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Eleazarchen
-
2 # 二斤牛肉
曹操最對不起的,應該就是他的長子曹昂和曹昂的養母丁夫人。
曹操的長子曹昂,是劉夫人所生,但劉夫人早亡,所以曹昂一直是由正室丁夫人撫養大的。
原本宛城軍閥張繡投降了曹操,但是曹操對待他們很是傲慢。在宛城內“尋歡”找到了鄒氏,與鄒氏夜夜笙歌。這一舉動激怒了張繡,於是謀劃了叛亂,曹昂為了掩護曹操逃跑把自己的馬給了曹操,然後死在了亂軍之中。
曹昂因為曹操掂花惹草而死,丁夫人在曹操回來以後痛罵曹操,說害死了他兒子,一怒之下回了孃家,曹操親自去丁夫人孃家請她回來,但是丁夫人很決絕,堅決不肯,於是二人“離婚”。
曹操對丁夫人很是敬重,在丁夫人死後還派人去把她葬在許昌邊上。曹操自己臨死前,還說過在陰間如果見到自己的兒子曹昂,當曹昂問起自己母親的話,他感到無言以對。
後太祖病困,自慮不起,嘆曰:“我前後行意,於心未曾有所負也。假令死而有靈,子脩若問‘我母所在’,我將何辭以答!”《三國志》
-
3 # 北大賢學長
曹操的一生,是極具爭議的。也是因為他極具爭議,所以,關於曹操,也就有了永遠都說不完的話題。
喜歡曹操的人,肯定他輔佐漢室、平定戰亂的功勳。
憎惡曹操的人,都說他有不臣之心,挾天子以令諸侯,所謂“名為漢臣,實則漢賊。”
曹操的爭議性,最能從他的稱號中得到體現,即眾口所傳、繪聲繪影的所謂“奸雄”一詞。
看到“奸雄”這兩個字,我真得很驚歎漢字的偉大。竟然可以把兩個完全相反性質的品行風格合成在一個人身上,並且合得天衣無縫,合得形象生動。
說到“奸雄”這個詞,很多人在意的是“奸”字,而我,喜歡把落腳點放在“雄”字上。這“雄”字,其中自然是對曹操的肯定,而且,這肯定是非常有高度的。“雄”這個詞,平心而論,大概是沒有多少人可以輕易就擔當得起。
說到“奸”這個詞,我覺得,加在曹操這個人身上,大概多少有點冤。曹操的“奸”,之所以流傳廣大,主要得力於文學作品的流佈和散播。這裡的文學作品,除了小說之外,可以外延至戲劇戲曲、音像影視等。文學的強大傳播力完全弱化了歷史本身的記載,在普通人中,導致了以“以戲為史”、“以戲代史”、“因戲忘史”的實際效果。這裡的“戲”可以外延至各類文學形式。
想一想,歷史上有那麼多的亂臣賊子;歷史上有那麼多的人直接幹掉皇帝,自己稱王,然後自己又被殺;歷史上有那麼多人,從正統的觀念看,惡行超過曹操太多太多……為什麼,他們沒有像曹操那樣,其“奸”名被眾人唾罵,被眾人散播。我想,主要的原因,大約如下,一是他們的功業完全無法和曹操同日而語,二是他們的影響力完全無法和曹操相提並論。
曹操的“奸”,之所以還有可抱打不平處,主要還在於,終其一生,無論他是如何地惡劣,他都沒有廢棄漢帝,自己稱帝稱皇。這一點,對於相信正統說的大漢子民來說,是應該有所感戴的。
另外,關於曹操的“奸”,我也不想為他辯解什麼,看看歷史,想想現實,任何人處在曹操的社會環境、任何人擁有曹操的身份地位,他們會怎麼做,都未可知。
生存環境的險惡,社會氛圍的詭譎,出身經歷、職場遭遇……等等都影響了曹操以後的作風和行事,說到“奸雄”,這也是全面檢視曹操時,應該一併考慮進去的因素。
據說,曹操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後來的白話版本是:
“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至於這話是不是曹操說的,曹操是不是真就這麼做的,這需要負責任的歷史學家去研究。
下面,就細說一下這“我負”與“負我”。
