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毓秀閣
-
2 # 西延
這個問題最近百年都沒有,而是獨屬於我們現今這個時代才有的疑問。
它反映出的是,我們開始對一百年來,埋頭苦幹激進式的現代工業文明進行反思。
早在十多年前,著名三農專家溫鐵軍老師就出版了一本書《告別百年激進》。書中就開始質疑反生態的西方式工業革命太過激進,我們應該結合傳統的鄉建模式,走一條更貼近我們文化傳統的生態式工業革命。
但因為客觀上外部環境的威脅,不可能給我們漸進式的探索。於是從民國一直到新世紀,我們都在強烈的危機意識下,延續著激進的工業文明建設。
而數十年激進累積的客觀結果,大家都感受到了。霧霾、空氣汙染、水汙染、生態汙染等無不是大自然對我們的警示。
而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張,更是進一步刺激了大自然的反彈。從艾滋病,到埃博拉,到非典,到豬流感,到現在的新冠,都是大自然生態對我們的另一重警示。
如果要比較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哪種更適合人類生存?其實兩種都適合,也都不適合。工業文明提升了人類的衛生醫療水平,大幅增長了人類的壽命;水、電、氣的使用,則讓人類的生活更輕鬆;修水電站,結束了人類數千年遭受水患的歷史。可以說從來沒有哪個時代,老百姓像如今一樣生活得更安逸。
但同時,工業文明造成了環境汙染、對大自然生態的破壞、全球氣候變暖等危害,又損害了人類生活的健康。
比較一下,我們就會發現:工業文明的優勢,正是農業文明的劣勢;同樣工業文明的劣勢,卻正好是工業文明的優勢。
因此,國家近兩年提出了“兩山”的概念,也就是生態化。同時大力振興鄉村建設,也是在將傳統的農業生態化改造。
人類的文明,按照不同的標準劃分,會有不同的說法。比如,按地理劃分,則分為大陸文明、海洋文明。
按照文明階段化來分,西方可分為:漁獵文明、奴隸與商業文明、宗教文明、工業文明;我們東方則可分為:漁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
我們現在正在開啟的是下一個階段的文明,即生態文明。
這是超越工業文明的時代,也是我們引領世界的時代,同樣是最適合人類生存的時代。
以上。
-
3 # 讀書的火焰藍
我認為:農耕文明融合工業與城市文明之下的新農耕文明,也終將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模式。
下面我將從文明的定義、農耕文明的特點和發展、現代文明的特點和發展、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人類對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最終選擇來做答,給出答案。
一、什麼是文明,文明的定義
人類所建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統稱為人類文明。在人類學和考古學中,文明也可以指人進化脫離了動物與生俱來的野蠻行徑,用智慧建立了公平的規則社會,例如華夏文明、古印度文明、希臘文明和埃及文明等。也指文化類的群體,例如佛教文明、道教文明、儒家文明等。文明出現的判定標準,主要是道德禮儀的出現,文字的產生,國家公平規則制度的建立。文化變遷對於文明的產生有很大的作用。農耕方法的改變,勞動的分化,統治階級,也就是中央政府的出現以及社會階層的出現都是文明產生的重要特徵。
二、農耕文明的定義,特徵和發展
定義
農耕文明,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農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其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世界上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整合。
特徵:
1、男耕女織,規模小
2、分工簡單,自給自足,不用於商品交換。
3、政治體制一般實行君主制或君主專制
4、社會結構呈現為金字塔形。農耕文明發源於大河流域,它是工業文明的搖籃。
1、農耕文化一直受到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衝擊, 在當今全球化的浪潮中, 更面臨著傳統中斷和特徵喪失的威脅。
2、農耕文化的代表中國農業文化,正在隨著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農業的產業革命升級。
三、現代文明的定義,特徵和發展
定義
嚴格意義上來說,現代文明在學術上,應該是叫工業文明。
工業文明是以工業化為重要標誌、機械化大生產占主導地位的一種現代社會文明狀態。其主要特點大致表現為工業化、城市化、法制化與民主化、社會階層流動性增強、教育普及、訊息傳遞加速、非農業人口比例大幅度增長、經濟持續增長等。這些特徵也可視作推動傳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軌的重要因素。
