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們需要真情
-
2 # 糖尿病便祕腸炎管理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四日,正在忙著將國民黨部隊從西南向東部運輸的美國空軍破天荒了派出了一架道格拉斯運輸機從西安飛去了延安。
這架小型運輸機原本的目的是將一個五人的美軍觀察組送至延安,以監督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在重慶和談期間不能有任何進攻性的部屬。
但當運輸機順利抵達延安機場完成任務後,當時的中央外事聯絡科長黃華熱情的拉住了美軍飛行員,要請他吃飯。
趁著飯桌上吃的高興,黃華試探性的提出美軍飛機返程時能不能幫忙“送幾個人去太行山”。
酒足飯飽的美軍飛行員想都沒想就答應了,既沒問到底要送幾個人,也沒問送的究竟是什麼人。
結果等到出發那天,這位美軍飛行員看著自己飛機機翼下準備登機的一大群人嚇壞了,連連說自己這個只是小型飛機,拉不了這麼多人,更何況你們要飛的目的地是太行山,飛機載重過重的話在山區飛行會有危險。
結果又是黃華上去一頓嘴炮說服了這名美軍飛行員。為了保險起見,黃華自己也決定一同上飛機。
看到一切談妥,飛機下等待的那些人魚貫上了飛機,他們是:劉伯承、鄧小平、陳毅、林彪、薄一波、陳賡、張際春、陳錫聯、陳再道、楊得志、肖勁光、宋時輪、王近山、鄧華、李天佑、鄧克明、傅秋濤、江華、聶鶴亭,加上黃華,一共二十二人。
這份名單包括了未來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第四野戰軍的主要領導人,其中職務最低的解放戰爭中也是縱隊司令級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中更是出了三位元帥及三位國家級領導人。
這架小型運輸機在飛行到太行山之後果然出現了一些險情,但在那位美國飛行員的努力下,飛機最終還是安全降落在了太行山深處的一個簡易機場上。
這二十一位中國共產黨高階將領們立即分散開來,奔赴全國各個戰場。
十五天後,由劉伯承和鄧小平指揮的上黨戰役正式打響,這是國共內戰的第一仗。
一個月後,林彪進入東北,隨即國共雙方開始圍繞著進入東北的必經之路山海關大打出手……
很難想象如果那架飛機真的在飛往太行山的途中出了事故的話,解放戰爭乃至整個中國的命運會發生什麼樣的改寫。
那位美軍飛行員,在史料中沒有留下姓名。
-
3 # 農民工歪說歷史
中國古代的史家對女性歷來都是惜墨如金,可女性卻一直是中國古代政治舞臺上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說起《二十四史》,外戚亂政之事總不絕於耳。外戚源自何處?女人!有了皇后、皇太后的存在,才有了外戚的出現、才有了所謂“外戚亂政”。可翻遍《二十四史》,又有幾位女性留下了全名全姓呢?很少!即便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除了她自造的名字“曌”和前夫兼老公公唐太宗李世民所賜的名字“媚”以外,她的原名究竟叫什麼,一千多年來一直都是謎一般的存在……
可作為秦始皇的高祖母,宣太后的陵寢怎麼會和秦始皇的陵寢出現陪葬坑的“重疊”部分呢?這顯然是說不過去的,不是嗎?古代帝王家的陵寢雖然靠近,卻不是緊挨著的,各自都有自己陵寢的內城、外城和地面建築。即便宣太后的陵寢靠近秦始皇陵,似乎她的陪葬坑也不應該伸入秦始皇陵的陵區範圍之內才對……
