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民言民語
-
2 # 曉肥俠
關於晚清中國歷史,我們有一個逃脫不了的疑問——為什麼為什麼清朝幾十萬兵士,打不過八國聯軍幾千人?
其實,清王朝在兵力最強盛時期,可以調動的軍隊數量高達120萬,雖然晚期由於清政府的沒落,國力有所下降,但是如果把李鴻章、袁世凱等人手裡的漢軍和滿清八旗軍都算上,也有將近一百萬的軍隊。
八國聯軍qin"hua
而八國聯軍也並不是僅僅只有幾千人,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八國聯軍各國的兵力——日軍8000、俄軍4800、英軍3000、美軍2100、法軍800、意軍53人、奧軍50人,合計起來將近兩萬人,而且沙俄在派兵隨其他七國攻佔中國北京的同時,也出兵東北,兵力將近14萬。
所以如果綜合來看,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王朝所面對的敵人至少有十幾萬之眾。但是大清至少也有近百萬的軍隊,為何卻被八國聯軍打得落荒而逃呢?我認為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原因。
第一、戰鬥力相差懸殊
有人說清軍可以剿滅擁兵幾十萬的太平天國,戰鬥力就算再差能差到哪去?
首先我們要來說明一下,剿滅太平天國的清軍是由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帶領的漢軍所做,滿清八旗軍在這個時候早已經不堪一擊。
晚清八旗軍
而八國聯軍侵華,則是走的水路,從海上直接登陸天津,而留守京畿附近的部隊則大多都是滿清八旗兵,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都在南方,根本沒和八國聯軍交手的機會。
再者,雙方武器差距也太大,北京和天津將近7萬的守軍,竟然有兩萬多人沒有裝備現代化武器,就算是剩下的4萬多人也只是經過簡單操練的半現代化部隊,根本就不能和裝備精良的八國聯軍相提並論。人家拿的是機槍大炮,而清朝士兵拿的是大刀長矛,能抵擋得住才怪。
第二、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
在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之前,慈禧太后就帶著光緒皇帝以及諸多大臣,倉皇逃出了北京城,可以說在整個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清軍方面根本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將領來領導這場戰爭,更多的是地方將領獨自抵抗,但是獨木難支,很難和裝備精良的八國聯軍相抗衡。
慈禧太后
值得一提的是,在八國聯軍侵入天津之前,袁世凱所帶領的7000新建陸軍,當時也算得上是清朝可以拿得出手的部隊之一,竟然被袁世凱帶著逃到了山東,根本沒有和八國聯軍交手。袁世凱這一手直接保住了他的軍事實力。
第三、清王朝的腐朽沒落
說到底,清王朝的腐朽沒落才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滿清政府失敗的根本原因。
到了後期的清政府已經腐朽到了骨子裡。慈禧寧願把錢拿來修園子辦壽宴,也不把錢撥給部隊做軍費,士兵們連軍餉都拿不到,連肚子都填不飽,怎麼能夠奢望他們能為大清賣命呢?
上層統治者奢侈浪費,下層貧苦大眾在吃土,試問這樣的政權如何能打贏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
滿清上層統治者
不只是上層統治者的腐朽,就連下層普通百姓也都愚昧無知,英國的大煙麻痺了大多數中國人的精神和肉體,滿清八旗兵中至少有一半以上都是大煙鬼,試問這樣的軍隊怎麼可能上陣殺敵呢?
