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和日麗校園風光
-
2 # 趙汝夷
魯迅當時是如何提倡白話文?
首先,明確一點:魯迅並不是自始至終支援白話文,他在日本時期固執地以文言對接異域小說的現代性,但在“五四”時期又成為白話的堅定捍衛者。
魯迅的白話文立場,最終是在“五四”確立的,因而也可以說,沒有《新青年》,也就沒有後來的魯迅。魯迅被世人所認識,始於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沒有白話,就沒有《狂人日記》。加入《新青年》後,魯迅開始堅定地站到白話立場,而且自此終其一生捍衛白話。不可否認,“五四”給魯迅帶來了白話意識,並由此成為現代中國白話文學的大師。
而魯迅對白話文態度的轉變,一方面是由於當時白話是時代共識,一方面是白話淺顯易懂易於民眾理解。
魯迅捍衛白話的立場可謂堅定,多次站在反對文言復辟的最前線,在20年代後期寫的《朝花夕拾》中,在談到兒童讀物時,魯迅寫道:
“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這最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將絕不改悔,總要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
只要對於白話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
有意思的是,魯迅對白話文盛行,有自己的看法。1927年,魯迅在香港青年會發表演講《無聲的中國》:
“中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沒有更激烈的主張。他們總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那時白話文之得以通行,就因為有廢掉中國字而用羅馬字母的議論的緣故。”
魯迅提倡白話文的作用1918年5月被稱為第一篇現代小說的魯迅的《狂人日記》在《新青年》上發表。此後,大量白話小說、白話散文、白話文學評論和白話譯作藉助《新青年》得以刊行。僅1918年5月至1921年8月,魯迅就在《新青年》上發表了《阿Q正傳》、《孔乙己》、《藥》等五十篇作品,掀起白話文小說創作的潮流,白話文的創作實踐證明了白話文理論的可行性,推動白話文成為官方語言的地位。
同時,魯迅的現代小說獨樹一幟,對推動中國的文藝思潮和白話文的普及做出重大貢獻,在新文化運動的浪潮下佔據了文學領域中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魯迅創作出的小說作品,從現實意義上講對社會產生了極大影響,汪暉認為:“魯迅始終關心的是統治關係及其再生產機制,因此,他急於指出的毋寧是:在不平等的社會關係中,人性概念遮蓋了什麼?”直擊人性背後的社會土壤。
再者,在夏濟安看來,魯迅最大的功績是“他把白話文帶出了平民化主義之理想的窄徑”。魯迅對白話文的簡易化訴求的是讓民眾掌握語言和文字,基於只要每個中國人都能發出“心聲”和溝通“痛苦”,中國就有希望的想象,這一想象與民族國家意識緊密相連。
參考:
於小植《“五四”白話文運動的語言源流》
汪衛東《魯迅與20世紀中國研究叢書 》
李春陽《白話文運動中的魯迅》
徐捷《魯迅:一個既有所長也有所短的人》
-
3 # 汪堯
這裡所說的提倡白話文,不過是當時轟轟烈烈進行的新文化運動其中的一個篇章而已。新文化運動是由一群受過西式教育的民主進步人士,所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主要領導人有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是四個提倡、四個反對,真正體現出了新文化運動的‘新’之所在。
一、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二、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三、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四、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而這裡所說的提倡白話文,只是所提倡的新文學內容中的一部分,在此只針對提倡白話文這部分內容進行闡述、剖析。
之所以,當時提倡白話文運動,是因為這些人發現當時普通的中國民眾,文化素養普遍偏低,而當時中國官方社會主流用語還是文言文,文言文則是需要長期訓練,大量的知識儲備,才能掌握。如此一來,官方主流用語文言文,便和那些說白話的普通大眾之間就存在著一條不可逾越語言障礙,文言文為知識精英和普通大眾劃清了界限。正是由於文言文這個障礙的存在,導致知識精英和普通大眾之間根本沒有交流的可能,但白話文運動掃除了這個障礙,使得知識精英和普通大眾處在同一屋簷下,提倡知識精英通過寫人民大眾看得懂的文章,這樣普通大眾也就能在較短時間內掌握先進文化和民主思想,如此便有利於民主科學思想的傳播,從而達到令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追趕上時代發展的洪流。
《新青年》從1918年1月出版第四卷第一號起改用白話文,採用新式標點符號,刊登一些新詩,這對革命思想的傳播和文學創作的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這場新文化運動中,魯迅作為是文學界的旗手,於1918年5月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上,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舊社會倡導的禮教道德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對封建制度進行猛烈的抨擊,指出隱藏在封建仁義道德後面的全是‘吃人’二字,並道出中國二千多年封建統治的歷史,就是一個吃人的歷史,宣告‘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魯迅先生的這篇小說,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成了新文學的典範。在《新青年》的影響下,一些進步刊物改用白話文,這又影響到全國用文言文的報紙,開始出現用白話文的副刊,隨後短評、通訊、社論也都採用白話文和新式標點。所有這些文學改革,使全國報紙面貌為之一新,大大促進了民主思想的傳播。
五四運動前後,魯迅參加《新青年》雜誌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運動最前列,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等人所領導的這場變革,暴風驟雨般的掃除了中國文化界長久以來的許多弊病,把外來的先進文化引到了中國人面前,使中國的文學無論從形式,亦或內容,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樣的功績不容抹煞。
-
4 # 心隨史動
一句話概括就是"白話文"通俗易懂,為的就是能讓新文化新思想在社會中快速傳播。
兩千多年的封建統專治制約著底層勞動人民的思想發展,特別是明清統治時期,更是將其發揮到了極致,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使用"文字獄,"八股文"來禁固人民的思想。使得當時整個社會思想變得死沉,詼諧!不活躍。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但從根本上並未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現象。特別是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後,倒行逆施,推行復闢帝制,加之後來的軍閥混戰,使得當時的中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能接受良好教育的家庭少之甚少,基本只能出現在上層家庭。
魯迅 胡適 陳獨秀等 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之所以推崇用"白話文"替代"文言文",是為了讓那些受教育少或根本沒有接受過教育人能夠更好,更快的明白新文化內容的真正內涵,讓新文化能夠快速的在社會中傳播。
-
5 # 別人叫我豇豆
回答很專業,不感興趣就不要看。魯迅提倡白話文的原因及作用?
