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武天老師

    華夏文明歷史悠久,從甲骨文時期的商朝到最後一個封建帝制的滿洲清朝,開國皇帝要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確立國號才代表了一個王朝文明的誕生和延續。

    國號一般由區域地名,氏族爵位名,建國者姓氏命名以及帶有暗示的寓意名來決定,我們從幾個比較熟悉的方面來。

    區域地名

    一般上古時期的朝代(文明)大都以區域地名來定國號,比較典型的就是周朝。周朝祖上曾經是堯舜時期掌管農業的重臣后稷,后稷的第十二世孫古公亶父是整個周人的奠基者。

    古公亶父當年率領族人從豳(斌音,今咸陽附近)遷徙至周原(今寶雞岐山附近),因此叫做周,此後古公亶父的孫子姬昌(周文王)開始對抗商朝,數年後姬昌的兒子姬發在牧野打敗商朝,史稱武王克商,從此建立新政權,稱之為“周”。

    還有比較典型就是秦朝,秦朝當年秦非子養馬有功,周天子賜秦非子秦邑(甘肅天水附近),從此有了秦國,百年之後嬴政繼位,滅六國,定國號“秦”。

    氏族爵位名

    比較典型的是漢朝,當年劉邦在鴻門宴後,受封為“漢王”。統治巴蜀漢中一代,在和項羽的戰爭結束後,劉邦一統天下,最終以“漢”為國號

    還有大家比較熟悉的晉朝和隋朝的國號也是這樣來的,司馬昭曾被封為“晉公”,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繼承父親司馬昭的爵位,之後立國也採用了“晉”作為國號。

    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在當皇帝之前是北周的將領,繼承了父親楊忠的隋國公爵位,於是建國後繼續採用“隋”當國號。

    建國者姓氏

    上古時期多一些,比如三家分晉後韓魏趙都以自己的氏作為國家名號,之後南北朝時期,南朝最後一個朝代陳朝也是以皇帝的姓“陳”作為國號。

    寓意暗示

    中國歷史上中晚期一些國號會採用這種帶有吉祥的暗示寓意的字眼來作為國號,比如元朝,元朝正式國號叫做“大元”是取自《易經:乾篇》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意思就是萬物之始。元朝官方編纂的《經世大典》解釋:“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盡之,而謂之元者,大之至也。”

    王莽建立“新朝”則更加直接明瞭,新代表了改革立新,王莽也曾說過“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

    滿清的清也是這樣來的,滿族最早是叫女真族,女真族上一直在和契丹的大遼對抗,遼在契丹語中有“鐵”的意思,於是皇太極為了彰顯壓制契丹遼的實力,就選擇了比鐵更強大的“金”作為自己氏族的稱號

  • 2 # 烈酒紅茶刺史家

    歷朝歷代對於國號都是十分重視的,國號絕不僅僅是一個名字,它的主要功能是塑造王朝的正當性,讓人們一想起國號就覺得這個新王朝的合法性,並自願的成為這個王朝的子民。

    那麼中國古代的國號的主要來源有四種:首先便是來源於地名和封號,其次便是對先前國號的模仿,其次便是對當時讖語的呼應,最後便是來源於國號本身的美好含義。

    在中國古代的朝代中,以地名和封號為國號的朝代主要集中在宋朝以前的朝代。

    商原本是地名,商人的始祖曾經被封到“商”這個地方,所以他們建國後便把周作為國號。周朝的祖先曾經生活在渭河流域的“周原”,所以他們在建立國家後,便把“周”作為了國號。

    不過,很多國號雖看似來源於地名,但其實確是開國之君從先朝那裡獲得的封號。比如隋朝的建立者楊堅。在楊堅稱帝前繼承了父親楊忠“隨國公”的爵位。因此,隋朝的國號本來寫作隨便的“隨”,但楊堅覺得“隨”字裡有個走之底,在意義上表示走走停停,不利於朝代的長久發展便改成了後來的“隋”字。

    在這裡還有一個便是漢朝。漢朝的封號看似是因為項羽當年封劉邦為漢中王而得。但劉邦對此並不滿意。因為漢中當時比較偏僻,劉邦認為自己是被流放的。最後建國號為漢是因為張良的勸告。張良認為:古代的銀河稱為“天漢”,而劉邦是地上的“漢王”,可以說是遙相呼應,可以得到上天的保佑。由此,劉邦才同意以漢為國號。可以說漢朝的國號的由來是封號和含義的雙重原因導致的。

    (2)對先前國號的模仿

    可以說用封號做國號是早期古代中國歷史的主流。之後的朝代尤其是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往往希望用之前的王朝來抬高自己的身價。

