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首先,我想表明一個觀點,即我不贊同對《水滸傳》這部作品作過度的解讀。解讀是必要的,但解讀要依據原著。不能把原著沒有的東西硬塞給原著。在原著中,晁蓋打曾頭市不帶吳用,是因為他覺得沒有必要,小小曾頭市,出兵便可蕩平。正是這樣的心理,才使他吃了敗仗,並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有人說宋江總帶兵出征,是為了抓軍權,以奪晁蓋權。須知打仗是危險的事,隨時都可能丟掉性命。晁蓋之死,就是最好的證明。難道宋江為奪衩‘而不顧自已的性命嗎。還有的說,宋江和吳用共同做壞事,要架空晁蓋,我看原著並沒有這個意思。有人說宋江是梁山的內奸。如果這個論點成立的話,那麼,梁山眾多英雄好漢豈不都成了白痴。最後吳用,花榮,李逵甘願追隨宋江而死,又怎麼解釋。宋江搞招安,確實是錯誤的,但也是歷史的必然,並非宋江本質壞。

回覆列表
  • 1 # 平陽狐狸說水滸

    先亮觀點,王倫死於「利」,晁蓋死於「義」,宋江死於「忠」。

    根據史書及宋末元初龔開所著「宋江三十六人贊」記載,宋江晁蓋吳用確有其人,宋江正是這隻農民工起義的領導者。「水滸傳」以此為背景創作,宋江作為全書第一主人公無可厚非。

    那麼晁蓋能不能和盧俊義一樣擔任二號人物?答案是否定的。

    「宋晁配」與「宋盧配」的根本區別在於,是重疊和互補!晁蓋家境優越,強大的江湖威望,恨高的江湖地位,有江湖班底。不然「智取生辰綱」大家就不會讓晁蓋做「話事人」。這和宋江的人設非常相似。盧俊義是有實力,沒勢力,和晁蓋不可同日而語。

    梁山的發展除了好漢的增加帶來的硬實力的增強,另外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梁山「精神家園」的不斷豐富完善。

    具體說,就是從「利」到「義」到「忠」,最終達到梁山大旗所書「替天行道,忠義雙全」的最高境界,這也是傳統儒家或者說傳統中國文化所追求和提倡的完美人格和理想氣質。

    「七星聚義」是晁蓋的開山之作和精神象徵,晁蓋是「義」的最佳化身。王倫作為梁山創始人,打家劫舍,小富即安,動輒就要「投名狀」,沒有理想。正是晁蓋把梁山從王倫的「利時代」升級到「義時代」,梁山「聚義廳」第一次名副其實。

    書中也大力渲染這一點,回目名就充分體現晁蓋的義字。如第十四回「赤發鬼醉臥靈官殿,晁天王聚義東溪村」,第十五回「吳學究說三阮撞籌,公孫勝應七星聚義」,第二十回「梁山泊義士尊晁蓋,鄆城縣月夜走劉唐」等。

    劉唐送信贈金,江州劫法場,還道村救宋江都是晁蓋知恩圖報重義輕利的具體表現。

    王倫的「利」是不行的,晁蓋的「義」是不夠的,宋江的「忠」是梁山精神世界的最後一塊拼圖。

    任何權力的交接和轉移都不可能是風平浪靜的。新的領導核心和價值觀的確立,舊的只有兩條路,要麼徹底退出,要麼死亡。

    作者選擇了後者!無足輕重的王倫以一種很不光彩的方式被抹掉了。而晁蓋,作者給了他遺憾,也給了他生前最後的光榮和死後最大的榮譽。

    王倫死於火併,晁蓋死於戰場,宋江死於朝廷。重利,聚義,盡忠,最終都通向了死亡。

    或許,在作者看來,在那個雞飛狗跳的年代,世界早就無路可走。帶上吳用,奪了曾頭市又能如何?

  • 2 # 葉之雄鷹

    吳用是梁山軍師,在宋江征討各州府,軍師吳用都是必選,出謀劃策,才幹很強,而且曾經來攻梁山的朝廷軍馬,都被他用計殺得片甲不留。那麼晁蓋攻打曾頭市為什麼不帶上吳用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種可能。

    一、隨著宋江的加入,吳用明顯是傾向宋江,或者說站在宋江那邊,晁蓋對於才華是認可,更是擔心其不忠。

    二、宋江提議接受朝庭招安,吳用屬於古代讀書之人,也有封蔭之心,有為朝庭為官之心,所以吳用也喜歡招安,但晁蓋不喜歡招安,所以對吳用存在介心。

    三、在宋江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吳用又站在宋江那邊,這時候,晁蓋需要一次大戰,勝利的大戰,獨立指揮的大戰,來提高士氣,提高自己的威信,穩定軍心,所以不想帶上吳用。

    所以綜合當時吳用的站隊和晁蓋需要一場獨立的勝利戰爭來看,在打曾頭市時,是不會帶上吳用的。

  • 3 # 王子建123

    宋江上樑後,為了壯大自己勢,幾次親自出徵,帶上吳用,吳用也出謀劃策,取得勝利。宋江借得天書之機,與吳用一起看,吳用看到宋江勢日益壯大,又對自己信任,於是便靠攏了宋江。晁蓋當然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於是自己親自去帶兵攻打曾頭市,沒有帶上吳用,想讓宋江看看自己本事,同時也給吳用提醒,晁蓋可謂用心良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樣是一樣的華為nm卡,為什麼在網上旗艦店比別網的店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