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空筐
-
2 # 曉看天下雲看歷史
我們在讀古詩古代詞曲的時候,或悲涼,或朝氣蓬髮,過懷才不遇,或放蕩不羈,或大氣,或哀婉,你總能從詩詞曲中品嚐到不同的味道。作詩不是娛樂,作詩亦是娛樂。詩詞大多是代表著詩詞人的心情,境遇,有感而發。
為什麼說現代人寫不出這種意境呢?
第一,時過境遷。我們往往為生活而悲傷、快樂、哀愁,古人也是如此。他們在封建社會時期遇見的人和事,都為他們創作詩歌提供靈感。而現代人其實由於生活忙碌,生活中的瑣事已經在他們一天的生活中佔了大半,剩下的時間便是休閒娛樂,更沒有精力去作詩。而作詩對於古人來講,既可以抒發所思所想,也可以展現才情,也可以當做一種娛樂方式。
第二,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差異問題。古代文人多才氣,喜用詩歌表達自己心意。近現代也有很多人用詩歌來抒發自己的感情,也分了很多派別,但是大多是使用現代詩。古詩和現代詩的意境不一樣,但是一樣是注入了作者的情感。你在讀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時候,你會想象當時那種悲涼的意境,從而腦海產生詩歌所描述的畫面,將自己代入進去。但是你在閱讀聞一多的《也許》的時候,你也會產生無法抑制的悲傷。這是一首葬歌,說實話我當時閱讀的時候也有種想哭的感覺。同樣是有作者的感情,但是現代詩卻沒有古詩的那種意境,其實也是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差異問題。
第三,文化教育不同。詩詞曲皆為文人或是有才學之人所寫,他們從小便接受這種教育,耳濡目染加訓練,自是容易。而現代人關於古詩的繼承者越來越少,很少有人能把握住古詩的精髓。現代人寫古詩的越來越少,愛好詩歌的也並不多。而愛好詩歌裡面的人大多也愛好現代詩。在現代人看來,作古詩所注意的東西太多,學起來太複雜,再加上現代化教育,久而久之,就很少有人去繼承古詩的寫法。
-
3 # 瑤箏彈清風
讀過一笑貫長天的詩嗎?
如果你讀過,你就不會有這樣的想法。唐宋時期的詩詞確是中國的頂峰,可是!那也不能等於後世的人就永遠無法超越了!
或許,我們無法超越李白,杜甫與蘇東坡,辛棄疾等最頂尖詩人的水準,可是,超越唐宋其他人詩詞的作品還是存在的!下面摘錄幾首一笑貫長天的作品,大家評一評,是否不遜於唐宋時期的詩!
胸闊行萬里
膽豪悅直言
眼底無丘壑
一笑貫長天
這首詩豪氣干雲,坦蕩率直!一個強烈北方漢子形象躍然紙上,難道這樣的作品比唐宋詩詞差嗎?
十里煙濃萬馬騰
鐵蹄踏落海嘯風
夕陽喋血莽原闊
誰吟蕭蕭第一聲
怎麼樣?是否氣勢恢巨集?是否霸氣十足?確實是有點過分傲氣了!可是詩人沒有傲氣還是好詩人?
