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水流深89930

    無論是上善若水,還是上德若谷,我們千萬不要按著字面意思一個字一個字的去解釋。我們讀道家的書,重點應該放在如何去領悟文字背後的東西。文字只是其形,我們應該去抓住其神。

    我們來看上善若水,上德若谷這兩個詞的最後一個字。“水”和“谷”這兩個字,形雖不同,但神卻是一樣的。常言說,水往低處流。而山谷也是處在低窪之處。因此,這兩個字都凸顯了一個“低”字。低的意思就是謙遜。另外,山谷還有一個特性,就是空。只有空了之後,才能包容一切。這是一種強大的包容力。而水也同樣具有強大的包容力,不與萬物相爭。

    因此,謙遜與包容,正是這兩個詞的靈魂,也就是其神。在《易經》裡有一卦叫謙卦,也是同樣的意思。而謙卦是《易經》最核心的一卦,六爻皆吉。這兩部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經典,其實講的東西是一樣的。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

    所以,上善若水,上德若谷,講的就是謙虛包容,這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

  • 2 # 今古雜壇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以水的品德要求我們都向“水”學習,水的品質很值得企業借鑑。

    現代企業要想獲得廣泛持久的社會支援與美譽,要想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尋求長期穩定的發展,就必須以“利萬物”作為最高價值追尋,以造福人類和社會作為企業立身的最高價值理念,同時還要具有水一樣的柔軟性,可根據環境條件的改變做出適應性的調整。

    水德有五:

    其一,己動、亦能動人;

    其二,探索不已、矢志不移;

    其三,逢弱亦弱、遇強則強;

    其四,容清納濁、滌汙去垢;

    其五,本性恆一、不失本來。

    水的品德也值得管理者借鑑。

    作為管理者,要“善 下”,尊重下屬,把下屬放在較高位置上,要善於傾聽下屬心聲,瞭解把握他們思想動態,以便能更好地與之溝通,達到有效管理。

    對待功勞分配上,要公平,不能抹殺下屬的貢獻,獨攬功勞。

    老子在41章說 “上德若谷” ,即上等道德的人,心量廣大,涵受一切,如空谷一樣。

    作為管理者,首先要寬容員工的缺點和錯誤,其次要寬容員工的優點,不能對有才能的下屬、同事產生嫉妒之心,更不要打擊他人,而且要繼續提拔重用他。

    這對管理者來說是寬容精神的一種昇華。

  • 3 # 內雙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老子自己舉了水的例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

    關於這第一段話我的理解:大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對萬物行善卻從來不跟任何事物相爭。然而水卻可以住在人們都討厭的任何地方。所以說水對世間萬物來說就是道而且快接近大道了。

    水行善範圍很廣,水碰到任何事物都不爭。水的行善加上不爭就是大善就是大道。那麼大道的特性是大善,包括(行善)和(不爭)。反過來,大善也是大道的特性。

    理解了上善若水我們看今天的人做的事是不是大道?是不是大善?那隻要跟水做個對比就知道了,他有多大範圍的行善?他有多少程度的爭?

    上德若谷,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解釋道的時候用了一些比喻其中就有一句。

    “上德若谷”

    關於這一句話我的理解:大德就像高山峽谷。關於谷我們可以借鑑老子關於水的解釋,谷應該是包羅永珍的、深不可測的、歷久彌新的。這裡老子用德形容道,那德就是一種狀態,德就是道的某種狀態,大德就是大道的某種狀態,那連起來大德這種狀態應該像高山峽谷一樣包羅永珍、深不可測、歷久彌新等。

    理解了上德若谷,我們看今天的人做的事有沒有德?有沒有大德?那隻要跟高山峽谷做個對比就知道了,他做事的狀態有多高深?能不能包羅永珍?會不會歷久彌新?

  • 4 # 上善若水689

    上善若水、上善若谷語出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的“幾”是“非常接近、達到、合符”的意思,可以理解成達到、符合自然法則。而“幾於道”又與前面的“上善”(最美好的品格)前後呼應。整句話的意思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應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造福萬物卻與世無爭。水總是處於人們所不願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則。

    為什麼我們的老祖先說水是“上善”,由此而將水作為最受尊崇的美好品格的示範,倡導人們效仿呢?為此,孔夫子將水被崇尚為“上善”的原由,從功效、特徵、性格、行為、操守等多方面做了深層次的解釋:

    孔子云:水有五德.五種完美的品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滋養一切生物,就是有德。

    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長,遵循自然規律,就是有義。

    浩大無盡,就是有道。

    流向幾百丈山澗毫無畏懼,就是有勇。

    安放沒有高低不平,就是守法度。量見多少,不用削刮(不會隱瞞正確的觀點,違心地趨附別人),就是正直。

    無孔不入,好像明察,發源必自西(歸宿必處東),就是立志。

    取出取入,萬物就此洗滌潔淨,就是善於變化。水有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觀(觀察、體會、感悟、效仿)。

    老子有曰:“上德若谷”。這一恰當的比喻蘊含著深意奧義:最高尚的道德猶如川穀,上仗大山之氣象,下湧潺潺之流水,兼具剛與柔、重與輕之兩脈。故而有川穀,才有山水,才有天下,才有情操與襟懷。

    上德若谷,形容具有崇高道德的人胸懷如同山谷一樣深廣,可以容納一切。

  • 5 # 有德司契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最近似於道。”老子本義:則是以看得見的水德來比如看不見的“道德”。即希望主政者們能以道“為而不爭”的玄德精神治天下而不逆之。

    “上德若谷”則是說,有德的執政者應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容納一切。才能與道同德地實現“大道行,天下歸心”的偉業。

    這正所謂“善養生者,藏身於道。善治國者,從之於道,而不違之。”

