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松鼠愛學習

    每一個人都是複雜的,難以評價的,即便像我這樣的碌碌大眾也是如此,更何況是能站立在歷史潮頭,睥睨天下的一代英豪呢?

    最經典的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據《三國志》記載,東漢末年創辦《月旦評》的人物評論家許劭曾在曹操一再詢問之下,給出了“治世能臣,亂世奸雄”的評價。眾所周知,漢獻帝時期,群雄並起已非治世,但曹操卻非一心成為奸雄。起初,他也是意在匡扶漢室,做一個治世能臣的。他在《述志令》說:“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由此可見其志。

    不過,後來漢室江山一蹶不振,漢室宗親四分五裂,曹氏勢力日益壯大。對比之下,曹操自然興起了覬覦山河的心思。於是,他結派系,平不臣,挾天子以令諸侯,終於走上了奸雄之路。

    文武兼備的曹操

    曹操文能橫槊賦詩,武能擊蜀敵吳,可謂文武兼備。他對建安時期的文學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當時的“三曹”與“建安七子”被視為漢末三國時期文學成就的代表。軍事上,曹操指揮的官渡之戰作為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被載入史冊。

    求賢若渴的曹操

    曹操麾下謀士眾多,這與他求賢如渴是分不開的。為了許攸,他可以赤足相迎;為了徐庶,他不惜擒擄其母;為了關羽,他慷慨贈袍賜妻。赤壁之戰後,他為了網羅天下英才,助自己一統天下,頒佈了唯才是舉的《求賢令》。

    令行禁止的曹操

    紀律是軍隊打勝仗的保證。曹操一向治軍從嚴,這一點從“割發代首”的典故中就能窺見端倪。曹操行軍時曾經下達了不準踩踏農田,違者殺頭的命令,結果他的馬受驚跳到了路邊的農田裡,曹操堅持讓軍法官執行軍紀。後來在周圍將軍和謀士的一再勸說下才割發代首以正軍紀。

    嗜殺多疑的曹操

    每個人都有他的陰暗面,曹操的陰暗面就是多疑嗜殺。從他逃亡途中錯殺呂伯奢一家即可看出。曹操只因聞聽有磨刀之聲,便疑呂家意圖謀害自己,於是深夜手刃呂家八口而去,並留下“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心聲。

  • 2 # 開荒者

    曹操劇照

    少年時的曹操,熱血、天真,宦官子弟出身,卻像個黨錮清流一樣,剛一當官就痛陳時弊、搏擊豪強。在洛陽當北部尉時,居然直接杖斃了違法夜行的十常侍之一蹇碩的叔父,簡直有點東漢初年強項令董宣的味道。

    年少時的他最大的夢想不過是為朝廷平定涼州動亂,以圖死後能在墓碑上刻下“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這幾個字。

    這個心懷天下,吟誦著“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人,面對遲疑不進、各懷鬼胎的關東諸侯,是何等的大義凜然。

    曹操塑像

    關東聯軍討董最後不了了之,這幫人撤兵之後,不念國家大計,而只想著爭權奪利,各自割據。

    袁紹回河北後策劃擁立幽州刺史漢室宗親劉虞為帝,力邀曹操同建擁立北帝之功,曹操的回答卻是擲地有聲、彪炳千古:“諸君北面,我自西向。”:可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面前,他終於明白,哪怕他一心忠於漢朝,可是和他一起長大的這些大族清流們卻各個包藏禍心,唯恐天下不亂的蠹蟲。

    何進要誅除宦官,是袁紹強烈建議的,引董卓入京的餿主意,也是袁紹這幫人提議的,最後討伐董卓,還是這幫人拖泥帶水、互相傾軋,以至於功敗垂成,造成社稷不可再復。

    他終於看清了這幫人的真面目,他們不是蠢,而是壞。他們又何嘗不知宦官和外戚雖然是東漢開朝以來的兩大痼疾,但也同樣是皇權的兩大保障?他們難道不知盡誅宦官等於自斷朝廷臂膀?何進入宮誰不知道凶險異常,可他們偏偏還讓他去,不就是想一舉剷除宦官和外戚這兩大皇權樹立在他們面前的障礙嗎?外兵入京,誰都知道會導致天下大亂,為什麼要提這個麼個餿主意,難道不是這幫蠹蟲本身就是盼著天下大亂?