所以綜合來看,滿清王朝之所以打不過八國聯軍主要還是因為自身的腐朽沒落,即便大清擁有再多的士兵,這場戰爭還是註定要失敗的。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之後十二年不到,大清滅亡。
-
3 # 暖歷史
這個問題上你應該是存在誤解的。鴉片戰爭時期,清朝一共有80萬兵力,而且這些兵並不是如我們現在所謂的“野戰軍”一樣都能上陣打仗。所以清朝從來沒用幾十萬軍隊對抗八國聯軍,不存在這個事。【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時候差不多】
據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潰》一書中所做的研究,清軍鴉片戰爭時總兵力80萬,但是清軍不是一隻純粹的國防軍,而且同時兼有警察,內衛部隊,國防軍三種職能,而且這80萬分布在全國各地。根本不可能全數參與作戰。另外很重要的一方面,當時清朝的交通還是很原始的交通,根本沒有多少機動能力,想調兵難的很。而八國聯軍因為有炮艦,所以機動性比清軍強的多。
舉個例子吧,鴉片戰爭時候,沿海兵力不足,從內地調兵,有一個統計,比如安徽額定的兵力是9502名,調出3500名。兵力多的四川額定31808名,調出7000名,甘肅額定69341名,調出3700名。據統計,鴉片戰爭,從內地調兵總數也只有5.1萬人。
所以雖然總兵力80萬,但是鴉片戰爭中集結的兵力最多時候也就是10萬人,英國當時最高兵力是2萬人。
所以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也不存在清朝幾十萬軍隊對陣八國聯軍的事情,沒有那麼多兵力。
清朝的交通決定了調兵所需要的時間很長,鄰省需要30到40天,隔1,2個省需要50天,隔3省需要70天,隔4省需要90天。而八國聯軍走水路,機動能力不是清軍能比的。
另外就是兵器問題,清軍使用的都是些自制的老式槍炮,比如鳥槍,是根據明朝時候葡萄牙火繩槍改良來的。槍管子很長,而且沒有辦法裝刺刀。射程和射速都不行。
你可以設想一下,假設八國聯軍先攻擊浙江,然後清軍調兵,這些兵快要趕到浙江的時候,八國聯軍北上大沽口也就是幾天的時間,而浙江的清兵要是想趕到北京,那又得多少天?基本就是這麼個狀況。
所以第一清軍對付八國聯軍並沒有幾十萬人。第二,就算再多些人,也打不過。因為那個時候清軍綜合戰鬥力太爛了。
-
4 # 藍山文案
清朝幾十萬軍隊為什麼不是八國聯軍的對手?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清朝真的有幾十萬軍隊嗎?說的兵力數量那是清朝全國的軍隊數量,這些軍隊不可能全部集中在京畿地區,其他地方也要防禦啊。
-
5 # 夢話春秋
我們對清兵的第一感覺,是手拿大刀長槍的與手持火藥槍的八國聯軍對峙。清軍主要敗武器裝備上,是冷兵器與熱兵器對抗的結果,是敗在時代的淘汰上,沒有與時俱進。是這樣的嗎。
我們來看一看清兵與八國聯軍的比較。
一,兵力比較。
1900年八國聯軍從大沽口登陸入侵天津時總兵是1.4人,後有增加到1.7萬人。沒有超過兩萬人。
清兵守衛天津是武衛軍,正規軍約2.5人,還有保衛軍、安衛軍、排槍隊等約一萬,義和團約五萬人。而北京的防衛力量更強,咸豐三年,京師各旗營兵達十四萬九千人。十年後,令旗兵加練槍炮。並設內火器營,鳥槍護軍二千五百十二,炮兵八百八十人。外火器營,鳥槍護軍二千五百三十。無炮。清兵與八國聯軍相比,兵力優勢明顯。
二,武器裝備。
八國聯軍的武器不統一,從大沽口登陸時,攜帶火炮89門。
如德國士兵,使用的是1898式毛瑟步槍。此為後裝單發步槍,槍支重量3.9 公斤,長度1.1075 米,有效射程800 米。義大利士兵使用的是馬林瑟-卡爾卡諾91步槍。日本士兵使用的是30式步槍,最大射程可達3700米,是聯軍中射程最遠的步槍。
清兵的裝備,在《關於在天津附近武庫中所發現中國新式軍用物資報告單》。在這份清單中,我們赫然發現,清軍的武器裝備根本不次於八國聯軍。清單所列如下:
36門克虜伯大炮,口徑87毫米(1897年德國埃森製造),其中大部分仍裝在箱中。
60門克虜伯大炮,口徑70毫米(1897年德國埃森製造)。
42門諾爾登費爾德式速射機關炮,口徑57毫米。
42門諾爾登費爾德式機關炮,口徑47毫米。
10門速射機關炮,口徑37毫米。
20門小口徑的速射機關炮。
3萬支具有最新標記的毛瑟槍和曼裡徹式來福槍。
3萬把刺刀、軍用品及其他。