  • 6 # 金海沐燈

    上善若水,是一個成語,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

    在道家學說裡,水為至善至柔;水性綿綿密密,微則無聲,巨則洶湧;與人無爭且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人生之道,莫過於此。

    水為萬物之源,至柔,至剛。養天下物,容天下物。隨遇而安,隨性而行。其實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水也不例外。水滴石穿,表現其剛其。洪水氾濫表現其猛。人生之道,在於不爭,順其自然。爭則有利害關係,爭則有法則平衡。水在人的品性,體現的是不爭,包容。也就是忍。忍一步海闊天空。上善若水體現的就是其不爭性。

    上德若谷:出自老子《道德經》,形容具有崇高道德的人胸懷如同山谷一樣深廣,可以容納一切。

    人的胸懷寬廣如谷。谷容萬物,有樹有花,有石有土,有水有魚,有小草有清風,有猛獸,有狡兔。社會繁雜,其谷在容,也在不爭。若一個人胸懷如山谷,包容萬物,不爭利害。這樣的德行還有什麼災禍呢。

  • 7 # 左言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老子有曰:“上德若谷”。這一恰當的比喻蘊含著深意奧義:最高尚的道德猶如川穀,上仗大山之氣象,下湧潺潺之流水,兼具剛與柔、重與輕之兩脈。

  • 8 # 古嶽丘壑

    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是一種推廣的方式。

    幫助人時,要對方願意接受才行。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接受幫助的。你不能說,我是為你好,你就應該全部接受。

    比如,管理者想推廣致富經驗。幫助百姓發家致富。但有些人擅長做科技研究工作,喜歡平凡的搞研究。不願意做銷售工作。如果管理者說,這是為你好,銷售工作賺得更多,你必須接受。那就是強人所難了。

    上德若谷,是指社會的生態系統,社會的承載系統,是人人都遵守的制度。而制定這套系統或制度要符合人性,符合德,人人才樂於遵守。

    既然人人都要遵守,說明系統或制度,就像山谷一樣是公開透明的。既然符合人性和德行,在制定制度時,就要像山谷那樣,謙虛地採納各方不同的意見。當絕大多數人通過反覆協商和妥協後,都同意了,人人就要遵守它。比如法律制度。

    管理者在推廣致富經驗時腐敗了,或濫用職權,就要受法律制裁。個別被推廣者違法亂紀了,也要依法處理。

  • 9 # niushu生活視角

    “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汙淖是一種奉獻。逝者如斯夫,人生猶如奔流至海的江水。樂善好施不圖報,淡泊明志謙如水,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上德若谷”,形容具有崇高道德的人胸懷如同山谷一樣深廣,可以容納一切。比喻蘊含著深意奧義:最高尚的道德猶如川穀,上仗大山之氣象,下湧潺潺之流水,剛柔相濟,輕重互補,兩脈和諧。

    兩者都是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和博大胸懷,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 10 # 微醺姐學國學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

  • 11 # wtongda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暗示一個人最高境界,善行像水的品性。“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居善地”,心境像水一樣,唯能下方成海。“心善淵”,行為修到像水一樣廓然而大公,滋潤萬物生命。“與善仁”,像水—樣順理而為,無私意造作,有信用。“言善信”,立身處世無所為而為,物來而順應。“正善治”,擔任作事,像水一樣,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事善能”,做某事皆是順其自然,沒有矯揉造作,順勢而為。“動善時”,做事只問其是否應該作,而不計較個人的利害,與物無爭,與世無爭。那便是永無過患而安然處順。心境空闊,氣概一往直前。

    “上德若谷”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是說具有崇高道德人,胸懷如同山谷一樣深廣,可容納一切。德雖已厚,仍覺其薄;功行已深,不自以為深。譬如:一個人已有很大學問,但總覺得他的學問不夠,尚未至其極。

    東方學大師季羨林說:“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先人智慧。人類之所以能進步,靠的是能讀書又寫書本領”。

    季老已是精通十幾門外語,東方學院語言大師。可他平時還是利用一切時間的“邊角廢料”,無論在飛機上、火車上、汽車上、步行時,腦海裡仍在思考,不斷地有新的思想產生,執著奮進。

  • 12 # 一愚國學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具有七善特徵,也是幾於道,是道在人道、地道的顯化,具體表現形式和品德,是接近於道,不是道。道是利而不害的,只提供萬物生長髮育條件,不去不干涉,不傷害。水同時還有有害的一面,洪水氾濫,口水淹死人等。再有一層就是無法量化,具體標準。道可道,非常道。道如果說出來就是一般的道,不可說。

    上善和儒家的至善一樣,它是一個自我完善過程,沒有絕對的完美標準。老子說: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也都是力求達到上善。

    水利萬物而不爭,道的玄德具體內容之一。處眾人之所惡。順者為凡,逆者為仙。人性都是趨利避害,離苦得樂。而道是反人性的。所以成功的人都是反自己人性成功的,商家都是順人性賺錢的。

    上德若谷也是道的玄德表現之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金剛經》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因為不認為有德,所以才有無限創造可能,無限發展空間。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上德和上善一樣,它是一個我們自己不斷要追求的標準。谷是空虛,永遠填不滿的。

    1、行為象空谷謙虛,包容。空杯心態,才能接受別人觀點;過去功績歸零,才能登上新臺階;放下包袱,才能輕鬆前行。容乃公,公乃王,王乃道。

    2、內心處於空谷。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降低或者減少慾望,從而減少焦慮和困惑。致虛極,守靜篤,處於歸根狀態,內心靜守一安然不動,不為外物名利所困住。

    上善若水和上德若谷乃是大道顯化形式,也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追求目標,人生就是不斷向上攀登過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本圖來自全網如侵必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大代表提議放開三孩政策,緩解勞動力不足,你還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