    袁紹劇照

    袁紹那麼早就在河北形勝之地建立了根據地,不就是想複製當年漢光武帝龍興河北的故事麼?朝廷社稷、天下萬民,這幫人幾曾放在過心上?

    可是就是這樣一群人,用這樣一種愚蠢拙劣的手法,把輝煌的四百年大漢給亡了。

    他終於明白這幫人和董卓老師一丘之貉,“袁紹為盟主,因權奪利,將自生亂,是復有一卓也”。若抑之,則力不能制,只以遘難。且可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

    那麼好吧,是你們逼我的,是你們毀了我做一個好人的機會,“治世之能臣”我已經做不了了,但是做“亂世之奸雄”,難道我會輸給你們麼?

    古城荊州關公像

    只是很多年以後,端坐在黃河南岸洛陽宮殿精緻王座上衰老的魏王,最後一次面對著從遙遠江南送來的錦匣中那個赤面長髯的頭顱,緩緩地說出“君侯別來無恙”的時候,他不知做何感想?奸雄還是能臣,千年已過,功過是非後人說。

  • 3 # 踏足山巔望星空

    曹操是古往今來少有的大軍事家,曹操的兵法韜略,堪比韓信、白起,故有“談兵者無過孫武,用兵者無過韓信、曹公”之說,且自創兵法,寫下《孟德新書》,批註《孫子兵法》,可謂文武兼備,理論結合實戰。所以諸葛亮說“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先帝每稱操為能”,毛澤東說“我的心與曹操是相通的”、“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

    除此之外,曹操更是政治家、謀略家、文學家,建安“三曹七子”之首,其叱吒風雲、臨險不驚的軍事才幹,氣壯山河、捨我其誰的政治抱負,直抒情懷、氣魄雄偉的詩詞文賦等等

    大家更熟悉的評價是: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所謂“奸雄”,就是“奸而雄者”。像嚴嵩、秦檜那樣,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奸而不雄,就只能叫“奸賊”;像董卓那樣,橫行霸道,蠻不講理,雄而不奸,就只能叫“梟雄”。梟雄這個詞,也有多種解釋。梟,本義是貓頭鷹,引伸為首領、魁首、雄長,比如鹽梟、毒梟;也引伸為驍勇、豪雄、桀驁不馴,比如梟 騎、梟將。

    所以,《現代漢語詞典》對“梟雄”的解釋,就是“強橫而有野心的人物;智勇傑出的人物;魁首”。魯肅說“劉備天下梟雄”(《三國 志•魯肅傳》),黃權說“劉備天下梟雄”(《後漢書•劉焉傳》),便都是看出劉備乃“智勇傑出的人物”,驍勇、 豪雄、桀驁不馴;而我們把董卓看作梟雄,則指他“強橫而有野心”。梟雄是“強橫而有野心”,則奸賊就是“奸滑而有賊心”

    奸雄就是“奸滑而有雄心”。奸雄者,奸詐而又豪雄也。那麼,曹操是這樣的人物嗎?

    曹操從小就奸猾。他這個人,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時候的表現也不好。

    實際上曹操出生成長於一個宦官家庭。他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而曹騰則是當時頗有名氣的大宦官,封費亭侯,任大長秋。大長秋是宦官中的大官,秩二千石,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省部級”。曹騰的為人,在宦官中算是相當不錯,和士人的關係也比較好。他做過一些不光彩的事,也做過許多好事、大事, 所以《後漢書》中有傳。但不管怎麼說,曹操總歸是宦官養子之子。這在當時,就要算作出身不好。但家境應該是好的,至少不缺錢花。曹操的父親曹嵩後來官居太尉(名義上的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就是出錢一億買來的。曹家既然這麼有錢,曹操小時候就完全有可能過著紈袴子弟的生活。

    曹操受的家教可能也不怎麼樣。曹嵩對他這個兒子的教育,大約是很少過問的。曹操自己的詩說:“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所謂“三徙”, 是說孟子的母親為了保證兒子有一個好的環境,不受壞的影響。竟三次搬家。所謂“過庭”,則是說孔子的兒子兩次從庭院走過,孔子都叫住他予以教育,一次叫他學詩,一次叫他學禮。這樣的事情,在曹操家裡都沒有發生過。看來,曹操小時候,父親母親都不怎麼管教他