這是天津清兵的裝備,京城護衛營兵武器應該不差於天津。所以在武器裝備上,清兵並不是大刀長槍,而是與八國聯軍不相差的武器。使用大刀長槍是義和民團。
清兵在當時的情況佔著天時地利人和,武器裝備與人數都比八國聯軍有優勢的情況怎麼就失敗了呢。天津保衛戰打了兩天潰敗,而北京從8月13號開始攻城到8月14號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城,總共亡91人,傷346人。中中國人死傷不計其數。
我們來分析一下,清兵失敗的原因。
參考書目《清史稿》
-
6 # 貢獻自己的力量
清朝軍隊雖人數眾多,但被八國聯軍一觸即潰歸其原因有三:一是戰鬥意志偏弱。晚清政府腐敗風盛行,賣官鬻爵已成為常態,軍隊序列亦然,軍官系列為:正都統,副都統 ,協都統 ,正參領 ,副參領 ,協參領 ,正軍校 ,副軍校 ,協軍校。每每晉升職務必與利益掛鉤,以權謀私,當官發財在當時蔚然成風。將無才能,兵乏戰力。二是武器差距巨大。 熱兵器和冷兵器是兩個時代,在堅船利炮面前縱有百般武藝也是徒勞,就是一場大屠殺,無法反抗。三是沒落的封建體制。西方列強經過多次革命已經進入工業革命時代,資本主義制度初現端倪,民主法制平等以及重商已成為社會主流。而天朝大國還沉浸在夜郎自大的美夢裡,何種制度已嚴重過時,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據說八國聯軍攻城時有北京的老百姓給引路指道,甚至拿出自己的梯子,可見晚清政府早已不得民心。
八國聯軍打垮軟弱的清軍,進一步加速了清王朝的覆滅,但也催生了新型產業和愛國救亡運動,為以後蓬勃引起的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拉開了大幕。
-
7 # 歷史的另一半
孫子兵法曰:“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此話的意思是:打仗,百戰百勝當然是很好的,但是不經過戰爭卻讓敵人屈服,才是最好的。所以,戰爭的最高境界不是在戰場上百戰百勝,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清朝幾十上百萬的軍隊面對區區幾萬人的八國聯軍,為何剛一交火就潰不成軍、一敗塗地,如果從戰爭的形態、武器的使用、敵我的多寡來分析,固然有火力的懸殊、戰法的落後、指揮的失誤等等原因,但最終導致清軍慘敗的並不是上述緣由。
如果僅僅是因為寡不敵眾、武器落後就必然敗北,那麼在歷史上那麼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故事就不會發生了。
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在於“勢”。晚清時期,皇室腐敗、軍閥林立、地方割據,天朝帝國的“勢”早已不在,外強中乾、日落西山的趨勢已經日趨明顯。雖然慈禧太后拼命想保住皇室和大清的輝煌,但病入膏肓、為時已晚。
那麼,一代盛世王朝為什麼會陷入頹廢、衰落?為什麼會“勢”風日下,任人宰割?這也與統治者沒有認清世界發展的大“勢”,自我膨脹、自我陶醉的必然結果。
清朝建立初期,各位皇帝勵精圖治,虛心吸收漢文化精華,滿漢融合、開疆拓土、整治三藩,國力財力人力大增,出現了史上少有的康乾盛世,這個時候清朝政府的國庫充盈、邊境和睦、內陸繁榮,GDP收入在世界上也可位居前列。
但是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和推進,西方列強搭上了工業復興的快車,科技、文化、軍事高速發展,這種發展和革命是顛覆性的、爆炸性的、幾何倍增的,短短一兩百年時間,西方列強創造的財富遠遠大於過去一兩千年創造的財富總和。
反觀清朝後期統治者,仍然處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夢幻之中,一直還以為自己還處在世界的中心,一直還以為自己是世界的老大。
想要和我做生意,要看皇帝我是否願意?想要來拜見皇帝,首先要看你學會磕頭沒有?顯然,清朝的王室沒有意識到世界文明的巨輪早已啟航,唯一要做的是趕緊買一張船票,哪怕是站票也好!可惜,他們沒有這樣做!而是揮一揮衣袖,道一句:不送!
清王朝的“勢”落和西方列強的“勢”起,在軍事實力、財力物力、人心向背上出現的差距越來越大,落後就會捱打——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如果落後了不奮起直追,不迎頭趕上,那麼必將會被歷史的車輪碾得稀爛!
