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祿旗
-
2 # 侯媽家庭教育
一、不能以自我為中心
隨著孩子的社交圈子的擴大,因為不在是中心,他們很多的需求可能會被忽視,他們的要求可能會被拒絕,為了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父母要讓孩子明白自己不再是中心了。
二、家庭環境
三、父母要放手
父母要學會放手,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關注、協助孩子,而不是打擾和打擾和干涉孩子。
四、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
-
3 # 寫字修心靜心慢練
關於交友,我記得孔子說過:“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解讀:孔子說:“有三種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誠實的人交朋友,同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們,這是有益的。同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當面恭維,背後誹謗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
4 # 親子成長手冊
2、製造小規模的朋友同事帶孩子聚會
如果小朋友暫時還沒有準備好去和陌生的小朋友交朋友,那麼爸爸媽媽多和同事或者朋友去聚會,很多時候孩子看到大人是這樣的交友的,他們在無形之中也是會模仿的,並且基於上一輩的關係,下一輩玩在一起也是比較容易的,因為彼此比較認識,不是完全的陌生,這樣孩子的心理戒備會小一些。
3、多帶孩子一起戶外的集體活動一般情況下在戶外大家比較容易放的開,尤其是在一起遊玩的親子專案,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肢體上的接觸,這種情況下通過遊戲互動,孩子們比較容易玩到一起。多多的參加此類的活動,然後剛剛開始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多多的陪伴,最好參加親子游戲,這樣的活動參加的比較多之後,孩子慢慢就會開啟自己,也會變得越來越開朗!
-
5 # taimeibaby
寶寶從3歲左右就開始嘗試人際交往了,比如說交換玩具之類的。到了幼兒園之後就有更多的小夥伴了,這其實也是寶寶接受社會化訓練的開始,是可喜的一件事。做家長的應該支援和鼓勵,但需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注意對方小朋友的脾氣秉性是否和自家寶寶合得來,如果對方喜歡動手、動作比較大,暫時減少玩的次數和時間;二是玩之前多做些交流,比如告訴寶寶多做分享;三是切忌在別的小朋友和家長面前過分謙虛;四是不要過多幹涉寶寶們的遊戲;五是回來後要具體描述性的表揚和鼓勵寶寶好的做法。其實最好的指導就是家長的人際交往表率作用以及用寶寶聽得懂的語言多與他分享。
-
6 # 懶貓貓要長大
交友屬於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範疇,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內向,羞於主動交友。
作為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1、家長要冷靜,不要逼著孩子去主動交友。可以嘗試引導,如果不願意這一次就放棄吧。否則,會讓孩子反感,認為結交朋友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留下不愉快的體驗,以後都不願意。
2、鼓勵孩子交友,並強化正確行為。比如:你給孩子在說,去跟朋友打個招呼,你就可以得到什麼獎勵,如果她去做了,馬上獎勵她,並且表揚,強化這個行為。
3、運用繪本故事,動畫片進行引導。有意為孩子選擇這方面的故事等,讓孩子觀看,並一起交流當中結交朋友的情節,給孩子樹立榜樣。
最後給大家推薦兩本育兒方面的書籍,真的不錯,書中有很多方法值得學習,實用性很強。
-
7 # 搬書回巢
越是性格內向的孩子,家長越是不要急於讓他多接觸他人。相反,家長應該先有意識地縮小孩子的交往範圍。因為內向的孩子往往比較謹慎,一旦他接觸的人態度不太友好,一開始溝通不暢等,都會使他產生畏難情緒,止步不前。
倒不如,縮小範圍,只選幾個和孩子愛好、脾氣相同的小朋友來交往。等孩子能夠從中得到牢固的友誼時,再試著領孩子接觸其他夥伴。