    比如漢朝滅亡後,中國政權中又出現了好幾個以“漢”為國號的。比如五代中的後漢,十國中的北漢和南漢。這些建立者都希望借劉邦建立的漢朝來抬高自己的身價,從而顯示出政權的合法性。

    再比如唐朝之後也曾出現了兩個以唐為國號的政權,一個是李克用建立的後唐,另一個是李昇建立的南唐。這兩朝都是打著復興唐朝的口號建立的。

    (3)為了適應當時的讖語的需要

    讖語是一種帶有政治意義的預言,最早出現自東漢,是劉秀為了穩定自身統治而不得不採取的一種政治手段。這種讖語一般意思比較迷糊,往往只能靠猜。

    比如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就是與當時的一句讖語相關。這句讖語叫“代漢者當塗高”。東漢末年的袁術敢於稱帝,就是因為他相信“當塗高”說的是自己,他的字叫“公路”,“路”和“當塗高”的“塗”是一個意思。

    而有人就認為當塗高是指高大的建築物,而古代皇宮的高聳的城樓叫“魏闕”。所以,曹操在封公時要求漢獻帝封其為“魏公”,這就是為了呼應“代漢者當塗高”這句讖語,顯示自己的天命所歸。後來就逐漸變成曹魏政權的國號。

    司馬炎建立的晉朝雖然表面上來自封號,但也是為了呼應“代漢者當塗高”這一讖語。因為當時還存在一個蜀漢政權。司馬昭認為魏國並不是真正的取代了漢朝,最終將會由司馬家族來完成。而晉就有“高升”的意思,因此,要求封自己為晉國公,這也是為了與“代漢者當塗高”的讖語相呼應。

    再比如南北朝時期的齊國。齊國的建立者是南朝宋的蕭道成。在他篡位前,有一句讖語“金刀利刃齊刈之”在當時非常流行。“刈”就是割斷的意思。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把金刀和利刃都一齊割斷。南朝皇帝姓劉,而劉自便有“金”字和立刀旁。因此,蕭道成便將這一讖語解釋成斷送劉宋政權的便是齊。由此,蕭道成根據這一讖語將國號定位“齊”。

    (四)為了追求美好的含義

    元世祖忽必烈在建立元朝的時候,採用了《周易》中的“大哉乾元”,將國號定位元。因為忽必烈認為要統治漢人就必須利用漢人的儒家文化。而《周易》便是儒家的思想,用《周易》來起國號,可以表明自己認同漢人文化,這有利於新王朝的正當性。

    明朝的國號則與當時的白蓮教信仰有關。白蓮教的核心是“明王”即將出現,救民於水火。而“明王”在佛教中就是阿彌陀佛,是“諸佛光明之王”。因此,在元末的紅巾軍中韓山童自稱“明王”,韓林兒自稱“小明王”。由此,紅巾軍出身的朱元璋建國號為明也就是順利成章的了。

    清朝的國號來自於滿語。在滿語中“大清”是勇士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大清國這三字的美好含義。其次,明代表火,而清是三點水旁,代表水,水能滅火,所以定國號為大清就是為了能夠滅掉大明。

    可以說,歷朝歷代的開國君王都在國號的問題上煞費苦心,不管採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決定國號,其目的都是為了能夠使自己的王朝具有合法性和正當性,從而便於自己的統治。

    國號是為了塑造政權的正當性

    從古代中國的國號不同,我們可以看出歷代王朝在塑造正當性的不同形勢。如果一個國號來自於封地和對先朝國號的模仿,那麼這種國號的正當性則主要來自於傳統;而如果是依靠讖語的呼應亦或源於國號本身的含義,那麼則主要是通過調動某種信仰,來實現自身的正當性服務。

    (1)利用傳統來塑造國號的正當性

    國號來自於地名和封地的,主要是依靠於對西周分封秩序這一傳統的利用。西周的分封制造就了一個獨特的傳統:每個諸侯國都擁有自己的封號,通過一代的傳承,逐漸成為諸侯內部的認同。而這就開始產生了天下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如果某個國君受到人們的擁戴,那麼他就可以替代原來的君主成為新的統治者。

    這種觀念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周天子已經名存實亡,各國之間的競爭開始趨於白熱化,有分裂走向統一已經成為了大勢所趨。在《六韜》中就曾有“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居之。”這也充分的表明了在戰國時期這已經成為了主流觀念,也成為後來中國文化的重要傳統。