即便這樣的事情真的陰錯陽差發生了,我們憑什麼就此認定“羋月”二字就是宣太后的名諱?要知道,秦國乃至秦王朝是一個“物勒工名”的時代,任何官方製品都必須留下工匠的姓名以便將來出了問題進行追責。“羋月”二字難道就不可能是工匠的姓名嗎?秦王朝一統天下之後,徵召原楚國疆域內的工匠來燒製陶俑,恰巧這位工匠就出身楚國宗室也未可知,不是嗎?在那個姓和氏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的時代,男子使用羋姓似乎也談不上“不正常”。畢竟秦王朝推行郡縣制之後,男子稱氏的土壤都已經消失了,加之楚國已經滅亡,那位來自楚國故地的工匠,名字中以羋為姓也是可以說得通的。
因此,所謂宣太后叫羋月,不過就是電視劇《羋月傳》編劇的一廂情願罷了。兩千多年以來,宣太后到底叫什麼,沒有人知道!在史籍中,這位做了秦昭襄王四十年主、甚至影響了中國歷史走向的女人,只留下了宣太后和羋八子兩個稱呼……宣太后是諡、八子則是在秦惠文王后宮之中的位分。我們唯一可以確認的只有一點,那就是宣太后姓羋,僅此而已。
宣太后的“太后”身份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例。但她這個太后並不完全是為了顯示尊貴,反而多少有些“不得已”。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八子”這個身份,她不是秦惠文王的王后,而是妾!在宣太后之前,根本沒有太后之說,只有系國君諡號的某後稱謂。如惠文後,她是秦惠文王的王后,在秦惠文王去世之後,為了與新王后以示區別,通常會加上丈夫的諡,於是便有了惠文後這個稱謂。當然,這主要還是體現在文字記錄方面,日常生活中如何稱呼,無解!除非可以穿越……那麼,問題就來了,羋八子只是妾,而且惠文後已經存在了。在秦昭襄王成為秦王之後,該如何稱呼他的這位生母?繼續稱“八子”或者稱“惠文後”顯然都不太合適。於是,“太后”二字應運而生了並一直沿用到了清末。至於“宣”字,那是死後的諡,宣太后活著時誰敢稱她“宣太后”,恐怕小命難保……
-
4 # 斑駁的歲月
歷史上最出名的當屬《金瓶梅》的作者,署名蘭陵笑笑生。用的是筆名,真名不詳。《金瓶梅》,中國長篇白話世情小說,一般認為是中國第一部文人獨立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全書共100章回。因其書中有大量男女性愛的描寫,千百年來一直被列為 “淫書”、“禁書”,但瑕不掩瑜,《金瓶梅》主要通過普通人物的人生際遇來表現社會的變遷,具有強烈的現實性。書中對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刻畫細緻入微、栩栩如生,對民俗、社會制度、工商業的發展以及官場的腐敗等現象描寫的廣度和角度均超過鴻篇鉅著《紅樓夢》。華中師大文學院教授譚邦和說: “凡人謂《金瓶梅》是淫書者,想必伊止知看其淫處也”,完全可以說,沒有《金瓶梅》,就沒有《紅樓夢》。
-
5 # 小瑩講歷史
翻了些史書,又參考了其它資料,我們可以猜測:在隋唐以前,女性的名字是受到尊重的,尤其是魏晉南北朝。以史書中的后妃列傳為據,兩漢時期留下名字的后妃已不在少數。西漢的呂雉、張嫣、王娡、王姁、陳阿嬌、衛子夫、王翁須、許平君、霍成君、王政君、趙飛燕、趙合德等,以及東漢的郭聖通、陰麗華、郾明、鄧綏、閻姬、樑妠、樑女瑩、鄧猛女、竇妙、伏壽、曹節等,約24個。