內向孩子的家長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著急。一旦操之過急,孩子受挫,往往會有負面影響。放慢腳步,每次都保證孩子得到足夠的正面響應後再繼續,這樣孩子會變得膽子越來越大,也更積極主動。
-
8 # 吾家有兒
主動交友需要勇氣,那麼勇氣從哪裡來,怎麼培養,媽媽們可以試一試從鼓勵孩子“舉手”開始。
女兒上一年級的第一天,她送女兒去學校,他看出來女兒有點緊張,就問“你想讓同學們喜歡你嗎?”女兒點點頭。
“那媽媽教你一個魔法吧,在你上課的時候,不管是老師提問也好,還是你有聽不懂的問題,你都要第一個舉起手。”
“因為只有你舉起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大家才能瞭解你,想要跟你做朋友。”
“好吧,媽媽,我試一試”女兒點點頭。
半個學期過去了,在開家長會的時候,小女孩得到了老師的表揚,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同學都喜歡跟他做朋友。
“舉起手”這麼簡單的一個動作,就可以讓孩子養成積極表現的習慣。
這個習慣,不僅僅是交朋友那麼簡單,更可以培養出優秀的表達能力,和自我展示的自信心。
-
9 # 紫瑗齋
記得自己小的時候,不是個合群的孩子。也不太喜歡主動去交結新朋友。母親也會問為什麼不喜歡出去找朋友。但多數情況下,父母是以一種負面消極的態度來看待,比如責怪說,怎麼人緣這麼差,出去連個玩伴都沒有;或者帶有挖苦的意味的說,是不是你有壞毛病,別人不願和你處朋友呢;類似此類的負面資訊和態度並沒有對我的交際有積極幫助,反而成年後,曾一度為人際關係自卑。
我在教育自己孩子時,會讓孩子看一些成功人士,名人故事和經歷。從中可以看到他們是如何結識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優秀人士的。比如他們會利用沙龍分享,討論。聚集一些和自己有相關領域交集的人去聚會。讓孩子明白圈子和擇友的重要性,以及一個好朋友對自己的幫助和意義有多大。
-
10 # 鴿子老師
家長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引導孩子交朋友:
1.學會輪流:如果孩子們都想玩同一個玩具是怎麼辦?投個硬幣來決定先後或用計時器來幫忙,大家輪流玩。
3.學會幫助:當朋友心情不好時,看看有沒有辦法讓他高興起來。“這是我最喜歡的糖果,吃了你心情可能就會好起來。”當朋友做不出數學題時,想辦法幫他理清思路。
4.學會傾聽和表達:家長應該教小朋友用禮貌、友好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果有些小朋友說話不禮貌,不要和他計較,簡單平和的迴應就好。比如,“不要拿我的筆,快還給我”,可以平靜的迴應“好吧,我剛剛借用了一小會。”
總之讓孩子從小學會守諾:言必行,行必果。信守承諾才會得到朋友的信任。
-
11 # 童心小屋0516
寶寶需要玩伴,通過和同齡人相處,寶寶學習社交技能,鍛鍊語言表達,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有了玩伴,寶寶就不會黏在大人身邊了,他們可以相互陪伴著進入他們的世界。
你需要做的,就是給寶寶創造機會,教會寶寶交朋友。
呵護寶寶的自尊
在寶寶開始於別人交往之前,他必須對自己感覺良好。
讓寶寶社會化
寶寶接觸社會的第一個社會,就是跟父母在一起——進餐、外出,去遊樂園,做有些,要記得做個擁有恰當社交行為的榜樣。不一定永遠做個無私大方的父母,永遠讓寶寶最先挑喜歡的蠟筆,做遊戲時,也不必總讓寶寶贏。要鼓勵分享,堅持原則,要說請和謝謝。跟寶寶聊聊天,說說你在幹什麼,以及你在路上看到了什麼,這會讓寶寶有所反應,幫助他開發語言技能,只要你做的不太明顯,寶寶就會認為,自己也扮演了社會環境中的角色。
從一對一開始
讓寶寶一次只面對一個小夥伴,學習社交知識,這是最簡單的方法。所以,安排個一對一的遊戲約會,選一個跟寶寶相處很好的孩子,活動要速戰速決,並且要保證兩個孩子都有收穫,但是,不要給寶寶強加玩伴遊戲,這不僅對寶寶不公平,還會遭到寶寶的牴觸。
不要三個人活動
如果有三個寶寶,其中的一個很容易被另外兩個欺負或孤立。大人也一樣,如果是三個人,通常都是其中兩個人聊得很好,有一個很安靜。
不要期待寶寶在一起玩
寶寶還處於平行遊戲階段,雖然在同一個地方,但是各玩各的,而不是一起玩。
創造合作遊戲的機會
有些活動更加容易讓寶寶跟別人一起來做,比如過家家,扔球,捉迷藏,還有需要輪流做的遊戲。這些遊戲會讓寶寶開始相互交流。如果寶寶不會,你可以參與進去,等寶寶學會的時候再慢慢退出。
在寶寶面前保持中立
因為寶寶的行為是不可預知的,在寶寶參加社會活動時,要關注寶寶,這樣出現吵鬧時才能做好乾預的準備。不要偏袒任何一方。
不要涉及個人情緒
如果你很大方,而寶寶卻很害羞,不要因為這種情況而產生挫敗感,強迫寶寶參加社會活動,或批評他旁觀的行為。也不要因為寶寶打人就發火生氣,把他置於不利地位。
做示範
