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頭奶奶
-
2 # 珞佟談心
人在交往過程中是不是容易記著對別人的好,而容易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
分析前,先明確:我和你有同樣的感受。
我猜測這或許跟心理學中,發現的人類天性的“損失厭惡”現象有關。
比如:你現在有50萬元資金,計劃做投資理財,銀行提供了兩種不同的投資。
投資1:能賺10萬元,有可能承擔非常小的損失;
投資2:80%可能性賺20萬,但20%的可能性會血本無歸。
你拿著自己的錢, 會選擇哪種投資?
現實中,絕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投資1。
但從理性上去選擇,投資2平均計算下來,收益可達16萬,投資2的平均收益比投資1要高出6萬之多。
這個現象,說明人們在經濟中,並不總是保持理性的。心理學家管這種現象解釋為“損失厭惡”。我認為“損失厭惡”不單單發生在經濟中,也時時刻刻會發生在生活中,樓主提出的這個問題,就是“損失厭惡”在人際交往中的一種表現。
再舉一個例子:
有人要跟你打賭,你們擲硬幣,正面給你400塊,反面你給對方300塊。
你選擇跟他賭不賭?
很多時候,我們會選擇不賭,贏得400元的快樂程度遠不能填補我們失去300元的痛苦程度。
這也是“損失厭惡”的一種體現。
因此,很多時候,我們會認為付出的與所獲得的不成正比。也就為什麼會產生,樓主所說的這種現象。
我是珞佟,一名心理學愛好者和專業初學者。我想用心理學知識幫助自己,也溫暖他人。
我相信確實有部分人是這樣想的。
這跟一個人的修養有很大關係。我相信,從小我們大多都聽過“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樣的話,有些人牢牢記住了,也踐行了。自然有些人卻把別人的好,別人的幫助當作理所當然,有的人甚至還理直氣壯要求別人幫助。
每個人的成長環境,所受的教育,與生俱來的性格,認識問題的深度都會不同。這自然決定了處世方式的不同。有的人凡事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總是從個人的感受出發,即使幫助別人,哪怕只是小事,也會時刻記在心上。他們總是要求得到別人感恩,讓別人記住他的好。反之,得到別人的幫助,卻覺得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