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河山入夢

    很多書讀後都令我受益匪淺。比如小時候讀過的《西遊記》、《紅巖》、《林海雪原》、《烈火金剛》、《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三國演義》、《水滸》、《斯巴達克思》、《基督山伯爵》等等,以及後來讀過的一大堆作品,無法一一列舉。但是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仍然要特別推薦《鮑·瓦西里耶夫優秀作品選》。這本書包括了三部小說,即中篇小說《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長篇小說《未列入名冊》,中篇小說《後來發生了戰爭》。單聽這些書的名字,你會不會感覺有一種豪邁與深沉的氣概油然而生?這三部作品共同的主題就是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三部小說的故事都發生在蘇聯偉大衛國戰爭最艱苦的時期。一群在密林深處孤立無援,卻與德軍偵察分隊英勇機智周旋的蘇聯女兵;一位剛從軍校畢業前往部隊報到時突遇戰爭爆發,隻身在要塞地堡堅持戰鬥長達10個月而壯烈犧牲,並受到敵軍尊崇的年輕軍官;一群九年級的同班同學,最後絕大部分都犧牲在了保衛祖國的戰場上……他們都是最普通的蘇聯年輕人,生活對於他們來說,才剛剛把絢麗的畫卷展開,無數美好的憧憬,正在期待中向他們悄然走來。但是當祖國危難之時,他們都能挺身而出,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部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詩。敵人的強大凶殘,更襯托出了人民戰士和祖國英雄兒女的不可戰勝。我也曾是一名軍人,在漫長的軍旅生涯中,每當自己遇到艱難危險,思想產生波動時,小說中那一張張年輕剛毅的面龐和堅定無畏的目光就會顯現在我的眼前,使我堅定一個信念——沒有我們戰勝不了的困難和敵人,我願為祖國犧牲一切!

    這三部作品,曾被前蘇聯文學評論家稱為瓦西里耶夫的戰爭三部曲,在前蘇聯和俄羅斯享有盛譽,俄羅斯總統普京這樣評價作者——“您創作了許多溝通讀者心靈的作品,使千百萬崇拜您才氣的人感到您是可親可愛的人。”

    我尤其希望年輕的朋友們多讀讀這樣的書。青春短暫,生命有限,但是當我們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時候,我們的青春將與山河大地同在,我們的生命將永遠與日月輝映!

  • 2 # 小七御花園

    《圍城》,最初認識這本書,是因為那句有名的話:婚姻是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後來拜讀後,覺得這本書是一本讓人受益匪淺的書。

    文中的方鴻漸本來拿著一手好牌,父親是鄉紳,又有岳父家資助其出國讀書,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他卻不把學歷當回事,混跡幾所大學,什麼都沒學會,最後只能靠花錢買一個假的學歷回國應付。

    而他不知道的是,真正的磨難從他回國的那一天就已經開始,受邀去學校演講,鬧了笑話,後來在岳父所開辦的銀行任職。後來陷入蘇文紈、趙辛楣的情感糾葛中,趙辛楣為了讓他遠離蘇文紈,介紹他去三閭大學任職。

    而在三閭大學任職期間,受人排擠與誹謗,一個在國外待過好幾年的人,居然連英文都不過關。以至於被三閭大學解聘,連孫小姐都嘲笑他四處打雜,還是個副教授。

    方鴻漸在該努力的時候不努力,在社會上吃盡苦頭,這不就是我們嗎,我們很多人都活成了方鴻漸的樣子。

    不只婚姻是一座圍城,生活中處處都是圍城。我們努力跳出一個圍城,殊不知又進入了另一個圍城。

  • 3 # 水桶蓋的生活記錄

    看過之後受益匪淺的書真的是太多了,如果硬是要從中挑出一本的話,我覺得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處女作《追風箏的人》吧。

    《追風箏的人》讓人比較深刻的是社群中一個仰慕納粹的普什圖族孩子阿塞夫強暴了哈桑的片段。其實這一切都被阿米爾看到,但由於怯懦阿米爾沒有挺身而出,還為自己找了個藉口——他只是個哈扎拉人,理應為主人保駕護航的。但其實哈桑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只是這些都是主人公阿米爾最後才知道的事情,這些事實就像是鋒利的刺針一樣,毫不留情地刺穿阿米爾的懦弱膽小和慚愧;同時讓他無比憤怒,因為他覺得自己父親欺騙了他,盜竊了他知道事實的真相。故事情節環環相扣,也正是展示出了阿米爾從一個有罪到贖罪的過程,解放了自我內心中沉澱多年的慚愧與內疚,最後阿米爾也勇敢坦然地面對了自己的人生。

    其實現實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人並不敢承認自己的過錯,也不承認自己的膽怯懦弱,就好像阿米爾為自己找的藉口來掩蓋自己的懦弱一樣。喜歡《追風箏的人》,是因為它見證了阿米爾終於敢於直面自己懦弱,最後征服自己的懦弱的全過程。

  • 4 # 金夏姐姐

    介紹一本你看後受益匪淺的書?