接受寶寶的社交風格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獨特的社交方法,有些人初次見面就會與人談笑風生,有些人只能跟一到兩個朋友相處愉快,還有些孩子就是觀察者,永遠不想更進一步。只要寶寶自得其樂,你就不需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給寶寶練習的機會
能跟別的孩子多接觸的寶寶,會更高學會社交,你可以給寶寶選一個年齡相仿的夥伴,經常一起活動。
不要施加壓力
在寶寶還小的時候,強迫寶寶參加社會交往,通常不會讓寶寶贏得朋友,獲得友誼,這種方法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給予寶寶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最終他會發現和別的寶寶一起玩其實很有趣。
-
12 # 育鄰人
個人學習成長的社交能力是在人群中磨礪出來的。
人類文明歸根結底就兩樣東西,即知識和能力。知識是人們從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智慧經驗;能力是參與社會生產實踐的行動力。知識能夠通過借閱書籍或向他人請教獲得,而能力只能通過自我實踐總結提升,比如語言能力就需要多聽、常說、善讀、能寫;思維能力離不開觀察、理解、記憶、表述.......社交能力必須經歷與真實的同伴兒進行互動交流、摸爬滾打。
有人的地方就有社交
人是群居性生活的生命體,每個人都不能離開同伴而獨自存活。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包括人類】絕對不能單獨存活。就人類單個個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與同伴協作互助、不借助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人類社會生活的基礎就是盡最大可能與同伴分工、合作,將各自的優勢能力都盡皆施展出來,讓個人能力勞動效能最大化。因此,人類的孩子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懂得如何與同伴進行互動。所以,我們才能看到隨著孩子的逐步長大他們從剛出生是時的什麼表情也沒有逐步發展到與其父母擁有類似的社交能力,也就是說只要給予孩子群體性的成長環境他們就會與同伴產生社交連結。
社交就是通過分工、協作滿足個體與群體的生存需求,人是群居社會性最高等級的動物,社會生活就是社交、社交是一切生產生活的基礎,社交包括陌生社交和熟人社交兩大類;通訊技術發達之後,社交又被重新劃分為面對面的現場現實社交和不見面的線上跨區域社交。社交是人們進行資訊交流、完成生活物質資料交換的前提,有了社交人們才知道彼此需求是什麼、誰能滿足這些需求。所以,社交就是生活,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社交活動。
社交就是滿足為更好的生活
社交,是社會交往活動的簡稱,指在一定的社會生活環境條件下,個體之間相互往來完成物質交換、精神交流的社會活動。按照社會交往活動的性質和目的,社會交往活動可劃分為:個體社交、群體社交、直接社交和間接社交,社交的具體呈現形式為分工、合作、競爭、衝突等。社交是多種人際間資訊交流、物品交換的集合統稱,人類最早進行的社交活動就是孩子時期的食物、玩具等分享行為,比如幾個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孩子之間就會被彼此的玩具或其他物品所吸引,進而產生互動交換行為,這就是社交的基礎,也是朋友的基本來源。
社交是動物生存的本質性內在需求,動物社會的本質是分工、合作。因為,動物實現種群延續的方式是異性繁殖,也就是實現種群繁衍這一最基本的生存活動都需要在同伴的協助下完成。與此相適應,動物社交可以分為物質交往、精神交往和兩性交往。人類是自然生命體中最高等級的動物種群,人類擁有最高等級、最完善的社交體系,從生殖分工、勞動生產分工都是為了彼此間更好的實現社交,讓彼此之間的生活更加舒適。
社交是社會教育活動的前提
社交的目的就是實現生活物質交換和資訊交流,家庭是社會生活最小的組織單元,同時也是最親密的社交原點。家庭成員為著家庭和諧、幸福這一共同目標協調一致之後各自通過不同形式實現向更大範圍的社交活動,最為直接的社交形式就是工作、交友和商業活動。亞里士多德說:“我們無法通過智力去影響別人,情感卻能做到這一點。”社交就是實現人與人分工、協作的情感紐帶,有了這個紐帶人類社會才能團結、協作到一起,成為人類大家庭、人類命運共同體。
