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門猿

    劉邦讀書嗎?這個問題倒是比較確定的,應該讀過。他肯定不是文盲。

    《史記·盧綰列傳》裡面說:

    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裡中持羊酒賀兩家。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

    劉邦和盧綰“俱學書”,可見都是受過教育的。

    (“相愛”不要想歪了……)

    另一個經常被提到的論據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所收的《手敕太子》文:

    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

    可見劉邦是能“讀書問字”的。

    但是劉邦文化程度有多深,這是個問題。

    手敕太子文後面又說:

    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每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

    再結合劉邦“讀書問字而遂知”,那麼這裡的“學書”很可能不是讀書,而是學會讀寫文字而已。

    我們有一個旁證,《史記·項羽本紀》說: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可見“學書”也不是多高的文化程度,不過能寫名字罷了。那麼還是當作【讀寫文字】來解釋比較通順。

    之前有個答案所引用的

    《漢書·東方朔傳》:“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

    其實再往後看兩句的話,全文是:

    朔初來,上書曰:“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

    先“學書”,後學詩書。顯然這個“學書”也是基礎教育。從十三歲開始學了三年,常用字都掌握了,到了可以學習文史的程度。十三加三正是十六,也就是基礎教育完成後,才開始學習詩書這種較高階的課本。

    因此“學書”還是學讀寫字的意思。

    手敕太子書儲存下來的有五段。第一段說:

    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祚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那麼很明顯,劉邦本來並不怎麼讀書,到登基之後,才開始加強自身的文化學習。

    那麼劉邦是如何取得成就的?

    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請劉先生自己回答吧。

    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的個人能力當然很強,但在秦末群英中,算不得最拔尖。

    不過領導人最重要的素質,本來也不在於親自做事。重要的是:

    1.有眼光發現最合適的人才

    2.有氣度任用最合適的人才

    這兩條跟讀書倒沒有什麼絕對的聯絡。

  • 2 # 超能博士

    卻說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並沒有感到萬事皆休。當他向全國上下頒佈命令,稱自己為“皇帝”之後的一天,他陷入了沉思:“我兼併六國,統一天下,可以說兼備了三皇之德、五帝之功。這些全天下老百姓不一定都知道。那被滅的六國也還有不少人痛恨我,我必須採取一定的措施,讓臣民心中有數,從心理上承認我才行。天下只有一個皇帝,我一定要樹立獨一無二的權威。”當晚,他冥思苦想,翻查典籍。第二天,他當著朝臣的面莊嚴宣佈:從今以後,皇帝出命稱“制書”,下令稱“詔書”,皇帝自稱為“朕”,追封父親莊襄王為太上皇。

    天下一統,秦王成為天下皇帝的大事當然也傳到了豐邑。劉季感到自己該尋找出人頭地的機會了,找來了幾個小兄弟,他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如今這天下換了國君了,咱們的命運掌握在另一位龍子手裡。我看哥兒幾個也該找點事情幹了,今天,兄弟叫你們幾個來,是想叫你們自己各人為自己拿個主意,也替我想個辦法。”說到這兒,劉季聲音放低了一些:“你們也是知道的,我家老爺子天天不給我好臉兒,再這樣下去,我是沒辦法再面對他老人家了。”他看了看眾人,一臉的無可奈何。

    “販絲?”劉季笑了,“我是那塊料嗎?那需要精打細算的,我哪有那個頭腦?就我這性格,掙三個錢,我得花五個。要不了多久,準會連本兒都賠進去。不行不行!”

    “王進呀,你還是沒摸透季哥的脾氣。他那麼講義氣,這做生意卻要講一個‘奸’字。你沒聽人說嗎?無商不奸。季哥他最不適合做生意啦!”張旺聽了劉季的話附和道,頭搖得像撥浪鼓兒,“依我看,季哥最適合去給人家做保鏢了。他人高馬大,威武雄壯,豪俠仗義又會拳腳功夫,咱哥兒幾個哪個是他的對手?”

    “哈哈哈!”