    分封秩序留下的傳統在之後的改朝換代中發揮著意想不到的作用。後世雖然取消了分封制,但是為了表彰功臣,還是會授予他們一些封號,這就為之後的大臣篡位行為提供了便利。古代爵位主要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但往往會有一些公爵為了權利再上一層,稱為“王爵”。而王爵就可以在穿著和排場上可以模仿天子的氣派。甚至還可以“建天子旌旗”,也就是出行可以打著天子的旗號。此時的篡位已經可以說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我們那曹魏政權來看。曹魏政權的國號雖然與讖語有關,但是也利用了分封秩序的傳統。曹操通過漢獻帝封的魏公逐漸開始建立自己的小朝廷,組建自己的文武百官。在晉升魏王后,曹操擁有了和皇帝一樣的排場,取代漢朝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曹丕繼承了魏王后,開始逼漢獻帝將皇位禪讓給自己,建立了曹魏政權。這樣,血淋淋的篡位行為就披上了一層道德的外衣,曹丕當皇帝也就有了正當性,這時把“魏”作為新王朝的國號,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無論是晉朝還是隋唐,都是建立在這一傳統的基礎上。

    (二)信仰也是政權正當性的一種方法

    在今天看來,讖語是一種迷信的字謎,但是在當時,卻可以代表著天意。不論是曹魏還是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都還依靠“代漢者當塗高”這一讖語來達到自己政權的正當性的。

    除了讖語,其它信仰也可以成為正當性的來源,進而影響到國號的制定。比如元朝依靠的是儒家的信仰,明朝依靠的是白蓮教的信仰,清朝依靠的是“五德終始說”。五德終始說在中國歷史上長期是王朝正當性的重要來源,是當時的普遍信仰。所以清朝國號的背後,也是一種借用信仰來確立正當性的努力。

    國號不僅是一個名稱,還包含了歷代王朝對其正當性的各種方式,那麼,同樣是用國號來塑造,為什麼會出現傳統和信仰兩種不同的方式呢?這其實是因為中國社會發生了變遷。中國社會經歷了從封建社會到士族社會,再到平民社會的演變,最終走向多民族融合的“大中國”。國號的變化也能從這一次次的變化中體現出來。

    國號反應了社會的演變

    從國號和正當性之間的聯絡,我們能夠從中看出中國社會的變遷。在周朝,國號是不能夠隨便更改的,這是封建社會的重要特徵。漢朝以後,封號開始成為國號的主要來源,這是士族勢力開始崛起導致的;之後,宋朝之後,底層平民的信仰開始逐漸成為國號的來源,因為此時的中國已經進入平民社會。而元與清的的建立,依靠的則是國號本身的含義,這就表示宋朝以後的中國開始走向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所以國號的變遷也反應了中國社會的變遷。

    (1)封建社會國號是不能隨便改變的

    從中國古代的朝代變遷,我們可以看到只要中國統治者換一個家族來統治天下,那麼首先要做的便是更換國號。但也有一個特例,那就是“田氏代齊”

    戰國初期,齊國的貴族田和,自立為齊國的國君,並將原來的國君驅逐到海島上,這個事件便是“田氏代齊”。我們都知道齊國的歷史是由“姜氏齊國”和“田氏齊國”兩部分組成。那麼,田氏為何仍然要用齊繼續作為國號呢?

    這是因為在當時的分封秩序下,所有的諸侯都是周天子賜予的。如果擅自更改國號,就等於不在接受周天子的正統地位,那麼就會引起其它諸侯的討伐。所以,田和雖然自立為國君,但卻不敢更改國號,甚至還要去要求周天子來賜予自己齊候的爵位,這樣他的齊國才能有正當性。

    但隨著“天下唯有道者居之”的流行,秦國在消滅的了周朝和六國後,統一了天下,也就理所應當地把“秦”作為整個天下的國號。這種行為又被後來的漢朝所模仿,古代中國每逢改朝換代,必然更換國號的傳統也就固定下來了。

    在東漢末年,士族開始崛起。這些士族依靠著世代為官,勢力也在不斷的增大。從東漢後期到隋唐初期,士族一直都是權利遊戲的主角,他們模仿周朝的分封秩序,開始名正言順的擁有自己的政治力量。

    曹氏家族就是一步步從魏公走到魏王,最後終成為皇帝的,司馬氏家族也是如此。隋文帝楊堅原本也做過“隨國公”,唐高祖李淵也做過“唐國公”。他們當上皇帝的歷程,都是在複製曹氏家族走過的道路,這也是士族登上皇位的規定動作。所以,在這一時期,國號的主流來源就是前朝賜予的封號。

    唐宋科舉制的盛行,讓一批平民走向了政治舞臺,中國迎來了一個“平民社會”。如北宋的歐陽修,范仲淹,包拯,蘇軾,王安石等都是平民出身。所以宋朝之後再也看不到用封號來做國號的朝代。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農,而白蓮教也是一個底層平民的信仰,所以明朝的國號其實是平民社會的一個縮影。