一笑先生這樣的作品很多,我只是隨意選了兩首。喜歡詩詞的朋友不妨去先生的空間看看。
-
4 # 胡囉囉
詩言志,詞言情。古代的詩,多有託物言志,借景抒情,表達自己或悲憤,或慷慨,或壯志難酬的情感及志向。古代的詞,多以女子閨怨之類為第一主角,因而表達對在外征夫的思念之情,是情感的寄託。說白了,就像我們現在發的微博或說說一樣,是情感的宣洩。之所以我們現在大多數人寫不出那麼經典的詩詞,是因為
第一:接受的文化不同
我們沒有真正的去學習傳統文化,四書五經,不知傳統如何繼承,就比如一些典故,古人信手拈來,而我們卻不知所云。
第二:說話的方式不同
普通話的普及,現代人的說話方式與古人有了極大的差別,一直覺得古人惜字如金,反覆推敲,而現代人的普通話太過於普通,像白開水一樣平淡無味,自然就缺少了韻味。
第三:情懷與價值觀的不同
現代人受西方資本主義的影響頗深,大多都崇洋媚外,少有古人堅持的家國情懷。古人追求修身治國平天下,現代人大多隻顧追求個人享受,掙更多的錢,找更漂亮的女人,做更大的官。說白了就是現代人少有古人的那種浪漫主義。
第四:粉絲的品味不同
古人追求才子佳人,一個翩翩公子,一定是琴棋書畫詩酒話,一樣不落,畢竟古人的娛樂活動就那麼幾樣,寫出一首好詩,會收到大批粉絲的追捧,繼而再次激發創作者的創作慾望。現代人娛樂活動多種多樣,大多數都更喜歡直觀的直接的直給的資訊,耐不下心來去揣摩創作者的用心,就像看電影,懂不懂電影都可以看,反正是直給的資訊,看不懂就全當看熱鬧了。粉絲質量跟不上,創作者的創作熱情也就不高漲。
第五:大環境不同
唐宋時期,時局安定,經濟繁榮,人們開始從保命餬口的窘境中脫離出來,開始追求精神世界的滿足。尤其是宋朝重文輕武,無形之中對詩詞文化起到了推動作用。而現在,我們剛剛安定下來,不顧一切的去發展經濟,人們的心思都用在如何賺錢餬口,誰還有閒心扯那個閒篇兒!
還有一些因素,不再一一列舉。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現代也有優秀的詩詞創作者,比如一些歌曲的詞作者,小說作家,散文作家,電影編劇,在一些經典的影音作品中,都有展現,個人最喜歡的是黃霑受命為徐克的電影《笑傲江湖》譜曲,創作出了經典的《滄海一聲笑》,詞境大氣磅礴,詞風慷慨豪邁,頗具中國古曲風韻,特摘錄至此,與君共賞:
滄海一聲笑 滔滔兩岸潮
浮沉隨浪 只記今朝
蒼天笑 紛紛世上潮
誰負誰勝出 天知曉
江山笑 煙雨遙
濤浪淘盡紅塵俗世幾多嬌
清風笑 竟惹寂寥
豪情還剩了一襟晚照
蒼生笑 不再寂寥
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啦……
-
5 # 坐看東南了
俗話說世上沒有新鮮事,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先天后苦,先苦後甜,人間美景,等等,人世間無非就是這些事,該表達的都被唐宋時期的人表達了,後世之人想要再創造新的經典,實在是很難很難,但也不是沒有。唐宋的詩詞,真是寫盡了人間百態,大好河山,舉幾個例子: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曉枕不容春夢到,夜燈唯許月華侵。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等等。
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這首詩寫的不錯,尤其是後一句,我認為這首詩是元朝最好的一首詩。
其實,明朝還是有些好的詩作品的。比如明宣宗朱瞻基的《夏》:
暑雨初過爽氣清,玉波盪漾畫橋平。穿簾小燕雙雙好,泛水閒鷗個個輕。
比如明朝李文祥寫的《畫鳩圖》:
鳩一聲兮鵲一聲,鳩呼風雨鵲呼晴。春來風雨尋常事,莫把天恩作己恩。
這最後一句相當經典。
明朝陳亮寫的《冶山懷古》:
東西屹立兩浮屠,百里臺江似帝紆。八郡河山閩故國,雙門樓閣宋行都。
自從風俗歸文化,幾見封疆入版圖。唯有越王城上月,年年流影照西湖。
這首詩也非常經典。
但是,元明清三朝的詩,好詩實在是太少了,鳳毛麟角。現代人就更難寫出好詩了,該講的都被古人講了。
-
6 # 瘋哥哥l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代表性的東西。青銅、鐵器、絲綢、瓷器等等。
文學作品也是一樣,不同時代會有不同的體裁流行。就如,魏晉文章、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流行性高,量大詩從“古詩十九首”開始,逐漸形成一種比較固定的形式,在此之前的《詩經》雖然已經有普遍性,但是和後來標準制式化的還不同。魏晉駢文的出現,讓人們對音律、平仄、對仗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經過好幾百年的發展(從古詩十九首出現的漢初,到唐朝,將近700年)才逐漸形成古體詩的模式,到中唐時,演化成更為標準的近體詩,也就是格律詩。
