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今通史

    您問的其實是兩個問題:

    一、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很難證明在歷史上真實發生過。即便這事是真的,世人對此也是誤解頗深,以為一杯酒下肚,轉天君臣各自拜別,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其實沒有那麼簡單,所謂“擺了一年七個月”的酒席,是說趙匡胤為此所做籌謀、鋪墊的耗用時間,而並非在現實中擺了一年多的流水席。

    二、中國的酒文化。古代酒類品牌眾多,康熙帝做為九五之尊什麼酒都能喝到,為何傾向於其中一種呢?其實這裡面有或古或今的炒作成分,因為除非重要年節典禮,康熙帝(戒後)一生再不飲酒。

    康熙帝只在晚年被胤礽氣出心悸的毛病以後,在南懷仁等傳教士的建議下,每晚喝杯葡萄酒,康熙帝很信任他們,因為他的瘧疾就是在傳教士的建議下使用奎寧治好的,那時候叫“金雞納霜”,至於是否與川建國所服用的奎寧相同,那就不得而知了。

    早先的康熙帝是全能選手,“吃煙”喝酒統統在行,據他說幼年“吃煙”,後來宮中屢遭火災,如果禁止別人吃煙,自己也該做個帶頭表率作用,所以就戒菸了。

    酒的問題解釋過了,這不是康熙帝“欽點”的,而是大清入主中原後,晉商的興旺進一步拉高了山西白酒的消費總量,成為一種流行一種時髦,所以酒席宴會就用上了,僅此而已。

    乾隆說:記錄這段歷史的史家,沒有什麼真知灼見,因為他把重點都放到了“杯酒”上,並以此為噱頭過分炫耀這件事的“奇異”之處,讓人以為單單只是計謀高超就能達成所願,其實重點不在這裡,重點應該放在趙匡胤過人的勇氣和英明決斷方面,而後人只看到了趙匡胤的妙計,沒看到的是趙匡胤為此付出的努力,籲~!可笑矣!(怎麼乾隆也這毛病,他也聽老郭的相聲?^_^)

    “杯酒釋兵權”出自《涑水紀聞》,砸缸的那位同學寫的,但請注意,這是“紀聞”

    什麼是紀聞?紀聞非正史,“所謂得之傳聞不敢據以為信也。”

    “杯酒釋兵權”,以前的正史、實錄上完全沒有這種記錄,如果這是趙匡胤乾的,放心,這絕對是自古以來君臣關係的標杆和典範,君親臣賢吶,早就被世人宣揚天下,普世謳歌了,捂都捂不住那種,還用司馬光(至少)126年後來“紀聞”麼。

    還有幾部私人筆記也記錄了“杯酒釋兵權”,他們統一將矛頭指向了趙普,趙匡胤真的那麼傻麼,即便趙普不說,趙匡胤心裡也跟明鏡似的......這還真是川建國式的甩鍋。

    《續資治通鑑長編》編纂者,李燾,南宋官員。

    將“杯酒釋兵權”纂入《續資治通鑑長編》的自相矛盾的依據-“此事最大,而《正史》《實錄》皆略之,甚可惜也,今追書。”

    這麼大的事,正史、實錄怎麼會“皆略之”?李燾的資料由何而來呢?

    《涑水紀聞》;

    《丁晉公談錄》;

    《王文正公筆錄》。

    他們都在說謊?不,司馬光沒說謊,三元及第的王曾王文正也沒說謊。釋兵權是真的,只是經過了“潤色”和“藝術加工”,變成了“杯酒釋兵權”而忽略了“趙匡胤”這個實施人付出的努力,這種筆法在正史中並不鮮見,突出了領導雄才偉略,忽視了領導心驚肉跳。

    趙匡胤裝傻問趙普,你看唐末到現在也幾十年了,天下換了八個姓氏,但還是紛亂四起,兵戈不斷,這是個啥原因呢,怎樣才能解決這問題呢。

    趙普冷靜的背上黑鍋說,藩鎮強而君主弱,所以造成這種局面,你要改變節度使軍政一把抓的現狀,從資源上限制他們,把他們的兵變成你的兵,這就行了。

    這都是最終“釋兵權”的鋪墊,這很難,這就是流水席的開端。

    借用老兄弟們把藩鎮威脅處理掉,老兄弟的利用價值也就沒了,趙匡胤可沒忘自己的皇帝位子是怎麼來的,改天老兄弟們貪心不足看不慣自己,天知道又給誰黃袍加身哩,現在,“杯酒釋兵權”的條件成熟了......

    趙匡胤首先把貼得最近的人先拿下了,殿前都點檢、侍衛親軍都指揮使下放地方,下放歸下放,條件早講好了,就是縱容貪汙腐敗,讓其快活一生,倆人挺高興,臨赴任前,趙匡胤約酒......

