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塵谷行知
-
2 # 上善若水689
只要想“立” 什麼時候開始都不算晚
三十而立:三十歲就能夠按照禮儀的要求立足於世
四十不惑: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
五十知天命: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
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
《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述。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夠按照禮儀的要求立足於世,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為政》。
易經的奧祕中講說,這幾句的話的另一種意思:”在人的十五歲時候決定學習的方向,三十歲的時候確定一生的原則,四十歲的時候對人生的目標不再動搖,五十歲的時候明白命運是自己造就的,六十歲的時候廣泛聽取多種意見,這樣到七十歲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就絕對不會做出逾矩的事情。
-
3 # 勤勞的軍建
古人說過三十而立,我想改為四十而立。不知正確麼?“三十而立”出自《論語為政》,這是孔子的自我評價。
“三十而立”的提法,在古時代還可以,因為舊社會人們早婚早育,大多數十五歲就有孩子,三十歲就抱孫子了。所以說舊社會人們完全能做到“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的提法,在當今社會就不適應了。因為小孩從七歲開始上學到高中畢業,就19歲了,再讀大學、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後,可想而知就己經三十歲了,還沒有正式工作,那能“三十而”立呢!
我認為所謂“三十而立”。1是思想能獨立想出創業或工作上的切實可行的措施,自己能獨立處理好日常一切事務,思想向上、品德高尚、有理想、攀高峰。2是經濟獨立。三十歲前就有穩定的工作,並且收入豐厚。不靠大人有房有車。3是找到如意配偶。成家後小家庭不靠大人,也能正常運轉。家庭和睦相處,夫妻恩愛如初。經濟收入能維持家庭開支,並且家庭富裕。4是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在工作崗位上做到兢兢業業、開拓創新、與時俱進、業務精通、成就顯著。進而贏得領導的重視,估計在你二十七、八、九歲就會被提拔到領導崗位上。
綜合以上“而立”條件,現在人們很難達到“三十而立”。三十歲才把學業完成,一無工作、二無配偶、三無地位、四無房車,所以不可能“三十而立”。我認為現在人們三十五、六歲而立比較合適,三十歲才能找到了合適工作,再掙五、六年錢買房、買車、結婚,就可以獨立生活了。如果有組織能力的話,這時你也就成了單位的領導或骨幹了。所以我提出當今社會三十五、六歲而立比較合適。
-
4 # 流光手記
差個十來歲,沒啥問題。但是……
立,個人認為還是以個獨立的意思,獨立的思考為主,有自己的思想境界,有獨立的人格,不會受他人太多幹擾。
但對現在的大多數人,恐怕是認為多加上可以有相對穩定的生活空間和工作環境,有房子,車子,孩子……。
不過,題主提出這個問題,本身就說明自己有了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不在拘泥於古語或者既往的約定。
只是也許現代生活中很多人,奮鬥多年,可認為到了30,依舊一事無成……所以出現這樣一種想法也是正常的。
當然,這個古人說,其實應該是說《論語·為政》中的子曰: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今古有別,經濟文化發展程度不同,包括人本身的智力、體力、生理特點都會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呈現出不同的變化。
但這個八年,似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真是不容易達到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此時他們正在處於節奏極快且職業壓力生活壓力都很大的生活空間。
雖然說,此時按照智力認知水平而言,都能達到獨立思考的基本條件,但面對壓力,確實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目標,這顯然距離穩定的目標和生活空間還稍顯不足。也許還真得多幾年時間才能勉強達成。
但如果就按照你所想的把這個目標調整為40歲,顯然是一種相對消極的的方式如果依照這樣的方式,顯然主動把時間調整後10年,這不是一個正值生理心理智力水平高峰的該有的方式,這也許是種退縮,並不利於自己實際的目標達成。
常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是如此。
有了壓力才是動力,才會讓自己更有活動力和奮發的動力。
-
5 # 體會自己的自我
世上大多數的事,沒有對錯,只有合適不合適。每一朵花都有她自己的綻放時間,每個人的起點不同,成熟的時間也不同。別人三十而立,那是別人的節奏,你卻要在四十才能實現,那是你獨特的節奏,不要懷疑,不要驚慌,只要生命在進步,那就是正確的。
人要看清楚世界的真相是需要磨練的,年齡增長不一定必然成熟,無知的中年人太多了,更有些人到老都沒有真正形成立於世界的價值觀。立不立,在於你的智慧累積,在於你在經歷中沉澱了什麼,有哪些對人、事、物的思考,而不在於年齡。林語堂說過“一個人徹悟的程度,恰等於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孔子說三十而立,放在古代,人的平均壽命很低,大唐盛世平均年齡也只有29歲,30歲是那個大時代給的底線。而我們的時代給了我們更多的時間,但人的進化是緩慢的,30歲是一個人身體精力的巔峰,40歲就有些吃力了,思想可以等你,但身體很誠實,受這些客觀限制,三十而立還是最優化選擇。
-
6 # 六木森森
現代人幾乎都是三歲幼兒園,六歲小學,一直到大學本科畢業已經22歲了,工作奮鬥8年,輕飄飄三十歲。
古人所說的三十而立,在現代根本就無法實現。靜窗明幾,完成學習以後,人生的大旗才剛剛扛起。8年在工作上能有多少成績,能實現多少抱負,估計很多的人在三十歲的人生才剛走上正軌。
立與不立,拿什麼去立,才是關鍵。如果標準是,在一個城市裡能夠安家立業,那麼估計80%的二逼青年是立不下的,當然富二代排出在外。對於50%的二逼青年來說能夠安身立命都已經是自己能夠掙到的最好前程。以後的路,披荊斬棘,未來可期,希望在四十歲之前達到人生完滿,事業有成,安家立業。
在生活節奏太快,生活壓力過大的現代,三十而立是個偽命題,四十而立是當下人們的普遍狀態。
-
7 # 一個認真的思考者
非常正確!因為根本就不存在不正確。
孔子三十而立的說法不是指三十了就要“立”了,他是在說他自己時說的這番話:十五歲而志於學,三十而立。是說他十五歲時把做學問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在三十歲時開始工作了(在季孫氏家為家臣,先後做庫管員、飼養員和小工頭),並不是說人就應該在三十歲時要有成就,因為孔子的這個工作實在算不上什麼成就,他怎麼可能把這個來作為成就炫耀呢?