因為是太平盛世,又加上這種詩的題材剛形成,有意思,讀書人趨之若鶩,紛紛動筆寫詩,於是就有了海量的詩。
像李賀這樣的,從啟蒙開始,就一門心思寫詩,甚至可以說,就是因為寫詩把自己熬死了。
流行性高,寫的人多,而且產量也高。自然優秀的作品就多。
全唐詩共收錄了48900餘首詩,肯定還有不計其數沒有被收錄的,從這就能知道,創作量有多大了。
官方引導在唐朝,科舉制度比較流行。唐朝的科舉和後來的八股文不一樣,是允許寫詩的,甚至很多考題就是寫詩。
比如唐朝有位詩人叫祖詠,參加考試,考題是《終南望餘雪》,要求寫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長律。但他只寫了四句,就不寫了,成為名篇。這就是當年的零分高考作文。
有這樣的官方引導,自然就有更多的人來研究詩。
另外,唐朝要想當官,除了科考,還有一種自薦的方式,便是把自己寫的詩拿給王公大臣去看,看上的就能當官。
所以,可以說是凡是讀書人都寫詩。
詩多表豪情,和時代有關唐是開創性的朝代。400多年的亂世結束,整體人的性情是豪邁、粗獷的,而詩的形式規整、有力、還富有節奏,比較適合時代性,也能滿足人們的表達需求。
宋朝也寫詩,但是到唐後期,詞開始出現。為什麼呢?
因為唐詩主要寫豪情更多,隨著人們的追求更高,趣味多樣,詩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了。於是,節奏變化更多,表達形式更多樣的詞出現了。
再到元朝,漢文化受到壓抑,元曲就應運而生。
再到明清。詩、詞等表達一情一嘆的形式已經不能滿足作者的思想表達了。而表達的主要內容也不僅僅是單一得了。小說的形式就更能滿足需求。而讀者的需求也完全不一樣了。
現在也有人寫出好詩,只是也不覺為奇了詩講意境和手法,講對仗,講格律。現代人喜歡讀,但是因為語言的發展,平仄和格律也有了變化,寫格律詩並不為大多數的人接受。
但還是有很多古詩詞的愛好者是願意寫,而且也寫的非常好的。意境和意涵也都非常出色,但因為沒有太多人關注,也就沒人在意了。
另外,很多詩的流行是根據人來的。人有名,詩也就有名,因為是名人,他的詩有一定的背景,這樣就有了一定的意義。
-
7 # 捕風的沙彌
我想說的是: 明月依舊還是那輪明月, 但今人已經不是那撥詩人和詞人。
首先從選拔人才的科舉制的引領作用說起。古代文人獲取功名的途徑相對單一 ,絕大多數只能通過科舉這條道路實現個人人生價值 。自隋有科考制度以來,歷來重視明經理,通文史,曉詞賦的知識分子,科舉中詩賦取士也強化了詩賦發展的社會環境。
在唐初,科舉考試只試策論,後才漸試賦或詩。唐代立國一百年以後,以詩賦作為進士考試內容的格局得以確定。唐代的進士科尤重文詞,以甲賦、律詩作為考試的重要內容。而詩賦是最能顯示士子的文學才華的,其對士人的棄取起著頗為重要的作用,詩歌創作遂成為唐代經久不息的社會風尚。象北宋的大詩人蘇軾,成名後每有新詩流出,名流平民莫不傳誦, 連皇上皇后都爭相拜讀為快,此情此景,已成追憶和絕唱。
在知識大爆炸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社會分工越來越細 , 社會個體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千百條 ,傳統文化中的詩詞歌賦所佔的比重及其重要性不斷下降是不爭的事實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句詩或許是最好的註腳 。
二、從個體來看 ,今人詩詞創作的基本功和創作態度都無法再達到古人那種嘔心瀝血的高度 。
如前所述, 文人從小就要接受四書五經、 笠翁對韻、詩詞格律的薰陶,遣詞用句無不登峰造極。舉例來說 ,唐代詩人賈島的"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 。"後經反覆推敲、琢磨,決意改為"僧敲月下門", 至今傳為佳話 。同是賈島的 巜題詩後》:“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表現了詩人藝術勞動的艱辛、刻苦,也說明好詩佳句得來不易。唐代詩聖杜甫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其認真嚴謹的創作態度令人震撼 。試問今世這樣執著堅守的匠人在哪裡 ?
