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回覆列表
  • 1 # 一無所有230433301

    我在十幾歲的時候,初次讀到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覺得阿Q很傻,很可笑,很好玩。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人情世故,使我感受到目前的社會,還真的需要有點“阿Q精神”。雖然魯迅先生“怒其不爭,怨其麻木”,但他的幸福感非常強:居無定所,在土穀祠裡住著挺美的;食不果腹,常常餓肚子也無所謂;破衣爛衫不以為然;沒有女人,想想吳媽就愉悅,還念念不忘自己在小尼姑臉上掐了一下的快感。即便被趙二爺欺負了,一面想著“兒子打老子”,一面自己往自己臉上拼命的扇上幾巴掌,火辣辣的疼,但“彷彿打在了趙二爺的臉上”,口裡唱到“我手持鋼鞭將你打,哐切來啋”,然後自己也就高興起來!就連自己稀裡糊塗的被砍頭之前,還在抱怨自己把認罪書上的圈⭕️畫的不圓:“要是下一次,我一定要畫圓了”。

    現在生活壓力太大,爭強好勝,火藥味十足…人與人交往過程中,要有點阿Q精神。假如大家都不要過分的爭搶,能夠豁達處事,遇到麻煩了也不太計較,對社會和諧,對自身健康都有益處。

    當然,我不是鼓勵大家都做阿Q,而是要有點阿Q精神即可!

  • 2 # 沁冷墨

    魯迅先生說,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聒噪。而祝福裡的祥林嫂就是這樣一個渴望有人懂得她悲痛的人。“我真傻,真的”,這是祝福裡祥林嫂的經典臺詞。她屢次向別人訴苦,總是重複的一句話。後來全鎮的人都聽煩了,魯迅先生也由此塑造了祥林嫂這樣一個兒子被狼吃,最後悽苦而死的人物。

    祝福是一個很慘的故事。小說從一個離開故鄉多年的知識分子“我”的視角,描寫了回家過節的青年,卻意外見證了四叔家以前女僕祥林嫂猝死的悲劇。但是故事的慘不吃了祥林嫂的兒子,而在於周圍的人吃了祥林嫂。因為祥林嫂是封建社會所有人也包括“我”一刀一刀殺死的。人與人之間的冷酷與虐弄是人類許多罪惡的根源。

    故事發生在辛亥革命成功後的魯鎮,主人公祥林嫂是一個受盡封建禮教壓榨的窮苦婦女。在她丈夫死後狠毒的婆婆要將她賣掉。她只好外逃到了魯鎮的魯四老爺家做女工,原本魯老太太是不願意她來的,因為嫌棄他是個寡婦,很不吉利。但是看祥林嫂的長相非常周正,看著老實可靠,像是個能吃苦耐勞的。祥林嫂這才被留在了魯鎮。有人問她話,她也不常作答。後來時間長了,人家才漸漸知道了她的情況。她春天裡剛死了丈夫,婆家還有一個不和順的婆婆和一個小叔子。

    祥林嫂非常能幹,一個人能幹一大堆事情,例如殺雞、宰鵝、煮福禮等。大家都誇魯四老爺家請的女工實在是划算,比男工都強。雖然工作勞累,祥林嫂卻十分的滿足,漸漸的也有了些笑容,也願意與別人交談了,連臉上都有了些幸福肥。可惜好景不長,祥林嫂的婆婆就找上門來。她和魯四老爺寒暄,想讓祥林嫂和她回去。而魯四老爺不好說什麼,結算了祥林嫂的工錢,給了她婆婆。

    一日正在淘米洗菜的祥林嫂被兩個突然冒出來的山裡男人給綁了直接塞到船上給帶走了。祥林嫂並不傻,她知道當時的社會改嫁是會受到白眼的,所以她抗爭了,甚至稱得上激烈。然而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裡,她的反抗是沒有效的。