    (4)民族多元化下的國號往往擁有美好的含義

    宋朝以後,蒙古人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元朝;女真人建立了清朝。少數民族制定國號的根據往往是選用國號本身的美好含義,雖然這種做法不符合漢人的習慣,但卻折射出一個時代的特徵。那就是宋朝之後的中國開始由一個漢人主導的國家開始向多民族的國家過渡。

    所以,國號不僅是一個名稱,它還是一個政治符號和一種時代象徵。在國號的變化中,蘊含著權利變化的正當性和合法性。

    結語

    國號看似只是一個普通的名稱,但其實背後卻擁有著極大的學問。國號就像是一塊精美的琥珀,裡面封存了許多重要的歷史資訊,值得我們仔細去反覆觀察和玩味。

  • 3 # 圓圓學歷史

    中國歷史悠遠流長,古代封建王朝的建立與覆滅,過程不斷的重複著。每個王朝建立之後,都會有一個朝代的名稱,那麼這些朝代名稱是怎麼得來的呢?

    夏朝

    商朝

    五帝帝舜時期,商人的始祖契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邑(今河南商丘) ,就以"商"來稱其部落。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以"商"為國號 , 建立商朝。

    周朝

    周朝是以部落名稱命名為國號。周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一個後起的姬姓部落。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建國號為“周”。

    秦朝

    秦朝的國號來源於地域名。秦人是漢族西遷的一支。其始祖伯益曾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了嬴姓。早期的秦人由於給周王室養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們的正式族稱。周幽王時期犬戎攻入鎬京,秦襄公因為保衛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為諸侯國,秦成為國號。而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秦只是一個諸侯國的稱呼,統一以後由諸侯國名變為全中國的王朝稱呼。

    漢朝

    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獲勝後,劉邦正式稱帝,因曾被封為漢王,便以“漢”為國號,定都長安,後世人們稱之為漢朝。

    晉朝

    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被魏帝曹奐封晉公。鹹熙元年(264年),加封晉王晉公,這也是晉朝國號的由來。

    隋朝

    隋文帝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世襲爵位,即位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唐朝

    唐朝的國號是"唐",原意是晉的古名。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 其後,爵位傳至李淵。

    宋朝

    趙匡胤因其發跡在宋州,故國號曰" 宋",因皇室姓趙,故也稱作趙宋, 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為火德,故又別稱"火宋"、"炎宋",尊稱為大宋。

    元朝

    元朝由忽必烈於1271年建立。其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國。 元朝的正式國號叫大元,是元世祖忽必烈取自於《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 其中大元中的"大"字並非類似大漢,大唐那樣的尊稱。

    明朝

    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國號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表示承襲自韓山童、韓林兒父子的“大小明王”之號,又稱皇明,史稱明朝、明代,清朝時稱之為前明。

    大明國號的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說是大明國號源頭是明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教徒,用“明”作國號以示正統地位,也同時應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另一說,以明喻火,又根據五德終始說,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清朝

    1635年,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極稱帝且改國號"金"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號為崇德。史稱清朝;亦稱為大清國、清國。

  • 4 # 雁回九哥

    話說咱們國家有著五千年的的文明史,國家兼併、朝代更迭那更是見怪不怪的事情。

    咱們所說的主要朝代也就是十二個: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

    有些客官會好奇,這十二朝的名字是誰定的?為什麼要定這個?

    您彆著急,且聽九哥跟您慢慢道來。

    首先,咱們要知道,這個名字,也就是國號是由什麼來決定的。

    不出意外的情況下,一般都是參考以下幾種情況:

    1. 部落或部落聯盟的名稱;2.建立者原有的卦號或者爵位;3.建立者原來的政權所統治的地方名稱;4.宗族關係;5.寓意吉祥。

    第一朝:夏

    第一種觀點是“夏”曾是夏族的圖騰,新朝代建立自然要保留下來。

    第二種觀點是禹曾經受卦於夏伯,所以才將自己建立的政權稱為“夏”。

    第三種觀點是夏族的首領崇伯鯀,跑到大夏(今山西夏縣)建都,所以用地名“夏”作為政權國號。

    當然,由於夏朝歷史太過久遠,我們無法確切的知道最終答案,但也可以看出,“夏”的由來主要還是圍繞圖騰、卦號和領地。

    第二朝:商

    相傳,在帝舜的時候,商人的始祖契因為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於商邑,也就是如今河南商丘,因而他便將自己的部落稱為“商”。