第一、白話文是文學發展的一個新方向。以往的文學大多都用文言文寫成的,這樣作品太多了,甚至已經很難再發展。特別要說一點,文言文很難再發展,並不能說明文言文一無是處,相反,文言文是有深藏底蘊的。魯迅為了繁榮中國文學,提倡白話文,是看到了白話文蓬勃的生命力。
第二、白話文是“平民文學”。白話文以通俗易懂,貼近生活著稱。說到這裡,我要解答一個疑惑,古人都是說文言文嗎?其實不是,古人生活中說的還是大白話。文言文是古人出於藝術性寫成的書面語言,這也是我們今天也還能理解文言文的原因。語言是因時而變、因地而變的,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古人用他當時當地的語言寫文章,那麼,那篇文章到了今天,我們是難理解的,由於歷史原因,那篇文章破譯也很困難。古文不是文言文,古文是先秦時期的語言文字,唐宋發展為“古白話”,像《紅樓夢》之類的明清小說,從根本上說都是白話文。魯迅只不過是將古白話進一步發展為新白話。
第三、從思想上出發,魯迅提倡白話文是為了讓當時老百姓看懂。由於當時經濟不發達,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這就造成官方語言與平民百姓存在代溝,在一定程度上,魯迅是為老百姓爭取知情權。站在老百姓的立場,為老百姓說話,推動了當時的政治革命、文學革命。
說到底,魯迅反對文言文,其實質是反對文化專制。並不能說文言文一無是處,就連白話文都可以用來宣傳專制思想。文言文有“八股文”,白話文有“黨八股”,為此,毛澤東同志還批評過這種現象。
-
6 # 愚石幻海
簡單來講,魯迅提倡白話文有以下意義。
一、化深奧為易懂,加快全民文化普及教育程序,推動了舊中國民主科學的發展。
二、打破少數文化精英對文化的壟斷,讓文化走下神壇,迴歸大眾。有利提高全民文化素質。
三、白話文的普及推廣有利於,舊中國對各行業技術人力的教育儲備。
四、白話文引用眾多外來詞彙,有利於與世界的溝通了解。
白話文是文化發展的又一次革命,<文化革命經歷了,從巫師走向貴族的革命,從貴族走向士子,現在要從士子走向草根,是華夏文明的偉大延續,及自我更新進化。守而不古,窮則思變是中華文明千年不滅的根基。
-
7 # 往事千年魏
1.是對於舊文化舊秩序挑戰,推動人們對於新思想的接納
2.是為了進一步的推廣教育,讓更多的人能夠擁有讀寫文章的能力。
-
8 # 使用者5099814685487
魯迅先生是用文筆破舊世,展未來,警醒當時的人們敢於展望未來,不要悲觀,敢於鬥爭!勝利一定會到來,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太平盛世!
-
9 # 東方天際燃燒的彩雲霞
民國初期,受西方科學文化的影響,魯迅等一大批愛國進步人士,為了喚醒民眾,掙脫封建專制主義的桎梏,掀起了以倡導白化文,廢處八股文,弘揚科學文化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打破了封建社會專制文化的枷鎖,動搖了滿清王朝的根基,為以後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作了先期的鋪墊。
-
10 # 祓溟
語言文字的發展都是從複雜到簡單,越是通俗的越貼近大眾便於流傳。自唐宋以來以口語白話文作為書面文字就已經開始興起,但是主流的書面語依然是文言文,四大名著現在看來是古文,但在當時確實是白話文小說。
所以,歷代不少學者為了讓更多的人看懂書面文字,都主張書面語同口語相一致。尤其是20世紀初期,受過西方教育的人士開始提倡民主和科學,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也就是新文化運動。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讓白話文不僅僅是日常用語,也成為通用的書面語,方便百姓大眾學習和理解,更好的提高大眾的文化水平。當然,提倡白話文也是為了反對文言文,反對封建體制下的儒家舊思想。
回覆列表
提倡白話文,意義深遠。
1.有效破除階層文化壁壘。由於中國歷史幾千年的文化封鎖,造成階層文化的阻隔。通用是白話文,統治階層理解被統治階層的語言表述,而被統治階層根本不能準確理解統治階層的書面語表述,這形成階層不平等的根本原因,所以必須破除。
2.為了促進民族進步。魯迅等先進文化知識分子,深深體悟民族屈辱,希望喚起民族覺醒,而作為拜託屈辱的戰力主體民眾必須覺醒,故而白話文必須成為文化交流的主體語言。
3.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迅速崛起,國際交流需要更簡潔明瞭的語言。白話文更有利於中華民族走向世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