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7鬥5言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春季的由來:春節是一年之歲首,最早是由上古時代歲首祭祀活動演變而來。其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以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息息相關,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

    第二個問題,各個朝代怎麼過節:我個人仔細瞭解的歷史僅限於從春秋到現代,所以我就說這一部分。

    周代以十一月為歲首,載歌載舞,輔以春酒,捧殺羔羊以慶新春;先秦時代,南北風俗各異,各地的風俗尚未融合、傳播、普及,春節的活動在文獻中記載很少;

    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南北互通有無,風俗習慣互相融合,這對節日習俗的普及提供良好的社會條件,所以在東漢首次出現了歲首祭祖的記載。

    魏晉時期,已經形成除夕守歲的習俗,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也出現了耍龍、遊神的慶賀新春的娛樂方式。

    唐代人們除了登門拜年,還發明瞭一種“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贈予大臣。這一形式在民間迅速普及,改用梅花箋紙。當時這種“拜年貼”被稱為飛帖,當時的才子追求少女也是採用很多飛帖居多。

    宋代時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裹住火藥製成鞭炮。從此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便逐漸盛行。

    明代,接灶神、貼門神、桃符、春帖、爆竹、設酒果聚飲,鑼鼓徹夜,謂之守歲。

    清代是非常重視過年的,宮廷過年極盡之奢華,皇帝有寫福字下賜群臣的習俗。過年要一直延續到元宵佳節才算結束,猜燈謎是甚為流行的取樂方式。

    辛亥革命帶來了全新的時代,政府提倡新曆。禮儀上,把以前的跪拜作揖等禮節廢除,改成脫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禮節,逐漸成為華人人際交往的文明儀式。

    到了當代社會春節的節俗活動還是很多的,祭祀灶神、掃塵、年夜飯、守歲、拜年、壓歲錢、貼春聯、貼窗花和福字、貼年畫、拜歲、燃放煙花爆竹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所謂網紅代銷的什麼代餐減肥,真的有用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