    父母不管教,家境又不錯,曹操便成為一個“問題少年”。《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曹瞞傳》說,曹操年少時,“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他叔叔實在看不下去,常常提醒曹嵩應該好好管教一下這個兒子。曹操知道了,便想出一個鬼點子,來對付他那多管閒事的叔叔。有一天,曹操遠遠地見叔叔來了,立即作口歪嘴斜狀。叔問其故,則答以突然中風。叔叔當即又去報告曹操。等曹嵩把曹操叫來一看,什麼事都沒有。曹操趁機說,我哪裡會中什麼風!只因為叔叔不喜歡我,才亂講我的壞話。有這麼一個“狼來了”的故事墊底,自然以後叔叔再說曹操什麼,曹嵩都不信了,曹操也就更加胡作非為

    曹操的哥們兒袁紹、張邈等人,大約也是同類角色。他們常常聚在一起胡鬧,事情做得十分出格。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說,有一次,一家人家結婚,曹操和袁紹去看熱鬧,居然動念要偷人家的新娘。他倆先是躲在人家的園子裡,等到天黑透了,突然放聲大叫:有賊!參加婚禮的人紛紛從屋裡跑出來,曹操則趁亂鑽進洞房搶走了新娘。匆忙間路沒走好,袁紹掉進帶刺的灌木叢,動彈不得。曹操急中生智,又大喊一聲:賊在這裡!袁紹一急,一下子就蹦了出 來。

    顯然,青少年時代的曹操,是一個典型的公子哥兒,遊手好閒,不務正業,鬼點子和壞主意層出不窮。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曹操是一個調皮搗蛋、不守規矩的人,也是一個奸詐狡猾、詭計多端的人。所以《三國志》說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因此許多人沒把他放在眼裡(世人未之奇也),甚至鄙視他(薄其為人)。比如南陽名士宗世林,就自稱有“松柏之志”,堅決不和他交往(見《世說新語•方正》)。

    然而有一個人卻十分看好曹操,他就是當時的太尉橋玄。橋玄認為曹操是難得地人才,將來平定天下,非操莫屬,因此竟以妻兒相托。橋玄說: “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材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這話是記載在《三國志》正文的,應該靠得住,也有道理,因為曹操並非一般地流氓地痞或紈袴子弟。 孫盛的《異同雜語》說他“才武絕人,莫之能害,博覽群書,特好兵法”,有一次行刺宦官張讓時,竟能舞短戟全身而退。這說明曹操是一個胸懷大志、雄心勃勃的 人。既雄心勃勃,又奸詐狡猾,十分符合“奸雄”的定義。

    那麼,曹操自己怎麼看?

    曹操自己好像也很認同“奸雄”這個評價。這個評價是許劭給出的,而結交許劭則是橋玄的建議。許劭,字子將,汝南平輿(今河南省平輿)人, 是當時最有名的鑑賞家和評論家。他常在每個月的初一,發表對當時人物的品評,叫“月旦評”,又叫“汝南月旦評”。無論是誰,一經品題,身價百倍,從此進入上層社會。曹操自然也希望得到許劭的好評。但不知是曹操太不好評,還是天機不可洩漏,無論曹操怎樣請求,許劭都不肯發話。最後,許劭被逼得沒辦法,才冒出這麼一句:你這個人呀,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聽後,大笑而去。

    這就是曹操了。他大氣、深沉、豁達、豪爽、灑脫、風趣、機敏、隨和、詭譎、狡詐、冷酷、殘忍,實在是一個極為豐富、多面,極有個性又極富戲據性的人物。所以,曹操既有奸詐的一面,又有坦誠的一面。他的奸與誠統一於“雄”,他的善與惡也統一於“雄”。曹操的人性中是有惡的,所以我不稱他“英雄”而稱他“奸雄”。

