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對於個人發展的影響,近年來被不斷提起,比如“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無形中將父母的重要性強化到一個相當高的地位。
毋庸置疑,童年、父母、成長環境,都是生命歷程的一部分,一個人現在是什麼模樣,和過去必有關聯。根據家庭系統理論中“多代傳遞”的概念,父母一代的相處模式、與孩子的互動模式,以及焦慮情感,可能會一代代延續下去。與原生家庭融合程度太高的孩子,往往無法順利分化出去,即便能夠與父母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甚至暗暗發誓要與父母劃清界限,不成為父母那樣的人,卻往往無法如願,從而造成長期的焦慮。
比如有位姑娘,在充滿了惡意謾罵的家庭中長大,從小厭惡父親,同情母親,當她發現自己選擇的男友竟然在某些特質上與父親相同,並且自己與男友的相處方式也和父母有某種程度的類似,不禁憂慮自己已陷入原生家庭的“傳承魔咒”,十分擔心未來的婚姻質量。
那些已經長大,極力想要擺脫原生家庭而不得的孩子,一方面怨恨、懼怕父母,一方面又被牢牢吸引著,甚至不知不覺重現著那些厭惡的部分。以《歡樂頌》中的樊勝美為例,儘管離家千里,獨自在上海打拼,已做到財務獨立,也清楚自己應該拒絕父母、兄嫂的無理要求,也一次又一次向父母兄嫂表達內心的憤怒,卻還是一次次讓步,始終陷在為家庭償還債務的旋渦裡,無法真正切斷原生家庭“黑洞”般的吸引。謝謝!
原生家庭對於個人發展的影響,近年來被不斷提起,比如“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無形中將父母的重要性強化到一個相當高的地位。
毋庸置疑,童年、父母、成長環境,都是生命歷程的一部分,一個人現在是什麼模樣,和過去必有關聯。根據家庭系統理論中“多代傳遞”的概念,父母一代的相處模式、與孩子的互動模式,以及焦慮情感,可能會一代代延續下去。與原生家庭融合程度太高的孩子,往往無法順利分化出去,即便能夠與父母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甚至暗暗發誓要與父母劃清界限,不成為父母那樣的人,卻往往無法如願,從而造成長期的焦慮。
比如有位姑娘,在充滿了惡意謾罵的家庭中長大,從小厭惡父親,同情母親,當她發現自己選擇的男友竟然在某些特質上與父親相同,並且自己與男友的相處方式也和父母有某種程度的類似,不禁憂慮自己已陷入原生家庭的“傳承魔咒”,十分擔心未來的婚姻質量。
那些已經長大,極力想要擺脫原生家庭而不得的孩子,一方面怨恨、懼怕父母,一方面又被牢牢吸引著,甚至不知不覺重現著那些厭惡的部分。以《歡樂頌》中的樊勝美為例,儘管離家千里,獨自在上海打拼,已做到財務獨立,也清楚自己應該拒絕父母、兄嫂的無理要求,也一次又一次向父母兄嫂表達內心的憤怒,卻還是一次次讓步,始終陷在為家庭償還債務的旋渦裡,無法真正切斷原生家庭“黑洞”般的吸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