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堤君讀文史
-
2 # 匿名是不是更好啊
如果你閱讀現代故事作品比較多的話,有這個疑問非常正常。
那麼為什麼作者要這麼寫呢?我的解釋是:
時代不一樣了,讀者的要求也不一樣。
咱們直接看原著怎麼寫的,咱們推測其作用。
出場王進的出場不是自亮身份,而是由描寫高俅引出來的。
高俅得做太尉,揀選吉日良辰去殿帥府裡到任。 所有一應合屬公吏,衙將,都軍,監軍,馬步人等,盡來參拜,各呈手本,開報花名。 高殿帥一一點過,於內只欠一名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半月之前,已有病狀在官,患病未痊。——不曾入衙門管事。 高殿帥大怒,喝道:“胡說!既有手本呈來,卻不是那廝抗拒官府,搪塞下官?此人即是推病在家!快與我拿來!” 隨即差人到王進家來捉拿王進。 且說這王進卻無妻子,只有一個老母,年已六旬之上。
前文只寫了高俅的上位高升之路,這一片段開始描寫高俅如何濫用職權殘害無辜。王進生病未在,且還有病狀在此,結果高俅視而不見,遣人捉拿王進。
值得注意的是,王進沒有身材相貌描寫,但是八十萬禁軍教頭的身份也給了讀者自行腦補形象的空間。
離場王進的離場也非常自然。
王進道:“賢弟,多蒙你好心,在此十分之好;只恐高太尉追捕到來,負累了你,不當穩便;以此兩難。我一心要去延安府投著在老種經略處勾當。那裡是鎮守邊庭,用人之際,足可安身立命。” 史進並太公苦留不住,只得安排一個席筵送行,托出一盤兩個段子,一百兩花銀謝師。 王進收拾了擔兒。備了馬,母子二人相辭史太公。王進請娘乘了馬,望延安府路途進發。 史進叫莊客挑了擔兒,親送十里之程,心中難捨。史進當時拜別了師父,灑淚分手,和莊客自回。 王教頭依舊自挑了擔兒,跟著馬,母子二人自取關西路上去了。
不說王進去投軍役,……
王進在史太公家中待了半年有餘,突然提起高太尉追捕其實很奇怪,半年都抓不到你,突然就能來史家莊抓你?
後面的理由更讓人信服:要去延安府保衛國家。
在這裡王進就不僅僅是官場上的逃難者了,是一個為國為民的好漢!形象也更加豐富立體了。
結論這樣的人現實生活中有,他們的結局我們多多少少能看到些。
王進有結局嗎?
有。
在哪裡?
在讀者的心裡。
或許捐軀而死,或許東山再起,或許陷入沙場。
如果不受王進的話語影響,還有個結局就是苟且偷生。
怎麼解讀都不算錯,都算正確。
如果你還沒走,我就要整活了!
首先宣告一點,這個純屬本人創作,如有不快敬請吐槽。
現代版仿作思路現在出場的第一個角色必須是主角,要讓讀者第一時間對主角有印象(某黃金三章定律)。
所以現代版的出場人物一定是史進(梁山好漢算主角吧)。
然後劇情開始就要一個大沖突,所以劇情發展應該是:
史進在大街上耍棒被高俅訓斥,然後高俅看史進不爽就揍史進,結果史進武藝高強,揍暈了兩個差役,但是敵不寡眾,被眾捕快壓跪在高俅面前。(越爽越好)
然後便是我們的王進出場!!!!
出場一定是非常帥氣的那種,官職也要比高俅大一點。(前期要搞得厲害點)
一出手就放倒了那些捕快,然後再跟高俅講道理,把高俅辯得啞口無言。(在那一刻,他變得無敵了)
隨後扶起史進,先誇獎其武藝過人,後點明仍有不足,攀談交心後把畢生所學濃縮的祕籍交給了他。(領盒飯警告)
然後高俅上告朝廷,把王進參了一本。(皇帝寵幸是反派的金手指哈哈)
王進被迫前往邊境上任,跟史進告別,黯然離去。(傷感音樂起)
幾周後,傳來王進的死訊,一般是死的不明不白,然後再用上帝視角告訴讀者:殺人者,打虎武松也(劃去)太尉高俅也!(小說最喜歡的套路——恩師慘死)
史進不高興了,史進要造反了!(主線出來了)
注意:這些內容要在十章內寫完,不然要被編輯罵節奏太慢。
-
3 # 讀書分享與推薦
當然不是,恰恰相反,由王進開始寫,反而是作者的一大“妙筆”!為何?且聽我細細分說!