    讓人意外的是上天彷彿突然憐惜起了祥林嫂。這個有違她本性的婚姻,竟是她一生中過得最安穩的生活。丈夫賀老六渾身都是力氣,家中更是沒有婆婆需要侍奉。兩人還新添了個健康的孩子阿毛,真的是穩穩的幸福。然而祥林嫂命運多舛,幾年後,賀老六意外感染了傷寒,一直在床上躺著,斷斷續續的吃了好久的藥,終於有了點起色,卻因為無意間吃了一碗冷飯,病情加重,直接一命嗚呼。屋漏偏逢連夜雨,祥林嫂的兒子阿毛撿豆角的時候也被狼給吃了。

    祥林嫂一家人只剩她自己,她無夫無子無依無。可這樣境遇下,賀老六的大伯竟然還要將祥林嫂趕出家門。祥林嫂無奈只好求到了老主人家中,想要重新來魯鎮做工。恰好魯老太太家中也在招人,魯家人想起了她往日的能幹就讓她來了。只是這次來祥林嫂卻徹底變了個人,變成了一個行屍走肉,沒了精氣神兒,她整日都活在悔恨中,沉迷於向別人訴苦,想要得到安慰,也為了排遣內心的驚慌無措。

    但是祥林嫂剛開始訴苦時,男女老少都稀罕湊過來聽。女人們聽完臉上陪出許多眼淚,一些老太太因為沒有聽到她的話,還要特意來問,就為了聽上一耳朵閒話。直到祥林嫂說的心痛的流出眼淚,他們才作罷,滿足的離開。時間長了以後,男人們收起了調笑的心情,就連唸佛的慈悲老太太聽完也擠不出眼淚來了。因為男人和孩子被狼吃,對於祥林嫂是晴天霹靂,她提起一次就往傷口上撒一次鹽。別人最初的詢問,不過是一時湊去,最後想聽的話,聽多了。祥林嫂也從可憐人變成了炒冷飯的煩人精。看客們不理解,也不想聽。沉浸在傷痛中的祥林嫂沒有看懂人們那嘲諷的態度,還在一次又一次地尋求著安慰,殊不知自己已經變成了笑話。

    在魯家做工的柳媽一日突然對祥林嫂說,她改嫁有罪,不吉利,還建議她到寺廟捐門檻贖罪,這樣到了陰間就不會受苦了。可是祥林嫂千辛萬苦地錢捐了門檻後,她依然沒有擺脫人們的歧視。魯家老爺在祭祀祖先時,連排位都不想讓祥林嫂碰。人們封建的思想像利劍刺的祥林嫂沒了奔頭,成了一具行屍走肉,最後只好乞討為生。

    後來乞討的祥林嫂遇到了回鄉的“我”,她覺得“我”是個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多。問了我三個問題:人有靈魂嗎?死了會下地獄嗎?一家人會在地獄見面嗎。不明真相的我回答她有,最後還害怕地跑掉了。我不知道她是在向有科學知識的“我”求救,希望從“我”這兒得到否定的答案,讓她不再自苦。我一句大概有吧,讓她唯一的希望破滅。小說的結尾在一片祥和的鞭炮聲中,祥林嫂死去。可就連她的死也沒有引起“我”以外其他人的關注,彷彿只是死了一隻阿貓阿狗,大家渾不在意,生死的對立,繁華和孤單的對立。像一張大網拉扯著旁觀者的“我”。

    雖然魯迅先生在描寫這個故事的時候,都是簡單的陳述,彷彿眉眼都不動,也像描寫孔乙己一樣,直到最後都沒提一下祥林嫂的真名。但是他對祥林嫂的悲劇都化在了文字的背後,揭示了封建禮教殺人不見血這一深刻的主題。一切都在小說結尾的最後一句話,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祝福結束。