教育的本質是人【老師】影響人【孩子】成長的活動,良好教育教學活動進行的基礎就是社交關係。當一個孩子認定某位老師學識豐富,具有很多自己需要學習的地方,那麼這個學生就會對老師產生崇敬感,進而好好學習;相反,如果一個孩子對老師不認同,認為老師還不如自己聰明,那麼這個孩子就一定不會好好學習。由此,同一個老師所帶的班級就會出現不同學習成績的孩子們,基本點就是他們對老師的認可度不同。所以,老師提升教學效率最好的辦法就是博得孩子們對老師教學行為的認同、認同老師是自己學習成長的榜樣,以榜樣的力量感化孩子們的學習成長。
① 社交是教育活動的基礎。我們常常說:“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可影響力從哪裡來呢?沒有接納、尊重和理解的關係,就沒有生命之間的連線;沒有連線的生命,就無法構建穩固的關係;沒有好的親子關係,就沒有影響力;沒有影響力,就沒有好的教育。孩子不會向自己討厭的人學習,他們只會被自己尊敬、信賴的父母滋養、喚醒、影響和薰陶,通過模仿、追隨來吸收、內化父母的言行習慣,最終實現自我成長;
② 社交關係包含教育。人們生活信念、價值觀、行為準則和愛呈現的過程,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就會秉持什麼樣的信念和原則,就會怎麼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伴侶、朋友和生活。我們以什麼樣的態度和方式來構建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以及其它人際關係,不僅向孩子呈現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也傳遞了我們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什麼樣的價值觀和人格品質;
③ 社交關係大於教育。社交關係先於教育、包含教育,良好的社交關係是教育教學開花結果的基礎前提,且看眾多粉絲因喜愛某人而模仿他們他們的言行、購買他們代言的產品,學生同樣會因為崇拜某位老師而學好某項技能。哈佛大學曾經花費70多年時間追蹤,找到佔據“幸福”密碼第一位的就是基於家庭、朋友和社會良好的人際關係,而不是個人所擁有的財富、權力或名望。
社交是個人實現成長進步社會價值的基礎
個人學習成長活動的核心就兩大方面:① 從社會中獲取資源成長壯大自己,獲取行為主要包括學習和購買。個人從形成胚胎的那一刻就開始了從外界獲取資源成長壯大自己的成長活動,孕期通過臍帶母子相連,藉助母親獲取成長資源,出生以後更是接受來自各方老師【包括家長、老師和兄長】的幫助逐步健康成長,直至從“完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成長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即從幼年、童年、青年到成長;② 運用自身能力回饋社會建設,以換取社會對個人能力價值的回報,主要方式就是勞動並通過勞動獲得勞動薪酬。如果把社會比作大江大河【金錢貨幣就是其中的水流】,那麼個人就是大江大河之中極小的灌溉溝渠,從大江大河中獲取水源【勞動薪酬收益】、澆灌一定面積的農田【家庭】之後又將獲取的水源悉數【購買社會生活服務品】迴歸大江大河。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具有各自最為獨特的一面。但是,正如每個人都有“軟肋”和“後腦勺”一樣,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每個人都需要從社會中汲取成長力量,同時以自身成長能力為社會建設做貢獻。手有十指,每個指頭都有不同的名稱,擔負著不同的分工角色。所以,社會生活中同樣需要有借力、借勢成長,融入集體的成長智慧,將自己的長項儘可能與對方的長項拼接到一起,也就是長板、優勢組合的“新木桶理論”。
社交是實現社會分工協作的前提。分工協作讓人類社會擁有了眾多行業,讓每個人都能夠在各自的優勢領域專注成長,而實現每個人專注成長的前提就是在一眾特定規則之下進行分工協作,這些規則就是律法、道德規範、行業規章......正如每個生命體都有眾多不同分工的器官組成一樣,人類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血液迴圈系統等多系統共同分工協作而組成一個完整的生命。
社交的基礎是環境
人們常說:“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跳假神。”孩子自出生之日就自帶學習能量,是天生學習成長的“專家”。但是,再怎麼聰明的孩子也不會自然成才。他們必定在一定老師的帶領下學習成長、成才。也就是說成長就是一個人借鑑另一些人行為習慣增長自身行為能力的過程,換個方式講也就是,教學活動是人照亮人、人引導人成長的活動,老師引導他人成長最好的方式就是言行示範,而學習成長也就是“依葫蘆畫瓢”。
