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在小時候也像你的孩子一樣,害怕我老了,當然更怕我死了,她會時不時地纏綿在我身上說:“媽媽,我不讓你老,你永遠都要年輕!”我在聽到孩子這樣的話時,也像你一樣內心一片柔情又有淡淡的憂傷。我本能地採用緩兵之計來回答女兒,感覺效果還不錯。
我這樣說:“媽媽現在這麼年輕,離老還很遠,我要活很久呢。科學越來越發達,醫學越來越發達,你看現在的人越來越長壽,到媽媽老了,人們更長壽,每個人可能都能活好幾百歲,說不定膩歪得都不想活著,盼著死呢。”
孩子是不會考量我話中的細節的,她相信這些話,再加上她看媽媽說這話時表情輕鬆、態度坦蕩、情緒愉快,也會受到感染,所以瞬間就能釋然不少。到我女兒長大些後,她當然知道我為什麼那樣說,但她對生死之事已有了相當的經驗,就不會太糾結了。同時,她對媽媽的依戀也越來越弱,小時候覺得一天都離不開媽媽,晚上睡覺更要和媽媽在一起,她甚至很搞笑地計劃過,待她結婚了,買個大房子,她和我睡一間屋,她爸爸和她丈夫睡一間屋。但母愛註定是個逐漸分離的過程,當她真正長大了,自然會逐漸在空間上和媽媽保持距離。
我說這些,是想給你一些借鑑。第一,不必在這個事上給孩子講太多的道理,生老病死是人類永恆的命題,哲學家的思考難道不都源起於此嗎?所以我們怎麼能用自己的有限認識去開導孩子呢?做不到的,那就不講。第二,採用緩兵之計較好,一方面把一個當下棘手的問題推到遙遠,緩解了孩子眼前的困惑;另一方面有些問題當下確實是沒有答案的,即使有,孩子也理解不了,那就交給時間,讓孩子自己慢慢學著去理解好了。第三,自己態度要平和、輕鬆。如果你都釋然不了,怎麼可能讓孩子釋然呢?你這一點尤其要注意,當孩子為你會“老去”擔心時,你居然沒忍住也哭了起來,這就加深了她的恐懼和憂傷。
你的孩子很優秀,很懂事,只要她心態Sunny、心理健康,這些無解的問題會慢慢地自然消化的,不用擔心。
正因為有死亡在前方等待,它時刻提醒我們,用心享受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天,享受每一餐飯、每一本書、每一份工作、每一次旅行,依戀親人、珍惜生命最好的方式是好好珍愛當下的生活。
我們遲早會死去很久,趁我們還活著,好好地做自己,好好享受生活吧。
我女兒在小時候也像你的孩子一樣,害怕我老了,當然更怕我死了,她會時不時地纏綿在我身上說:“媽媽,我不讓你老,你永遠都要年輕!”我在聽到孩子這樣的話時,也像你一樣內心一片柔情又有淡淡的憂傷。我本能地採用緩兵之計來回答女兒,感覺效果還不錯。
我這樣說:“媽媽現在這麼年輕,離老還很遠,我要活很久呢。科學越來越發達,醫學越來越發達,你看現在的人越來越長壽,到媽媽老了,人們更長壽,每個人可能都能活好幾百歲,說不定膩歪得都不想活著,盼著死呢。”
孩子是不會考量我話中的細節的,她相信這些話,再加上她看媽媽說這話時表情輕鬆、態度坦蕩、情緒愉快,也會受到感染,所以瞬間就能釋然不少。到我女兒長大些後,她當然知道我為什麼那樣說,但她對生死之事已有了相當的經驗,就不會太糾結了。同時,她對媽媽的依戀也越來越弱,小時候覺得一天都離不開媽媽,晚上睡覺更要和媽媽在一起,她甚至很搞笑地計劃過,待她結婚了,買個大房子,她和我睡一間屋,她爸爸和她丈夫睡一間屋。但母愛註定是個逐漸分離的過程,當她真正長大了,自然會逐漸在空間上和媽媽保持距離。
我說這些,是想給你一些借鑑。第一,不必在這個事上給孩子講太多的道理,生老病死是人類永恆的命題,哲學家的思考難道不都源起於此嗎?所以我們怎麼能用自己的有限認識去開導孩子呢?做不到的,那就不講。第二,採用緩兵之計較好,一方面把一個當下棘手的問題推到遙遠,緩解了孩子眼前的困惑;另一方面有些問題當下確實是沒有答案的,即使有,孩子也理解不了,那就交給時間,讓孩子自己慢慢學著去理解好了。第三,自己態度要平和、輕鬆。如果你都釋然不了,怎麼可能讓孩子釋然呢?你這一點尤其要注意,當孩子為你會“老去”擔心時,你居然沒忍住也哭了起來,這就加深了她的恐懼和憂傷。
你的孩子很優秀,很懂事,只要她心態Sunny、心理健康,這些無解的問題會慢慢地自然消化的,不用擔心。
正因為有死亡在前方等待,它時刻提醒我們,用心享受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天,享受每一餐飯、每一本書、每一份工作、每一次旅行,依戀親人、珍惜生命最好的方式是好好珍愛當下的生活。
我們遲早會死去很久,趁我們還活著,好好地做自己,好好享受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