孔子真正算得上小有成就是三十四歲以後,史記裡有詳細的記錄。
而孔子正式收徒講學宣道是在四十以後的事了,孔子應算是大器晚成吧。
-
8 # 雨楠同學
古人的話之所以流傳至今,有一定的道理,三十而立,三十歲基本上大學畢業,甚至榮獲博士,研究生學位,也算功成名就。古人云:人生七十古來稀,四十而立精力不足。
-
9 # 和風青竹
三十而立,還是四十而立?這不是全部由你說了算。也還要看客觀的在外條件。
比如:你從小顛沛流離,歷經滄桑。十八歲就有了非凡的閱歷。說不定就能二十而立了。
也比如:你從小錦衣玉食,飯來張口。三十歲還只知道錢是從銀行取出來的。那麼四十而立已經是高要求了。
-
10 # 藝樹憶書
三十而立、四十而立都是可以的,因為這個“立”更多是別人眼中的立,而一個人除了外在的“立”,還有對自己內心的“立”,這個有時更為重要的。
但很多時候,某事在人,成事在天。也有很多人歷經千辛萬苦,卻沒有能夠立起來。
到了而立之年甚至過了而立之年,卻沒有能夠立起來,必定有遺憾和壓力。
外在的“立”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不是一個人能所左右的,但內在的“立”確實自己能夠決定的。
自古就有立志、立德、立言、立行,對於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但現在往往強調了外在的“立”,而忽略了內在的“立”。一個人先立志,再立德,再立言、立行,這樣的人,也可以稱之為一個立起來的人。
三十而立,四十而立,都是時間的標準。如果加入立志、立德、立言、立行,就是一個內外都立起來的人。
回覆列表
題主想把“三十而立”改成“四十而立”,筆者很肯定地告訴你,這是不可以的,為什麼?
孔子曰:“吾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聖人之言,如電閃雷鳴般振聾發聵,令世人從顛倒的人生睡夢中驚醒過來,從而看清宇宙人生的真相。
君子有三畏,其中的一畏就是“畏聖人之言”。
簡單來說,一個人要懂得敬畏聖賢的言論和思想,這並不是讓你對他們俯首稱臣,而是用聖賢之教來指導自己的人生。
因為聖人是把自己的日子過得無比透徹、無比明白的人,他們洞察到了世事本質。
作為凡夫來說,你不需要經歷他們那樣的苦思冥想,就可以把他們的生命境界轉化為自己的一部分,從而繞開紅塵煩惱,避免人生道路上的很多坎坷,少走彎路。
依據題主的表述,不難看出,題主所理解的“三十而立”指的是“成家立業”,這種認識不能說不對,只是沒有從事物的根本處發現問題。
孔子說的“三十而立”,指的是“立天命”,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終極真相。
人生於天地間,只要把自己的天命立出來,那麼他就是一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之人,他將活得比任何人都逍遙自在。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孔子把一個人的生命歷程劃分為六個階段:十五志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剛好是生命積蓄能量的關鍵階段,對於普通人來說,活了三十多歲,你的閱歷已經很豐富了,打好了地基以後,要懂得開始看淡名利,學會怎麼拋開世俗的種種誘惑。
如果一個人活到四十歲,他的心智還停留在十幾歲的小青年狀態,整天奔命於虛華的榮譽,那麼可以肯定,就算改成“五十而立”,他也始終活不明白,依然在煩惱痛苦中沉淪。
時光不等人,一個人到四十多歲就沒有必要再為自己三十沒立而憂心忡忡,活在“當下”,修煉“四十不惑”的心態,我們的人生依舊還有很多出現奇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