有些后妃甚至可以有字,如漢高祖劉邦之妻呂雉,字娥姁;漢惠帝劉盈之妻張嫣,字季蘭,小名淑君……足以見得,當時的女性頗受尊重。
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的皇后甄氏,一說名宓(顯然是受了《洛神賦》的影響),一說名洛。然而,均無確切史料可證。但甄后的四個姐姐,在《三國志》的裴注裡卻有明文記載:甄姜、甄脫、甄道、甄榮。
見於《三國志》的女性名字寥寥可數,但三國持續的時間並不長,且處於戰亂,名字佚失是可以理解的,故略去不談。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形形色色的女性名皆見於史冊,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
西晉,晉武帝司馬炎的第一位皇后,名叫楊豔,字瓊芝;第二位皇后名楊芷,字季蘭,小字男胤;他的妃子,則有左芬、胡芳、諸葛婉……西晉不過短短五十餘年的光景,《晉書》上就記載了張春華、夏侯徽、羊徽瑜、王媛姬、賈南風、謝玫、羊獻蓉、王惠風等后妃之名,不可謂不詳盡。
東晉,有虞孟母、夏侯光姬、鄭阿春、庾文君、杜陵陽、禇蒜子、何法倪、王穆之、庾道憐、鄭阿春、王簡姬、李陵容、王法慧、陳歸女、王神愛、褚靈媛等,約16人。
十六國時期的局勢亂得一塌糊塗,但史冊上亦留下不少女性的名字:張徽光、張麗光、劉娥(字麗華)、劉英(字麗芳)、靳月光、靳月華、劉芳、杜珠、苻娀娥、苻訓英、李敬受、段元妃、段季妃等等。
南朝的劉宋,有趙安宗、蕭文壽、臧愛親、胡道安、張闕、司馬茂英、袁齊媯、沈容姬、殷玉英、路惠男、王憲嫄、何令婉、謝英媚(實為新蔡公主)、王貞風、陳妙登、陳法容、江簡珪、謝梵境等;齊有陳道止、劉智容、裴惠昭、韓蘭英、王寶明、何婧英、王韶明、劉惠瑞、禇令豦、王蕣華等;樑有張尚柔、郗徽(永興公主玉姚,永世公主玉婉,永康公主玉嬛)、丁令光、阮令贏、王靈賓、徐昭佩(益昌公主含貞)等;陳有章要兒、沈妙容、柳敬言、沈婺華、張麗華等。 再看由少數民族政權所組成的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據《魏書》和《北史》所記載,有馮清、馮潤、爾朱英娥、鄭大車、婁昭君、李祖娥、元胡摩、穆黃花、馮小憐、李娥姿、楊麗華、司馬令姬、朱滿月、陳月儀、元樂尚、尉遲繁熾等名。
以上,僅僅是出現在後妃列傳中的名字,只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般摘抄下來。雖然難免有疏漏,但已相當可觀。
然而,這期間歷經了多次戰亂割據,史書並不一定詳盡。《後漢書》中就多次出現名字的留白。例如,“明德皇后馬氏,諱某”,這個“某”字,便代表名焉不詳。按今人的觀念,“明德皇后馬氏”即可,何必再加個“諱某”?而這恰恰能夠成為當時女性名字受到重視的佐證。
在目前出土的山西和洛陽兩地近200塊漢魏晉南北朝墓誌中,我們可以查到了正史中所缺失的一大串后妃的名字:高照容、李媛華、高英……
此外,在墓誌上還發現了其她女性名:郭槐、石婉(字敬姿)、馮令華、王普賢、元瑛……儘管她們身份各異,有公主、妃嬪、王妃、女官、命婦、乳母,甚至還有尼姑,但墓誌上都清楚地寫了她們的名、字、法號、封號等等。
除了史書,從當時的奇聞逸事或書信札記裡,同樣不難看到一大串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卓文君、蔡文姬、鍾琰、李絡秀、荀灌、謝道韞、衛鑠、鮑令暉……
