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板大地

    孔子曾經是做過官有俸祿的。春秋時還沒有流通貨幣,充當貨幣的介質是糧食。官員的俸祿也是用糧食來計算的。孔子五十二歲至五十五歲在魯國做大司寇時,得到的俸祿是約三千石,待遇相當可觀,甚至有條件接濟生活比較困難的學生。弟子原思給他做管家,他給出九百斗的報酬。但這是他離開齊國,開始周遊列國之前的事情了。周遊列國的十四年間,基本是一種顛沛流離的狀態,沒有穩定收入了。那麼,孔子是怎麼解決經濟問題的呢?

    根據史料中的有關記載併合理推測,大概有以下幾種:

    弟子們本身有富豪。據記載子貢是經商的奇才,也是無可爭議的儒商鼻祖。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有名的商人時,特別地提到了他。稱他“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間, 七十子之徒, 賜最為饒益。”是孔子弟子裡面財力最雄厚的。據《論衡·知實》記載:“子貢善居積,意貴賤之期,數得其時,故貨殖多,富比陶朱。”他經商的手段主要是囤積居奇,瞅準時機進行收購,待形成物以稀為貴的市場,再高價賣出,賺得差價,沒多久,他的資產總額就可以相當可觀,而且他確立自己在商界的地位,比後來著名的富豪范蠡還早一些。他不但有天然的商人的敏銳嗅覺,總能夠精準預測物價的變動,更敢於冒險投資,頗有些股神巴菲特的意思。孔子一生中,遇到外交或者理財事宜,子貢總會是他的第一選擇。因為子貢有財力做後盾,又是天生的辯才,在政治上游刃有餘。周遊列國的聯絡工作,少不了由他負責。需要錢財打點的事情,也很多由他從中斡旋。而困窘之時,也常常是子貢幫忙解圍。據《孔子家語》記載,孔子一行困於陳蔡,七天沒有糧食下鍋,是子貢揹著貨物,溜出包圍圈,和生活在郊外的農夫換回一些糧食。身為商人,卻並不專注於聚斂錢財,而將錢財用在理想事業上,子貢不愧為商儒雙修的表率。

    另外一種經濟來源便是他人的贊助。這種贊助有來自官方的,也有來自民間的。由於孔子的為人和學說的影響力,以及他做官的學生對他的宣傳與推崇,不少貴族王孫都對他頗為欣賞,或者為了營造自己尊重知識分子的形象而試圖與他扯上關係。《說苑·雜言》和《孔子家語》都記載孔子說:“自季孫之賜我粟千鍾,而交益親。”季孫氏是魯國的國君,一鍾大約是八斛(一說十斛或六斛四鬥),這個饋贈不可謂不慷慨。《孔子家語》中另有這樣的故事:說魯國有平日生活非常簡樸的人,在家做了些粗茶淡飯,覺得味道不錯,就盛了一些給孔子送去。孔子欣然受之。又說孔子到楚國時,有漁民獻上自己打的魚,孔子一開始不肯接受,但漁民言辭懇切,也就收下了。看來孔子在民間的聲望也頗高,一路上的食宿恐怕不少是普通百姓幫忙解決的。

    再一種就是學生的集資了。孔子周遊列國過程中雖然自己沒有出仕,但他培養的學生有政治、經濟、軍事,文學各方面的人才,形成一個智囊團,許多名聲在外,紛紛被用人單位招攬了去。據粗略統計,孔子在外做官的弟子有十六人以上,其中有些本身就是貴族,比如司馬牛是宋國的皇族、南宮敬叔是魯國仲孫權族的庶子,位至大夫,孟懿子則是仲孫家族的接掌者,有三公地位。像子路、冉雍、冉求這些較為有名的弟子,更是做到了季氏宰這樣的高位,相當於今天的市長或縣長。他們自然是有俸祿的,可以想見,他們一定會不遺餘力地支援和援助孔子。

    除了以上來自外界的資助,孔子本身也有一點積蓄。首先前來拜師的弟子們多少會帶一些象徵性的學費。關於“束脩”的考辯,雖然有學者推翻了之前公認的“十條幹肉”這一解釋,認為解讀為“年滿十五歲”更為合適,但無論如何首次拜謁孔子,“委贄”卻是必要的。實在清苦的學生沒什麼可送,但畢竟還有其他一批家境尚可甚至家財萬貫的弟子。加上之前提到過,孔子在魯國任職期間,內政、外交政績顯著,糧食多多。這段時間孔子的經濟情況甚佳,從《論語》中提到的來看,他有自己的馬廄、家臣,《孔子家語》裡也提到冉求和原思曾經替他理財。好在孔子雖然吃穿用度方面都很講究,卻遠沒到豪奢的地步,所以幾年下來,應該會有一筆不菲的積蓄。如果沒有這些最基本的儲備,恐怕孔子也不會有憤然出走的底氣。

  • 2 # 心開放9981

    春秋時代禮儀盛行,當時周朝有兩種禮儀最為重要——婚禮和葬禮。孔子精熟這兩種禮儀,且孔子是貴族後代(受人敬重)。因此靠給世人主持婚喪葬禮而生活的風風光光,慢慢的就家喻戶曉、有口皆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鯨魚屬於魚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