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的傳統節日:年三十晚、春節、春社節、花王節、清明節、廟會、三月三歌節、花炮節、端午節、嘗新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慶豐節、冬至節、送灶節。 壯族(壯文:Bouxraeuz,英文:Bourau),舊稱僮(zhuàng)族,是華人口最多的一個少 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壯族節日習俗: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壯族一向以能歌著稱,早在漢代劉向的《說苑·善說篇》中,就有關於先秦時期壯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記載。壯族民歌形式、內容豐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腳韻。有盤歌(或稱“猜歌”)、哭嫁歌、賀新居歌、生活歌、農事歌、時政歌、歷史歌,等等。壯歌的特點是善於觸景生情,託物取喻,以猜謎、盤問的形式,唱出有聲有色、動人心絃的歌詞。傳說唐代有個著名的女歌手劉三姐,創造了聲調悠揚、寓意深遠的歌謠,歌頌人們從事勞動和愛情的幸福,揭露上層統治者的貪婪與不仁,因而至今仍得到壯族人民的傳頌,被稱為“歌仙”。壯族有定期聚會唱歌的傳統,而且唱歌的地點也比較固定,這種集體唱歌的特定場所叫“歌圩”。 “牛魂節”,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曆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將牛梳洗一番,並修整牛欄,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邊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分給每頭耕牛吃。
壯族的傳統節日:年三十晚、春節、春社節、花王節、清明節、廟會、三月三歌節、花炮節、端午節、嘗新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慶豐節、冬至節、送灶節。 壯族(壯文:Bouxraeuz,英文:Bourau),舊稱僮(zhuàng)族,是華人口最多的一個少 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壯族節日習俗: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壯族一向以能歌著稱,早在漢代劉向的《說苑·善說篇》中,就有關於先秦時期壯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記載。壯族民歌形式、內容豐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腳韻。有盤歌(或稱“猜歌”)、哭嫁歌、賀新居歌、生活歌、農事歌、時政歌、歷史歌,等等。壯歌的特點是善於觸景生情,託物取喻,以猜謎、盤問的形式,唱出有聲有色、動人心絃的歌詞。傳說唐代有個著名的女歌手劉三姐,創造了聲調悠揚、寓意深遠的歌謠,歌頌人們從事勞動和愛情的幸福,揭露上層統治者的貪婪與不仁,因而至今仍得到壯族人民的傳頌,被稱為“歌仙”。壯族有定期聚會唱歌的傳統,而且唱歌的地點也比較固定,這種集體唱歌的特定場所叫“歌圩”。 “牛魂節”,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曆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將牛梳洗一番,並修整牛欄,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邊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分給每頭耕牛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