在王進之前,作者先寫了高俅的發跡史。高俅的發跡史非常耐人尋味,高俅吹拉彈唱、插科打諢,幾乎樣樣精通,但是唯獨沒有一點,那就是道德。高俅會的“本事”多,說明他是一個聰明人,但就是這樣一個聰明人,道德上卻一無是處。
就這樣一個毫無品德的人,居然靠著幫閒,成為了身居高位的太尉。
那麼,這樣一來,高俅和王進的人生便發生了極大的錯位:無德無能者位居高位,有才有能力者卻被排擠了出去,逃亡到了民間。
王進的逃亡寫得非常生活化,藉助王進的視角,《水滸傳》巧妙地從官場的“上層社會”轉變到了“民間社會”,小說從王進開始,開啟了對民間現實社會的描寫,王進,無形中成為了聯絡官方社會和民間社會的一條紐帶。
從此以後,我們可以看到,《水滸傳》的視角轉向了民間,不再寫洪太尉樣的人如何祈福占卜,不再寫高俅樣的人如何發跡當官,而是引出如史進、朱武、李忠等社會底層小人物,這是非常巧妙地。
由此可見,作者先寫王進,實在是巧妙過渡的高招,能夠:
(1)以王進為紐帶,轉換視角,從上層社會寫到了底層社會;
(2)由老練的王進引出年輕氣盛的史進,從重點敘事轉為寫人;
(3)由王進的逃亡,引出史進的逃亡,在引出魯智深的逃亡,一些列的逃亡,構成了梁山泊聚義的基礎。
由此可見,寫王進,實在是“妙筆”,怎麼會是敗筆呢!
-
4 # 流光手記
先說結論吧,個人覺的不算敗筆。
讀過這麼多年的水滸傳,其實已經慢慢習慣了書中人物的命運歸宿。
故事開篇,高俅麻雀變鳳凰,從昔日一個浪蕩閒人入了徽宗法眼,入職太尉。新任殿帥後,更是挾私報復,王進因為其父當年曾打傷過高俅,自此逃難。
這段出自王進口中的其父王升與高俅的恩怨故事,很自然的寫出高俅的內心狹隘,可算是小人得志便開始任意胡為濫施軍法,這也從側面體現出徽宗時期官方機構已經腐敗如此,完全被類似高俅這樣的一朝得志的無才無德的人把控了。
有了高俅這樣的官,同為禁軍教頭的林沖之後的遭遇也就很自然了。當然,高俅是文官,王進卻投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也從側面呈現出宋朝朝中文官政治與當時邊防武官中間其實還是比較割裂的,甚至存在不少矛盾,因此才有王進的這次決定。
從王進而起,才有第一位梁山人物史進出場,由此才有少華山眾人、李忠、魯智深等人的陸續上場。
王進去後,更有史進。史者,史也,寓言稗史亦史也。夫古者史以記事,今稗史所記何事?殆記一百八人之事也。
“史之為言史也,固也。進之為言何也?曰:彼固自許,雖稗史,然已進於史也。史進之為言進於史,固也。
王進是正史,史進卻是稗史。也就是說,有了王進的突然消失,才有了史進出現的機會,二者並不相容。
如果以金聖嘆的的表達做判斷依據的話,王進在此的作用可是很明顯的,這也是為何史進遍地尋他卻不見?