這些雖然只是冰山一角,但足以說明,當時的社會是重視女性名字的。無論她們是否出名,是否活躍於政壇、文壇,在史冊、書信,或是墓誌銘中,都清楚地記載了她們的名,甚至字。
到了隋唐時期,就比較少見女性的正式名字了,但一般都有小名。武則天(其實應該叫武后)叫“媚娘”,楊堅的獨孤皇后叫“迦羅”,楊廣的蕭皇后叫“美娘”,李世民的長孫皇后有說法稱叫“無垢”,小名叫“觀音婢”。
再往後看(少數民族政權暫且不談),就可以發現,女性名字出現得越來越少。除了某些才女名妓(如薛濤、柳如是、陳圓圓等)各領一時風騷外,史書上幾乎都是單調的“某氏”,書信上則是“寄某氏女”。
《新唐書》只留下5個女性的名字:徐惠、武媚娘
上官婉兒、楊玉環、王珠。這5個人的留名,都出於個人的特殊經歷(歷史上都有相關故事可尋)。
五代十國時期有6個:張惠、劉玉娘、宋福金、種時光、周娥皇、張太華。
歷時167年的北宋沒有記錄。149年的南宋只有2個:李鳳娘、謝道清。
歷時200多年的明朝有3個:馬秀英、胡善祥、郭愛。
又翻檢了唐、宋、明時期的墓誌銘(在二程和司馬光等人的文集中可以查到他們寫的墓誌銘),90%只寫了孃家姓和夫家姓。
綜上,我們可以做一個猜想:古代女性名字是在南北朝以後才逐漸不受重。
其實,女性缺乏名字是男尊女卑思想的一種反映,在隋唐以前,男尊女卑思想還沒有發揮到極致,其一是因為在很多時期(如漢初、魏晉南北朝隋唐),各種思潮在社會盛行,儒學思想並不佔絕對統治地位;其二是因為處於民族融合期(尤其是北朝),很多古代少數民族的遺風猶存。
到了中唐之後,儒學思想重佔絕對主導地位,男尊女卑的思想進一步深化,就很少有女性的名字留下了,同時還逐漸發展出了纏足等對女性更不尊重的社會習俗。
-
6 # 淅淅的小雨857
第一個人物,一語驚醒夢中人的老樵夫。
公元前301年,齊、韓、魏三國聯軍入侵楚國。雙方軍隊在沘水(bǐ)兩岸紮營,楚軍憑河死 守。聯軍因為不知道河水的深淺,一直無法渡河,戰爭相持了有六個多月。兩軍僵持時,據說 聯軍中有人聽到山上傳來一個樵夫看笑話般的吟唱,趕緊去請教。老樵夫很爽快地告訴他們, 凡是沒有楚軍守衛的地方水就非常深,要是有楚軍守衛的地方水一定非常淺。一語道出天機, 一言攻破天險。醒悟過來的聯軍,趨著夜色強攻,楚軍遭受重創。這次戰役因雙方都在河邊的 沙灘上紮營列陣,史稱其為“垂沙之戰”。
第二個人物,化解齊國內部危機的採珠人。
大擺火牛陣的田單,因功高蓋主,引起了以齊襄王為首的一些人的不舒服。一天,齊襄王在宮 內自言自語的時候,無意間說出了心裡話:“田單無所不用其極的收買人心,目的就是要圖謀 他的王位,不早一點防範,恐怕就要來不及了。” 話說出口後,他就後悔了,這時的歷史記載出現的差異,有的說是在宮中,他身邊當時有一個 侍從,人稱採珠人,他擔心採珠人是田單安插在自己身邊的心腹;有的說是在野外,看到山下 有個人在串珠,就把他叫過來問聽到他的說話沒?採珠人出奇大膽的回答他,什麼都聽到了。 齊襄王試探性的又問採珠人,既然你什麼都聽到了,你認為我應該怎麼做?採珠人告訴齊襄 王,要順水推舟化解困難,一方面,要大張旗鼓的嘉獎田單,讓人們認為田單做好事,那是因 為齊王教導的好,他是在替齊王做好事;另一方面,大張旗鼓的懲處那些進讒中傷的人,證明 齊王與田單的和睦,人們就會將對田單的感恩戴德轉移到齊王身上。 齊襄王不僅聽從的建議,還將表彰和賑濟工作向前推進了一步。《戰國策》載,齊國百姓都 說:“田單之愛人,乃王之教澤也!”