    還沒等別人說話,劉季大笑起來,“旺兄弟,你太抬舉我了。我是比你們有勁兒,也會那麼兩下子。可是,你以為當保鏢就跟咱們早時鬧著玩的樣嗎?那樣的人得有真功夫,拳腳得像疾風一樣利索,一個人最少能應付十個八個人才行,我那兩下子打你們行,打有功夫的我是不撐攤兒。再說,要我去侍候人,聽人使喚,讓人對我吆三喝四的,我心裡受不了。為了吃碗飯去委屈自己,我不幹!”

    看劉季的態度十分堅決,張旺不言語了。

    “季哥,”瘦弱的李柴發話了,但有點吞吞吐吐的,不知當講不當講的樣兒,在那兒看著劉季。

    “說吧,不妨事,別那麼猶猶豫豫的,像個女人似的!”

    王進平時最不喜歡李柴的為人了,如果沒有劉季在場,兩人總吵架,他聽李柴又那樣黏糊糊的,忍不住催促道。

    劉季用手勢制止王進,溫和地說:“柴弟,你說吧,權當給哥拿個主意吧!”

    “季哥,聽說最近官府裡在請寫文章的人,你不是讀了幾年書嗎?我最佩服你能吟詩寫文章了,你去試試,說不定人家用你呢。……”

    “嘿嘿嘿……”還未等李柴說完,王進立即嘲諷地笑開了,“虧你跟季哥處了好幾年!你不知道,季哥雖識幾個字,也會幾句詩文,可他最討厭讀書人了,別說季哥沒有那個本事,就是有那個本事,他也不會去幹的。他最煩文人的那酸勁兒嘍,叫他去寫文章弄詩文,他非憋死不可!”

  • 3 # 蘇沉船

    劉邦可沒有不讀書,《史記盧綰列傳》記載:“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

    在那個連紙張都還沒發明的時代,讀書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即便劉邦僅僅只是能認字,其文化水平都已遠遠高於樊噲、周勃一群小夥伴。更何況“學書”不是單純的認字,是一套教材的學習。《史記·項羽本紀》:“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漢書·東方朔傳》:“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

    劉邦從一開始的志向就不是老老實實的做農民,劉邦崇拜信陵君魏無忌,他跟當時想要通過才識打破階級的許多遊士一樣,也期望通過才識獲取更高的社會地位。就算沒有反秦戰爭,劉邦大概也會通過依附某位貴族得到一定的社會地位,這恰恰源自於劉邦具有一定的才識,不是胸無點墨的人物。

    秦朝的官吏極為講究通曉秦國律令,在缺乏普及教育的情況下,能夠基本理解秦律的都算是人才,不然劉邦實沒法成為亭長。《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亭長,用以竹皮為冠,令求盜之薛治之。”所謂求盜就是後來的捕快,劉邦好歹也要管刑事案件。

    蕭何的事蹟更證實了這一點,他苦學歷代律法,就是想從下級官吏獲取晉升空間。劉邦聽韓信、陳平的見解,就給予他們重要的職位,令追隨自己多年的戰將感到不滿,而劉邦沒有相應的才識也沒法理解韓信、陳平的見解,大概也會跟不滿的戰將一樣一頭霧水。

  • 4 # 松花江上555

    劉邦讀過書,小時侯和盧綰一起上學,他尊重知識分子,如蕭何,張良,陳平等。把從未帶兵打仗的蕭何功勞排第一。晚年劉邦路過曲阜,以太牢祭祀孔子。但他討厭腐儒,就是今天所謂的專家大師,看見這邦吃人飯不說人話的傢伙就冒火,巴不得一泡尿淹死他們。

  • 5 # 嗨玩英語

    劉邦不讀書,但他有領袖的氣質。這種氣質是天生的,即使讀了很多書,也不一定能培養出這種氣質。

    那領袖的氣質是什麼呢?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要豁達慷慨。而這種氣質恰恰在劉邦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他不拘小節。在當亭長的時候,每天就混跡於市井之中,吃酒和肉,好交朋友,別人佔他便宜也從不氣惱,因而有狹義之風,交到了幾個一生追隨他的鐵哥們,同鄉樊噲就是其一。之後遇見的高階人才張良、蕭何、韓信,都被他身上的這種氣質吸引,選擇跟隨。