一首好詩好詞可以流芳百世 ,唐宋的詩詞人們無不以畢生的心血投入創作,造就了詩詞文化藝術的顛峰 。當今個體實現自身價值的途徑多元化,作詩賦詞這條路已經很窄很窄了 。
三、人與自然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現代人的心靈和意境已然不可同日而語 。
古時社會生產力相對低下,人力在自然界的雄奇險秀面前往往顯得渺小。攀山登臺,泛舟渡河,無不傾力以赴,甚乎性命攸關 ,人對自然界更加尊重親近,心境更加淳樸寧靜,觀察至深,感悟至透。李白的《蜀道難》便是最好的明證 。很難想象今天還會產生這樣的佳作。
而今隨著社會高速發展,科技生產力的提高也不再視自然界為畏途,今人打量自然的眼光和心境不再那麼澄澈空靈。加上物質上的極大豐富 ,享樂的渠道百花齊放 ,泛泛之眾很容易陷入淺表性的娛樂至死中 ,要寫出有深度有意境的佳詞妙句何談容易 。
但我們的先輩既給我們留下了唐詩宋詞這座瑰寶 ,何嘗巳不是一種幸福和美滿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
8 # 八風吹一一老獸
這個問題我想從兩個方面試著回答:
第一,時間維度。唐宋之時,人需要處理的資訊量極少,感景詠懷、觸景傷情的詩意既容易積厚,也有時間從容的化在紙端,綿綿細雨點點滴滴在心頭,涓涓流水筆筆劃劃湧筆間,這是古人與我們而言永遠無法比擬的優勢。今人生活節奏快事務多細節雜,每個人都是巨大無比的社會生活中的一個小小鏈條,幾乎每一片時間都和他人相連結,耽誤不起,輾轉不得,很難積起濃厚的詩意,即便心中偶有詩情,也馬上就被碾壓湮滅在接踵而至的焦慮中。“從前車馬慢,今人何處閒?”,詩是時間的產物,更是自由時間的產物,與今人,這兩者都是罕有之物。
第二,空間維度。這個層次要細分兩個角度。一個是人際關係,一個是居住環境。
先看人際關係,儘管幾千年來,家庭仍然是人類的主要生活單位。但現代社會,人際關係已經主要體現為契約關係,走出家庭,人和人、人和社會之間的表意已經轉化為契約合同,而古詩核心表達的產生,卻是以天、地、親、愛及生死離別等種種情感為基礎,與商業社會下的經濟權利與經濟紐帶毫不相干,現代人很難在現實的生活中探尋到用古詩詩意的合理表達。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商業廣告和商業報告中,強拉硬扯的古體詩讓人感覺錯誤未出十分別扭,甚至驢脣不對馬嘴。
再看居住環境。古人的環境極富自然之韻,“開門即見南山,入室幽蘭伴娟“,古人隨口吟出,其實是源於天真,發於無心,是他們對自己切身生活的表達。現代人無論如何去模仿貼近詩情畫意的居住環境,終究是“人工難比天工,雕飾愧見天然“,很有一些“為賦新詞強說愁,愁上更添一分醜“的味道。
-
9 # 愛讀書的傑哥
現代人寫不出唐宋時期的詩詞,我覺得主要原因是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前的數千年裡,中國的讀書人所讀之書基本上都是四書五經,屬於現今的文史哲方面的書,從小到大詩詞歌賦浸淫其中,到唐宋時期,社會空前繁榮,詩詞也發展到了頂峰。民國時期,經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文言文,古詩詞逐漸走向衰敗,即使如此,依然有毛主席、陳毅、葉劍英、柳亞子等一批優秀的詩人出現,有一批優秀的詩詞傳於後世。
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來,中國的教育逐漸從重文科過渡到重理工科,中國的大學培養出來了大量的工程師,為中國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儲備了大量人才,正因為這個原因,中國現在成為工業門類最為齊全的國家。現在的大部分人根本寫不出古詩詞,就是在“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教育氛圍中培養出來的。
-
10 # 山澗璞玉
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主流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拿一個時代的傑出成就去和另一個時代相比,這種做法本身就不恰當。不過既然問題來了,我們不妨也可以做一些分析探討。
