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大學期間,學生們免不了網購,之後在校園門口等待快遞。我想說的是,中午放學以後,有的人習慣先出去拿快遞,然後自己再去買飯吃。而有的人習慣自己去拿快遞,然後讓別人幫其買飯。我是屬於前者的,寧願麻煩點也不願讓他們幫忙,畢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就行了,何必麻煩別人。而我看到那些讓別人幫自己的,我就在想:你自己一個人辦不了嗎?
回覆列表
-
1 #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對於樓主提問的這個問題,顯然是想從個體差異性的方向來探索,所以才加了前面那句,同一件事情上,為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那麼,我們就遂了樓主的願,談談自己做和麻煩別人的不同心理狀態吧。
首先,可以從事情的型別上來分,如果是容易的事自己做,較困難的事找別人幫忙,在生活中是最常見的。這樣的情況是基於對自己能力有較清楚的認知,也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善於向外界求助的背景下才能做出的行為。那另外的情況就是事無鉅細,也無論難易,全部都寧願自己做的人,大多較為固執,從積極的方面看是敢於挑戰自我,如果難的事真能自己去完成,可以獲得成就感,而從消極方面看是有自虐傾向或者是喜歡跟自己較勁(為難自己),難的事自己嘗試過後還是無法完成,會造成強烈的無助感,自我滿意感低,也常常把時間精力都花於內耗上。當然,如果事無鉅細,無論難易,都喜歡找別人幫忙的人,也是有一定問題的,這樣的人可能罹患“公主病”,也失去了鍛鍊和成長自己的很多機會。
其次,從個性特徵上來說,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內心常有一種害怕虧欠他人的想法。自己感覺如果麻煩了別人,就欠下了人情債,日後還要去幫助別人。這種害怕實質上是心理上無法承擔和適應與他人產生連結建立關係的能力。麻煩別人實際是一種積極向外求助的能力,一個人不可能三頭六臂,也不可能應對生活和工作中所有的情況,所以求助能力是一個個體能夠積極地它適應社會和環境的基礎。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一直非常敬佩每一位走進諮詢室來訪者,因為他們也有另一個名字叫作“求助者”,他們能來諮詢是需要有求助的勇氣的。
最後,要藉助這個回答,呼籲一下各位,如果確實遇到一些棘手的情況,不妨積極地去向外求助。因為,麻煩別人是幫助他人成長的一種重要的途徑。為什麼這麼說呢?積極心理學中關於幸福,關於積極情緒的來源,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積極行動,積極行動產生積極體驗和積極情緒,包括自我價值觀和自我滿意感等等,而這些都是可以透過在助人行動中來獲得。如果你麻煩你的朋友,向他求助,他會在幫助你的過程中體驗到積極的情緒,從而產生自我滿意和幸福感。從這個角度看,你是不是對於麻煩別人又有了新的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