    我從沒想過要看《道德經》,之前一直以為是經書那種樣子,自己看不懂,當我慢慢了解才知道,是老子留給後人的傳統文化經典,才知道我們的老祖宗是多麼的智慧。

    老子教給我們一切順其自然,把曾經的一切放下,才能獲得新的收穫。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減法生活”。

    一個人會有焦慮和恐懼心理,似乎感到人生很絕望。原因就是不肯放下,更急於求成,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活在人家的嘴裡,還太計較得失。

    在這個物慾橫行的社會,對金錢和物質慾望愈來愈強烈。滿腦子是錢,就是錢的奴隸,滿腦子是手機,就是手機的奴隸;滿腦子都是房子、車子,那就是房子、車子的奴隸。

    越想要得到的東西,越是得不到,有些人經濟條件一般,但只要有虛榮和浮華的心理,名牌再貴也要買,已經可憐到用名牌來支撐自己。

    內心得不到安寧,是因為沒有知識的精神食糧來支撐。幸福決定於內心的安寧、喜悅。

    老子有三件寶貝:“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 5 # 弘文學堂

    看過的書太多,受益匪淺談不上,應該是許多書讓我們成了現在的自己。就說說今晚看的一本書,叫《欲罷不能》。

    蕭伯納說過,“自我控制是最強者的本能。”可在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每個人似乎都被各種娛樂、遊戲等智慧網路所控制,成了其中的消費者、參與者。想擺脫,卻似乎完全不受控制。這本書就談了控制我們的那些慾望從何而來,我們又如何一步步被那些狂熱的愛好操縱,變成精神上的“癮君子”的。

    是的,我們每個人,或者說一半以上的人都活在一個高度智慧的社會裡。不由自主地,被智慧的齒輪帶著走。每天一睜眼,就把手機拿在手裡,睡覺前最後一個道別的,還是它。用它髮圈,點贊,關注,追劇,訂餐,甚至和同事溝通,甚至和兒女溝通。對了,還有支付一家人的大到傢俱、小到筷子的各種生活用品。

    還有我們的孩子,這本書中提到,孩子乃至於一些成年人是如何被網路遊戲吸引然後不由自主地陷到那個坑兒裡去的。它告訴我是腦子裡的分泌的多巴胺,對了,就是那個分泌快樂元素的東西。而一旦上癮,包括每天看點贊這件事,就無法自拔。雖然有的時候明知不對,仍舊拿起了手機或者ipad。為了證明這件事有那麼具有吸引力,作者給我們列舉了心理學家的實驗:他們給小白鼠吃糖,後者吃到開心處就吧嗒嘴巴。好事的心理學家為了實驗,就把小白鼠分泌多巴胺的組織切除了(有點殘忍)。結果,小白鼠仍舊吧嗒嘴,因為他們已經形成了行為慣性。就好比我們人類,知道每天用七八個小時刷朋友圈,或者遊戲,有時也知道那不對,卻就是放不下,丟不開。

    說實話,以上的敘述看的我膽戰心驚啊。幸虧自己孩子沒有那麼大的癮。同時也替換那些我的個別學生擔心。希望他們和家長能夠引起重視,適當掐遊戲源頭,讓孩子早上回到正常的世界。而需要擔心的又何止孩子們呢,我們家長們,很多成年人,一天不用,別說一天,就是十分鐘見不到手機,是不是就丟了魂似的?可這就是我們的現狀,堪憂。作者回憶到,2008年每人平均手機的使用率是半個小時,2015年就已經是三小時了,問下各位,您的手機使用率是多少呢?有一天,我無意中看手機某個統計功能,發現我已經用了11個小時。太可怕了。

    當然,一個好的作者是不會不給出嚴重問題的研究解決方案的。兩點,對於小孩子,一定減少並控制使用時間,越早控制越好。如果有時間,要他們到大自然中去,真正迴歸生活。成年人的,想一些自律的法子吧,比如作者說,他睡覺的時候就不把手機放在身邊,放到很遠的夠起來比較費勁的地方,比如樓上。我家沒有這條件,不過今晚也不打算多用了,寫完這點就睡覺。你們呢,是否受益?