    祥林嫂的故事是可悲的,也是現代人很容易理解的。因為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遭遇有不平事,也會對他人抱怨。或許有些人的抱怨多了些,就很容易讓人產生厭煩。可是人生最根本的需求就是渴望被別人看到,他人對你分享的快樂也好,悲傷也好,有時候一個傾聽的姿態就能幫人一把。但是一味的像祥林嫂那樣輸出負能量也不可取。畢竟現在社會下大家都很忙,聽你吐槽一次幾次是情分,聽多了難免厭煩,傷心過了還是要及時調整心態,活在當下。

  • 3 # 賈寶玉先生

    “阿Q精神”簡單的說就是一種是自慰精神或者是自賤精神,學者概括為:就是阿Q的自欺欺人、自輕、自賤、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種種表現。簡言之,是在失敗與屈辱面前,不敢正視現實,而使用虛假的勝利來在精神上實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卻。 魯迅 在《阿Q 正傳》小說中塑造的 阿Q的形象,把這個人物的精神勝利法稱之為阿Q精神。 具體表現為他妄自尊大,自輕自賤,欺弱怕強,麻木健忘等等。魯迅先生正是通過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淋漓盡致的描繪,表明這種普遍在於"中國人魂靈"中的精神病症怎樣麻木。阿Q非常窮,窮得只剩一條褲,甚至連姓名都沒有。但是,他的可悲卻主要還不在物質生活條件的被剝奪,而在於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壓在未莊生活的最底層,什麼人都能欺負他,可他卻並不在乎,常常好像還很得意。這是的關鍵,是他有一種獨特的精神勝利法,分明捱了打,他卻想:這是兒子打老子.。 阿Q精神,又叫精神勝利法。它來自魯迅先生1921年在《晨報》副刊上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的主人公阿Q的形象。阿Q已經成為一個專有名詞被世人所運用。阿Q是一個橫遭壓迫、備受屈辱的僱農流浪漢,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自己安慰自己,都自以為是“勝利者”。阿Q性格中最為鮮明的病態特徵,便是精神勝利法。? 關於阿Q精神,學術界有很多權威論述過。黃修已教授在《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中稱這種病態特徵是精神勝利病,其中有一段非常透徹又簡明的論述:“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輕、自賤、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種種表現。簡言之,是在失敗與屈辱面前,不敢正視現實,而使用虛假的勝利來在精神上實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卻。例如,他捱了人家的打,便用‘兒子打老子’來安慰自己,並自認為是勝利了。由於這種病態精神的支配,他便永難振作起來以求自強,並永在屈辱中苟活。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盡屈辱的血淚史。直到最後糊里糊塗地被殺,才在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後一次精神勝利。” “阿Q精神”通常是被那些需要勝利而又無法得到勝利的人用來維持自己精神上的平衡的一種藥方,也可以稱為一種自欺欺人的騙術,常常表現在走向沒落的統治階級的精神狀態中 。其實它是一種生活中的弱者的典型思想和精神,更嚴重地存在於被帝國主義欺侮的半殖民地的封建統治階級之中,不只是中國有,其他國家也有。從人類思想的普遍性來講,被統治階級要受統治階級思想的影響,所以在舊中國國民中也就普遍存在著阿Q精神。 阿Q精神在當今社會的表現比如當前,有些人看見別人超過自己時就說:“他算什麼,我比他好多了。”這不是見先進就學,而是自我滿足,夜郎自大,不求進取,又敵視別人進步。這其實是阿Q精神在現實中一種很普遍的表現。

  • 4 # 上醫醫國中醫人下醫病

    引言

    在筆者認為,樓主這個問題所表達出的關切點在於——現實生活中的阿Q,是真傻,還是假傻?要想理性全面回答這個問題,追根溯源,我們得先弄明白,魯迅筆下的“阿Q精神”,究竟是種什麼精神?是精神勝利法嗎?如果是,他有哪些具體表現形式?