  • 4 # 眼高手低

    歷史上的曹操正像許多人評價他的那樣:他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在政治上,他採取開明的政策,抑制豪強,對待人才唯才是舉,這為他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也推動北方地區政治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在軍事上,有理論,有實踐。曹操熟讀兵書,精通兵法,並結合自己的經驗著有軍事著作;曹操統兵多年,以一郡之地,挾天子以令諸侯,經多年征戰,最終統一北方。曹操是文學家,是詩人。他的文學著作眾多,尤以詩作出名,並以他為代表形成著名的“建安風骨”文學風格。

    曹操也有多疑,殘忍的一面。在逃亡的途中,僅因懷疑有人要害自己,就殺掉父親好友一家,並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為報父仇,興兵討伐徐州時,大肆屠殺百姓。

  • 5 # 路邊黑馬

    曹操是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他精通兵法,在漢末征戰群雄的戰爭中,他善於用兵之道,勝人一籌,多次取得勝利,尤其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打敗了不可一世的袁紹,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曹操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雖然沒當皇帝,但自196年迎獻帝都許,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東漢朝政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沒有名號的皇帝。

    曹操善於用人,招攬賢能之士,凡能治國用兵者,都盡力網羅,他手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人才濟濟。

    曹操喜文學,其詩作慷慨悲涼,頗具感染力,不少名篇傳留至今。他與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對文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曹操之所以成為歷史上傑出的人物,還由於他在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在漢末天下大亂之時,他始終以漢相自居,堅持不稱帝。曹操晚年,已經佔據了東漢十三州的九州,稱帝的時機已經成熟,但仍然執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

    孫權寫信勸他稱帝,曹操說:“是兒欲著吾爐火上邪!”意思是,這小子要把我放在爐火上烤!曹操始終不稱帝,並非他不願意當皇帝,只是他冷靜地分析了形勢,以天下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個人的慾望。曹操始終奉行漢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亂,他曾說:“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曹操不稱帝,雖然是一種政治謀略,但更主要的是出於自己的理想主義。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春秋時齊桓、晉文“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謂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稱讚周文王說:“周西伯昌,懷此聖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貢獻,臣節不墜。”曹操對周文王情有獨鍾,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業與周文王有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後世儒家美化為“聖德之君”,曹操卻被視為“漢賊”,周瑜就說曹操:“雖名託漢相,其實漢賊也。”

    周瑜是曹操的政敵,當然不會說曹操好話。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雖然有不少汙點,但他的一生,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為吸引人才不遺餘力;為發展文化,精心創作。他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體現了政治家的情懷。

    曹操始終是的理想主義者,又具有堅定的實踐精神。 我們應該剝去對曹操的種種歪曲之詞,還原一個真實的曹操

  • 6 # 中行偃1

    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

    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

    司空曹操,他的祖父曹騰,是從前的中常侍,與左悺、徐璜同時興風作浪,驕橫放縱,損害風化,虐待百姓。他的父親曹嵩,是曹騰收養的乞丐子,藉助贓銀而得高位,乘坐金車玉輦,賄結權幸,竊居宰輔,顛覆皇權。曹操是宦官閹人的後代,本來就沒什麼品德,狡猾任俠,喜歡製造動亂和災禍……

    (袁紹)本來以為曹操是英雄之才,可以任用,誰知他愚昧短見,輕易發動進攻,打了大敗仗,喪失了許多兵力。袁紹於是又分給他兵力,休整隊伍,上表讓他擔任東郡太守;又讓他擔任兗州刺史……但是曹操卻趁機飛揚跋扈,肆意行凶,剝削人民,殘害賢能良善的人!

    前任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逸,天下出名,直言正色,從不阿諂奉承,卻被曹操殺死把頭顱懸掛起來示眾,妻子二女都被殺害。從此官員怨憤痛恨,民怨更加厲害,一個人振臂一呼,整個州都群起響應,所以在徐州被打敗,土地讓呂布奪取,逃到東部故鄉,沒有立足之地。

    袁紹本著扶弱懲強的意願,而且不和善於叛變的呂布同黨,於是又發動兵馬,征討呂布,金鼓震天,呂布被打敗,拯救了曹操面臨死亡的威脅,恢復他的官職。

    前任太尉楊彪,歷任司馬、司徒、司空,位置極高,曹操因為小的怨恨,誣告他的罪名,棒打鞭抽,什麼刑罰都用上,恣意虐待,不顧法律的約束。又議郎趙彥,忠諫直言,他的建議都值得采納,所以朝廷獎勵他,給他加官晉爵,曹操打算篡權,杜絕言路,擅自逮捕並殺害了他,事先都不讓皇帝知道。又樑孝王是先帝的親弟弟,他的陵墓很是尊貴,松柏桑梓,尤其莊嚴肅穆,而曹操率領將領士兵,親自發掘他的陵墓,打破棺槨,露出屍體,盜取金寶,至令朝廷流淚,百姓感傷!