所以,清王朝幾十萬兵力不敵八國聯軍是必然的事情,如果再有個幾十萬恐怕也是這樣的結果! -
8 # 阿兩哥
我來回答題主的問題吧。
我把題主的問題分成三個部分來解析吧。
一、清朝幾十萬的軍隊。
我認同題主的這個說法,又不認同題主的這種說法。
1.為什麼認同呢?因為清朝真的是有幾十萬的軍隊。清朝因為歷史的原因,能夠稱得上軍隊的,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八旗兵和綠營兵。八旗兵是努爾哈赤起兵的時候建立的,主要是參考了之前女真人的猛安謀剋制,是一種兵農合一的軍政體制。算下來,一個旗的兵力多的有三萬多,少的有兩萬出頭,這樣算下來總兵力大約在二十萬以上。這還只是滿洲八旗。如果算上蒙古八旗和漢八旗的話,人數就更多了。
後來,清朝由吸納漢人當兵 ,建立了綠營,是清朝的常備軍,全國總兵力達到了六十萬人。
這樣算起來,清朝時候全國的常備軍隊總人數應該在於100萬人左右。
所以,我認同題主的說法,清朝是有幾十萬軍隊的。
2.為什麼我又不認同呢?因為清軍的這百萬大軍,一方面是分散在全國,包括了邊防軍、駐防軍和京師衛戍部隊的。清朝是一個古代政權,沒有近代軍事思維,所以沒有設定快速反應部隊或者機動部隊,這樣就導致了,雖然有百萬大軍,但是調遣和反應的速度都是非常緩慢的。
所以,我又不認同題主的說法,因為清朝軍隊幾十萬,但是不能有效調遣,能夠上戰場的軍隊人數並不多。
二、八國聯軍
當時的八國聯軍,雖然名義上確實是八個列強,但是主要的兵力是由日、俄、英三國,其中日本出兵兩萬多人,俄國一萬兩千多,英國一萬人,八國聯軍總兵力四萬九千多。這樣就導致一個什麼後果呢?看起來好像組成部分很多的八國聯軍,內部應該是有很多不一樣的意見,但是實際上,就三個國家兵力多,使得八國聯軍很容易達成一致,合力為禍中國。
反觀清政府這邊,清軍的國家和民族觀念並沒有完全形成,內部還是一片散沙。
三、為什麼清軍不是八國聯軍的對手?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清軍的戰鬥力低下。八國聯軍侵華的藉口是義和團運動,所以當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抵禦八國聯軍的力量,主要包括董福祥、聶士成、馬玉昆、呂本元、劉光才等部和義和團。這些部隊的武器裝備並不先進,相對於八國聯軍來說,戰鬥力低下。雖然已經是1900年了,但是當時清朝比較強大的軍隊,很多是在南方的。
2.八國聯軍戰鬥力強大。八國聯軍相對清軍來說,裝備了大量的火炮,在戰場上佔有很強的優勢。
-
9 # 樊老師講湘西曆史
一、如果硬要說清朝不是八國聯軍對手的話,那只有歸於清政府的腐朽無能了。當時清朝封建制度落後,而八國已經是資本主義制度,在政治制度來看,清朝在制度上沒有優勢。
二、清朝政府腐敗成風,遇到戰爭貪生怕死的官員太多,主戰派太少,像羅榮光那樣敢於挑戰八國聯軍的將領太少。而八國聯軍有備而來,為戰爭而來,而清朝朝廷上下意見不一,上下也不一心。
三、清軍武器裝備陳舊落後,和八國聯軍在武器裝備上不是一個檔次,這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但不是決定原因。
四、清朝雖然幾十萬軍隊,但是從來沒有幾十萬軍隊出馬與八國聯軍對戰,像天津大沽口之戰,羅榮光手裡只有3000人,而八國聯軍人數比清軍多,增兵達2萬多。
五、我想說的是,如果清朝幾十萬軍隊真正與八國聯軍進行對戰的話,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只要團結一心戰鬥到底,清朝不一定會敗!因為當時畢竟沒有飛機坦克這些。
六、歷史沒有如果,清朝幾十萬軍隊也沒有真正全部上戰場,而八國聯軍就長驅直入北京了,可悲可嘆,而作為後人,我們必須牢記經驗教訓,絕不後退,絕不妥協,決戰到地球滅亡都不要妥協退讓!
-
10 # 野史筆記
有個小故事,是真事兒,我覺得挺說明問題的。八國聯軍進了北京之後的某天。法國公使葛羅想去遊覽長城。
公使帶著隨從和衛隊坐小火輪兒。從海上到了遼東灣,在長城附近上岸。
一群村民圍著看熱鬧。
翻譯問,你們這兒有當官的嗎?