    在筆者認為,“阿Q精神”具體表現為他“妄自尊大,自輕自賤,欺弱怕強,自我做賤,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懦弱無能,缺乏抗爭精神,自欺欺人、被人欺,自漸形穢,麻木不仁、健忘等待。”魯迅先生正是通過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淋漓盡致的描繪,表明這種自董仲舒勸諫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禁錮中中國人思想的封建專制統治階級道統思想,維繫中國大一統時代兩千多年以來,早已根植並普遍存在於"中國人魂靈"中的精神病症,是怎樣的麻木不仁。時至今日,這種病態扭曲的國民性,依舊體現在幾乎每一位國民身上,依舊毒害著善良無知的人們。

    讀過《阿Q正傳》的朋友都知道,阿Q非常窮,窮得只剩下一條褲子,甚至連姓名都沒有。但是,他的可悲卻主要還不在於物質生活條件的被剝奪,而在於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壓在未莊生活的最底層,什麼人都能欺負他,可他卻並不在乎,常常好像還很得意。問題的關鍵在於,是他有一種獨特的精神勝利法,分明捱了打,他卻想:這是兒子打老子。 有人說,在現實生活中,人還是要有一點阿Q精神的,但是,他們所謂的“阿Q精神”是自慰精神,還是自賤精神呢?我倒不那麼欣賞阿Q那所謂的自慰精神,譬如:他誇耀自己的過去,又幻想著將來兒子的富貴;他被趙太爺打了嘴巴之後,又胡說是兒子打老子。阿Q這種自我安慰根本就是脫離實際,不符合邏輯的。或許阿Q這種自我安慰會減少自己的仇恨感,令到自己不生活在仇恨中,但正因為如此,他變得懦弱,沒有絲毫反抗意識,思想也變得麻木不仁。阿Q不斷地用他那種思維去壓抑自己的情感,他表面上像是精神勝利了,但其實內心深處早已麻木了,所謂的精神勝利,其實是再一次摧毀自己的精神,使他變得奴性了。

    筆者認為,自我安慰與自輕自賤不能混為一談,自輕自賤會使人變得自卑、懦弱、遲鈍;而自我安慰則會使人變得自信、堅強,而且明智。我認為自慰精神乃是:當你正為某一件事而痛苦的時候,告訴自己,要用理性的邏輯去分析它,為自己排憂解困;當你聽見別人說你是非時,你可以思索自己的過去,但同時你也要看到自己的優點;當你受到冷落時,請不要灰心,相信以真誠去對待別人,別人定能感到你的友善,如果他(她)依然冷眼相對,不要難過,這只是因為他(她)太愚蠢,不懂欣賞罷了。 我不贊同阿Q精神,但我支援自慰精神,我覺得人應該有一點自慰精神,這並不是阿Q那種自輕自賤,而是那種自我欣賞,自我對挫折的分析,自我激發內心深處的力量的那種精神。

    阿Q精神 發隱  

    所謂“阿Q精神”,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精神呢?它的主要特點,用一句話說來,就是“精神勝利法”,就是自欺、自騙,以求自慰。精神勝利法是阿Q精神的基本東西,也是特有的東西。自然阿Q性格還是如一般實際存在的人物一樣是相當複雜的,然而阿Q之所以成為典型,則是精神勝利法通過種種境遇,環境條件的突出而具體的表現。他的自尊、自卑、自負與自輕、自賤,固然是精神勝利法主要的表現條件,他的排斥異端與“投降”革命也是精神勝利法的一個相關因素。至於怒目而視的怒目主義和“在肚子裡暗暗咒罵”的“腹非政策”,更是精神勝利法的最主表現形式。

    歸納起來,“阿Q精神”大致有以下七個特點

    一、“自尊癖”   