    對了,這本書的作者,美國心理學博士亞當•奧爾特。

  • 6 # 家駒手繪

    讀過的書和讓自己受益的書不少,自己推薦一本與藝術有關的書籍《藍圍巾男人》,作者為馬丁-蓋福特。作者是英國一位藝術評論家、作家。該書記錄了著名畫家盧西安-弗洛伊德以作者為模特的創作經歷,作者從模特的角度,講述了弗洛伊德為自己畫肖像畫的過程。

    本書的封面。弗洛伊德畫的就是這幅肖像畫。

    弗洛伊德是英國當代偉大的畫家,也是二十世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視畫畫為生命,孤僻、封閉的弗洛伊德奉行我行我素,遠離外界的喧囂,一直堅持表現主義繪畫,一生都在創作,直到去世前都還在畫畫創作。他的繪畫藝術影響了中國很多畫家,比如陳丹青、劉小東等一批畫家。

    弗洛伊德在創作中。2005年。

    自己在拿到這部書的時候,有些急不可待地就想讀,這本書有兩百多頁碼,硬封面精裝本,其中有六十四幅插圖。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最感到印象特別深的是弗洛伊德對寫生藝術的嚴謹和認真態度。弗洛伊德畫的模特的名字就叫《藍圍巾男人》,在創作《藍圍巾男人》的時間共花了七個月,模特一共去了弗洛伊德的畫室有四十次。並且在畫的過程中,弗洛伊德同模特交談,說話,其嚴謹的創作,很慢,思考不少,不妨摘錄書中第十頁的一段文字,足見弗洛伊德的認真投入,這是一種繪畫精神,值得自己學習,和去體會。

    弗洛伊德自畫像。2002年。

    “在整個畫肖像畫的過程中,弗洛伊德都是時而與交談,時而全神貫注在創作中的。在那些他全身心投入的時候,他不斷地移動,其腳步極像舞蹈動作,往帝邊跨一步,目不轉睛盯著我,然後手舉炭筆在空中比比劃劃。他的炭筆是直立地拿在手上,隨著他特有的轉身動作,炭筆在空中劃出一個弧形,轉回到畫布上畫上一筆。在此過程中,他不時小聲地自言自語:‘不,不是那樣的。’‘是的,再多一點。’‘稍微再------’有時他的聲音很輕,幾乎聽不見。隔一段時間,他會從自己的口袋裡掏出一團棉花在畫面上擦去一兩筆。有的時候他會往後退一大步,歪著腦袋端詳整個畫面。”

    這是本書的封底。弗洛伊德在創作肖像畫的過種中。

    這是一段讓人感動的記錄和文字,類似這樣的敘述還很多。作為一個大畫家,畫一幅肖像的認真投入,確實讓自己深受教益。在當下什麼都講快,講速度的下,弗洛伊德的慢慢畫畫,不浮躁,耐得住寂寞,在自我的繪畫世界裡,一絲不苟。當自己在畫畫著急的時候,可以好好讀讀這段文字,讓大師的冷靜和嚴謹認真,幫助自己把握住方向。

    男人和他的女兒。1963年--1964年

  • 7 # 靈遁者國學智慧

    靈遁者科普三部曲之一《變化》

    《變化》是由中國獨立學者靈遁者撰寫的一本有關宇宙學的著作,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範本。深受廣大宇宙物理愛好者喜歡。也是一本具有現實啟發研究的書籍。

    《變化》為宇宙物理科普基礎讀物,內容豐富、敘述生動、插圖精彩。更關鍵的是該書在現有物理基礎上,有非常大的啟發性拓展。對於最基本的問題,引力,慣性,相對論,光速,時空都有獨到的看法。適合具有初中,高中,理工科大學初年級文化程度的讀者閱讀。這本書把讀者引入千奇百怪、絢麗多彩的"宇宙物理"。書中沒有繁瑣的數學描述,以當代物理前沿理論為基礎,進行了具有啟發性的探索。是一本通俗易懂,暢快淋漓的科普書籍,吸引了無數普通讀者,為他們了一扇思想之門。該書在靈遁者淘寶有售。