    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

    結髮行事君,慊慊心意關。

    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 7 # 老劉看歷史

    1、不能認為曹操是一個一心匡扶漢室沒有稱帝野心的人。

    曹操在赤壁之戰之前寫信給孫權:“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這裡的“會獵”一詞便是指皇帝巡幸地方的狩獵,這至少證明了曹操認為自己已經有了皇帝之功,其實也不難理解,自從曹操平定河北,撤三公,封丞相,便發現這個國家的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試問誰能禁得起當皇帝的誘惑呢?其次在曹操進攻濡須口時要加封魏公,也足以顯示曹操不是沒有將皇帝取而代之的想法的,荀彧也是因為反對曹操進爵魏公而被賜死。

    但是我們也不能把曹操看成一個一心篡漢的權臣,想必曹操半輩子也是經歷了巨大的糾結,在對當皇帝的嚮往和世人以及後世評價中躊躇滿懷。一方面當時漢朝一眾高官如荀彧、鍾繇、華歆、王朗等人,雖然在曹操麾下,但也都反對曹操進爵魏王;另一方面,曹操重視後世評價,他也不想讓天下都認為他是個篡奪漢室的大奸大佞之人。基於種種原因,曹操也滿心的糾結,一邊試探自己稱王稱帝的可能性,一邊作《述志令》抒發自己忠君報國之志。我們不能說曹操哪一邊的做法就是虛假,處在歷史的風口浪尖之中,曹操的進退兩難又豈是後世可一語定之。

    第二,曹操的文學成就。曹操不僅是舉世聞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更是翻遍古書也難尋的文學家。曹操對文學發展的意義不僅是寫出了幾首佳句名篇,更是將中原的文學翻開了一個新的篇章。而今我們耳熟能詳的唐詩,其往前追溯,便是從以曹操父子為中心的建安文學運動開啟的這種文學形式,所以曹操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不可低估。

  • 8 # 蝶王說書

    我是這樣評價曹操的,政治家,文學家1,曹操的出生

    曹操在歷史上和三國演義中可不一樣,我們根據正史三國志裡記載,他是漢代丞相曹參的後人,他爺爺的叫曹騰,是個宦官,可宦官哪有兒子呢?所以從夏侯家抱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取名為曹衝,那就是曹操的父親。所以曹操其實夏侯家的人。

    2,最真實的曹操,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咱先說說歷史上曹操到底是個什麼人,他有哪些成就?那可要從東漢末年說起。當時天下大亂,曹操晚年曾經有句話說,如果不是我呀,不知有多少人會稱王。曹操在政治上是非常有遠見的,他本身是宦官集團出身,他祖父曹騰就是宦官,可是曹操覺得宦官呢是個沒落的階層,我不能跟他們混,所以他反過來打壓宦官勢力,一點沒有,因為自己是從這個組織出來的,他有所顧忌。東漢末年董卓進京之後,十八路諸侯群起,天下大亂,你看那個時候,有多少個勢力在鬧事。淮南有袁術,江東有孫堅,冀州袁紹,曹操如果跟董卓,董卓定要重用提拔他,但是,相反跟著18路諸侯一起幹,所以這個立場他站的非常穩定,到後來,他將漢朝遷都到許昌,其實他自己已經一家獨大了,他完全有條件除掉漢獻帝,而在這可是他沒有這樣做,他依然把漢獻帝捧到一個很高的位置,對他很客氣。這叫奉天子以令不臣,反對他的人卻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是不管怎麼說,曹操在活著的時候,是奉漢帝為正統皇帝的,他沒有篡位,當時天底下那麼多英雄豪傑,誰也不服誰,如果沒有曹操,北方大部地區不可能統一。這是曹操一大功政治功績。他才不管別人都怎樣看,這完全符合的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教天下人負我。性格顯明,敢為天下擔責,才是真實的曹操。

