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文茶客
-
2 # 天涯孤旅劉行者
感謝相邀!
據我所知,古代出行和戰爭計時,最簡單的就是仰望太陽☀、月亮和星空⭐來判斷:
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入定——
“夜半”相當於“子時”, 就是23點至1點;“雞鳴”就是1點至3點;“平旦”就是3點至5點;“日出”就是5點至7點……以此類推。
相對精確的是利用日晷(即日規,亦名太陽鍾),月晷(即月亮鐘)。刻度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每個時辰為兩個小時。
子時——晚11點到凌晨1點
丑時——1點至3點
寅時——3點至5點
卯辰——5點至7點
辰時——7點至9點
巳時——9點至11點
未時——下午1點至3點
申時——下午3點至5點
酉時——下午5點至7點
戌時——下午7點至晚9點
亥時——晚9點至11點
另外還有各種“漏刻”計時法——沙漏、水漏等。
古代的計時工具主要有兩種:日晷,漏
這兩種東西原理大家基本瞭解,日晷的缺點是到了陰天,晚上就沒用了,所以漏是為了彌補這個缺陷而產生的。
古代中國計時的漏和我們現在玩的沙漏不太一樣,主要用水,而且結構也複雜的多。
當然還有另外更靈活的短時計時方法,比如點香,當然燃香不能確定時間,只是測量時間長短的短時工具。
回到問題,對古人來說,大部分人是不需要自己確定時間的,城鎮裡是靠更夫來提醒大家時間,在軍營中,也是有更夫的,不過軍營中的更夫敲的不是木頭梆子,而是金屬製的,叫“金柝”,而更夫掌握時間的工具,就是“漏”。
至於出行,趕路都是在白天,不能隨身攜帶上述的計時工具,那隻能看著天色大概估計時間了。
所以古人的時間概念相對來說,是挺模糊的,不會像我們一樣,精確到幾分幾秒,基本對時間的描述都是某個時段,比如唐宋詩詞有的詩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就說明了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