《狼孩的故事》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附近一個山村裡,人們發現狼群裡有兩個人類孩子。人們打死了狼後,在狼穴裡發現兩個狼孩,大的八歲叫卡瑪拉,小的兩歲叫阿瑪拉。狼孩剛被發現時,生活習性與狼一樣;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覺,晚上出來活動, 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餓了找吃的,吃飽了就睡;不吃 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齒撕開);不會講話,每到午夜後像狼似地引頸長嚎。阿瑪拉在第二年去世,卡馬拉活到十六歲,經過7年的教育,才掌握4、5個詞,勉強地學幾句話,開始朝人的生活習性邁進。她死時估計已有16歲左右,但其智力只相當3、4歲的孩子。
孩子該跟誰學、怎麼學?世界上最好的老師在哪裡呢?答案是:在家中,父母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老師。父母是每個人成長曆程中真正的啟蒙老師,是無私陪伴著孩子從“完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成長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而從不計較回報的老師,是唯一從物質幫助到精神陪伴全方位提供幫助的老師,父母是唯一從基因遺傳、生活習性、舉止言行到文化素養全方位影響孩子成長的老師。
言傳身教”行為示範是為人父母,教子成長最好的方式。“媽媽,洗腳!”CCTV那則感人至深的公益廣告。媽媽給奶奶洗腳,小小的兒子就能學著打盆水要給媽媽洗腳!這就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行為示範對孩子成長“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是孩子成長生活中最好的老師!孩子成長過程中猶如父母的“傳聲筒”或“復讀機”,您的言行示範是微笑,孩子也會對人微笑;您的言行示範是憤怒,他們就會變得暴躁;您的言行示範是彬彬有禮、熱愛學習,孩子自然會愛上學習、待人有禮有節......父母是當今社會中唯一沒有機構頒發職業資格證的職業,但它確實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職業,自從生命誕生的那一刻就開始了。作為父母,好壞並不以學歷的高低、擁有財富的多寡來界定,界定父母好壞的唯一標準就是他們通過自己的言行示範培養的孩子是否能夠超越他們自身、成為為社會建設作出積極貢獻的人。
要求孩子養成良好的社交能力,就是家長要多帶孩子出去“見世面”、多與不同的人群互動交流,最簡單的說法就是要“邁開腿、張開嘴”,前路在哪裡?在腳下;朋友在哪裡?在嘴邊。多出門與同伴一起玩耍,多到人多的地方朋友自然來。孩子天生喜歡熱鬧,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人來瘋“,看見別人做什麼他們就跟著做什麼,只要看著別人做的事情不是自己討厭的他們都能跟著一起做、一起學。所以,社交、獲得朋友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進入大社會大家庭中,走進同伴的生活、也讓同伴走進自己的生活。
-
13 # 陽光語言矯正師
聽一位媽媽抱怨說,孩子高考沒考好,完全失常,就是因為總和成績差的同學交朋友。還拿出名校舉例,說2019年高考結束後,六安毛坦中學本科線以上人數超過10000人,其中146人超600分,理科、文科本科達線率分別為95.5%、68.4%,這麼驚人的成績背後,是因為人家身邊都是一群優秀的孩子。
在毛坦中學裡,你不用擔心交友的問題,因為都是帶著破釜沉舟的同一類人,高強度的學習風氣、高度統一的競爭觀念,吃飯睡覺的時間都被壓碎到極限、哪有玩樂消遣的時間,這種標配下的集體環境,比的是個人競爭,比的是努力方向。
但是,有一段話說的非常好:不要以為讓你的孩子接近成績好的同學,就能提高自己的成績,不要以為和優秀的孩子成為朋友,他就會自然而然的養成好習慣,“不要因為誤入了別人的果園,就以為自己收穫了整個秋天”,這種想法是對孩子最大的欺騙。
很多父母都干涉過孩子交朋,曾經有過一項調研顯示,很多孩子在上幼兒園開始,都接收過父母的忠告,和成績好的孩子學,多和好孩子來往,甚至有的家長還干涉過孩子學校的座位。
很少讓孩子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朋友。父母相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懷疑近墨者黑也是可能的,所以才有孟母三遷的典故。
和優秀的孩子做朋友絕對沒錯,但是以為自己的孩子接近學霸,就會提高成績,和自律的孩子交朋友,就會進步?那就有點自欺欺人了。
有這樣想法的父母犯了幾個錯誤
1、如果這樣有用,還要老師什麼用?
