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字春秋
-
2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我們這裡有姓孫的,門戶是很大的,堂號為“映雪堂”,他們說孫臏是他們的祖先,他們有家譜,在家譜上是可以找到的,這就能說明孫臏有後代,我想,這不可能是假的。沒有聽說孫臏是跳崖而死或其它意外,說明孫臏是善終。
-
3 # 野生鴨拓草
孫臏據太史公司馬遷記載乃是春秋時期兵家孫武的後裔。孫臏名字不詳,臏是古代一種刑罰,意思是砍掉雙足。就是說孫臏是被龐涓砍掉雙腳。後來幫助齊國除掉魏國龐涓後,孫臏回了老家隱居。山東曾出土孫臏墓,既然有墓葬肯定有後人。至於是不是結婚沒有記載。
-
4 # 小龍女5505
孫臏戰國時期謀臣之一、也是一代兵家之祖孫武后代,師承高人鬼谷子,與龐涓同門學藝,可惜被其嫉害致終身殘疾,後成為齊國軍師,助齊大敗魏國十萬強軍、殺其主將龐涓報了當仇、俘魏國太子申、解除了齊國強敵威脅,功勳卓著。可惜遭齊王猜忌,最終含憤歸隱,72歲因病而死得以善終,並不是跳崖而亡,他妻兒皆不詳。
-
5 # 崔的支援
據歷史記載,孫臏是功成身退,隱居後病死或無疾而終。孫臏大約在公元前378年誕生。孫臏18歲離家拜鬼谷子為師,21歲下山到魏國,23歲到齊國,34歲“馬陵之戰”後離開齊國。大約死於公元前302年,終年約72歲。
馬陵之役,齊軍大破魏軍。魏軍主帥龐涓自殺,魏太子被生俘。齊國取代魏國,成為霸主。
但是,齊國內部卻產生了矛盾。丞相鄒忌嫉妒大將田忌功勞,陰謀陷害其謀反。孫臏曾建議田忌先發制人,捉住鄒忌面君。但以國家利益而且死忠齊君的田忌擔心引起內亂,不肯動手。最終田忌被排擠,得不到任用。
孫臏見此,自覺留下無益,而且經歷了太多的情非得已的殺戮和爭鬥之後,產生歸隱之意。最終引退。
一說跟從其老師鬼谷子的足跡引退鬼谷。一說帶領門下弟子,一邊躬耕,一邊整理兵法.
孫臏是戰國時期軍事謀略家,齊國阿、鄄人氏,生卒年代不詳,生活於公元前380至320年左右,與商鞅、孟子同一時代。孫臏祖上是春秋著名軍事家孫武,司馬遷說:“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
戰國時期戰亂紛爭連年不絕,孫臏早年就立志效法祖先孫武,投身軍事戎馬事業。他很早就師從鬼谷子學習兵法,同窗好友是龐涓。
孫臏天資聰慧,勤奮攻讀,很快便大有長進,顯示出超人的軍事才華,這也引起了同窗共讀的龐涓的嫉妒。後來龐涓投奔魏國,深受魏惠王的器重,出任魏國的大將,雖然春風得意,但想到孫臏的學識高於自己,深感不安。
龐涓先派人偽裝受孫臏表兄的委託,勸孫臏返齊。待騙得孫臏的親筆覆信後,加以塗改,隨即向魏王誣告孫臏私通齊國。魏王大怒,下令處死孫臏。
龐涓為了竊取孫臏的兵法著作,又當著孫臏的面假意向魏王求情。結果“斷其兩足而黥之”。後來,孫臏從一個使者口裡得知內情,便燒掉正為龐涓撰寫的兵法竹簡,裝瘋賣傻,尋找逃 出虎口的機會。
有一天,齊國大夫淳于髡出使魏國。孫臏設法偷偷地會見了他,向他訴說了自己在魏國的悲慘遭遇。淳于髡知道孫臏博學多才,就祕密地把他藏在車中,帶回齊國。
淳于髡把他推薦給齊國將軍田忌,田忌發現孫臏精通兵法,足智多謀,所以非常器重他。當時齊國的國Regal王很喜歡賽馬,時常同貴族們賽馬賭輸贏,而且下的賭注很大。
田忌也養了許多好馬,但是每次比賽都輸。孫臏給他出妙策,讓他用下等馬去對齊王上等馬,用上等馬對齊王中等馬, 用中等馬對齊王下等馬。
三場賽完,田忌果然以二勝一負贏了齊王。當田忌把此次取勝的原因告訴威王后,威王立即召見孫臏。齊威王與孫臏談起兵法,孫臏對答如流。於是威王便任用他做了齊國的軍師。孫臏當了齊國軍師,他的抱負和才能得以充分發揮。他大顯身手的第一次戰爭是桂陵之戰。
公元前354年,趙國出兵攻打衛國。而衛國是魏的屬國,於是魏國就出兵攻打趙國,並且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危如累卵,於是派使臣求救於齊。
齊威王任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率八萬大軍伐魏。開始,田忌想直撲邯鄲,攻打魏軍。孫臏卻設計圍攻魏國都城大梁。
大梁告急,龐涓果然率軍回救大梁。魏軍長途跋涉,弄得人困馬乏, 個個疲勞不堪。當他們經過桂陵(今山東菏澤縣東北)時,遭到齊軍的伏擊,魏軍大敗。從而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圍魏救趙”的光輝戰例。
公元前342年,孫臏再次率領齊軍採用誘敵深入之計,在馬陵之戰中打敗魏軍,迫使龐涓自殺身亡。令齊國稱霸東方。
但是齊國相國鄒忌卻用反間計陷害田忌,田忌無奈只好逃亡楚國。從此後,孫臏也消失在史籍中,關於他的結局身世也沒有任何記載。
史書並沒有記載孫臏的婚姻家庭情況,孫臏身為齊國軍師,地位尊貴,肯定會結婚擁有子孫後代。
關於孫臏之死並沒有明確記載,有的說他功成身退後隱居,後無疾而終,孫臏跳崖而死也是一種傳說。
孫臏墓位於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箕山鎮孫花園村。傳說孫臏晚年辭官迴歸故里,在月厭河畔建一花園著書立說。
齊王經常派員到此探視孫臏,並在花園東北建起了供官員歇宿的驛館。孫臏辭世後,葬於花園東北側驛館前,前往祭奠的官員和百姓絡繹不絕。久而久之,此處成為聖地,日漸繁華,驛館進而發展成為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