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光華未然
-
2 # 咬文嚼字的魚
沒有看到資料記載陶行知三塊糖教育的學生的姓名及其後來的境遇。我們無從得知,也無需得知。
因為我們知道陶行知以此教育學生並使其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就夠了,就足以使我們對陶行知教育孩子的愛心、細心、耐心和匠心肅然起敬。陶行知作為教育家的獨特教育智慧也因此可見一斑。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一件事可以反映出教育者的情懷。
因為我們知道教育的作用在於播下種子,播下愛的種子、向善的種子、向上的種子,教育並非一勞永逸之事,我們也不能奢望憑此一件小事、一次教育點鐵成金、化腐朽為神奇,播下的種子還需呵護、澆灌,需要承載更多的Sunny雨露、甚至風霜雷電。得到三塊糖獎勵的孩子未必成大器,並不影響陶行知作為教育家的形象。就如孔夫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一樣,人們或許說不出七十二賢人的名字,更不要說其他兩千多個弟子了,但這並不影響孔子作為教育家的形象。
因為教育是週期很長的事業,一個受教育者歷經的某件事對其深遠影響並不一定表現在當下,而或許會表現在其人生中某一特定時刻、特殊場景。當時,人們不知道他會成為怎樣的人,沒有記下他的名字;後來,也許他有所作為了,但沒有人認為他的今天與當年的三塊糖有何關聯,甚至遺忘了這件事。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就是無私、奉獻的事業。
陶行知先生“三塊糖”的故事,能為其更添一份傳奇,但不會是屢試不爽的奇招。我們向陶行知先舍學習,除了學習教育理念與情懷之外,也要學習其教育機智,不同的教育物件、不同的教育情境、不同的教育時空,都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智慧。
學生後來怎麼樣不得而知,但是送糖的故事是讓所有教育人都要學習和反思的。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總會遇到很多學生中有矛盾或者老師與學生之間的矛盾,很多老師都採取了教育或者請家長的手段來應對,看似合理,但是事情卻遠遠沒有解決,成人的思維模式跟少兒是不一樣的,所以教育人必須要用少兒的思維去理解並教導少兒,不光是要教導的過程還要有教導的好的結果。
希望所有教育行業的人都能從他的故事中總結反思,學會如何跟學生相處,不止教出成績好的孩子,還要真正教育出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