    之後湯滅夏,新成立的政權便把“商”保留下來,作為國號。

    到了前1300年,盤庚遷都到了殷,人們也會將“商”稱為“殷商”。

    第三朝:周

    至於周,那就很單純了。

    想當年,周族至古公亶父,帶領族人遷居到了周原。

    武王伐紂,商朝滅亡後,便用“周”作為國號。周朝剛開始在鎬建都,後來周平王東遷洛邑,而洛邑在鎬京得東邊,因此也有了“東周”的稱呼,這就是東西二週得稱號由來。

    第四朝:秦

    秦部族的首領非子,因為幫周孝王養馬有功,被封到了秦地。

    後來由於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等到西戎入侵的時候,只有秦襄公前來護駕,也正因如此,秦得以升為諸侯國,國號“秦”。

    公元前221年,秦皇嬴政一統天下,沿用國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得大秦帝國。

    第五朝:漢

    當初項羽分封天下諸侯,劉邦被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一帶。

    後來楚漢相爭,劉邦大獲全勝,統一全國,以“漢”為國號。漢朝初期,劉邦建都長安,後來王莽篡漢,劉秀登基為帝后,建都洛陽。因兩都得地域差別,因而有了西漢、東漢得稱呼。

    魏國權臣司馬懿得兒子司馬昭得勢後,逼魏元帝封他為晉公。

    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承襲爵位,魏元帝被迫退位。

    司馬炎自立為帝,國號“晉”。

    第七朝:隋

    話說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忠死後,楊堅繼承了爵位,在他推翻北周後,建立了“隨朝”。

    後來楊堅覺得“隨”有“走”的意思,感覺不吉利,便將國號改為了“隋”。

    第八朝:唐

    李淵的爺爺李虎,因為輔佐北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之後李淵繼承了爵位。

    公元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自稱“唐王”,之後廢了隋恭帝楊侑,以“唐”為國號建立了一個嶄新的王朝。

    第九朝:宋

    趙匡胤當年做過後周的歸德軍宋州節度使,公元960年,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奪取了後周的政權。

    因為他當年在宋州發達的,便將“宋”作為國號。

    第十朝:元

    元朝的前身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國。

    元世祖忽必烈覺得自己打下的江山早已遠超前朝,不能隨大流,於是取《易經》中的“大哉乾元”之義,以“大元”為國號。

    第十一朝:明

    話說當年朱元璋將郭子興的部隊收於麾下,而郭子興又屬於一個被人民稱為“光明教”的組織——白蓮教,白蓮教的一把手自稱“明王”。

    朱元璋曾經信仰白蓮教,並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先鋒部隊的左副元帥。

    因此,在建立政權時,便將國號定位“明”。

    第十二朝:清

    最後,咱們來說說清朝。

    清朝是由滿族人建立的,想當年,滿族屬於女真族的一支。明末時期,天朝威嚴早已不復存在,女真勢力重整旗鼓,建立後金。

    1636年,皇太極稱帝,國號“大清”。關於國號的含義,由於未曾發現確鑿的證據,所以猜測較多,有人覺得時“清”為“掃清廓清”之義,也有人從五行角度分析認為:明為火、清為水,以水克火,由此得名。

    不過,東北少數民族研究院的鮑明同志認為:“大清” 應該是源自滿語中的蒙古語藉詞“代青”,大清國的意思是“上國”(即“至高無上之國”)或“善戰之國”。

  • 5 # 淅淅的小雨857

    中國古代主要朝代名稱的由來!!!

    夏: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相傳禹治水有功,舜便讓位給禹。由於禹是夏后氏部落的領袖,故由他建立的國家稱為“夏”。

    商: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後,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因為他們的始祖住在商,故定國名為“商”,後遷都殷,故也稱“殷”。

    周:公元前10世紀,周武王姬發滅商,建都鎬京(西安),因武王的先祖太王曾在岐山之南的周原居住,是周室的發祥地,故國號定名為“周”。

    秦:秦的祖先大費因佐助禹治水有功,舜便賜其姓贏氏。大費的後人非子又因養馬有功,周孝王封其秦邑,到了襄公時開始立國,遂取名曰“秦”。

    漢:公元前206年,劉邦率兵攻入咸陽,滅掉了秦朝,被項羽封為漢王,佔有巴蜀、漢中之地。後來劉邦在垓下打敗項羽,逼其自刎,遂於公元前202年稱帝,國號為“漢”。

    晉:公元265年,獨攬曹魏大權的司馬炎,逼魏元帝曹奐讓位,自己當了皇帝,建都於洛陽,因為自己當過晉王,故國名稱“晉”。

    隋:公元581年,身為丞相又執掌兵權的楊堅,廢掉北周靜帝宇文衍,取而代之,定都長安,因他曾為隋王,故名為“隋”。

    唐:隋末戰亂四起,“軍閥”混爭。李世民的祖父李虎,因功曾被封為唐國公。李虎之子李淵,繼承父爵,在群雄逐鹿中掃平中原,遂立國,以“唐”為國號。

    宋:唐末社會動亂,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局面。公元960年,殿前都檢點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取代後周而稱帝,因其曾做過宋州節度使,故國號為“宋”。