現代人寫不出唐宋時期的詩詞,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是社會背景不同。在古代,文學推崇凝練,唐詩宋詞都是一字千金,整個文學界都講究凝句練字,吟詩作賦都要推敲每一個字。可現代的文學作品講究細膩、刻畫,每副作品都要不吝筆墨的去描寫,所以現代人寫現代詩見長,讓他去寫古代詩就有點不適應,這是社會的文學背景不同造成的。
其次,寫古體詩講究韻律,古代人從小就開始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對文字的韻律諳熟於心,寫詩填詞可以說是得心應手,但對於現代人來講,需要接受的知識太多了,啟蒙教育中基本沒有韻律教育,所以讓他去寫詩填詞,就有力不從心之感。
再有就是古體詩詞的社會地位不同。在古代,詩詞寫的好,就可以入朝做官,詩詞是受朝廷推崇的文學作品,所以就有極廣的發展空間。而現代社會,早已取消了“學而優則仕”的做法,古體詩不僅不受社會重視,反而因為它帶有古文學的特色,之乎者也的,常被人嘲諷。
還有一點重要原因是,在古代唐詩是一種考試方式,所以能受到學子們的重視,而現在的考試中,沒有吟詩作賦的要求,所以人們學習唐詩宋詞的興趣就不高。
倘若人能夠穿越,讓現代人回到古代學詩詞,我相信一定能寫出比古人更妙的作品。
總之,造成現代人寫不出比古代人更妙的詩詞,不外乎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兩個方面。個人對唐詩的重視程度不同,社會對唐詩的要求和推崇不同,於是就造成了現代人很難寫出超越古代人的唐詩宋詞。
-
11 # 墨語江湖
現代人寫不出唐宋時期的好詩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因為傳統文化的缺失與斷層。
由於受文化新思潮和西方文學的影響,現代人很多喜歡寫現代體裁的詩歌,涉獵古詩文的學者或者作家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對於古典詩詞寫作我們很難再繼唐宋時期的榮光,甚至有人哀嘆,現代人再也寫不出好詩詞了。細細想來,也確實如此,中國在近現代社會巨大的變革下,傳統文化已經嚴重缺失與斷層,現代的詩文,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都難望唐宋詩詞的項背。
唐宋時期的文人在教育的時候非常重視聲律的學習,在教育啟蒙的時候首先就有聲律啟蒙,從小就培養了吟詩作賦的基礎技能,而現代自白話文普及以來,語文教育全都偏向於通俗易懂的白話文,而忽略了古文的教育,而古詩詞的創作依託於較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聲律功底(平仄押韻等)。且古詩詞輝煌的唐宋時期,社會文化風潮十分推崇詩詞創作,因此才會產生許多優秀的作品。而現代社會的文化背景下,古詩詞已失去了其文化的地位,因此,在現代文化的教育下,古詩詞的創作只能是部分文人雅士的業餘愛好,自然很難再寫出古詩詞的那種意境了。
唐宋時期,因交通和通訊的不發達,人們生活節奏很慢,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情感表達和也似乎更加細膩和深刻,而對於文人墨客來說,古詩詞正是情感表達的最佳方式,而現在社會隨著交通和通訊的發達,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和感情交流似乎變得更加便捷,一切追求快節奏,且現代社會的價值導向越來越傾向於功利性,在這種導向下,人們很難再靜下心來去創作。所以當代的許多詩歌,要麼是“為賦新詞強說愁”,要麼是“無病之呻吟”,給人一種空洞、不切實際的感覺。詩歌屬於小眾化,小圈子裡的人互相吹捧,互相誇讚,形成了不良風氣。總之,現代人已很少有古人創作詩詞的那種心境,自然寫不出古詩詞的那種意境了。
-
12 # 碧海太史令王化
古代人的文字能力本來就強,這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特定能力,離開了那個特定條件,這項能力就慢慢退化了。