    3,文學家的曹操

    曹操一生的寫了多少詩,也許永遠是個謎。但是,我們從他留下的《短歌行》和《龜雖壽》,就的領略到,他的文采飛揚,和用詞的華麗。他是抒情詩的開創者,治國安邦,和個人的巨集大志向,揉進了詩歌的文字裡。天下之大,事物的錯綜複雜,遠不是他一個人就能解決的。憂傷的情懷,和漸老的身軀,是他無法釋懷。丟進奔騰的大海,讓他和海水一起去遠行。文字在酒香中會揮發出光芒。這就是文學家的曹操,讓人難忘的地方。

  • 9 # 戀紅塵醉紅顏y

    曹操在中國歷史上是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們對他的看法紛紜錯雜,譭譽不一。毀者把他說成白臉的奸臣、專門玩弄權術、“寧我負人,勿人負我”的極端利己者;譽者則目之為命世英雄、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有關史書記載,既善惡錯出,真假難辨。我們如果片面地依據某些記述,斷章取義,縱然再多發表評論文章,亦無濟於事。評論歷史人物,應當從有關的可靠記述中歸納出居於主流的東西(如德、才、功、過、善、惡、作用、影響等),從而得出確切的結論。不僅要把這一人物與他同時的人相比較,也要放在歷史的長河中與同一型別的人相比較,這樣便不難估計其在各方面的價值,以確定其歷史作用。比如曹操的忠與奸的問題,我們在前面已經做過分析,曹魏政權是曹操在農民起義的影響下,自己苦心經營出來的。當時尺土一民,皆非漢有,漢朝還有什麼可供曹操篡奪呢?曹操確實是玩弄了一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但這樣做,還是為漢朝延長了二十餘年的名義上的國祚。假若操是奸臣的話,那末,二袁、劉表、劉備、孫權……誰是忠臣呢?如果找不出一個能維護漢政權的忠臣來,還能說操是奸臣嗎?

    至於曹操對人是否奸詐?專門傾人利己呢?傳說中曹操所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是否真實呢?據《三國志》卷1《武帝紀》注引《魏書》:

    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武帝紀》注又引《世語》:

    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武帝紀》注又引孫盛《雜記》:

    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根據《魏書》的說法,操殺人繫於被劫之後,這種殺人,不能說是負人,而只是懲罰歹徒的行為。《雜記》所說操夜殺人,乃是怕別人殺害自己,所以先下手為強,這還可以說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行為。但操過後,還是很快就感到悽愴傷懷,說明這次殺人是屬於誤會,並非操本性即安於做負人之事。而且,“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之語,只見於此書,其他二書均未道及。可知這話是不可靠的。從當時實際情況論,操恐懼出奔,方逃命之不暇,安能輕易做殺人惹禍之事。他當時如畏人圖己,就應趁人無備時逃走,何必殺人以增罪累而稽行期?以上三書所記大相徑庭,陳壽既不採用,裴注雖引出,但未置評,僅備遺聞。所以我們不宜視之為真實材料,與其在這個問題上多做糾纏,遠不如從操許多比較確鑿的行事中尋找答案。比如:陳宮,原來是擁戴操為兗州牧的有功大員,操“待之如赤子”。但後來陳宮趁操東征徐州牧陶謙之際,叛操而迎呂布為兗州牧,使操幾遭滅頂之災。後來陳宮與呂布一起被操禽獲,“宮請就刑,操為之泣涕”,頗有故人依戀之情。宮死後,“操召養其母終其身,嫁其女,撫視其家,皆厚於初”。又如建安十九年(214年),蒯越病死前,託操照料其家,操報書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舉,行之多矣,魂而有靈,亦將聞孤此言也”。可見操對死者的囑託,並無揹負之事。王粲的兒子因參與魏諷謀反,為曹丕所誅,操聞嘆息曰:“孤若在,不使仲宣無後。”操以金璧從南匈奴贖回蔡文姬之事更為人所熟知。操還自言:“前後行意,於心未曾有所負”,可知他是怕負人的,似不可能說出“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話。呂思勉謂:“操之待人,大致尚偏於厚”。這種講法,是符合事實的。那些述說操詐騙傾人的傳聞、軼事,多非歷史的真實。但這種講法從何而來呢?首先,操用兵善“因事設奇,譎敵制勝”,呂布與操作戰時,曾告誡部屬:“曹操多譎”。因此,有人就把操用兵時的“多譎”,擴大到其為人和作風上;其次,陳壽說操“少機警,有權術”。“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他在政治上搞的權術,趙翼言操用人系以權術相馭。操在用人上,確實有用權術的地方,但說他用人全靠權術,就以偏概全了。封建政治首腦有幾個不用權術的?有幾個沒有濫殺過人?袁紹早就讓操殺楊彪、孔融、樑紹。就以孔融為例,他何嘗不隨意殺人!當他任北海相時,僅因“租賦少稽”,就一朝殺五部督郵。孔融既不能自力保境,又不肯同鄰近州郡合作,因此,左承祖勸他“自託強國”,僅因這個建議,就被孔融殺害。至於歷代開國帝王,因剷除異己,而濫殺錯殺的更史不絕書,如果只責操譎詐負人,是不公允的。