2、如果這樣有用,還要努力什麼用?
3、有這樣的想法,都是一種父母的惰性的表現。
4、如果這樣有用的話,換位思考一下,優秀的孩子會和你的孩子叫朋友嗎!
孩子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努力需求,沒有自我改變的源動力,你讓他和誰在一起都沒用,孔子教不了他,孟母搬十次家也是徒勞。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正確引導孩子和他人交往的前提,孩子和朋友們相處,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學習的能者,選擇他的長處學習,遇到不優秀的朋友,更要懂得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也犯了一樣的錯誤。
兩個意思:一個是要求孩子一定要有自我改變的動力,看得見別人的長處,另外,還要看到別人的短處,用來警醒自己,避開陷阱。
之所以這樣說,很重要的一點是,人無完人,再優秀的人也會有缺點,看到缺點就否定人家的長處,這樣非黑即白的觀念,是沒有朋友的,是完全偏離人際關係發展方向的。
所以,如果想讓孩子看到事情的全貌,就不要只把光亮的一面展示給他,看不到黑暗一面,他怎麼進行辨別是非呢?守住向善趨利的本心,給孩子交朋友的自由和空間,鼓勵孩子與不同型別的朋友接觸,從不同的朋友那裡獲得不同的感受,也是人生經驗的修煉。
過度擔心所謂“差生”帶壞孩子,都是父母對自己的教育和影響力缺乏自信,
正確引導孩子三觀,培養孩子的自制能力,開拓孩子的視野,提升孩子對環境的適應力和辨別力,把人生決策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才是正道。
-
14 # 最美幼兒緣7
現在很多孩子都不願意說話,不願意和別人做朋友,只願意自己玩。作為父母肯定是有點擔心的,擔心孩子孤僻的性格會影響以後的生活,所以應該怎樣來引導孩子交朋友呢?
三歲是幼兒開始對人際交往產生興趣的年齡,所以孩子上了幼兒園一定要正確的引導幼兒學會人際交往,學會和小朋友老師友好相處。孩子只有學會了良好的人際關係,那麼他就會變得很有自信,覺得自己是被別人喜歡的就會變的,性格很開朗很快樂。
首先給孩子創造一個民主平等的家庭環境。孩子在家的時候父母要平等的對待孩子,不要總是把孩子看成一個幼小不懂事的集體!父母要做的就是當孩子的朋友,培養孩子愛說話敢說話的性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一定要平等的對待孩子,家裡面的事情儘可能的讓孩子參與討論,特別是涉及到孩子的問題的時候,家長應該多采取孩子的意見,比如給孩子報什麼樣的興趣班,家長就要詢問孩子的意見。不要獨斷專行,這樣有利於給孩子樹立自信心,大膽的與人交往。
其次,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朋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要做孩子的第一任朋友。因為孩子最早是與父母打交道的,他所學到的東西都是從父母那裡學到了,所以家長一定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朋友,教會孩子怎麼與朋友相處。
第三,父母教會孩子具體的人際交往方法。比如在遇到好朋友的時候要和他打招呼,想要和別人一起玩的時候,可以友好的向別人詢問。當孩子與別的小朋友爭搶玩具時,父母就一定要正確引導,引導幼兒學會和別人分享,並教孩子用文明語言與其他人交流,如謝謝,對不起,不客氣等等。
孩子只有從人際交往中感受到了友好,感受到了樂趣,這樣他才會想要與其他人交往。
第四,父母可以給孩子創設利於人際交往的情景。也就是說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出去轉轉。創造和其他人交往的機會。比如父母可以帶領孩子到朋友家做客。那麼在做客之前,家長要教會孩子應該怎麼禮貌的與人交往,當機會到來的時候,家長要適當的減弱自己的勢頭,讓孩子衝在前頭。
再比如家長可以邀請其他小朋友到家裡來做客。這個時候家長可以讓孩子作為主人來招待客人,孩子只有與人交往的多了,他才會與人交往。只有空頭的表達根本讓孩子感受不到與人交往的樂趣,它不會產生與人交往的興趣。