    阿Q精神的第一個特點是“自尊癖”。阿Q本是一個極卑微的人,他沒有家,住在土穀祠裡,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人們忙碌的時候才記起他,一空閒,便把他忘記了。然而,阿Q卻很自尊,“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裡”,甚至趙太爺兒子進了學,他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為“我的兒子將比他闊得多”。阿Q甚至瞧不起城裡人,認為城裡人把“長凳”叫成“條凳”、煎大頭魚時加蔥絲,都是“可笑”的。  

    二、“欺弱怕強”   

    阿Q精神的第二個特點是“欺弱怕強”。阿Q最喜歡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吶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他尋釁跟王鬍子打架,打輸了,他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他估量小D瘦小打不過他,罵小D是“畜生”,小D讓著他,他卻不依不饒,進而動手抓小D的辮子;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動手動腳,扭住她的面頰,說“和尚動得,我動不得?”大肆輕薄。可是,當他在路上遇到“假洋鬼子”時,他脫口說了句“禿兒”,不料被“假洋鬼子”聽見了,“假洋鬼子”舉起了“哭喪棒”,他便趕緊縮起脖子,等著捱揍,連吃了幾棍子,一點不敢反抗。  

    三、“性幻想狂”   

    阿Q精神的第三個特點是“性幻想狂”。他認為,“凡尼姑,一定與和尚私通;一個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誘男人;一男一女在那裡講話,一定要有勾當了”。所以,當趙太爺的女僕吳媽在廚房與他談幾句閒天時,他便忽然搶上去對吳媽說:“我和你睏覺,我和你睏覺。”   

    四、“潑皮耍賴”   

    阿Q精神的第四個特點是“潑皮耍賴”。他跑到尼姑庵偷蘿蔔,被老尼姑發現了,他還強詞奪理,說:“這(蘿蔔)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應你麼?”  

    五、“善於投機”  

    阿Q精神的第五個特點,是“善於投機”。阿Q本來是對革命一向“深惡而痛絕之”的,但當他看到“未莊的一群鳥男女(在革命到來之際)的慌張的神情”時,便想:“革命也好罷,革這夥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黨了。”阿Q革命的目的,不過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我要什麼就是什麼,我喜歡誰就是誰”。於是他想到了元寶、洋錢、洋紗衫、秀才娘子的寧式床、錢家的桌椅;想到了復仇,把和自己打過架的小D、王鬍子連同侮辱過自己的趙太爺、秀才和假洋鬼子統統殺掉;他想起了趙司晨的妹子、鄒七嫂的女兒、假洋鬼子的老婆、秀才娘子和吳媽,拿不定主意究竟要誰。所以,當他的“革命”要求一為假洋鬼子所拒斥,便想到衙門裡去告他謀反的罪名,好讓他滿門抄斬。

    六、“精神勝利法”   

    阿Q精神的第六個特點是“自欺、欺人、被人欺”,即“精神勝利法”。阿Q與人家打架吃了虧,心裡就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於是他心滿意足,儼然得了勝利似的。當他被關進牢房時,他便“以為人生天地之間,大約本來有時要抓進抓出”;當他被拉去殺頭時,他便“覺得人生天地之間,大約本來也未免要殺頭的”。所以,阿Q“永遠是得意的”。   

    七、“奴隸性”  

    阿Q精神的第七個特點,就是“奴隸性”。當阿Q看到審訊他的人穿著長衫,便知道這個人有來歷,於是乎“膝關節不由自主地立刻自然而然的寬鬆”,立即跪了下來。長衫人物叫他站著說話,但他還是跪著,並且第二次審訊他時,他仍然下了跪。

    結語:以上就是筆者對阿Q精神的詮釋。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據此對號入座,因果自負。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喚醒更多尚處於沉睡中的中國人,現實生活中的你我他,大可對號入座,認真審視自個兒身上的阿Q精神都具有那些特點?

