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二字不合適。
評價,往往感覺是自上而下定價。
比如,一個古董,你我不是內行或是專家,哪能判斷得了多少錢,價錢差太遠了,就不真。
比如說,那個古董,看起來不怎麼好看,送我也沒用,如果那是幾百上千萬的古董呢。用,當然沒用,因為你不是收藏者,頂多就轉手賣錢了。
不識貨,就不好評價。
皇帝的新衣裡,大家都說皇帝的新衣服漂亮,還讚歎得頭頭是道,這也不大好。
所以,對於《道德經》不敢評價,好多還沒看明白什麼意思,就算是理解了也常懷疑自己理解得對不對。明真知便能篤行,如果做到了,才算真知,才能敢評價。
所以,說談談個人理解比較合適點。
不好意思,就是這麼糾結於一兩個用詞。
關於道德經,還是多點學習吧,每隔幾年學的感覺又不同。
裡面有教人態度,有說思辯方法。又說很多時候都是變化的,要多去觀察微妙。
先學習一種廣闊的心胸,如道一樣,超出時間與空間限制,一切都是道所創的,那就把這一切都當成自己,沒有太多你我之別,就不會有太多對立與鬥爭,為什麼?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家人",都是道的,爭什麼呢?
透過這個認知來改變態度,與人為善,與人共贏,如若從商,先考慮服務有沒做到位作為第一點,能否賺錢是另一回事。好像現在不少賺錢的行業,都是先免費,獲得口碑後再賺錢的。
看過馬路,爭一兩分鐘,車禍多。從道的角度看,時間幾億年都不算什麼,幾分鐘就這麼重要嗎,值得為幾分鐘去冒險送命嗎?所以,學道,會從更長的時間維度,用發展眼光來看事物,而不是一時得失。因為心靜,踏實,也能老老實實一步一步去做事,不那麼浮躁,也許被某老闆相中也可晉升機會……,
覺得《道德經》用思辯的方式,教人會用靈活的觀察角度,對於現代人的生活,是挺有意義的
就理解到這麼點,見笑了
"評價"二字不合適。
評價,往往感覺是自上而下定價。
比如,一個古董,你我不是內行或是專家,哪能判斷得了多少錢,價錢差太遠了,就不真。
比如說,那個古董,看起來不怎麼好看,送我也沒用,如果那是幾百上千萬的古董呢。用,當然沒用,因為你不是收藏者,頂多就轉手賣錢了。
不識貨,就不好評價。
皇帝的新衣裡,大家都說皇帝的新衣服漂亮,還讚歎得頭頭是道,這也不大好。
所以,對於《道德經》不敢評價,好多還沒看明白什麼意思,就算是理解了也常懷疑自己理解得對不對。明真知便能篤行,如果做到了,才算真知,才能敢評價。
所以,說談談個人理解比較合適點。
不好意思,就是這麼糾結於一兩個用詞。
關於道德經,還是多點學習吧,每隔幾年學的感覺又不同。
裡面有教人態度,有說思辯方法。又說很多時候都是變化的,要多去觀察微妙。
先學習一種廣闊的心胸,如道一樣,超出時間與空間限制,一切都是道所創的,那就把這一切都當成自己,沒有太多你我之別,就不會有太多對立與鬥爭,為什麼?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家人",都是道的,爭什麼呢?
透過這個認知來改變態度,與人為善,與人共贏,如若從商,先考慮服務有沒做到位作為第一點,能否賺錢是另一回事。好像現在不少賺錢的行業,都是先免費,獲得口碑後再賺錢的。
看過馬路,爭一兩分鐘,車禍多。從道的角度看,時間幾億年都不算什麼,幾分鐘就這麼重要嗎,值得為幾分鐘去冒險送命嗎?所以,學道,會從更長的時間維度,用發展眼光來看事物,而不是一時得失。因為心靜,踏實,也能老老實實一步一步去做事,不那麼浮躁,也許被某老闆相中也可晉升機會……,
覺得《道德經》用思辯的方式,教人會用靈活的觀察角度,對於現代人的生活,是挺有意義的
就理解到這麼點,見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