    元: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了蒙族,建立了蒙古國。傳至忽必烈,他取《易經》中的“大哉乾元”之意,於1271年改國號為“元”。

    明:朱元璋出身貧苦,少年做過牧童,又當過和尚。後投身於元末起義軍,在小明王韓林兒政權下做過將領,在掃平群雄後,建立自己的王朝,承小明王之國號,稱為“明”。

    清:公元1616年,女真族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建立“金國”,史稱後金。其子皇太極即位改年號為天聰,改女真族為滿族,改國號金為“清”。

    魏:漢獻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為“魏公”、在魏郡治所鄴建宗廟,平定漢中後進爵“魏王”,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其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蜀:劉備為漢中山王劉勝之後,其國號“漢”意味著是東漢的延續,又因其佔據益州,俗稱蜀地,其政權歷史上也稱“蜀漢”。 吳:孫權佔據揚、荊、交,地處長江中下游一帶,春秋時的吳國就建於此,曹魏也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其位處江東,也稱“東吳”。 遼:遼原稱“契丹”,後因其居於遼河上游之故,遂稱“遼”,“遼”字在契丹語是鑌鐵的意思。 西夏:拓拔思恭佔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便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又因其 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側,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唸作“安出虎”。另據《遼史》記載,由於女真長期受制於契丹,故完顏阿骨打立國時,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的意思,以其鑌鐵雖堅終亦變壞,而金不變不壞,取“金”為國號,以示壓倒過“遼”。

    五胡十六國: 先說漢(趙),劉淵(匈奴)聲稱自己是漢室甥親(漢代有公主和親匈奴),所以繼承漢祚,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祀之,所以稱漢 再說成,李雄在益州(今四川成都)自稱成都王,後稱帝,故號成 苻健遂攻佔長安,據有關隴(故秦地)。是以稱為秦 羌族貴族姚萇於北地(今陝西富平縣)自稱秦王,後稱帝,佔長安,號不變 國仁據隴西並領秦,河二州牧,所以亦稱秦 鮮卑慕容起於東北,華北,(故燕地)是以稱燕 張氏領涼州刺史,據涼州,稱涼 呂光經營西域入據涼州,亦稱涼 段業為涼州牧、建康公。入據張掖,自稱涼王 李氏據敦煌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公,並設官建號,發兵攻下玉門以西各城,控制了西域,稱西涼 石勒據河北(故趙地),319年稱趙王,後稱帝

  • 6 # 秣陵校尉

    一般認為,中國歷史上的主要朝代分別為: 夏 商 周 秦 漢 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一, 夏朝

    大禹治水,天下歸心,掌握了號令各部落的權力。禹所在部落為夏后氏,所以他兒子啟打破禪讓,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就叫夏。約公元前2070-前1600年。

    二,商朝

    契是商部落的始祖,居住於商(現河南商丘),所以湯革夏命後以商為國名。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周部族居於岐山腳下的周原,武王伐紂滅商之後以周為國名。公元前1046年-前256年。

    秦族贏姓,秦人的祖先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功,受封於秦谷(今甘肅天水),以地為名,號“秦”。周平王東遷,秦襄公護送有功,始列諸侯。及至嬴政,更是掃清六合,統一華宇,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制國家。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五,漢

    秦末群雄逐鹿,滅秦後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今陝西漢中),劉邦隨以漢為國號。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中間8-25年為王莽的新朝)。

    六,晉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奪取曹魏實權,死後其子司馬昭承襲其職,受封晉公,再晉晉王。司馬炎稱帝,國號晉。公元265年-公元420年。

    七,隋

    楊堅為後周世家,繼承父親爵位隨國公,晉爵隨王。後周靜帝禪讓,楊堅去隨之“辶”,國號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八,唐

    李淵為關隴貴族,襲爵唐國公。晉陽起兵,西入關中,隋煬帝遇弒後謀篡大位,以唐為國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九, 宋

    趙匡胤在後周時受封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宋州(今河南商丘)。陳橋兵變後稱帝,國號宋。公元960年-公元1269年。

    十,元

    元朝本無國號。成吉思汗建國時只稱蒙古。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後,取《易經》“大哉亁元”之意,建國號“大元”。公元1269年-公元1368年。