    靈遁者油畫作品

    變化:思考這件事事情,讓我有存在感,讓我覺得我是在主動的活著,而非被動的活著。由此我說過:生命在於運動,更在於探索。

    我在問你的同時,也問我自己,客觀的宇宙是什麼樣子?我該如何描述它?讓它形象的留在我的心中。

    相比於很多科學家的貢獻,我的工作不值一提,也許只是葉公好龍而已。然這工作對我而言,是極其重要的。就好像堵在胸口的大石頭,終於落下來了。

    你再抬頭看星空的時候,依然有流淚的衝動,但好像你已經和它有過了一次完整的對話。這就是我要告訴大家的,我確實思考了一些問題,儘管這些問題在現實生活中等於零。

    但你有理解世界的權力,在你不要求別人接受你思想的時候,你就可以大膽想象。我應該用尼采的一句話描述:“那些聽不見音樂的人,以為那些跳舞的人瘋了。”做一個安靜的瘋子,是一個孤獨而又美好的事情。當然我相信,在這個時代,大家都很忙,忙在兩點一線的上班途中,為了吃飯,住房,老婆孩子奮鬥。哪有閒工夫,想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

    28、而關於質量的產生,必須迴歸量子力學的相關理論。也就是說用希格斯場,希格斯機制來實現。所以整個理論體系,一定是一個圓圈。大統一理論的構想,是沒有錯的。數學家精於計算,但不一定也這樣考慮問題。所以我必須說出自己的思考,來告訴人們,簡單的物理現象中【慣性現象】,蘊含著直達宇宙真理的祕密。——靈遁者《變化》

    29、我在寫完此文的時候,總覺得這裡面很多東西應該好好展開來說。比如德布羅意波,引力常數,普朗克常數,光速等。所以這些概念的聯絡,在我們的大腦之外,但能為我們大腦察覺。這是歷史所證明的。不要不相信巧合,不要不相信相似,物理是這樣的,人生也是這樣的。——靈遁者《變化》

    30、一個人畢竟是一個人。但人類的悲壯,人類的輝煌,人類的未來,就是由這一個個人組成的。——靈遁者《變化》

    31、任何過程要考慮時間,考慮時間就要涉及速度。速度的上限是光速。所以慣性作用的速度也是光速。超距作用不可想象,沒有理論基礎,也沒有實質想象的實驗,包括量子糾纏也不算。——靈遁者《變化》

  • 8 # 遠處那山

    懷念作家路遙先生,是因為看了他的小說《人生》。

    我也是出生在一個偏僻落後的農村,我的家庭甚至比他還要貧窮。有一天,我跟著哥哥第一次去城市的姑姑家,我才知道了柏油馬路,汽車,樓房是什麼樣子。那天我是那樣的好奇,那樣的興奮,在返回時,還在留戀那裡的一切,懇求哥哥不要回來。後來,我上學了,我也漸漸知道了清華,北大,復旦等著名大學,我發誓將來一定要考上去實現嚮往的繁華城市夢。我很用功,成績在班裡也總是名列前茅。然而在高二那年,我輟學了 。夢想破滅了,我幾乎要崩潰了,每天都生活在煎熬之中。一天,鄰居給了我一本小說《人生》。看了沒幾頁,我就流淚了,我第一次被感動。小說看完後,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我為高加林悲哀,也在為自己感到悲哀,書中的高加林幾乎就是我,可我卻還不如他,他嚮往城裡的生活,拋棄了家中的愛人,最後又失魂落魄地回來了。我也同樣追求美好的生活,不甘心在農村生活一輩子,可我卻沒有勇氣走出去。難道就這樣永遠在抱怨嗎?我開始了清醒,開始了面對現實。這是我的故鄉,這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決定要好好活下去,我要把我的家鄉變得美麗富饒起來。從此,我開始了第二段人生,開始編織我的綠色夢想。

    幾年後的一天,當我從電視上得知路遙去世時,我驚呆了,好半天,我才衝出屋子對著茫茫夜空吶喊著路遙的名字。

  • 9 # 趙汝夷

    《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陸鍵東

    該書讀來蕩氣迴腸,彷彿親臨當年大師的風範與坎坷過往。時代與個人命運交疊,是被歷史洪流裹挾而去,還是以筆藏其品格於其中?落筆寫就“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陳寅恪,最終如何抉擇?

