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薩沙
-
2 # 慕藩怪談
以筆者之見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1、中國擁有和平傳統,歷代大一統王朝在收復所有領土後都開始休養生息,戰國時期的兵書《司馬法》就有這樣的句子“國雖大,好戰必亡。”而且古人認為戰爭過程是血腥的、殘忍的,所以並沒有詳細記載。
2、在古代王朝,時常都有武將叛亂和一些造反起義。因此,官府對研習兵法有嚴格管控,任何對記載戰爭詳細記載的過程,可以讓他人學到軍事理論的,都是要嚴格管控的。
3、在中國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重文輕武,文人對武將也非常反感,文武對立嚴重。文人史官更加不會對能記載武將功績的戰爭過程,反而會刻意忽略,抹除武官的輝煌。在儒家教育的影響下,文官把打仗、動粗當做是下三流的事,根本看不起只會動手的武官,他們認為讀聖賢書才是高雅的事,故意粗略記載戰爭歷程,而武官大部分都沒有文化,只能聽之任之。
中國古代史書,尤其是明清之前的史書,對於戰爭往往都是一筆帶過,不描述細節,或者只是短短的說幾個字。
原因如下:
第一,中國古代史對於戰爭不重視。
這是一個傳統,似乎戰爭並不值得說。
受儒家教育的知識分子把打仗、動粗當做是下三流的事,讀聖賢書才是高雅的事。
其實直到今天,中國歷史學科一般是不研究戰史的,戰史屬於另外的分支,軍事科學院的人研究的最多。
第二,不像想讓老百姓知道怎麼打仗。
古代不允許教授老百姓軍事。
他們認為老百姓不需要懂軍事,懂了必然會謀反。
所以,古代關於軍事方面的書籍基本是沒有的。
第三,古代戰爭都比較接近。
其實古代從秦漢以後,軍事作戰區別並不是太大,直到明清大面積使用火器,才有一定變化。
之前作戰基本都是很接近的,也就是步兵、騎兵、水軍之內。
作戰的模式,無非是遠距離射箭,近距離肉搏,騎兵用於追擊和破襲之內。
除了蒙古人單一使用騎兵以外,中國的作戰模式變化不大。
也許是史學家覺得沒有必要描述具體怎麼打仗的,都是差不多的。
只有一些比較出奇的作戰,比如官渡之戰、淝水之戰,才會有較多的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