因為那時沒有電話,沒有視訊,一切靠寫信,那個時代的書寫工具、書寫材料,造價又比較高昂,人們不但要天天書寫文字,還得是竭盡全力地少用字、傳神地用字,時代條件逼迫著當時的人們,把文字的運用能力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同時代的少數民族呢?由於他們聚居區特殊的地形地貌,和中原地區的不同,他們之間傳情達意,卻不全靠文字為主的書信,還有舞蹈(其實就是打手勢類的肢體語言)、歌曲配合,所以直到今天,漢人的舞蹈感、旋律感包括嗓音,似仍不如少數民族人的天賦好。
然而,歌詞仍然是漢族人的強項。
其次再看自然環境,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古詩詞裡充滿意境的自然環境日漸稀少,代之而起的是水泥森林,城市鐵路,那些充滿優美畫面的景觀,僅存於部分旅遊區,可人山人海的擁擠,大概不會給你多少詩興。
時代一路演進,書寫工具和書寫材料日益便宜和普及,文科取士的科舉制度早已不見,等到了今天,文字的運用能力,人們已經退化太多,連紙筆都已很少親用,代之為鍵盤,字斟句酌已非必要,實在不行視訊音訊取而代之即可。
除了少數仍保留著刻苦文字訓練的人士之外,無論是運用能力,還是客觀環境,都已無法重現唐宋同樣的條件了。
-
13 # 清淨虛無愛國愛人民
陸游 《釵頭鳳 紅酥手》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釵頭鳳·秋雨寒》
增最熟悉的陌生人
秋雨寒,淚盈眶。悽風凌雨溼透窗。意可絕,情難斷。往昔纏綿,磬香猶在,嘆,嘆,嘆。
人以衰,性難改。一生漂泊家何在。過既往,來生緣,塵裡孤獨,夢迴苔蓮,念,念,念。
回覆列表
因為現代人懂得的知識太多了,不知道的知識學起來也太簡單了。只要拿起手機,聯通網路,便能縱覽天下,知曉人間永珍,八方奇聞,甚至哪個字不會寫、哪句成語想不起來了,都可以在手機裡找到,那裡還用得著俯而讀,仰而思呢?
現代人,行裝裡帶著膝上型電腦,褲包裡有手機,一有空就從手機看到電視,又從電視看到手機,缺少幽靜孤寂、閉關自守、醉心於淡漠的心態。
日常生活,現代人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物質慾望,整天奔波忙碌在高樓林立之間,早已遠離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牧歌風光。即使雲遊四海,所到之處,看到的是霧霾籠罩下的田野村莊,除了嘆息哀怨之外,還會有寫詩的靈感嗎?
人的思維能力決定著語言的表達能力。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李白)這是人類對太空還一無所知時的追問。
"飄飄何所似 ,天地一沙鷗。"(杜甫)今天生活在海邊的詩人,看到海面上桅帆林立、千船競發、百舸爭流,會寫出什麼樣的詩句呢?
那個年代,就是唐後主李煜,做皇帝不行,寫的詩名揚四海、流傳千古。面對綿綿的群山、峰高坡陡的路途,只有用"山遠天高水寒,相思楓葉丹。"這樣的詩句來寄託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讀了三百多年唐詩的宋代詩人,深知要想寫出比前輩更經典的詩句,絕不僅僅是有沒有才華的問題,而是再用這樣的格律,還能寫出什麼來呢?追問過後,文才毫不遜於唐人的宋人,只有另劈溪徑,為後人寫出了璀璨奪目的宋詞。
唐詩宋詞是農耕文明時期的智慧結晶。那個年代,沒有城鄉之別,沒有工農之分,廣闊無垠的原野上,看到的是"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詩人坐在牛車馬車上,慢悠悠地行走在茫茫無際的森林裡,一座座橋來、一條條水,古寺裡的鐘聲,雨巷裡的老屋,村頭的風車,農家的磨房,來到村口,"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除了不會寫詩的人,今天的詩人,即使是深入基層體驗生活,把創作之家搬到鄉間林區,但只要走岀家門,什麼都在提速,高速列車、波音飛機、連過馬路都要提速,速度快了,不免會擔心路途的安全,人在路上,心裡牽掛著父母的健康,憂心著兒女的升學,算計著房貸利率⋯⋯"鄉愁"不再是"風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漫漫長夜,苦苦思念!
有個出國留學的學生,問他的導師,在國外,用什麼最能證明自己是中中國人,導師告訴他:帶上二本唐詩宋詞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