-
7 # 海的浪花1
大家好,我是海的浪花,我來試試來回答。
歷史上的確有不少在史冊上沒有留名的知名人物,他們一般都是在英雄蒙難時,幫助他們脫困的關鍵人物。下面我就講講春秋時伍子胥逃楚入吳所遇的救命恩人一一魚丈人。
伍子胥原是楚中國人,因受奸人陷害父,兄被楚平王所殺,他隻身逃往吳國。過昭關時蒙東皋公的幫助混岀關,後又被人一路追殺到了一條江邊,前邊一片寬闊的江面,看不到一條船的影子,後邊一群追兵己經不遠了,伍子胥緊得又是跺腳又是搓手。這時只見蘆葦叢中駛出一條打魚小船,伍子胥趕緊向他招手,小船很快過來了,載著伍子胥劃到了對岸,上岸後,魚人見伍子胥又飢又餓的樣子,就讓他等下,自己去弄點吃的。
魚人接過劍,看了看,說“我救你是感念你們一家的忠烈,而並非為了錢財,何況楚王的賞錢比這個劍多多了,劍對我沒有用,但你離不了劍,這劍你還是收回吧,你放心,我是不會告訴別人這件事的”,說完把劍還給了伍子胥。這讓伍子胥感動的不知如何是好。
多年後,伍子胥助吳王闔閭成就了霸業,殺回了楚國,鞭打了楚平王的屍體,報了父兄之仇。接著揮師向鄭國,要替公子建報仇,當時鄭國那是吳國的對手,很快被吳軍圍了城,鄭國實在找不到一個敢岀城應戰的將軍,於是鄭獻公岀榜招賢,凡能退吳兵者,願分國一半,這時,來了個楚中國人,說他可退兵,獻公問:“需要多少人馬和兵器”,來人答:“不需要一兵一卒,只要一個魚板就行”,獻公一臉的迷茫,但眼下也沒別的辦法,那就試試吧。
於是鄭國放這個楚人帶著塊魚板岀了城,來到吳國軍隊前。只見楚人一邊拍打著魚板一邊唱道:“蘆中人,蘆中人,可曾記得龍淵劍送人”。伍子胥聽到唱歌大驚,忙讓人召來唱歌人,問:“你是什麼人,怎麼會唱這首歌”,來人說:“我就是當年魚丈人的兒子,逃戰亂到了鄭國,鄭國國君為了不亡國,出榜懸賞,我得知領兵的是伍子胥將軍,所以才岀來勸將軍退兵的,希望將軍念在我父的恩情上,放過鄭國的百姓吧”。伍子胥聽後大受感動,說:“原來是恩人之子,你現在就可回告鄭國國君,我馬上撤兵”。鄭國之圍很快解除了,獻公大喜,封魚人之子為大夫,後人就稱為“魚大夫”。現在的河南好象還有這個地名。
這個故事流傳很廣,但大家都不知魚丈人姓什名誰。憑一己之力,救人救國於危難之中,是不是也很偉大,真是無名英雄。
-
8 # 好奇觀古今
公元73年,有35位無名小人物跟隨郭恂和一位頭領,守衛伊吾(現新疆哈密市),一舉打通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然而,在西域寬廣的萬里道路上,還有更多通道被匈奴滲透控制著,各個小國雖然害怕大漢,但是更害怕匈奴。
所以伊吾主事竇固就派這一行共37人出使西域諸國,主要負責安撫和增加大漢聲譽,然而一些西域小國看著這區區37人,一邊假意好客漢使們,一面又私通匈奴,這其中就有鄯善國。
漢使團前腳剛到,匈奴使者後足就跟進了,在這千鈞一髮的關鍵時局,漢使頭領迅速做出最合理的判斷和決心,果斷制定了方案,蠻著文官郭恂帶領35人趁夜將匈奴使者殺的七零八落,匈奴使者頭領被手起頭落,扔在鄯善國王腳下,嚇得鄯善國王再也不敢打匈奴的主意,主動提出把王子送洛陽。
想必已經有人看出這35人是什麼人了,沒錯,他們就是班超的精英手下,班超就是靠著他們成就了萬里封候的威名,用30年時間,一舉收復整個西域的功績,然而歷史上,班超的36名威鎮西域的精英們,只有一個人的名字被寫入史冊,他的名字叫郭恂,其它35名英雄沒有一個留傳青史。
他們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叫“等”——班超率領郭恂“等”36人……
-
9 # 葉子溫度
袁殊:人類間諜史上罕見的“五重間諜”
在間諜圈裡,雙重間諜乃至三重間諜都頗為常見,但同時為五家客戶做事的間諜恐怕在這個世界上屬於獨一份了。這為名叫袁殊的“紅色特工”除了是我黨情報系統的工作人員之外,還同時有著中統、軍統、侵華日軍以及青紅幫的五重身份。