    操的汙點,首先是他參與鎮壓黃巾起義,關於此事,前面已多處提及,不再詳述。其次是他有過屠殺徐州人民的罪行,此事前面也說過。關於操攻徐州牧陶謙的原因,各書說法不一。即使操父真為陶謙所殺,操也不該大量屠殺無辜人民。陳壽於《三國志》中敘述曹操之事,從不做過分的貶抑,對操攻徐州的暴行,所述亦較他書為簡,然亦不能不承認:“所過多所殘戮”。操還曾有“圍而後降者不赦”的法令,操及其手下諸將常有“屠城”之事,這是不應寬恕的。其他如當操攻圍呂布於下邳時,關羽屢向操求取布將秦宜祿之妻杜氏,操“疑其有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

  • 10 # 山谷吹風

    因為《三國演義》(以下簡稱《演義》)的影響,曹操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定位就是"奸雄"。這當然要拜羅貫中先生所賜!實際歷史上的曹操是怎樣的人呢?

    我們可以從曹操的歷史功績,軍事才能,文化修養,用人制度,生活作風,性格特點,武功造詣,業餘愛好等方面來作個全面分析。

    從歷史功績來說,《三國志.注》(以下簡稱《志.注》)說曹操"統御海內,芟夷群醜",就是說統一了中國的北部地區。曹操結束了北方地區軍閥長期混戰的局面,安定了人們的生活,為中國的完全統一創造了條件,推動了歷史的發展。這樣的歷史功績不是平常人能做到的。當然在這方面《演義》中也有完整的敘述,即曹操滅呂布、破袁紹、征馬超、平遼東、取漢中等等。

    從軍事才能來看,《志.注》說曹操"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也就是說曹操行軍打仗大都能依孫武、吳起的兵法,所以他經常能克敵制勝,"變化如神"。並自作兵書十餘萬言,既能用理論指導實踐,也能從實踐中總結出理論,是一位實實在在的軍事家。《演義》的曹操亦是如此,除在"赤壁之戰"等少數戰役中失利外,曹操統軍三十年,幾乎每戰親征,也幾乎每戰必勝。即使在《演義》中,但凡大的戰役,曹操沒有不是自己親自統兵的。

    這就遠勝於後世的曾國藩了,同為軍事統帥,曾國藩只能統將,不能統兵,曾國藩幾乎每次親自帥軍作戰必敗,讓部下的將軍自由作戰則勝。

    從文化修養來看,《志.注》言曹操"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曹操所作的"四言詩"是中國"四言古詩"的高峰,已為後世公認。其諸多名篇傳至今日。 《演義》中也引用了幾首,如"赤壁之戰"前的<對酒當歌>其詩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卻同時抒發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同為一方霸主的劉備、孫權卻萬萬無此才情的。

    從用人制度來看,曹操摒棄了"用人唯親"的陋規,採取"用人唯賢"的政策。《志.注》說他"拔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于禁、樂進都是從戰士做到將軍,而張遼、徐晃則是從戰俘裡走出來的名將等等。這都是曹操慧眼識珠的原因。《演義》裡對這方面也是執肯定態度的,所以曹操周圍的人材得以蟻聚,從而成就了自己的大業.。