因此,槍棒教頭王進的出現,還是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並非一個簡單的下落不明。
需要提到的是,《水滸傳》中,其實下落不明的還不止王進一個。
比如後文出現的祝家莊的欒廷玉也是生死不明。巧合的是,這位欒廷玉卻是一位槍棒極好的民間教頭,這與王進這位教頭可殊途同歸的意義。有意思的是,鐵棒欒廷玉的徒弟扈成最後的去處也是延安府,“後來中興內也做了個軍官武將。”
這裡顯然不是敗筆,自有其妙。
-
5 # 最美如初
《水滸傳》是由施耐庵與羅貫中兩師生共同完成的,全書主題突出,故事曲折,結構緊湊,沒有虎頭蛇尾之感,它能名列四大名著不是沒道理的。此書開頭寫了一個下落不明的王進教頭,是作者的用意,並不是敗筆。
用王進避禍走他鄉引出九紋龍和少華山的一眾英雄。從施老師一貫的文筆可以看出,他在寫一個新的人物之前,都是由之前的一個人物引出來的,就是和前面的人物有很短暫的交集。比如寫魯智深,是由史進找師傅王進引入的,寫林沖,是由魯智深耍棒引入的,寫柴進是由林沖發配引入的,寫武松,是由宋江踢到火盆引入的等等,就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施耐庵的寫作功底,他把每一人的出場都是做了詳細計劃的,並且安排的井井有條。
文中一開始寫出了高俅發跡,奸臣當道,所以官逼民反,但是揭杆起義上梁山造反並不是作者所提倡的。事實證明,通過和另一位教頭林沖做比對,相同地位的人物不同的人生命運,王進才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是整部書中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牛鼻子老道公孫勝雖說也能看清形勢,離開梁山,脫離了險境,實際是他背後的老師羅真人是個高人,能預知災禍,招寶貝徒弟回到了身邊,早已看透百八將聚義只是人間的一場鬧劇罷了。
作為這幾個人中最有覺悟的王教頭來說,他為什麼連綽號也沒有,因為作者就沒打算把他寫入梁山落草,王進本是那逃離險境、保全性命的代表,此書一開始寫了他,中間寫了入雲龍回山修道,尾部寫了燕青與李俊浪跡天涯,一個是一開始就能預知災禍,另一個逐步退出舞臺,末兩位最後也能認清時勢,此書首尾相呼應,《水滸傳》的故事結構堪稱完美。
-
6 # 鄉生
我一直是認為是敗筆,因為有始無終的,導致史文龍也一直在找他,就是不知道王進的下落,很遺憾。
若讓我安排這故事,我認為白衣秀士王倫應該由王進來當,這種才會讓梁山樹立更大的聚義之事,這故事才好看。
王進的這種有始無終的事,經過我的細想,我也認為,其實整篇水滸傳就是一個有始無終的結局,招安之事,將被千年唾棄,大部分好漢都跟著招安,然後征討方臘,這是一錯再錯的結局,所以王進這個角色,更像是作者也在反感這種招安,招安必將是沒有好的結果,所以也應驗了有始無終的結局。
-
7 # 鳳舞黃龍不羨仙
和 金瓶梅 一樣,王進和菩提老祖 都是作者有意留給後人的,幾百年後的才子可以寫出一部大作。如果寫官場,可以寫 賈雨村 不得不說的故事。
-
8 # 建平249504053劉建平
不是敗筆,王進這個人物,神龍見首不見尾,水滸傳的寫作特點和別的小說不太一樣,一般情況小說中的人物故事大多是有頭有尾,只有王進這個人物故事有始無終,最終石沉大海,無影無蹤,其實他應該是水滸眾多英雄人物的帶入者,好比一齣戲當中最有分量的過場戲中高階龍套人物,也是和書中的重要人物林沖相互對應的,通過他的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對於惡人,鬥得過就鬥,打到服氣為止,打不過就走,不要像林沖那樣,總在幻想當中,總是丟不掉從前的時光,總是遷就壞人。要拿的起,放的下,雖然後來不知所蹤,也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無盡的遐想,
-
9 # 逆流人物
不算,一般長篇小說作品裡面,“跑龍套”人物可以在有關他們的章節寫的濃墨一點可以,然後走了就算了,長篇小說涉及人物太多,主要人物的來龍去脈交待清楚就可以,一個一個交待八百多人物就顯得的浪費筆墨,還有點累贅,有時候還是敗筆,怎麼不交待“何九,五臺山主持呢等等”,因為沒有必要
-
10 # cz424
不是敗筆,恰恰是作者寫作構思特意按排的精妙之處。王進原本就不在作品要詳寫的範圍之內,也不在一百零八之中,所以也不給他配備綽號。它的作用在於突顯和暴露出水滸中的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高俅。至於他的不幸的遭遇,受打擊,受迫害將由後面的林沖具體地詳細地來敘述。作品中的人與事往往包涵和存在著代表性的意義。為了突顯重心內容,就要釆取詳略舍取的步驟,所以略寫王進,重寫林沖,想必也就是作者的特意處理吧。
回覆列表
寫王進不是敗筆,反而是一個點題之筆,背後隱藏了好幾條暗筆。為什麼呢?