    最後,筆者想引用魯迅在談到《狂人日記》的寫作緣起時,魯迅在給好友許壽裳的信中所說,結尾的一段話來結束這篇贅文:—— 所謂“中國文明”,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而一部中國文明史,其實只有兩個時代:“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 5 # 文化人阿刀

    阿Q傻不傻,關鍵看他的精神勝利法。

    一個生活在當時社會最底層的單身漢,生活中不是欺負人就是被人欺負,感覺不到任何溫暖。他的人生,只有無盡的痛苦,沒有任何希望。這樣的人,如果是清醒的,將是何等的絕望與悲哀?所以,阿Q是不清醒的,甚至通過精神勝利法為自己構建了一個樂呵的內心世界:就算被人欺負也不吃虧,無非是多了個不孝子!

    所以,阿Q的精神勝利法,實際是支撐他,讓他感受不到痛苦和絕望,能夠渾渾噩噩活下去的動力。雖說是自欺欺人的東西,但總歸是能夠排解痛苦。從這一點上來說,阿Q也沒那麼傻,精神勝利法只是可憐之人的可憐生存之道。

    順便說一下,王寶強有部電影《HELLO樹先生》,如果有空也可以看看。裡面的主角,就和阿Q比較像,都是底層人,都是可憐人,也都是懂得精神勝利法的人。

    回到問題,單看阿Q這個人,種種行為真的是傻。但是,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我是阿Q,活在那種環境裡,我敢活得清醒麼?只怕我比阿Q還要傻!面對無盡的黑暗,如果沒有精神勝利法,那該是何等的絕望與痛苦?

  • 6 # 亦文人文

    阿Q的形象極度經典,對於這個人物的分析,幾乎人人都能說出不少方面。而且其生動鮮活的形象,早已深深植入我們的生活,我們常常會以“就是個阿Q”來形容那些死要面子的人,也會以“同去同去”或“兒子打老子”來彼此戲謔。回到題主的問題,我認為,阿Q不傻,他其實是一個正常的普通人。

    魯迅先生評價這個人物時說“有農民式的質樸、愚蠢,但也很沾了些遊手之徒的狡猾”,可謂阿Q的性格特點。

    阿Q不傻之一:質樸

    阿Q也曾是一個踏踏實實討生活的農民,由於先天缺乏生產資料,他只能靠出賣勞力過活,“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並且,對於一個老頭子關於“阿Q真能做”的褒揚,阿Q會心生喜悅。可見,阿Q對於傳統的生活方式和質樸的以勞動換取報酬的分配方式與形態,並無半點質疑和抗拒,甚至全心全意地維護這一社會制度。

    問題是阿Q也會成長,經年累月地辛苦生活,他仍然沒有自己的安身之處,土穀祠是一個並不穩定的臨時居所,“阿Q沒有家”,便指出了他生存過程中的最大不安穩。阿Q留著細弱的黃辮子,“瘦伶仃”,可見其營養不良,也沒有妻室,當“若敖之鬼餒爾”的憂思襲來,他的質樸其實正映襯了長久以來,阿Q個千萬個阿Q所面臨的嚴酷壓榨。

    阿Q不傻之二:愚蠢

    此處的愚蠢,接近於愚昧的意思,阿Q早期的一切行為準則和邏輯,都是壓迫他欺負他的趙太爺及趙太爺之徒灌輸給他的,但是男女禮教之大防,讓他產生了戀愛的悲劇,對於他的求愛,吳媽引為生平奇恥,連未莊眾人也把他當成了一個流氓。

    以前,阿Q還有一個不知從哪裡得來的觀點,認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革命的目的是拯救像阿Q這樣千千萬萬被壓迫的人,但卻被被拯救者“深惡而痛絕之”,所以他在城裡看殺革命黨,是一種無需承擔任何道德負累的正義且愉悅的行為。到阿Q的生活終於難以為繼,接受了革命,他對革命的理解,卻與那些革命者有不同。革命的本意是“改變命運”,阿Q卻理解成了“革除生命”,其愚昧之狀,可恨可憫。