曹操的“我負”與“負我”中,在正統的士大夫看來,當然有太多的江山社稷因素。但是,真實的“我負”與“負我”,就資料顯示,卻是因人而起。
關於“我負”與“負我”這句話的起因,說來話長。這件事還得從漢靈帝(劉巨集,公元157年,一作156年~189年)說起。劉巨集12歲前後登基,他從登基到駕崩頭尾在位22年,去逝時34歲。
從漢靈帝死到漢獻帝(劉協,公元181年~234年4月21日)立,中間發生了董卓之亂。其間的曲折情節,在關於曹操的其他篇幅中,會點滴提及。
董卓立了漢獻帝之後,他還推薦曹操做驍騎校尉(武官職位,具體職權不明,正史上記載董卓曾授予曹操一人)。或許是因為曹操不認同董卓的人格品行,或許是因為曹操看不起董卓,或許是因為曹操不看好董卓的下場(這一條寫史的人後來覺得比較接近曹操的本心),或許是曹操不認同董卓的所作所為,總之,曹操最終沒有和董卓共事,而是選擇了逃走。
曹操這樣不給面子的行為,肯定引起了董卓的勃然大怒。他派人捉拿曹操,要給曹操一點顏色看看。
曹操深知追捕急促,性命堪憂,所以,他在出逃的過程中,改名換姓、東躲西藏,一關一關逃了出來。
關於曹操的此次出逃以及出逃中所發生的一切,比較正式的歷史記載是:
曹操逃跑的時候,大概還帶了幾個親隨。
在逃回家鄉的路上,曹操經過成皋(今河南滎陽)。正好,曹操的老朋友呂伯奢是成皋人,曹操想著,順路去會下老友,順便休整休整,也好精神十足地繼續趕路。
曹操到了呂家,老呂恰巧不在。呂伯奢的兒子及其一眾賓客朋友,或許是不認識曹操,不知道曹操是他父親的故人;或許是看上了曹操的馬匹膘肥體壯、成色優異,看上了曹操隨行所帶物料的豐厚,於是他們起了劫奪之心。
亂世之中,小呂的行為和想法也不需要大驚小怪。曹操這一行人,因為是出逃,躲避董卓爪牙的緝捕,所以,他們的行蹤肯定有可疑之處。
小呂一夥下定了決心要搶劫打殺曹操一行,之後,他們安排好行動方案,見機執行。
不料想,小呂一夥,雖然年輕力壯,但是,比起才武過人的曹操來,那可真是小巫了。再說,曹操的出逃時所精選的這幾個親隨,也都不是平常庸人。兩方一交手,小呂一夥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曹操一個人就手刃了好幾個人。
這個記載,很合乎正當防衛的規則,說來沒有什麼違背道德和人倫的地方。
照此記載,要給曹操任何惡名,似乎都是欲加之罪。
依此而言,這件事,似乎 與“我負”與“負我”沒有任何聯絡。
一切,並不是這樣,因為還有別的記載,也就是此事的另外的版本。
關於“負我”與“我負”這件事,比較不正式的記載是:
曹操去拜訪老朋友呂伯奢。老呂外出了,他的五個兒子都在家。這五個兒子,在接待曹操的過程中,並沒有失卻禮數,曹操也以禮相答。曹操覺得自己背棄了董卓對自己的任命,害怕董卓派人追殺自己,所以當天晚上,曹操殺了八個人就跑了。
這個記載,就沒有正式的歷史記載那樣仔細斟酌過。這裡面有太多的可疑之處:
既然呂家的兒子們都對曹操彬彬有禮,那麼曹操為什麼後面還要起殺心,行殺事?
僅僅是因為曹操的多疑?
還只是因為曹操的奸詐?
呂伯奢白天外出了,他晚上有沒有回來?
假設呂伯奢晚上回來了,他有沒有和曹操敘舊?
曹操一共殺了呂家八個人,這八個人都是誰?
這八個人中,有呂伯奢嗎?
這八個人,包含了呂伯奢的五個兒子嗎?
假使這八個死者當中既有呂伯奢又有他的五個兒子,那麼,其他兩個人是誰呢?
這呂家,一共有幾口人呢?
曹操一個人殺八個人,呂家其他人不知道嗎?
如果呂家還有其他人,這些人有沒有聽到曹操殺人的動靜?如果他們聽到殺人的動靜,這些人有沒有反應?這些人的結局如何?
這裡疑點重重,很難釐清!