很快來了一個官員,帶著兩名衛兵,騎著馬。
翻譯很外交辭令的,向官員介紹了公使一行,和他們想去長城遊覽的意圖。
官員也沒弄懂公使是什麼概念,看這一行人不像是有什麼惡意,於是手一揮說,行啊,轉轉就轉轉唄。
到了長城腳下,來了一隊滿清騎兵。這些騎兵沒接到過任何通知,仍然沒搞清狀況。
翻譯又重新跟他們介紹意圖。
大清騎兵說,咱也不知道啥情況。當官的也不在,也不知道去哪兒了,咱也做不了主,你們最好還是別去了。萬一上邊怪罪下來,咱擔待不起。
翻譯就跟他們聊了聊國際形勢。從廣州事件,大沽海戰,到八國聯軍進了北京,天津條約都簽訂了。
大清騎兵聽的一頭霧水,說咱咋沒聽說過這麼些個事兒呢。你們要這麼想去看那些個破磚頭,那就去唄。
大家聊近乎了。法國公使拿出軒尼詩xo請大夥喝。騎兵說這個酒香,比燒酒鍋的好入口,不過咋上頭這麼快呢?
騎兵們又很好奇的觀賞這些洋人手上的手錶。還有他們隨身攜帶的指南針,左輪手槍。嘖嘖稱奇。
洋人也參觀了一下他們的裝備,還是打鐵砂子兒的老火銃呢。
學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潰》裡的描述說:“清朝的獵槍沒有定期修理和更換。一般來說,獵槍使用了幾十年,而在我見到的材料中,竟有使用166年未更換者。”
回覆列表
這是全方位的差距。無論是戰略思想還是現實的戰鬥力和西方列強的差距不是一點半點。
滿清統治者狂妄自大,外厲內荏,進行了徹底的閉關鎖國政策,對民間海外貿易進行徹底的海禁政策。
在冷兵器時代,就是憑人多,拿到刀亂砍,即使在八國聯軍的時代,我們也有短程火槍,但大多是裝樣子的,沒有什麼實戰效果。
你拿起大刀長矛,騎著戰馬硬抗八國聯軍的機槍、大炮,你說打不打得贏?
其實,看似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根子在乾隆帝。
乾隆五十八年,即1793年七月底,以給大清皇帝祝壽為名的英國馬戛爾尼使團抵達承德,在這裡覲見了八十三歲的乾隆皇帝。
大家記住,乾隆時代被稱為盛世,與康熙時代一道被稱為“康乾盛世”。
深受馬可波羅影響,認為中國是遍地黃金的英國馬戛爾尼使團成員一到中國海岸並深入內地參觀考察,第一印象就是:上當受騙了。
他溜達了一圈後,說了一句世界聞名的話:“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敗不堪的舊船,只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在近150年間沒有沉沒,它那巨大的軀殼使周圍的鄰國見了害怕,假如來了一個無能之輩掌舵,那船上的紀律與安全就都完了。”
這評價相當準確。
在他們眼中的中國軍隊是什麼樣子的呢?
按理說,英國使團每到一處都受到最高的禮遇,都派出了帝國最好的軍隊接待。
可惜,效果整反了。
使團成員發現,中國的士兵有弓箭手、火繩槍和大刀手,還神奇的發現“幾個士兵的手裡除了武器外,還拿著扇子。”
當時的世界已經進入了火器時代,而中國軍隊仍然停留在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其陣法戰法則停留在中世紀。
後來馬戛爾尼接著他上面說的“舊船”論說:只需幾艘三桅戰艦就能摧毀其海岸艦隊。
你想展示的精華,恰恰在別人眼裡盡是糟粕和漏洞。
中國的閉關鎖國,讓中國的發展完全跟不上歷史發展的潮流,什麼科技啊,金融啊、汽車啊、飛機啊、大炮啊我們完全沒有。關鍵是皇帝還認為全世界都是蠻荒地帶,我們才是天朝盛世,這就危險了。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記憶中,清朝之前各王朝還是有能力出國經常性打這個救那個的。
但除了僅有的幾次對外開放面對世界的時期,基本都是閉關鎖國自己玩自己的。
改革開放從來都不是封建王朝的選項。
張騫促使西域被關整出絲綢之路;玄奘西遊取經和鑑真和尚東渡日本整出了長安國際大都市的氣派;元朝的外交就是戰爭外交,各路出擊,在某種程度來說是重開了陸上絲綢之路;當然明朝,朱棣懷著一定找到建文帝的私心,鄭和七下西洋,歪打正著開創了“海上絲綢之路”。
這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一點古代的“對外開放”的氣息,有的或許是硬打出來的。
但是到了1644年滿清入關,“對外開放”徹底歇菜。
滿清統治者狂妄自大,外厲內荏,進行了徹底的閉關鎖國政策,對民間海外貿易進行徹底的海禁政策。
當然這樣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呢?
在愚昧中中國人民的同時,也矇蔽了統治者們自己的眼光。
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鴉片戰爭,這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牢記歷史,就是為了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