1、生產力水平:極大的提高。
2、人類活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壯大,從環境中獲得越來多同時排放大量的廢物
3、對人地關係的認識:人類試圖成為自然的主宰征服自然。
4、環境問題:人地關係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逐步從區域性擴充套件到全球。
1、工業文明是最富有活力和創造性的文明。
2、資源的極具消耗,汙染的加劇。
3、全球性的糧食危機
4、後工業時代,工業文明的發展趨勢應當是可持續發展的迴圈經濟,生態經濟。
1、自然環境依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包括空氣、水資源、食物、Sunny。
2、現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都以地球為基地來進行,幾乎全部的能源和物質資料都取自地球,將來人類的生活仍然離不開自然,只是這種依賴會有新的形式和特點。
五、人類對農耕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最終選擇
1、人類文明的發展:從石器時代、農耕文明時代、工業文明時代、資訊時代,以及目前的人工智慧時代,深空探測時代,人類文明終將不斷向前發展。
2、人類文明面臨的威脅:人工智慧的不確定性、工業化汙染帶來的環境危機、氣候變化帶來的糧食危機、生物工程帶來的病毒危機,都有可能將人類帶入萬劫不復之地。
4、中國的農耕文明,正在探索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從中央2005年的新農村建設,到2013年美麗鄉村,到2013年提出精準扶貧,2015年正式實施精準扶貧,再到2017年鄉村振興,中國的農耕文明一直在探索前進。未來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在一部深入、城鄉一體化的推進、食品與土壤與可持續發展、電商進農村的戰略推進,農業將不斷創新的融合第二三產業。我們終將探索出一條新的農耕文明的路子:農耕文明之下的工業與城市文明,也終將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模式。
新農合文明,農耕文明融合工業與城市文明之下的新農耕文明,也終將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模式。
-
4 # 深信因果amtf
看一件事物是好還是壞,要看對社會對大眾長遠的利害關係。從長遠看,現代文明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弊是大於利的。反而相對落後的農耕是利大於弊的。
農民農業,首先是靠吸收太陽能量,是最可持續性的。工業不是,工業需要挖鐵,需要燒掉煤的能量。人類的能量應該來自太陽是最安全的。來自煤,煤有燒完的一天,而且人活著每一天都要吃。如果進口豬肉和糧食,就等於進口能量。那我們也要輸出能量,輸出一大部分是煤的能量,這才導致以前每年用煤要用掉一億多噸。
長期不種田,必定導致人口降低,同時人的身體素質越差。這個是必然的。那些高樓的人,哪怕有錢,也沒有魄力生好多個孩子。魄力來自和土地的接觸。
人類種田是為了更好的培養魄力,尤其手工種田。也就是不迷信機器化。機器化像德國,雖然很快,但是人沒有和土地接觸,或者接觸不大。不像中國農民,一個鋤頭一個鋤頭,這就是培養魄力。為什麼以前的小米加步槍那麼厲害,因為他們都是農民,長期和土地接觸,有魄力。
科技可以讓糧食產糧增加,沒辦法培養人的魄力。人的魄力必須通過和土地的接觸、訓練。好像北方人魄力比南方足。自古都是北方統治南方。北方人氣足的緣故,講話都比較氣足。南方的潮溼,尤其沿海地區的潮溼,使得南方人氣弱。有個河南的,來南方開的士幾年後,他五六十斤都抬不起來了。而他河南老家的年輕人,因為在田裡勞作的緣故,一次能背一兩百斤的稻穀。這就是魄力。
-
5 # 黑夜野玫瑰
一般來說,越是高階的生命體在相同生態環境越脆弱,越是要求更高的生活條件和更苛刻的生長髮育環境,例如:在地球上人類是最高階生命形態,但是與病毒,細菌和野獸相比較,如果在相同的生態環境人的生命是最脆弱的。
與細菌病毒比較,人必須保持在一個非常窄小的恆定體溫範圍,不能夠太泠,也不能夠太熱,也沒有可以長達幾年,幾百年,幾千年的休眠狀態;對於空氣,氧氣,食物補充和新陳代謝的要求都非常苛刻。
與野獸相比較,人類的體力,奔跑速度,爆發力,耐力,視力都是相對最弱的,成熟生命週期也是很長的。如果沒有特殊環境的保護,房屋,城堡,使用“火”,人類是沒有能力與大自然絕大多數物種在相同的生態環境中競爭的。
同樣道理在全球化的今天,由於工業化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更加進一步讓生活在現代化社會中的人,非常強烈地依賴於人文環境,技術和物質條件。