    十一,明

    元末首義是明教的韓山童劉福通,韓山童及其子韓林兒更是“明王出世”,大小明王。朱元璋聰明地繼承衣缽,驅除胡虜, 恢復中華,稱帝后取國號“大明”。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努爾哈赤瀋陽稱帝后,國號“大金”。皇太極繼位後,金屬金,明屬火,火能克金,故改國號“大清”。另一說是為了避免民族矛盾。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 7 # 歷史趣談6666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紛繁。每朝的建立者要首手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朝代名稱)。國號就是一個國家的稱號。名不正言不順,確立了國號就名正了,代表一個新的國朝從此誕生。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朝代名稱來由:

    夏:禹原為夏后氏部落首領,因此,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奴隸制國家叫“夏”。

    商(殷):契是商部族的始祖,曾居於商(河南商丘),所以在滅夏後以“商”為國名,又因盤庚將都城遷到殷(河南安陽),所以商朝也叫殷朝。

    周:因太王(古公直公)居於岐山下的周原,所以武王克殷後,以“周”為國名。

    秦:周孝王賜非子“嬴”姓,並封“秦”(甘肅天水)地,以後立國就以“秦”為國號。

    漢:劉邦原被項羽封為漢王,後國號稱“漢”。

    三國:魏,曹操在漢獻帝時封爵為魏王,他的兒子曹丕稱帝后以“魏”為國號。蜀漢,劉備在成都稱帝時,國號“漢”,因都城在蜀,故稱蜀漢。吳,孫權建都建業(今南京),為古吳地,所以稱“吳”。

    晉:司馬昭在魏國先封爵為晉公,後為晉王,他的兒子司馬炎為帝,國號“晉”。

    隋:楊堅原為後周之隨王,後廢周帝改“周”為“隋”,因諱“隨”有走義,故省“辶”為“隋”。

    唐:李淵在西魏時被封為唐國公。李淵稱帝后建立了唐朝。

    宋:趙匡胤在周朝時被封為宋州節度使。因發跡於宋州,所以國號稱“宋”。

    元:本無國號,稱蒙古。世祖忽必烈始建國號叫“大元”,取《易》中“大哉乾元”之義。

    明:出於明教,明教有明主出世的傳說。

    清:努爾哈赤建立政權後,國號大金。皇太極繼位後,為了避免漢族對歷史上金國侵略的民族仇恨,改“金”為“清”(清即金的音轉)

  • 8 # 合拍講堂

    最近在寫清史相關內容,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朝代,拍拍就說說清朝名稱的由來。

    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極舉行了一場極其隆重的登基大典,他正式頒佈詔書,廢除“後金”國號,改國號為“大清”

    古人認為朝代的興亡是都是每一個朝代所代表的五行元素被後一個朝代所克, 而五行相剋意味著朝代更替。確定族名為“滿洲 ”,國號 為“清”,其文化底蘊是著意取“水”。滿 洲、清三字偏旁均為三點水,根本目的是用水克火 ( 明 ),入主中原,一統天下。從地理方位上講 , 滿族崛起於東北之地 , 屬於北方 , 按五行配五方北屬於水。 從方位上取帶水的名稱似乎也符合五行學說。

  • 9 # sally家的茶壺

    中國古代王朝的國號來源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幾種;一、最初的封地或爵位封號;二、以某政權或朝代的血統繼承者,或精神繼承者自居,這主要出現在漢代以後;三、為了穩定人心找的相關詞;四、來自於經典或者五行。下面列舉了五個朝代國號的起源。

    一,清

    滿族的祖先本是金代的女真部族,所以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以後即定國號為“大金”。不久,為區別於歷史上的金代,又改稱“後金”。皇太極繼位後,疆域不斷擴大,勢力日益加強,境內已不止女真一族,還有很多蒙古人、漢人、北韓人等受其統治,再用“後金”國號已不適應;並且漢人因受歷史影響,對金人素懷惡感,“後金”一類國號對招來漢人尤非所宜,所以皇太極在繼位後十年即天聰十年(1636) 改國號為“清”。那麼,皇太極為什麼以“清”作國號呢?

