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挺複雜,不一定能說得好,嘗試回答一下吧。
首先,所謂“科普”,簡單點說,就是對於那些已經有自己相對複雜和系統的知識體系所進行的相對通俗易懂的介紹。就文史和理工兩大領域而言,經過很多前人的研究和積累,兩者應該都已經不是空白狀態,而是具有自己的一些基本觀念、理論和體系,或者可以稱之為正規化或綱領,也就是都已經積累了若干知識或認識,成為一個知識體系。對於外行來說,要想了解其中的內容,又無法按部就班的進行系統學習,或者對於其內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那就可以透過“科普”的方式進行部分的或大致的理解。這種對於系統知識所進行的通俗性解說,無論對文史還是理工領域,在本質上並無差別,這就構成了兩大領域“科普”的一致性。
比如,通俗的解釋為什麼司馬遷的史學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與解釋量子理論為什麼主張“波粒二象性”,在“科普”的意義上實際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有利於外行人對某個特殊的理論主張,或知識點能夠大致上有所瞭解,並無文科與理科本身之間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其共同點,如上文所說,都具有對知識進行通俗易懂解說的特點。
其次,由於文史與理工學科本身在認識物件、方法和知識型別方面的差異,在“科普”方式上的確存在著不同的特點。大致上,文史類學科更注重形象化、講故事的方法;而理工類則更講究邏輯化、講道理的方法。
比如,文學中“科普”杜甫的現實主義與李白浪漫主義的差別,一般會分別列舉李杜的作品加以說明,而不是對其作品進行邏輯分析或數理統計。但在“科普”化學分析的滴定理論時,就不能只講故事而不做數學計算了。
當然,上述區別也不是絕對的,曾經有很多科普專家採用講故事的方法來科普數學理論,比如著名的科普著作《從一到無窮大》,就透過講述一個聰明人用擺滿棋盤的方法向印度國王討要賞賜的故事來說明幾何增長數列的快速變化。而分析明朝為什麼會最後崩潰的歷史科普名著《萬曆十五年》,其中也不乏邏輯和數學計算(一條鞭法與徭役的差別)內容。這也說明知識既有差異,也有共性。總之,任何知識都是人所創造的,所以最終都會按照人的複雜理解方式統一在一起。
這個問題挺複雜,不一定能說得好,嘗試回答一下吧。
首先,所謂“科普”,簡單點說,就是對於那些已經有自己相對複雜和系統的知識體系所進行的相對通俗易懂的介紹。就文史和理工兩大領域而言,經過很多前人的研究和積累,兩者應該都已經不是空白狀態,而是具有自己的一些基本觀念、理論和體系,或者可以稱之為正規化或綱領,也就是都已經積累了若干知識或認識,成為一個知識體系。對於外行來說,要想了解其中的內容,又無法按部就班的進行系統學習,或者對於其內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那就可以透過“科普”的方式進行部分的或大致的理解。這種對於系統知識所進行的通俗性解說,無論對文史還是理工領域,在本質上並無差別,這就構成了兩大領域“科普”的一致性。
比如,通俗的解釋為什麼司馬遷的史學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與解釋量子理論為什麼主張“波粒二象性”,在“科普”的意義上實際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有利於外行人對某個特殊的理論主張,或知識點能夠大致上有所瞭解,並無文科與理科本身之間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其共同點,如上文所說,都具有對知識進行通俗易懂解說的特點。
其次,由於文史與理工學科本身在認識物件、方法和知識型別方面的差異,在“科普”方式上的確存在著不同的特點。大致上,文史類學科更注重形象化、講故事的方法;而理工類則更講究邏輯化、講道理的方法。
比如,文學中“科普”杜甫的現實主義與李白浪漫主義的差別,一般會分別列舉李杜的作品加以說明,而不是對其作品進行邏輯分析或數理統計。但在“科普”化學分析的滴定理論時,就不能只講故事而不做數學計算了。
當然,上述區別也不是絕對的,曾經有很多科普專家採用講故事的方法來科普數學理論,比如著名的科普著作《從一到無窮大》,就透過講述一個聰明人用擺滿棋盤的方法向印度國王討要賞賜的故事來說明幾何增長數列的快速變化。而分析明朝為什麼會最後崩潰的歷史科普名著《萬曆十五年》,其中也不乏邏輯和數學計算(一條鞭法與徭役的差別)內容。這也說明知識既有差異,也有共性。總之,任何知識都是人所創造的,所以最終都會按照人的複雜理解方式統一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