    而辛亥革命之所以不成,就在於他們對愚昧的阿Q的態度,先是任由“洪哥”、假洋鬼子、老把總、舉人老爺一干革命的物件竊據了革命果實,反而把阿Q排除在革命的門外,並且驕傲地評價其為“奴隸性”,這樣的革命,無論是阿Q還是革命者自身,都難以從中獲取救贖。

    阿Q不傻之三:狡猾

    阿Q的狡猾,一半是天生性格,另一半也是殘酷生活的迫壓,他要通過一些非道德的手段方能生存,由此便不得不自造邏輯,以證明其不道德行為的道德性。比如他偷尼姑庵的蘿蔔被老尼姑抓了現行,卻以“這是你的蘿蔔嗎,你叫得它答應嗎”為由,以宣告這幾個蘿蔔不是偷的,而是自己拾得的無主物。

    所以,阿Q是一個自卑與自尊為一體的底層勞動者形象,他不是傻,而是在生活的壓力之下本能的反抗,以及對那個吃人的社會抒發無聲無息,也不知該發洩到何處的怒火。

  • 7 # 溫柔似水6688

    感恩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

    當時上高中,學習關於阿Q的這篇文章時,覺得他傻,很迂腐,和當時我們的語文老師觀點一致,可是在職場上摸爬滾打了29年,卻越來越覺得阿Q是智慧的、可愛的,他的兒子打老子的理念和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很像,正是靠著這一套理念使阿Q在極其惡劣的環境裡可以好好活下來,而且他把圈畫圓的哪一種敬業精神在我身上也常常體現出來呢,比如去年後季,放學前期末考試之後,學校安排我去幫助英語組改卷,我領到的任務是改卷之後,把有些卷子的分數上到表冊上,我總不由自主地把每一個阿拉伯數字都寫得非常工整、優美,同一個組的年輕老師都非常感動,紛紛說我改卷子按時到場,上成績,數字寫得非常工整、優美,給他們年輕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我非常認真,但考核由於各種因素的制約,我總名列中間或靠後,哪怕我的工作在上級檢查的時候多次得到上級領導的肯定,平時也得到孩子們和同事的肯定,但按照學校的考核細節,往往考核不到前面去。

    面對這樣的困局,我在心裡告訴自己:“肯定是考核制度有待完善,我有那麼差嗎?不可能嘛!我把兩個孩子都培養得上了重點大學或名校,全校教職工只有我們一家做到了,難道我不是英雄母親?”這樣一想,和阿Q的做派一模一樣的。

    長期這樣做,考核結果一點都影響不了我,職稱上不去,金錢上的確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按常規我2011年就可以聘任副高了,沒有聘上,近十年來,我少拿了近十萬元職場對應的錢,但阿Q精神又來幫我解困了:“職場評選困難,有一個原因是夠條件的人多,名額少;我如果沒有晉升,其他同事晉升了一樣麼,再說我的女兒大學畢業後財運很好!”

    以上是真實分享,供朋友們參考。

  • 8 # 任思溫

    其實阿Q並不傻。魯迅先生筆下塑造的阿Q,是舊中國封建社會受到地主階級剝削的最下等的農民,阿Q無家無固定職業,他住在土穀祠裡,只給人家做短工。生活極其困難,被稱為赤貧。赤貧也就是沒有任何生活物資的人,只能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維持生計,當沒有活時,常常受凍捱餓。這在當時是有一部分這樣的人的。

    阿Q經常被人欺負,無緣無故被打,只要閒人們不高興,都可以拿他出氣,甚至何時何地都對他嬉笑怒罵,簡直被當成“玩物”。但阿Q全不覺得,被打時,只當是“兒子打老子”,稱為精神勝利法。

