沙包的防彈衣呢,放個流彈沒問題,但是歪把子幾個點射,完全可以打穿了。

  • 7 # 兵說

    經常看抗戰題材電視劇的網友,可能在一些影視劇裡發現這樣一些細節,把棉被打溼了,就可以擋住子彈。這個鏡頭不僅在近些年的電視劇裡有,而且在經典老電影《小兵張嘎》裡也有。很多人在缺乏了解的情況下就否定,說這是編劇胡亂想象。其實用打溼的棉被擋子彈確實有一定的科學依據。而且在真實的抗戰史上,中國軍民曾經使用過這個方法,一些曾經參戰的老兵對此事都有回憶。

    用棉被擋子彈是真實的戰史細節,甚至被稱為“土坦克”。之所以有這說法,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國軍民缺乏有效的防護裝甲車。在蘇德戰場上,士兵可以依託裝甲車和坦克來衝鋒。既能壓制住敵人的火力,還能讓部隊迅速頂上去。當時的中國缺乏坦克這種武器,只好想了個土辦法。找一些硬木桌子,以前人做傢俱用的木質其實相當不錯,密度很高。然後把棉被完全打溼,平鋪到桌子上,緊接著就在上面加一層夯實好的泥土和沙粒。

    這還沒完,僅僅一層是不行的。一層溼被子,一層泥土沙粒這種模式需要重複七八次,裹得特別厚才行。然後戰士們拿著木桌腳,頂著槍彈向前推進。在歷史上,中國軍民突擊日軍的陣地和碉堡時曾用過這種方法。但這種方法也有侷限性,對付一般的單發步槍還行。如果是機槍長期點射被子,也會被擊穿,不少軍民都在挺近的路上犧牲了。這種土方法不能說沒用,只能說效果不太好,能勉強堅持一小會。

    如果從科學道理講,其實這種做法就是最樸素的“複合裝甲理念+纖維防彈原理”。任何子彈和炮彈如果要突破某一種材質,只要能夠打穿,就會一穿到底。但如果遇到多種材料雜糅在一起,彈頭會在碰撞中損失能量,起到抗穿透的作用。現在的坦克裝甲都採用的複合材料。國際上主流的防彈衣,都利用纖維彈性原理來設計,其實老以前那種棉被也有類似的特性,只是強度太弱,堅持不住。

    棉被擋子彈暗合了這些基本原理,但僅靠棉被和沙土,硬木還遠遠不夠。必要時候應一下急還行,對方如果機槍點射,依舊防不住。

  • 8 # 二戰吐槽君

    且不說棉被能不能防彈,哪怕是穿著纖維防彈衣,也不可能讓子彈出現跳彈。日本兵使用的38式步槍,威力和穿透性都非常強,無論是遠距離射擊還是在近戰中,都能夠把人一槍打穿,就算是真正的鋼板,也都有被打穿的風險,根本不可能會出現跳彈。更何況當時的步槍普遍威力過剩,想單單用一床棉被來擋子彈,無疑是痴人說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裘千仞為什麼要打死瑛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