正是由於這種奇特的五重間諜身份,這麼多年來,關於袁殊的評價可以說是眾說紛紜,早在抗戰結束時就有人說他是“民族敗類”,國民黨甚至一度還打算在抗戰結束的時候以漢奸罪名起訴袁殊;解放後袁殊也因為捲入了潘漢年案而被捕入獄,直到1982年才獲得平反。即便如此,近年來民間關於袁殊的爭議都沒有平息下來。但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袁殊的多種身份是以為中國共產黨服務為主的。
1911年4月,袁殊出生在湖北蘄春一戶沒落的官宦人家。在袁殊8歲的時候,他隨母親賈氏來到了上海投奔父親袁曉嵐。雖然當時正在和女學生打得火熱的袁曉嵐把賈氏冷落在了一邊,但他仍然關心著袁殊的成長。在讀書的這幾年中,袁殊接觸了各種思潮,參加了五卅運動,還改掉了自己的原名“袁學易”。
1927年,袁殊參加北伐軍,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第18師政治部連指導員,還在他父親的友人胡抱一的提攜下加入了國民黨,但這一關係並沒有避免袁殊在“4·12”反革命政變後被清黨的命運。1929年,袁殊留學日本專攻新聞學,接觸了一些進步思想,並於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中共中央特科,在潘漢年領導下從事情報工作。
由於袁殊與上海市社會局長、中統特務頭子吳醒亞是同鄉,表哥賈伯濤還擁有黃埔一期畢業生的身份,因此袁殊接到了打入了國民黨特工組織的指示。在1932年進入系統後,“朝中有人”的袁殊可謂是平步青雲,成為中統的一枚紅人。後來他在吳醒亞介紹下,成為當時中國最重要通訊社之一新聲通訊社的記者。
在新聞學學術領域,袁殊是一個標準的天才。他是中國第一個提出“報告文學”概念的人,還在中國新聞學史上留下好些個“第一”的紀錄,而且袁殊善於交際的性格也為他做記者獲得了極大的便利。期間袁殊團結了一批新聞工作者為中共的事業工作,還認識了日本駐滬領事館的副領事巖井英一,成功打入日方情報機構。正由於他擁有這一渠道,袁殊的涉日訊息又快又準,連吳醒亞對他都刮目相看。過了一段時間,巖井便開始每月付袁殊200元的“交際費”,這樣,他又成了日方的情報人員——這自然得到了中共地下黨負責人的批准。
但在1935年,袁殊暴露了自己中共黨員的身份,被軍統特務逮捕,這成為了他人生最大的汙點,著名左翼學者夏衍還差點因此被捕。但在審訊中,袁殊除供出自己參加“中統”的內情外,幾乎什麼都沒交代。考慮到吳醒亞的面子以及日本方面的反應,袁殊很快就被釋放了,隨後他再次赴日留學,繼續為日本外務省工作。
在全面抗戰爆發前,袁殊1937年春回國,同時為中統吳醒亞,以及日本駐上海領事館特務機關“巖井公館”工作。為了加強自身的保護色並開拓情報來源,袁殊於1937年4月加入了青紅幫,成為可以和杜月笙、黃金榮平起平坐的“通”字輩師兄弟。
在“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前,潘漢年重新回到上海,此時袁殊主動找到了他,認真彙報了自己近幾年的經歷,同時將一份從日本帶回的軍用地圖作為情報資料交給潘漢年,表示願意繼續為中國共產黨工作。從此直到1946年去解放區,袁殊在潘漢年的導演下,成功地演出了一場場出色的情報戰。
抗戰爆發後,戴笠一時找不到熟悉日本問題、又與日方頗有聯絡的人,杜月笙提醒他,有一個叫袁殊的日本留學生與日本領事館副領事巖井英一關係不錯,戴笠聽了很高興,於是親自登門拜訪。袁殊感到事關重大,立即去請示潘漢年。潘漢年沉吟了一會,說:“這是件好事,機會難得,你千萬不可錯失良機,答應戴笠的一切要求。 ”
這樣,袁殊獲得了軍統的身份——上海區國際情報組少將組長,後來他還出面組織了“興亞建國同盟”,儼然成為了一個漢奸小頭目。這樣,袁殊湊齊了共產黨、國民黨中統、軍統、日本和青紅幫的五方背景,成了“五面間諜”。