這恐怕又給迷一般的曹操製造了謎一樣的歷史,讓我們在迷霧之中,做種種猜想。
以上兩種說法之外,關於此事,還有一段很不正式的記載,是這樣描述的:
曹操聽到呂家有食器的聲響,以為他們要謀害自己,當晚,他就把呂家的人全都給殺了。
據說殺完不久,曹操有些難過,他還哭兮兮地說到:
“寧可我負人,不可人負我”。
然後,頭也不回地就走掉了。
這個記載沒頭沒尾,猜想,情節的鋪陳應該和前面一樣:
也是因為不接受董卓的任命,曹操變易姓名,準備逃回家鄉。路過故友呂伯奢的住地,曹操前去拜訪。
這是孫盛雜記中的記載,這裡就不一一質疑了。
有意思的是,這個記載中,關於曹操“我負,負我”一說的描述,並不是伴隨著豪氣干雲的神態、並不是滿臉狡詐的神態、也不是凶神惡煞的神態,而是哭兮兮的(原文的用詞是“悽愴”)、並且滿懷愧疚、滿含傷情的神態下說出來的。
曹操要“負天下人”,從此而起,是真是假,各人自己判斷。
-
4 # 陳情未來
正史中,個人認為荀彧才是曹操所負之人。最初於曹操而言荀彧是張良,最後卻鬱鬱而終。曹操哄騙荀彧留守譙縣,他去受封為國公。
想當初,荀彧我青春年少,心高志遠,遠離袁紹投奔到你曹操的懷抱,與你曹操可以說是患難與共,共情一生。
你曹操在外浴血戰鬥,我荀彧在後方提供支援,守著家,還要為你出謀劃策。擔心你出兵在外沒有人照顧,還絞盡腦汁地替你尋找智囊謀士,譬如郭嘉,你曾經的摯愛,就是我替你找來的。
當年,你曹操在外面回不來,大力士呂布過來家裡搶劫,我是呼天不應叫地無門,好在及時通知了夏侯惇,他來的也快,把人趕跑了。誰知道,屋漏偏逢連夜雨,郭貢想趁火打劫,我是強撐著勇氣直面與他,把他嚇跑了,這才保住了咱們的家!
你曹操去攻打陶謙,擔心失敗,頻頻來信,我是既思考人性又分析戰況才能給你提供正確的意見,為此,可憐我現在的頭髮只餘三兩十根,現在每天都需要為做什麼髮型而煩惱。
-
5 # 明目靜心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是曹操口中的一句名言,能說出這樣一句話,也就證明了曹操本人毫無仁義可言。曹操負過的人可不少,下面我簡單說幾個最經典的曹操負過的人:
一、呂伯奢。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逃出洛陽城,中途被陳宮所救。之後兩人一起來到呂伯奢家,呂伯奢還好心殺豬要款待二人。當時曹操依然驚魂未定,聽到呂家的磨刀聲後弓杯蛇影,以為呂伯奢是要殺死自己。於是先下手將呂氏全家殺盡,此後曹操在逃離呂家的路上碰到了買酒歸來的呂伯奢,曹操擔心呂伯奢會告發自己,於是將呂伯奢也給殺害。
二、荀彧。在赤壁大敗後,曹操自覺無力再南下征伐,便沉迷權色之中,大修銅雀臺,封王稱號,慢慢的有僭越之心。有大臣反真言反對,其中反對最為強烈的就是荀彧,荀彧之所以跟著曹操,是因為他覺著曹操是一心輔佐漢朝光興漢室的,但是後來曹操卻一步一步走上權利的巔峰,在他看來一切都已經變質了,沒奈何只能時不時的勸諫曹操,沒想到曹操漸漸的將其疏遠,以至於後來荀彧大病,曹操送去一個沒有食物的食盒,荀彧是個聰明人這明擺著是要他死,無奈之下把劍自刎,一代英才就此隕落了。
三,陳宮。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八口。後來陳宮就問他,於是他就說出了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天下人不能負我,陳宮放棄了自己的官職選擇跟隨曹操,而曹操殺人之後卻說出這樣的話,陳宮離開了,後來陳宮跟隨呂布,呂布兵敗被曹操所擒被殺
……
-
6 # 魚曉民
呂伯奢。
曹操父親的結義兄弟。
曹操刺殺董卓失敗以後,被董卓軍隊追殺。曹操逃回老家,被陳宮捉住。陳宮追隨曹操,開始治國平天下之路。
曹陳二人逃至曹操父親的結義兄弟呂伯奢的院子裡。呂伯奢一看是阿瞞,盛情相待,並讓二人客房休息,命下人準備飯菜招待。
住了幾天以後,二人突然聽到屋外有吆喝之聲。只見有人磨刀,有人關上院子大門。“別讓它跑了,關門”“快拿刀來,綁起來宰了”。
曹陳二人大驚,以為呂伯奢一家要將他們二人殺了去官府領賞。
二人以死相拼,拔刀殺了呂府全部的人。
等殺到後院,才發現有一隻剛宰的豬。
二人誤殺好人,追悔莫及。匆匆逃離呂府。
路上碰到買酒回來的呂伯奢,曹操一刀捅死了呂伯奢,丟下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古往今來,成大事者,或許都有這種魄力吧。
曹操成大事以後,也沒有記載,曹操對呂伯奢的追封。
-
7 # 中行偃1
“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嵩。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喎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乃疑焉。自後叔父有所告,嵩終不復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
曹操從小就欺負他叔叔。就是欺負人也需要智慧?不過有的時候卻不是憑智慧,而是盛氣凌人!
