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呂小布的回憶錄

    封建社會的零和博弈

    歷來談魯迅、談《狂人日記》,總離不開“吃人的禮教”,老生常談,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

    再來談談“有限的資源”,今天我們談起資源,其實是有很多選項的,人力資源、石油資源、電力資源、礦產資源很多很多,但是在封建社會“資源”僅僅指有限的幾項內容,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土地資源”,有土地種糧食、棉花、桑樹,才有吃有穿,才能供養百姓、軍隊、官員,否則一切免談,就這麼簡單。

    而《狂人日記》誕生的清末民初,正是中國社會資源最緊缺的時期,清末的土地兼併已經非常嚴重,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而城市的手工業和民族工業尚不足以接收如此多的的“農民工”進城,因此造成大量百姓流離失所,成為流民、饑民、地痞流氓和漢奸走狗。再加上太平天國運動、兩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政府割地賠款,導致國內資源大量外流,外國侵略者橫徵暴斂。北洋政府成立後,又派系鬥爭不斷,說是內焦外困、民不聊生一點都不為過。在這樣一個資源有限、甚至還在減少的社會,不吃人吃什麼?不吃人就得被人吃!所以魯迅所說的每個人都免不了“吃人”的宿命即是如此,這是歷史的必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那麼時至今日,我們解決這個問題了麼,是的,我們解決了。雜交水稻、無土栽培、規模化養殖,煤炭、石油、電力、原子能的利用,科技的進步解決了資源不足的問題,科技進步可以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增加產出,每個參與博弈的人都可以在博弈中獲得收益,社會活動的博弈變成了非零和博弈,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合作共贏”,既然可以共贏,就沒必要“吃人”了。所以我們現在不吃人是因為破除了封建迷信麼?有一部分的原因,但更多的還是因為社會生產力的提升,打破了零和博弈的桎梏。

  • 2 # 星論文學

    《狂人日記》“吃人”的宿命?

    魯迅小說標誌著中國現代小說的建立,《狂人日記》更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發表於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小說主要講的是一個“迫害狂”病人的13則日記,並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展現了“狂人”豐富的內心世界。充分表現了封建統治禮教的弊害和綱常倫理制度的腐朽。

    首先明白有“吃人”者,就有“被吃”者。而魯迅筆下的“吃人”有兩種:封建統治者和“上等人形象”;另一類封建衛道者及維護封建禮教的舊知識分子形象。“被吃”者也有兩類:一個是反封建的先覺者形象;另一個就是一些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比如阿Q和孔乙己。這也是魯迅先生其文章“表現的深切”與“格式的特別”的地方。“狂人”象徵的是手段和策略,它荒誕和現實的雙重性,成為兩個世界的分離和翻轉妙絕妙中介,也為價值的置換提供了可能。而“狂人”是直接發出了自己的吶喊。

    其次,作者最後才發現,幾千年倫理道德背後竟是“吃人”的本質,而且是“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方式殺人無形。被殺者不知道凶手是誰,甚至殺人者也不知道自己是凶手。悲劇不斷的上演著,要記著:當雪崩來臨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這也是每個人都逃脫不了“吃人”的本質,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

  • 3 # 領袖詩人盧偉宗

    幾千年的叢林法則,一直引領著中中國人,人們必須遵從這個法則一一吃人,否則你沒有生存空間,如何存活?這種殘酷的現狀,一直被封建統治者及御用文人們維護著,美化著。直到上世紀下半頁,才徹底地得以改變。

  • 4 # 卞雲尊

    我們是社會人,生活在社會之中。我們會非常的無奈,我們會不得不做很多違心的事情,甚至違背道德的事情。當我們做了,我們對社會就造成了影響,這影響一經出現,必然會作用於一個無辜者的身上。這就是吃人的過程。

    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就是對這種社會現象的諷刺。

    那個時代的文人,迫切想改變國家的命運,社會的面貌,所以用吃人這種恐怖的手法,去比喻。

  • 5 # wzj海納百川

    道出了人類社會醜惡的一面,“吃人”即壓榨和剝削。人類社會只有推翻階級壓迫和不平等制度,才能從根本上推翻人吃人的制度,實現大同的理想社會。在這個問題上,魯迅的眼睛是犀利的,已經站在思想家和政治家的高度考慮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了。

  • 6 # 海天無極

    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這段文字其實就說明了,所謂傳統的封建禮教都是在禁錮著我們的思想,這就是“吃人”。

    但是現如今,應該只有孩子沒有吃過人,只有孩子還沒被那些臃腫腐化的思想所玷汙,所以魯迅最後只能說“救救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人寫在絲綢上的書珍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