    這有兩種說法。一說在改“後金”為“清”的前一年,皇太極已廢除“女真”族號,改為“滿洲”。而“滿洲”在滿語中音近“曼殊”,本是佛名,意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因此他用“清”代“金 ”,對籠絡各族人心和進一步取代明王朝,作用都比“大金”或“後金”來得大。與此同時,皇太極還為推翻和取代明王朝大造輿論,說只有有德者才能統治天下,“惟有德者乃可稱天子”、 “有德者受命,無德者廢棄”這些話,便成為他思想的核心。而他所說的“有德”,便含“清”的意思,恰與“滿洲” 語意相合,所以就用“清”作國號。

    另一說恰好相反,系舍義而求音,在滿語中“清”即“金”的諧音,漢語的“清”即滿語的“金”,“金”改為“清”,是改漢不改滿,其目的僅是適應進攻明朝的需要,讓漢人易於接受罷了。持這種說法的人,舉出滿記中對貴族夫人的稱謂“福晉”為例,說“福晉”起初叫“夫金”,後改稱“福金”,最後才叫“福晉”,所以“夫”與“福”, “金”與“晉”在滿語中是同音,因此據滿語音韻,“清”與‘ 金”也音同無疑。此說還以瀋陽(即清朝舊京)的撫近門匾額為證。匾上漢文寫的是“大金”,而滿文寫的是“大清”。這塊匾額乃是天聰年間立的,那時尚未改號“清”,而滿文裡卻已稱“清”了。

    兩種說法情由不同,但都認為改國號為“清”是出於政洽需要,主要是以此籠絡漢人,從而為取代明王朝作準備。從這個共同點上去看,當以第一種說法為是,這從後來清朝統治者始終諱言“女真”和“大金”名稱一事上可得到佐證。

    二,唐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三,明

    明朝的“明”源於明教,明教也叫摩尼教,又稱日月教或光明教,是元末農民起義軍所信奉的一種宗教。該教崇拜光明之神,認為世界即由明暗兩種力量組成,明即是光明,是善,是理。當天下黑暗至極時,光明之神——明王便會出現,經過鬥爭,趕走黑暗,重建光明也即正義和善的世界。朱元璋早年加入過明教,接受了明教的思想,認為自己便是明王出身,所建立的國家也是正義、真理和光明的化身,因此當他正式登基後,便改原來的吳政權為“明朝”。

    四,漢

    滅秦以後,項羽把巴蜀封給了劉邦 ,之後劉邦來到漢中,所以項羽封劉邦為漢王 ,後來劉邦就一直沿用這個國號 。

    五,隋

    北周大定元年(581),北周丞相楊堅稱帝,建立了隋朝。然而,這個新王朝為何定名“隋”,頗令歷代史家疑惑,於是產生了幾種不同的看法。流行的觀點以《隋書》、《北史》為代表,認為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晉爵為“隋國公”,楊堅襲其爵位,稱帝時以“隋”為國名,是合乎情理的。另一種觀點以《周書》為代表,認為楊忠受封的爵位是“隨國公”,並非“隋國公”,楊堅襲父爵為“隨國公”,又進封為“隨王”,直至北周大定元年(581)以此稱尊號,故國名本應作“隨”。還有一種觀點以宋元之際人胡三省《資治通鑑音注》為代表,認為楊堅襲父爵位,確實為“隨國公”,稱帝時改的國名也應為“隨”。之所以“隨”字換“隋”字,主要原因是楊堅以北周、北齊不逞寧處,惡“隨”字帶“走”不吉利,才在稱帝后將國名“隨”改為“隋”。

  • 10 # 無為74837481

    元: 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 11 # 三少爺的筆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迭頻繁。每朝的建立者要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朝代名稱),代表一個新的國家從此誕生。

    朝代的名稱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建立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建立者原始所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係;寓意吉祥。

    夏:禹原為夏后氏部落首領,因此,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奴隸制國家叫“夏”。

    商(殷):契是商部族的始祖,曾居於商(河南商丘),所以在滅夏後以“商”為國名,又因盤庚將都城遷到殷(河南安陽),所以商朝也叫殷朝。

    周:因太王(古公直公)居於岐山下的周原,所以武王克殷後,以“周”為國名。

    秦:周孝王賜非子“嬴”姓,並封“秦”(甘肅天水)地,以後立國就以“秦”為國號。

    漢:劉邦原被項羽封為漢王,後國號稱“漢”。

    晉:司馬昭在魏國先封爵為晉公,後為晉王,他的兒子司馬炎為帝,國號“晉”。

    隋:楊堅原為後周之隨王,後廢周帝改“周”為“隋”,因諱“隨”有走義,故省“辶”為“隋”。

    唐:李淵在西魏時被封為唐國公。李淵稱帝后建立了唐朝。

    宋:趙匡胤在周朝時被封為宋州節度使。因發跡於宋州,所以國號稱“宋”。

    元:本無國號,稱蒙古。世祖忽必烈始建國號叫“大元”,取《易》中“大哉乾元”之義。

    明:出於明教,明教有明主出世的傳說。

    清:努爾哈赤建立政權後,國號大金。皇太極繼位後,為了避免漢族對歷史上金國侵略的民族仇恨,改“金”為“清”(清即金的音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位認為華人樂壇那些歌手唱歌最走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