我們首先要知道王進的身份背景,王進這個人,是北宋時期下層的官僚,還是一個武官。一定要深刻理解王進這兩個身份屬性。
阮氏三雄這樣的平民百姓?不是。
吳用這樣的落第秀才、底層知識分子?不是。
盧俊義、孔明孔亮和一丈青這樣的地主豪強?不是。
武松和石秀這樣的社會閒雜人等?也不是。
李俊和張順這樣的有黑社會背景的人?也不是。
王英燕順這樣佔山為王的強盜頭子?也不是。
梁山賊寇裡最多的是宋江這樣的北宋底層官僚和林沖楊志魯智深花榮秦明關勝呼延灼等等這樣的朝廷底層武將。
而這兩類人的身份屬性,在王進身上都找得到。
所謂逼上梁山,逼上梁山,說的是這類北宋底層官僚被逼無奈上了梁山。
《水滸傳》一開頭就寫王進的爹王升以前打了高俅,然後王進被高俅誣賴陷害,只能被逼走的事,是暗示兩點問題。
一,像王進這樣公認的好人,好官,都被逼走了,說明宋朝到了後期真的是爛了,官僚系統真的是腐敗透頂黑暗透頂了,所以,才有後來無數朝廷底層官僚被逼上了梁山。
其中被逼最狠的就是林沖和楊志等幾個人了。而林沖楊志的身份跟王進是一樣一樣的,都是北宋的底層武官。
二,梁山上這些北宋朝廷底層武官,選擇了跟王進不同的道路,林沖和楊志選擇上了梁山,造了反。王進選擇了逃跑。
王進,是一個縮影,代表了《水滸傳》這個背景下,被上層擠壓的另一類北宋底層官員的選擇。
上梁山的那撥人,只是一部分,他們忍受不了,被逼上了梁山,而另一部分,忍受不了,怎麼辦?逃。
王進這個人就是逃跑了,他不願意做北宋的官了,惹不起還躲不起嗎?
可是躲了的王進為什麼沒有了蹤影了呢?
我猜,要麼大概率是真的當了順民隱士,要麼死了。
當隱士我們就不說了,在當時的北宋社會下,仍然是被欺負被壓榨,死了是怎麼回事?
魯迅先生曾經寫過一篇小說,收在他的《故事新編》裡,叫做《采薇》,講得就是伯夷和叔齊這兄弟兩個的事,裡面有一段對話特別有意思:
有一天,他們倆正在吃烤薇菜,不容易找,所以這午餐已在下午了。忽然走來了一個二十來歲的女人,先前是沒有見過的,看她模樣,好像是闊人家裡的婢女。 “您吃飯嗎?”她問。 叔齊仰起臉來,連忙陪笑,點點頭。 “這是什麼玩意兒呀?”她又問。 “薇。”伯夷說。 “怎麼吃著這樣的玩意兒的呀?” “因為我們是不食周粟……” 伯夷剛剛說出口,叔齊趕緊使一個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聰明得很,已經懂得了。 她冷笑了一下,於是大義凜然的斬釘截鐵的說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們在吃的薇,難道不是我們聖上的嗎!”
王進逃跑以後,只有兩個選擇,或者做一個“食周粟”的順民隱士,或者做一個“不食周粟”的餓死鬼。
話說回來,這些人還有逃跑或者造反之外的第三個選擇嗎?
當然是有的,比如《水滸傳》之後,清朝有人續寫一本同文書,叫《水滸後傳》,在後傳裡,李俊這幫人,在徵方臘以後,不願意做朝廷的官,也逃跑了,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還是要吃大宋的飯,怎麼辦?要像王進一樣嗎?做個順民或者餓死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