袁殊與日偽、國民黨、共產黨都有聯絡;對此日偽、共產黨、國民黨等各方都是知道的,但在多種面目中,袁殊是以為中國共產黨服務為主的。他擔任日偽職務期間,沒有做一件危害人民的事,而是儘量保護和營救被俘的抗日干部。雖然日偽和國民黨對袁殊都不太放心,對他進行過調查,但自1937年到抗戰勝利,袁殊竟然幾乎沒有發生過任何意外,這無疑是與他的智謀與出色的活動分不開的。對此袁殊在建國後常常對人說,抗戰期間我黨的敵後工作,幕後指揮的是潘漢年、王子春,但在臺上表演的是我——袁殊。
抗戰勝利後,得知國民黨將以漢奸罪名起訴袁殊,中共將袁祕密轉入根據地,並於1946年在根據地重新入黨,後任華中聯絡部第一工委主任,建國後袁殊被調往北京,擔任中央軍委聯絡部副處長、中央情報總署亞洲司司長等職,負責做日美動向的調研工作。1955年袁殊受潘漢年案牽連,被捕入獄;1982年後隨潘漢年徹底平反而獲得平反,1987年袁殊病逝於北京,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
-
10 # 牛頭鷹0625
有人說,英雄創造了歷史,故而歷史是屬於英雄的。其實,歷史不僅屬於英雄,也有小人物的一席之地。縱觀歷史,幾乎每個時代都出現過影響力很大的小人物,他們或在無意間便改變了歷史,或因自己的一個舉動而名垂千古。當然,這樣的小人物最終都湮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甚至都未留下姓名。今天小編就說說歷史上四個因做了一件“共同的事”而被後人敬仰卻未留下姓名的小人物。
為伍子胥保密而投河的女子
自元代以來,人們便把富貴人家的女孩稱作千金小姐,可有多少人知道,這千金小姐的由來跟一個感人的歷史典故有關。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親被楚平王殺害而逃離楚國投奔吳國,在途中,又飢又困的他在河邊遇到一位洗衣的少女,少女見他可憐便將飯食賜予他,飯飽後的伍子胥請求少女保密他的行蹤,少女聽罷便抱石投水自盡。後來,伍子胥當了吳國的相國並與孫武一起將吳國帶上了短暫的霸主之位。此時的伍子胥想到了當年那位為了為自己保密而投河自盡的少女,本想報答她的家人,卻苦尋不得,於是就把千金投入她當時跳水的地方,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來。
欲渡項羽過江的烏江亭長
英雄末路總是最為傷感,項羽也不例外。想當初,他曾經率三萬楚軍以破釜沉舟的勇氣擊敗三十萬秦軍,秦滅後,又以西楚霸王的身份分封十八路諸侯王,這是何等的霸氣。然而,如今的他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敗,此刻的他就是一個孤家寡人。
就在他行至烏江邊走投無路時,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發生了,那名不知姓名的烏江亭長早已在江邊等候,他的使命就是要將霸王渡過江去,好讓他東山再起。誰都知道,此時的項羽敗局已定,誰要再跟他有任何聯絡都會即刻遭到漢軍的圍攻,但烏江亭長或許早已將其生死置之度外,他一心要做的就是渡霸王過江而去,這是他的使命。在古代封建社會,樹倒猢猻散是再常見不過的一個現象,但這名小小的烏江亭長卻甘願冒著生命危險而要渡霸王過江,足見其忠義非常人可比。
替岳飛收屍的獄卒
公元1142年,滿懷壯志豪情、決心“收復山河迎回二聖”的抗金英雄岳飛於風波亭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雖是秦檜負責此案,但誰都知道,這是高宗趙構的意思。於是岳飛曾經的朋友們此刻都早已與他劃清了界限,生怕晚一刻就會受到牽連,而那些曾經仰慕他的人也選擇了集體默不作聲。
堂堂一代抗金英雄已於風波亭遇害,那麼,其屍首會被怎樣處理呢?正在人們都在觀望時,一名獄卒勇敢的站了出來。或許,他知道,他這一舉動會招致殺身之禍,但死何足惜,