例如,生活在現代化的城市,人們離不開電,離不開交通工具,通訊工具等等,而一個祖祖輩輩習慣生活在原始部落的人,他對於人文環境和技術物質條件要求就沒有那麼高。一個祖祖輩輩生活在中世紀遊牧生態環境的人也是如此。
因此,一個祖祖輩輩習慣了生活在現代化文明社會的人,並不比習慣生活在阿富汗,伊拉克的穆斯林具有更強的生存競爭優勢。越是原始,簡單,落後,野蠻和黑暗的文化,繁殖能力,競爭能力越強。
這種強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優秀,先進性,而是他們惡劣的生存手段,遠遠超越已經習慣現代文明生活人們的想象力,理解力和預防能力。 也就是說,在祖祖輩輩惡劣人文環境,自然條件生存的人們,他們個體的競爭和適應範圍更加廣泛,競爭優勢更強。
這已就是說在社會和市場競爭中,如果沒有公平的保護法則法規,一定是劣幣驅趕良幣。同理,如果現代文明不能夠用上帝賦予人類的“知識”和“智慧”來有效地保護自己。 一定或遲或早被更原始,簡單,落後,野蠻和黑暗的文化淘汰。
越是原始,簡單,落後,野蠻和黑暗越能夠獲得“優勢”。人類之所以能夠在生物界獲得競爭優勢,就是造物主賦予了人類特殊的“知識”“智慧”能夠為自己生存,構建一個特殊的生存環境。否則,人類早就被地球上的低階生命淘汰了。 根本不可能構建文明,甚至於現代化。
所以越是高階文明形態,高階的生命現象,一定要小心保護自己的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低層次的生命體非常容易發現高階生命體的弱點,入侵和攻擊更高階的生命體。
所以,人體容易被細菌,病毒攻擊。相反則很困難,人很困難直接攻擊艾滋病病毒,噬肉菌,鼠疫的個體。 相對於地球上的人類,外星人就把人類看成為病毒和細菌一樣的生命現象。
相對於物質宇宙中的外星人,天使就把外星人看成為病毒和細菌一樣的生命現象。相對於墮落的天使,上帝就把墮落的天使看成為病毒和細菌一樣的生命現象。
所以, 這些生命體分別都擁有不同維度和層次的“知識”和“智慧”來保護自己。一定要有能力,能夠營造一個適宜於自己生命形態生存的環境。否則,他們就必然被低層次生命體攻擊,滲透而淘汰。 現代文明社會也不例外!!!!
當然,並不是因為農耕文明或者穆斯林中世紀文化的優越,而是他們更簡單,攻擊性強, 他們存在發動攻擊性,滲透性,毀滅性,破壞性更強大(他們存在毀滅性,破壞性的制度優勢)。
但是,他們如果不進化,他們的文化基因無法構建更高階的生命現象。病毒,細菌,微生物在攻擊人類,騷擾和破壞人類社會,更具有制度優勢。病毒,細菌,微生物永遠不能夠成為複雜結構,和多層次意識的 人! 人類是有更高階智慧生命的維度 和層次 不同。
例如,從小農思維的細菌(一家一戶,自力更生,自給自足,自立門戶,另起爐灶,小而全)改變行為模式 成為 社會化大生產行為方式的細胞 (分化的組織)這就是 農耕文明的 細菌繁殖 向高階文明工業化的細胞組織的進化過程,從細菌轉變成為細胞組織不是投降,而是進化。
但是,一種文化習慣,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往往是千百年形成的固有模式,已經形成一群人,或者一個國家的集體意識,潛意識。非常難以改變,常常以不自覺的下意識,情感中反應出來,一般會在意識中消失和隱藏。只有在極端外部條件的情況下才表達。甚至於會遺傳幾代人。
例如,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儘管他母親是一位天主教徒,他父親是一位敘利亞穆斯林,儘管史蒂夫·喬布斯在美國出生和長大,接受現代文明的教育。但是,穆斯林封閉,自成體系的文化傳統仍然保留在以後他創立的蘋果公司和他的蘋果產品。
蘋果的封閉在於兩個方面:
1, 硬體上的封閉,首先,蘋果對零部件供應商實施壟斷,而且逼迫很多產能讓他們失去了其他客戶,這種客戶的流失導致了他們逐漸喪失議價能力(捆綁式,法西斯模式)。
2,軟體上的封閉,所有軟體只能通過 appstore 售賣。所謂開放的模式(細胞組織模式),應該是自己能賺錢,別人也都能賺錢(構建高階生命體,共同升級和提高),而不是自己賺錢別人都得死的細菌模式,壟斷,專制和掠奪模式。
所以,現代文明社會, 必須要足夠警惕和防範細菌模式的文化傳統,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在 現代文明社會中蔓延,生長和擴大。
上策: 把細菌模式的(農耕文明,穆斯林文化)轉變成為(細胞組織模式)的現代化大工業生產。但是,很困難, 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中策:如果細菌模式不願意改變自己,就把細菌 轉變成為“益生菌“或者“無害(遵紀守法的約束中)”寄生於現代文明中,不讓他危害現代文明。
下策:如果不能夠把細菌轉變成為,益生菌。就必須保護現代文明的肌體,把細菌模式隔離,封閉他們。讓他們自成體系。 讓他們自生自滅,或者自我學習和進化逐漸轉變成為“益生菌”,學習現代文明的契約精神,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 等待條件成熟以後,再逐步納入高階生命形態和組織。