不能接受的是欺負太尉楊彪,殺楊修本來就是卑鄙的,還要去問楊彪為什麼瘦了?曹植的老婆崔琰的侄女就因為穿著花衣服就被殺了,欺負曹植沒有這麼欺負的吧……
最令人髮指的是欺負荀彧!不給就不給,荀彧也不會有什麼怨言,給人家一個空盒子?什麼意思!
什麼呂伯奢、邊讓、崔琰、馬騰、蓋被子侍衛,對了!還有司馬懿。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為丞相以後,使用強制手段徵召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對使者說,他如果還和以前一樣躺在床上不出仕,便將他逮捕。司馬懿聽說後非常畏懼,只得就職。
把他們算做政敵,不算欺負。劉琮就慘了……劉琮是投降了,雖然沒有被殺掉,卻來了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不是豚犬會投降嗎!
至於漢獻帝劉協,我倒不覺得是被曹操欺負了。他要奪權,曹操當然要保權了!所謂欺負,無非就是把幾個女兒硬嫁給他,這是欺負嗎?
諸葛兄弟確實是被曹操欺負的“故土淪陷,生靈滅絕。離棄祖墳,攜老帶幼,披荊斬棘”。所以,諸葛與曹操之間才是不共戴天的!
-
8 # 胡瑞嵐298
曹操被評為:順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幼小因詐離間叔叔與父親感情,故負其叔;董卓雖惡,但待曹操甚厚,曹操卻反,故負董卓;曹操與陳宮在逃離董卓追捕,遇呂伯奢,雖呂有通風報信之嫌,但曹操將其一家誅盡,故負呂伯奢;曹操南征張繡,擄其嬸嬸,導致張繡用賈詡之策反之,曹操措手不及,大將典韋力戰而亡,長子曹昂、侄曹安民陣亡,故負其妻丁氏;荀彧為首號謀臣,為曹操多次出謀劃策,一統北方居功至偉,但反對曹操稱王被他逼自盡,故負荀彧與荀攸;楊修聰穎過人,曹操妒忌而誅,故負其父楊彪!
回覆列表
陳壽《三國志》認為不確信的不會寫,曹操的腹黑讓現代的人一直有印象,這是有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所為,《三國演義》的小說形象宣染氣氛造成的。
南朝人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標註“操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話。此話背景與演義中曹操:"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基本相同。
1..曹操其實著統一天下的雄心,過於私心疑心過重,未能所願。曹操戰爭到退休年紀還是奮戰前線。年輕有為的曹操機智敏捷,隨機應變權衡能力一流,任性豪放,放蕩不羈,不深學習其他只愛兵書其中,品行自由自在,沒有什麼人器重曹操,曹操的愛好騰寫諸家兵法,曾騰寫《孫子兵法》《魏武注孫子》。東漢末年宦官董卓當道,廢掉劉辯扶漢獻帝劉協為董卓當傀儡,董卓在洛陽腐敗混惡,使民眾引發不滿。年輕有為的曹操當時是正直青年,聽說董卓的亂逆臣子之後,當機立斷行刺董卓被發現後飛馬逃走,逃難到呂家。開始了人生路慢慢,爭戰至老年也未有休息,一直在前線奮戰。
2.曹操艱辛歷程的逃罪路途。揚言:"寧我負人,毋人負我"。艱辛的逃難來到呂家,疑心加私心重的曹操,看到呂家磨刀霍霍,以為是要殺自己,所以要先下手為強,曹操亂殺了無辜的人,自己找了心裡安慰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曹操的這種心裡沒有安全感,私心過重的不顧別人感受,這也是曹操腹黑在民間流行的原因之一,再有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過度宣揚英雄,曹操腹黑形象必須作出犧牲,以至於民間都是讓劉備取得勝利而高興,反之曹操是萬眾敵人是不能勝利的,這種現象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很水成份正史中沒有的情況下的迷糊了民間眾人,沒辦法的是羅貫中寫小說就是按民間傳說投其所好去寫,因為大家喜歡。
4.曹操袁紹不念老同學舊情,依然對決為取勝。曹操與紹即是即同學又是同僚,袁紹家中朝中做官的人甚多,董卓入住洛陽,袁紹直接懟董卓也有此朝中有人的原因,但是袁紹還是退出洛陽,避開董卓的魯莽,董卓失敗後,以袁紹為主的十八路諸候實力最強,兩反目成仇開撕大戰爭奪天下。官渡之戰,一年的對峙,曹操以二萬兵力擊破袁紹出奇制勝,以弱勝強成為歷史的典型戰績,而且孫吳劉備借荊州聯合抗曹三國鼎立局勢,赤壁之戰的失敗,曹操真的是為了統一天下大業夢想,爭戰至退休年齡沒有完成夢想。不過正史的曹操的是堅定睿智,夢想是稱霸天下平定亂世,一心一意的開闢新未來屬自己的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