回覆列表
解開歷史塵封的記憶,王朝更迭、社稷興亡的大戲輪番上演,無數帝王將相、商賈販夫甚至綠林草莽都留下了或“流芳百世”或“遺臭萬年”的美名、罵名。下面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一位做出了驚天壯舉卻赫赫無“名”的千古豪傑。
二十九年,始皇東遊。至陽武博浪沙中,為盜所驚。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這是太史公司馬遷老爺子在他的成名鉅著《史記·始皇本紀》中記載的秦始皇遇刺的一件事情。大意是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二次東出遊玩,走到陽武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的時候受到了刺客的攻擊,可惜沒有把刺客當場捉住,於是下令全國通緝十日。刺客是誰,司馬老爺子在這裡沒說,只用了一個“盜”字代替,吊足了後代史學家的胃口。好在作為千古第一著史之人非常體恤後世讀史之人求知若渴的心情。於是乎,筆鋒一轉,在《史記·留候世家》中給出了答案。
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始皇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看到這裡,我們才知道,原來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的是張良和一個“力士”。
不得已,我們再到仍然是司馬遷老先生的《史記·刺客列傳》尋找答案吧!開啟一看,裡面寫了五個人,五件事。分別是曹沫刺齊桓、專諸刺王僚、豫讓刺趙襄、聶政刺俠累、荊軻刺秦王。連張良和這個“力士”刺秦王的事提都沒提,更不要說名字了。值得注意的是,曹沫刺齊桓公是公園前681年,專諸刺王僚是公元前515年,豫讓刺趙襄是公園前453年,聶政刺俠累是公園前397年,荊軻刺秦王是公元前227年。這些事蹟最早的曹沫刺齊桓公比張良和“力士”刺秦早了463年,最遲的荊軻刺秦王都要比博浪沙事件早9年,其餘的不是早一百多年就是二三百年。那麼問題來了,《刺客列傳》裡記載的五起刺殺事件從起因、經過、結果,謀劃人、實施人的名字,所說的話語甚至地點,司馬老先生都如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唯獨距離太史公生活年代最近的“博浪沙擊秦”事件卻語焉不詳,寥寥數語帶過。
《留候世家》記載,博浪沙刺殺發生以後,始皇帝大怒,下令全國通緝張良,於是張良隱姓埋名隱藏在下邳這個地方。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沒有說這個手拿一百二十斤重鐵椎的“力士”最後是什麼結果。是當場被殺還是也成功逃脫了呢?逃脫之後同樣隱姓埋名流亡天下嗎?當然,“力士”是不用這樣的,因為他本來就沒有“名字”。
每每讀史至此,是不是大多數喜歡學習研究歷史的朋友都會想,這個“力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最終結局到底如何呢?是不是也和我一樣,腦海裡經常浮現一幅畫面:
在兩千多年前的一天,一個身長八尺,板肋虯髯的“力士”和年輕的張良潛伏在博浪沙的一個沙丘上。他緊緊的注視著始皇帝的車馬隊伍,握著大鐵椎的手時而鬆開,時而收緊。他沒有考慮後世讀史之人對於他真實名字的疑或,只是一雙豹眼鎖定了始皇帝的車駕,預測著距離,默算著時間,時刻準備發動這“驚天一擊”。注:有人說清朝的《二刻醒世恆言》記載了“力士”的下落,我不置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