    後續目標就是以石守信為代表的一干人等,不喝酒石守信走不走?走。喝酒石守信走不走?走。

    所以,突出“杯酒”只是映襯趙匡胤的光輝形象而已。

    這個階段花費了多久呢?建隆元年正月→建隆二年七月,即一年七個月,端起這杯酒的時間好長好長。

  • 2 # 常城廚藝

    公元961年的夏天,在一場酒宴上,宋太祖趙匡胤於談笑風生之中,“輕鬆”地解除了功臣宿將對大宋禁軍的掌控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為啥要用汾酒呢,要從當時汾酒的地位來看,自明朝中葉至清朝康熙年間,伴隨著晉商的崛起,汾酒名揚天下。這一時期,燒酒的重鎮主要集中於北方,北方燒酒又以山西最為興盛,清代詩人袁枚寫過一部流芳百世的飲食著作是《隨園食單》,最後一部分為“茶酒單”,酒類共列出了11種名酒中的名酒,白酒中又以山西汾酒為最佳,“既吃燒酒,以狠為佳。汾酒乃燒酒之至狠者……汾酒之下,山東膏樑燒次之。”

  • 3 # 美食推薦官

    1

    “杯酒釋兵權”不簡單在哪裡?

    公元961年的夏天,在一場酒宴上,宋太祖趙匡胤於談笑風生之中,“輕鬆”地解除了功臣宿將對大宋禁軍的掌控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這個極具戲劇性的事件,在被廣為流傳的同時,也留下了太多疑問:為什麼趙匡胤只是寥寥數語,這些手握重兵的功臣們就乖乖地自動交出兵權?一頓酒為何有這麼大的能量?

    王立群說,事情並不是我們看到的那麼簡單。

    他認為,真正看懂這個“杯酒釋兵權”的是誰?是乾隆皇帝。

    清朝乾隆帝對這個酒局有這樣一個御批:“史家無卓識,徒於杯酒詭詞處炫奇,以為祕計神謀,而不於宋主英斷勇為處著眼,而後世遂以為是妙策獨出。籲!可笑矣!”

    大致的意思是說,“杯酒釋兵權”怎麼會是一個簡單的酒席策略,這表面是一個和和氣氣的飯局酒席,桌子下面早就已經暗流湧動,沒有絕對的優勢和才能,沒有長久的佈局,趙匡胤是不能將如此悍將收服。

    王立群認為,皇權和地方軍閥長期處於一個博弈的態勢,“並不是每一個當皇帝的人,都掌握著天下。即使像趙匡胤這樣的人,哪一個皇帝不想把武將的軍權收回來?”

    問題是你收不回來。

    這個現象在五代十國時期,表現的尤為突出。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在這50餘年的時間裡,近60位帝王亂轟轟你方唱罷我登場,就是因為軍閥割據,兵權旁落。

    王立群說,“只有與部下的反覆較量之中,顯出智力、能力、財力都遠勝於部下,才能把這些人都降服了。”

    “趙匡胤能收回來,是趙和他手下的那些哥們,經過了長期的磨合,這種磨合實際上就是一種暗中的較勁。”

    最終,這些人都知道,老大是鬥不過的。“與其鬥不過被殺,不如乖乖交出兵權。”

    從公元960年正月初二的“黃袍加身”算起,到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的“杯酒釋兵權”,可以說,趙匡胤的這桌酒席“擺了一年七個月”。

    2

    飲酒賦詩“飲汾酒”

    其實,在開始講“杯酒釋兵權”故事之前,王立群是先說了歷史上跟酒極為相關的一個生態環境——文人雅集。他特別提到一個很有名的集會是,在康熙46年(1707年),吏部尚書宋犖(音洛)的府邸,舉行了一個集會,喝的是汾酒、羊羔酒和潞酒。

    這裡有必要說說這個宋犖,為何自己的一場“告老還鄉”會辦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文化聯歡會”,20位當朝詩界名流,飲酒賦詩,依依惜別。他們飲酒唱和,詩作還被宋犖收入詩集《西陂類稿》,後編入《四庫全書》。

    宋犖,康熙時期吏部尚書,其地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部長。他同時還是大收藏家、詩壇盟主。他父親是順治的翰林院大學士。宋犖14歲的時候,就成為順治皇帝的御前帶刀侍衛,後擔任江西、江蘇巡撫14年,有“清廉為天下第一巡撫”之譽。之後調任吏部尚書。康熙46年(1707年)宋犖74歲,在將退休的時候,他策劃了一個別具一格的“詩酒退休儀式”——現在我們可以稱之為“中國白酒第一宴——康熙汾酒詩會”。

    那麼,為什麼這個重大的宴會用酒要用汾酒呢?

    這要從當時汾酒的地位來看,自明朝中葉至清朝康熙年間,伴隨著晉商的崛起,汾酒名揚天下。這一時期,燒酒的重鎮主要集中於北方,北方燒酒又以山西最為興盛,清代詩人袁枚寫過一部流芳百世的飲食著作是《隨園食單》,最後一部分為“茶酒單”,酒類共列出了11種名酒中的名酒,白酒中又以山西汾酒為最佳,“既吃燒酒,以狠為佳。汾酒乃燒酒之至狠者……汾酒之下,山東膏樑燒次之。”

    清錢塘人樑紹壬在《兩般秋雨庵隨筆》列述清代名酒,“不得不首推山西之汾酒”,李汝珍在其小說《鏡花緣》的第96回中借酒肆粉牌列出55種清代的名酒,將汾酒排在第一。

    望採納喲^_^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歲小孩兒。不愛吃飯。形體偏瘦沒有其他異常現象。有啥辦法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