    與胡適的高調不同,當時的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陳寅恪一家也低調抵達南京。

    時值戰亂紛飛,政治局勢嚴峻,國民黨頹勢已顯,共產黨高歌猛進,何去何從?

    最後,陳寅恪抵達了廣州的嶺南大學,欲將廣州作為人生的最後一站。誠然,廣州也帶給陳寅恪晚年一些亮色。

    1950年,中央開始對知識界改造,尤其在史學界,要確立馬克思主義在史學研究中的領導地位。中央也勸陳寅恪北返,擔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長。

    1953年,陳寅恪對北京來的說客答覆是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便答應北返:

    一是允許研究所不信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

    二是請毛公(毛澤東)或劉公(劉少奇)給一證明書,作擋箭牌。

    此兩條條件震驚時人,故有流言傳出陳寅恪公然不學馬列的說法。

    陳寅恪對此非常堅定:“我為學術爭自由。我自從作王國維紀念碑文時,即持學術自由之宗旨,歷二十餘年不變。”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這是陳寅恪在王國維投水自沉兩週年後寫的紀念碑文,而陳寅恪也用實際行動去踐行。

    回顧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馬列主義聲勢浩大,人人論著必言馬列主義,甚至有一批專家學者,公然提出與“舊我”割裂,學馬列主義。

    而此轟轟烈烈學習馬列主義洪流中,陳寅恪提出“為學術爭自由”顯得獨樹一幟。當時的陳寅恪已經六十三歲,他雙眼失明,聲音卻擲地有聲,“在那一刻擁有中國傳統歷史學家某種秉筆直書的壯烈情懷”!

    當然該書也有一些欠缺:

    敘事情感濃厚,帶有極強個人色彩,讀來容易上頭,如若作為通俗讀物,已然足矣!

    但作為歷史系學生,

    體味史事蘊含的情感之外,更要溯源史料,客觀分析。

  • 10 # 金萌美術

    看書,對時下中中國人來說是一種奢望。並不是沒有書,而是討厭讀書的狀態,看著書就煩。

    對我來說,我在制度下走來,除了在學校裡翻看課本,基本上也很少看書。後來,我喜歡上來國畫,我開始翻畫集畫冊,現代的,唐宋的,一遍一遍的翻看,比上學習還認真。是那一本讓我入迷的,記不清楚了。一開始,對書上的畫論文字部分,不感興趣。隨著畫技的需要,而開始讀畫論,當了二三十年中中國人,才開始知道,中國畫畫的是儒釋道三家文化。從那以後開始翻閱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書,值的一提的是我買過南懷瑾先生的全套國學書,有兩本己全部從頭著到尾。看後,才知道我是從那裡來的,要到那裡去。多年對人生的團感,迷茫,才有所解。

    我常想,我們從小姓娃,開始上學,上到大學,還在困惑,還在迷茫,家長不會給解答。學校的老師也沒怎么給講過。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蕩然無存,那還上這學有啥用呢,難道上大學就是把常識性知識裝滿,就是為了混個工作嗎?

    我以為我自己笨,沒有悟透。可我遇到好多英語過了6級的畢業生,他們也說不清楚。想當年,我好象得了抑鬱病,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我找不到人生的答案。我也不知道到那裡去找,那些年新華書店裡還沒有南懷瑾的書。

    畫國畫以後。,才覺得生活還是有點意思的,湊合著活著吧,沒想到這一下,一頭扎到了我們血脈和靈魂的根子上。我撞上了大運。我開始收集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可是看不懂,不會用。直到有一天見到南懷的書,才豁然開朗,原來如此。證實了我當初的猜想,我上的是一個假大學,起碼不是一個真正的大學。

    那麼只有我的學校是這樣子嗎?我留心調查了一下。中國改革開放,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急於搞建設,流行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都個教育行業不大住重人文學科的建改,在培養學生個體上,也不太注重人文關懷。九十年代以後,金融,商業,掙錢開始大行其道,人文精神教育喪失殆盡。不得不成以,我們是一個有歷史,而沒有文化的國家,幸好,華人圈裡還是有幾個中國傳統文化的衣缽傳者,中中國人準備接嗎,會真心誠意去接嗎,我們會扔掉眼前的金山銀山,構健我們的文化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50歲了,給自己前半生寫一句話,你會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