    然而阿Q最後竟然自己也弄不明白會被官府殺害,當他被押往刑場的路上,他看到圍觀的人們,他們的眼睛似乎比狼還要可怕,要吃了他的皮肉,咬了他的靈魂。那就是吃人的社會。

    魯迅先生塑造阿Q人物形象,展示了封建勢力對人民壓迫、剝削、掠奪、虐殺的生活圖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質及其對人民群眾毒害的深廣。

  • 9 # niushu生活視角

    一、阿Q精神勝利法的含義:

    阿Q精神指一種自我寬慰的精神勝利法,通過自我解嘲、自我化解和自我陶醉等方式進行自我安慰,忽略矛盾,忘記不愉快的事情。

    這種精神並不代表阿Q真的很傻,只不過是他迫不得已而有意做出的無奈痛苦的表現。這種精神反映了阿Q地位低下,飽受凌辱,無力反抗,生活極端貧苦,以致思想更是受到無情摧殘與扭曲。阿Q精神反映了舊中國農村下層人民悲慘的命運和“人吃人”的黑暗社會統治。

    二、阿Q精神勝利法的表現:

    第一、自尊自大。

    阿Q是個極卑微的人物,而未莊人全不在他眼裡,甚至趙太爺進了學,阿Q也不表示推崇,以為我的兒子將來比你闊得多。加之進了幾回城,更覺自負,甚至瞧不起城裡人。當別人嘲笑他頭上的癩頭瘡疤時,他以此為榮,還說:“你還不配……”

    第二、自輕自賤。

    阿Q在未莊被閒人揪住辮子在牆上碰頭而且要他自認為“人打畜生”時,他就說:“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麼?”而且他還自以為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餘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麼”,他在精神上勝利了。

    第三、自欺欺人。

    阿Q在與人打架吃虧時,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於是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他賭博贏得的洋錢被搶,無法解脫“忽忽不樂”時,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好像被打的是“另一個”,他在精神上又一次轉敗為勝。

    第四、欺軟怕硬。

    阿Q最喜歡與人吵嘴打架,但必須估量對手。口訥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對抵抗力稍薄弱的小D,則揎拳擄臂擺出挑戰的態度;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大肆其輕薄。

    第五、自我麻醉。

    阿Q的如此種種的取勝法寶,如同麻醉劑,使他不能認識自己所處的悲苦命運,過著奴隸不如的生活,至死了不覺悟。

    阿Q“精神勝利法”作為一種普遍的精神現象,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產物,烙上了民族恥辱的極深印記。在帝國主義擴張浪潮不斷衝擊下,封建統治階級日趨沒落,現實環境使他產生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心理。“精神勝利法”正是這種病態心理的表現。與此同時,農民本身的階級弱點,小生產者在私有制社會裡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經濟地位,也是其中的根源之一。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築,物質決定著精神。阿Q面臨著一切生存的困境:無田地,無房屋,無女人等。他作過一些努力,包括投機革命,但每一次都以失敗而告終,阿Q依然是阿Q。物質上的絕望,必然要用精神來安慰。

  • 10 # Lcg112233445566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形象具有文學和現實的典型意義。他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那麼,阿q的形象是什麼?他包涵一點點傻,但不是形象的全部。

    阿q形象很複雜。他生活在中國的底層,有人的七情六慾,有婚姻的夢想但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性。有革命的思想,但不是為了理想,而是為了利益。有把事做圓滿的認真,但恰恰斷送了自己的性命。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一舉一動都讓人感覺可愛,可憐,又可恨。對他最準確的概括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所以,簡單用一個傻子是不能概括的。

    看過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每當我們閉上眼睛,時不時就會閃現出阿q的影子。他就是我們現實中的人物,是我們身邊的人物。我們會時常和他們說話,打交道,直到今天,他依然在我們身邊和眼下出現。

    一個成功的作品,典型的人物形象之所以塑造的那麼成功,才讓我們感覺到它的普遍意義,這就是魯迅的偉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許出現地名,一個字證明你是哪個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