    他胸襟開闊。劉邦自己沒有特別的才能,但他手下給他辦事的人個個都有大才。為什麼他們心甘情願地跟隨劉邦呢?因為他能夠欣賞他們的才氣、容忍他們的傲氣,給他們施展一生才華的舞臺。他的手下,個個奉他為伯樂。成大事單靠一個人是行不通的,能把各方面的人才都集中到麾下,劉邦的領導能力不是一般地強。

    他知錯就改。身居高位的人,容易志得意滿,固步自封,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但劉邦始終承認自己不如自己手下的一批人,抱著虛心學習的態度。起義時他的年紀已經不小,在此後多年,他始終堅持讀書,學習治國之策,為漢朝繁榮打下堅實的根基。

    說到劉邦,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對手項羽。項羽出身高貴,文武雙全,個人素質極其高,個人能力極其強。但他最後敗給了草根出身的劉邦,原因就在於他的性格。跟劉邦相反,他剛愎自用,事必躬親,容忍不了身邊有比他強的人,趕走了韓信,又氣走了跟隨他多年的謀士范增,身邊受到重用的人都是他的親人,最後落得個四面楚歌的結局。

    和項羽一對比,就更能瞭解為什麼最後劉邦能夠成功了。

  • 6 # 翠鑫石意

    漢高祖劉邦實乃千古一帝!劉邦起事之前只是沛縣的一個亭長,大字不識一個,甚至連名字都沒有,按兄弟排行叫做季,應該是排行老三,身份極度卑微。那亭長究竟是一個什麼職位?有學者說秦代的亭長相當於派出所所長,我覺得沒有這麼高等級,派出所所長是國家公務員,享受國家待遇,權力在鄉下來說也很大了,這樣來看,蕭何才為公務員,劉季大不了相當於一村之長,按現在叫法就是劉村長。劉村長最初只是一個好色酒肉之徒(和曹氏是情人關係),每天無所事事就是和一幫胡朋酒友喝酒玩耍,喝醉了就尋釁滋事,看似劉村長就是一街頭混子,但他最大特點是慷慨大氣,講義氣,交際甚廣,朋友很多,如果不是秦末亂世,他一輩子也就混沛縣小山村了,時逢亂世,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碰巧趕上縣裡派他護送壯丁,規定時日而到不了咸陽,這就逼著他們一眾人上山為寇,劉村長起事是眾人推著他乾的,他也是黃昏膽子大,(鴻門宴也顯示出了膽大)那時候起事造反是可是要滅族的,其它人都怕事,才推著他領頭,所以劉村長的成功也是天命所歸。人都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隨著事業的步步壯大,劉村長從混子轉變成了漢王,劉邦的格局也在不斷的攀升,劉邦最大優點是愛學習,從來不認為自己最大,遇到問題最常說的一句話,為之奈何?懂的去用到別人的優點,聽的進別人的建議,極大的發揮了團隊力量。劉邦看到秦始皇說:大丈夫當如此。項羽看到秦始皇說:彼可取而代之。這足以說明項羽的自高自大,也足以顯現劉邦的謙虛。劉邦大概40歲上下娶妻結婚,聯合反秦力量三年就滅了大秦,四年就打敗了項羽,從起事到做皇帝也就七年時間,從一字不識到一曲大風歌,足已說明漢高祖謙虛愛學習、智慧高、情商高。一個人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成功的,漢高祖的成功莫過於極大的人格魅力和天命所歸。最後一曲大風歌讓我們感受一下高祖的大氣!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7 # 財富人生666666

    有沒有能力和讀不讀書沒有多大關係。因為他能用那些具備某方面才能的人來幫助實現夢想。

    劉邦之所以能成功,在於其本身具備基大成就的基本素質:善於分享一切給別人,能團結人,關鍵時刻必備的勇氣。

    比如,總有幾個鐵桿支援,對敵對的老鄉,也就是死對頭雍齒寬巨集大度;韓信的萬軍中多帥之氣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只有不會教書的老師,沒有學不會的學生。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