最後還是要看家長自己,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如果家長不善於與人交流,那麼一味的要求孩子與別人交流,這點是非常困難的。
只有家長樂於積極的與其他人交朋友,那麼孩子耳濡目染的能感受到家長與人交往的樂趣,他就會想要嘗試的與人交往。等到有交往機會的時候,他就不會感到膽怯,感到害怕,相反會很興奮的來嘗試一下,只要他體會到與人交朋友的樂趣,那麼他在以後與人交朋友的過程中,就會變得非常容易,非常自信。
-
15 # 小馬快跑國際早教
一個人的天空是狹小單調的,友情織成的天空是廣闊的,也是燦爛的,朋友如同生命的營養,給予生命新鮮的血液與激情。
有相關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友誼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各個方面:1.擁有友誼的孩子在社會和學習成績上的得分更高,而沒有朋友的孩子則伴有很多的攻擊性行為和情緒問題。2.建立良好朋友圈的孩子在上學後能更好地適應學校的生活,而缺少朋友的孩子在入學後還需要花很長時間去適應和調節他們的行為。3.如果孩子產生焦慮和其他不好的情緒時,孩子可以通過友誼傾訴自己的心情,得到理解和寬慰,從而使自己變得積極向上,反之,缺乏朋友的孩子則會鬱悶哭鬧,缺乏釋放壓力的途徑,產生消極的情緒。4.有良好友誼的孩子可以很好地去了解別人的觀點,注意和顧全身邊人的感受,而缺少友誼的孩子則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其實,很多家長認為如果孩子與小夥伴之間的矛盾沒有上升到安全問題,孩子互相道個歉就可以和好如初了。
然而,孩子是非常敏感的,如果孩子從小不能擁有良好的交際圈,會容易產生失落感甚至留下陰影,影響孩子的幸福感以及今後的人際交往。
9個月:孩子開始理解友情
9個月的孩子開始學會關注周圍的人和他們之間的關係,雖然他們不會用語言表達,但他們會觀察,比如觀察周圍人之間的互動,然後在他們小小的腦袋裡分析出這些人彼此是不是朋友,通常他們會定義擁有兩個相同喜好的人是朋友,而意見分歧的兩個人是敵人。
1歲:開始產生玩具佔有慾和財產專屬感
1歲左右的孩子各方面都處於快速的成長期,他們開始有自己的個人財務和專屬領地的概念。
他們不僅會在與小夥伴玩玩具時體現出強烈的佔有慾,他們也從剛開始的只會對家長表達情緒慢慢成長為向其他小夥伴表達喜怒哀樂了。
但他們還不能理解自己的行為可能會對他人造成傷害,比如他不知道自己搶走小夥伴的玩具會讓他們生氣,所以一般情況下,把兩三個一歲左右的孩子放在一起玩耍,對於家長來說就是一種折騰。
2歲:與小夥伴爭搶玩具是常態
2歲左右的孩子擁有的同情心是有限的,他們一開始可能會將自己的玩具遞給小夥伴玩耍,但是沒過多久,他們就會“暴力”地搶回自己的玩具,他們不會在意大人世界的社交禮儀,不會懂得“等他玩夠了我再玩吧”。
3歲:孩子開始懂得分享
3歲最能看到孩子成長的變化,包括孩子社交能力上的改變。比如,當小夥伴受傷了,他會懂得安慰;當想要得到一個玩具時,他們會努力勸說對方與自己一起分享玩耍……他們慢慢開始學會交朋友,特別喜歡擁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小夥伴。
因此,孩子的友情發展有自身的規律,並不是家長隨意就能安排的,而想要讓孩子循序漸進地擁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家長可以通過以下幾點改善孩子的交際圈。
01 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
孩子友情的發展是建立在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上的,一般來說,孩子建立親子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在三歲以前,家長需要格外地注意與孩子的互動方式,對孩子的訊號給予及時的解讀和恰當的迴應,讓孩子感受到溫暖的愛,為孩子之後友情的發展奠定基礎。