    從生活作風來看,《志.注》說曹操"雅性節儉、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採,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暖,無有緣飾。"

    大意是說,他生性節儉,不喜歡華麗的東西,他的妻妾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沒有華服錦繡,侍從的鞋子也是同一種顏色,蚊帳屏風壞了也不換新的而是修補好再用,取暖用的被褥沒有花紋和其他邊飾等等。同樣在《演義》的第78回裡也可以看出曹操平日是節儉的。曹操臨終前"令近侍取平日所藏名香,分賜諸侍妾,且囑曰:"吾死之後,汝等須勤習女工,多造絲履,賣之可得錢自給。""死後侍妾要靠賣絲履為生,可見她們平時是沒有什麼積蓄的,也可以看出曹操平時對身邊的要求也是一貫嚴格的。

    從性格特點來看,整部《演義》都從曹操的多疑、奸詐的性格特點著墨,但這些似乎都不是空穴來風,《志.注》亦說曹操"酷虐變詐"。《演義》裡描寫曹操狡詐的故事,如少時在叔父前裝作中風;坐騎踏麥苗後割發代刑;睡夢中斬殺侍妾;殺以小斛發糧的管糧官等都是有史實記載的。唯一杜撰的可能就是在"官渡之戰"前,好友許攸投降後曹操對軍糧庫存的回答,這以後我們要再講到.。

    從武藝造詣來看,《志.注》說曹操"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嘗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意思是說,曹操膂力超凡脫俗,能舉手射飛鳥,親身擒猛獸,曾在南皮這個地方一日射殺63只野雞和其他野獸。但《演義》中完全隱去了曹操的武藝超群,只把他描繪成一個軍事統帥,其實他還是位可以和任何武將媲美的猛將。這可能是我們大多數人沒有想到的吧.。

    從業餘愛好來說,曹操的表現也可圈可點。曹操可以說是位多才多藝的奇人。後漢當世,安平的崔瑗,弘農的張芝張昶兄弟都是草書聖手,曹操的草書只比他們稍遜一點;王九真,郭凱是當世的圍棋聖手,曹操也能與他們一決高下;桓譚,蔡邕很懂音樂,曹操也可以和他們相提並論,曹操尤其喜愛音樂,《志.注》說他"好音樂,倡優在側,常以日達夕";同時,曹操還經常和譙郡的華佗,甘陵的甘始,廬江的左慈探討醫藥和方術.。這些都是顛覆我們的常識認知的。

    綜上,歷史上的曹操我們完全可以用"全才"來稱呼。但小說《演義》沒有把他描寫成"全才",而是突出了他"奸詐"的性格特點;平敘了他的歷史功績和軍事才能及用人制度;略略點明瞭他的文采風流和生活簡樸;隱去了他的武藝超群和精深的業餘愛好。這樣的寫作安排不僅沒有把他寫成一位"全才"人物,反而成了一個"千古奸臣"。致使他受了幾百年的冤枉。

    當然我們無意責怪《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先生,因為小說不僅要求情節曲折,更要求人物性格鮮明,不能千篇一律,小說中有了智慧的化身----諸葛亮;有了勇猛的代表---張飛;有了忠厚的長者---魯肅;有了反覆無常的人物----呂布;有了忠義的典範----關羽;當然要有個奸詐的形象了,為什麼偏偏就是他曹操呢,因為正史也說過他"酷虐變詐",況且在小說成書前,民間已有表現三國事件的戲劇評書等藝術形式,那時的觀眾已經是聞劉玄德敗則憂,聞曹操勝則怒的景況,所以這個黴頭只能落在他頭上了.。

    不僅是小說,就前面說的戲劇評書等形式,民間就一直有褒劉貶曹的傾向,為什麼要貶曹?就因為曹操的兒子曹丕篡了漢朝!在中中國人的心裡孔孟之道是根本,而根本的根本是什麼?是"三綱五常"!而"三綱"之中"君為臣綱"是首位,篡位是中中國人心中第一背倫之,,雖然曹操沒有篡位,但他兒子篡位了,兒子的老子自然也不是好東西,這是人們的一貫思維,因而人們貶曹是情理之中的事。所以儘管劉備偏安一隅、小本經營、但在人們心目中仍然是正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大最好聽的二胡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