有人認為蘋果系統的封閉性,也可算是優點,不容易被黑客、中毒。 確實是這樣!封閉系統很方便攻擊一個開放系統。相反一個開放的高階生命體系要攻擊一個封閉系統!難上加難。
-
6 # 守絀田園
農耕文明的核心是“節儉”,自然自然資源也包括在閃。現代文明的理念是“刺激消費”,自然自然資源也包括在內。回頭看,自西方人艦炮走向世界,世界多數地方滿目瘡痍。
-
7 # 眾農聯隊長
兩種文明是文明的不同發展階段。農耕文明經過工業文明向現代文明過度,這是歷史的進步。刀耕火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文明適合人類總量基數不大,環境可承載的基礎上。現代人口激增,農耕文明條件下的生產力無法承載70億以上人口,人類生存所造成的環境汙染用農耕文明生活方式更本無法治理而成為環境災難。
現代文明也要按照總書記所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人類宜居的“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人和環境和諧共生的發展環境。
-
8 # 道家養生學
從生命健康說,農業文明好,空氣,Sunny,飲食都好,中國是農業文明。
工業文明不利生命健康,最高工業文明是轉基因農藥化肥,飲食沒有營養有毒。最後的工業文明是核武器,可以使得人類殘廢。西方是工業文明。
-
9 # 西河手記
題主這個問題不夠嚴謹,沒有“現代文明”的說法,更貼切的應該是工業文明。
如果說工業文明與農耕文明相比較,哪一種是適合人類賴以生存的文明,答案肯定是工業文明。
工業文明是以工業化為重要標誌、機械化大生產占主導地位的一種現代社會文明狀態。其主要特點大致表現為工業化、城市化、法制化與民主化、社會階層流動性增強、教育普及、訊息傳遞加速、非農業人口比例大幅度增長、經濟持續增長等。這些特徵也可視作推動傳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軌的重要因素。
農耕文明,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中國的農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其主體包括國家管理理念、人際交往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世界上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整合。
-
10 # 晉恩寶媽述素生活
我很喜歡你的這個問題。我個人偏向農耕文明更適合人類發展!
現在社會叫現代文明,有他的優勢,那是技術治理的文明。技術治理讓人類的生活遠離自然,失去了與天地溝通的能力。讓有靈性的人類變得越來越稀有。本來超有靈性的人類依賴技術治理,思想也會懶惰起來。農耕文明讓人類與天地一體。只是也可能是不同的認知與文化使我們出現很多偏差導致大多數人不太喜歡農耕。值得欣喜的是現在很多人經歷了現代文明的折磨後,開始覺醒,過起了自給自足的簡樸生活。也有更多年輕人願意迴歸田園。而不是為了商業。
回覆列表
感謝提問!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一方面,從單個文明型別來講,現代與農耕兩種文明很難說哪一種更適合人類,但是要分析兩者與不同時期人類生活的關係,還是有一定討論空間的。另一方面,就文明的互融性和繼承性來說,兩種文明又都時刻共存著,時刻呈現出互補互融的狀態。因此對於兩種文明與人類生存環境的關係,需要拓展來看。
首先,從字面上來看,“現代”與“農耕”的確分屬不同時期的文明。論及中國的傳統文化,農耕文明的最初定義,來源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男耕女織的傳統生活充溢著自由與自適,它既成為一些渴求有所歸屬寄託之人的理想環境,又以農耕民眾的勞動狀態與精神豐富了中國文明體系。而現代文明由於具備多種因素,更具創新開拓性,被此文明渲染過的人們懂得利用更多途徑、手段優化調整自身。所以,就文明型別單方面特徵來講,農耕文明似乎更容易引起那些有著愜意生活理念的古人的共鳴,適合他們發揮自立形態,進行情感寄託;與此相比,現代文明更符合社會不斷髮展的環境背景,憑藉它特有的進步性和包容性,為現代人提供更多思維空間和問題解決方案,從而豐富生活結構。
從以上兩個方面來看,不同文明與人類生存生活的適應性沒有過多的時效性,每種文明的存在,彷彿都是為了充實整個社會形態,讓人們能夠更好地覺察意識到文化的傳承性和生活的多樣性。當然,如果一定要說明文明與人類的偏向契合性,自然應該選擇更具時代發展特色、更符合人們生活環境與條件的文明,即偏向明顯的文明形態。比如古代封建社會裡,農耕文明更適合人們,而現當代新時期新社會裡,現代文明則更偏向人類賴以生存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