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家APP

    潮州朱泥壺生長在工夫茶的故鄉潮州,其本身就是為了順應工夫茶的沖泡使用需要應運而生的。

    自明代棄團改散,民間茶葉生產工藝蓬勃發展開始,潮人飲茶就蔚然成風。並且在以講潮州話為主的潮州府一帶演習出了自成體系的潮州工夫茶。

    當時用蓋碗沖泡工夫茶夏天容易燙手,冬天不利於保溫,並且瓷器氣孔緻密,結構單一,對茶葉的香氣、滋味並無提升效果。

    潮州自古盛產陶瓷,加上本地礦土資源豐富,在長期的試驗對比中,發現朱泥結構緻密卻又不失透氣保鮮性,更有提升茶葉香氣的效果,並且獨立的壺把使得出湯時手指不易直接接觸到茶湯也避免燙手,以本地朱泥製成的專為沖泡工夫茶的小茶壺便誕生了。

    因為潮州工夫茶沖泡講究滋味的濃儼,投茶量普遍非常大,壺大則滋味渙散,壺小則茶香聚,其他地方所製茶壺動輒200、300cc以上,並不適合沖泡潮州工夫茶,所以潮州本地所產100cc左右的朱泥小壺,對工夫茶來講,最為適宜。

    潮州地處沿海,水路又十分發達,數百年來潮州民間陶瓷產業興盛不衰,一部分陶瓷手藝人在傳統生活陶瓷器皿製作技藝中挖掘、提煉,總結出了更精細、更復雜的工藝,專用於製作沖泡茶葉的小茶壺,代代相傳,一直沿襲至今。

    但老一輩的制壺匠人們卻有自己的遺憾與煩惱。江南一帶自古便是傳統的文化經濟中心,文人雅士多聚於此,當地的茶文化也長時間引領著中國茶文化的潮流,也催生出了特有的紫砂文化,而潮州地處省尾國腳,加之語言體系特殊,文化一直相對封閉,但相對文化,更封閉的是觀念。當時的老藝人們,為了能讓自己的茶壺賣出好的價錢,再加上臺灣、東南亞的老主顧們要求,常常將自己的作品蓋刻上別處名家印款,為的只是能餬口謀生。但這些潮州民間制壺老藝人們的朱泥小壺,卻乘著紅頭小船漂洋過海進入了無數海外僑胞的茶桌。

    印章可以改,改不了的,是氣,潮州的茶壺,自然有潮州特有的氣場,尤其將她放置在一張傳統的工夫茶桌中間時,這種氣場,是最水乳交融的氣場。如果潮州工夫茶是中國工夫茶的活化石,那潮州朱泥壺就是這塊化石裡的一片葉子。

    內容來自東家潮州手拉壺匠人鐵人的分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制定2019年的財務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