02 創造孩子與小夥伴玩耍的機會
相比於以前,現代的家庭很多幾乎都住在比較封閉的單元樓裡,孩子們缺少一起玩耍的環境。因此,很多家長要創造一些條件讓孩子儘可能多地與小朋友一起玩耍,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讓孩子與小夥伴之間產生互動,一起遊戲和活動。
03 培養孩子的社交禮儀
懂禮貌的孩子更容易被小夥伴接納。家長們要培養孩子的社交禮儀,幫助孩子融入到小夥伴的氛圍中去,可以鼓勵孩子主動和朋友打招呼,培養孩子使用禮貌用語的習慣,當小夥伴傷心哭泣時,鼓勵孩子學會安慰對方;當小夥伴表現好時鼓勵孩子給予讚美等。
04 及時幫助孩子處理友誼的問題
當孩子融入一個群體時,可能會與小夥伴產生矛盾或遭遇排斥冷遇,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及時發現並尋找事情的根源,給予孩子安慰和支援,引導孩子面對並解決眼前的問題。
05 與孩子分享感受
有相關研究表明,當家長與孩子談論感受的時候,孩子更容易理解和學會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2-3歲的孩子慢慢開始理解和接受別人的不同意見,家長們可以與孩子一同分享感受,比如“小夥伴上講臺表現會很緊張是因為他第一次經歷”,“她很開心是因為小夥伴和她一起分享了玩具”……這樣可以培養孩子換位思考的能力,也是建立友誼的重要基礎之一。
━ ━ ━ ━ ━
其實,結交朋友並沒有固定的套路,我們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擴大我們的朋友圈。對於孩子來說,他們需要小夥伴一同遊戲、一起合作、共同歡呼,真正的友誼在於質量,家長們要恰當地引導孩子結交朋友,這對孩子的成長具有很大的幫助。
-
16 # 蜜桃姐姐
與朋友玩耍是學齡兒童學習合作、不傷害對方感情、學會輪換等社會規則的重要途徑。如果孩子很孤獨、害羞或不願意交朋友,家長可以試著幫助他。
許多專家認為,鼓勵孩子交朋友的關鍵是採取溫和的步驟,鼓勵積極的社交活動,而不要過於激進。這樣做的目的是給孩子一個收穫社會經驗的機會。孩子可能生性害羞或謹慎,這並不一定是壞事。與其試圖改變孩子的個性,不如幫助他舒展身心,發現與同齡人相處的樂趣。
家長朋友們可以試試以下方法來幫助孩子交朋友:
縮小玩伴範圍。
簡短的交流。
孩子們互相瞭解的時間,一兩個小時就足夠了。真的,這樣雙方還比較開心,因為呆得過久,可能會發生爭吵,反而得不償失。
提前計劃。
選擇孩子喜歡和擅長的遊戲,這會讓他在和同齡人相處時更舒服,感覺良好。讓孩子選擇活動,當然家長在旁邊提出建議。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的互動,確保有足夠的材料,讓孩子玩。不要到時候需要通過分享才能平衡,這樣很容易產生爭吵。
參與其中。
不要讓孩子們獨自玩耍,家長可以參與進去。家長的指導能讓孩子們感到更自在,尤其是剛認識的新朋友。如果孩子們發生衝突,家長要能夠分散他們注意力,不要讓他們在一起玩,或者改變活動。不過,儘量不要控制孩子,畢竟我們的初衷是為了讓自家寶貝和其他孩子的關係破冰。
制定時間表。
嘗試每週定期安排孩子們一起玩耍。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在公園、遊樂場或其他孩子的家裡見面。
與時俱進。
孩子很喜歡機器貓或HELLO KITTY,雖然他的痴迷程度有時候會讓我們有些不開心,但卻為孩子們交流提供了很好的突破口,形成友誼的共同基礎。讓孩子玩流行玩具,看流行的電視節目或視訊可以給他一種與同齡人交流的方式,可以聊聊共同話題。
和老師談話。
到孩子的幼兒園或學校去看看孩子在學校裡如何和同齡人相處。孩子可能被某些同學孤立。和老師談論自家孩子的問題,並一起學習能幫助孩子交朋友的策略。同時,調查孩子在學校是否有負面的經歷,例如,是否經常受到某些孩子的欺負,要不要請老師介入等。
擁有自己的朋友。
因為孩子們密切關注大人們做什麼,所以要讓自己的交友狀態來為孩子樹立榜樣。
儘量不要期望過高。
如果孩子覺得被迫交朋友,那麼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孩子可能已經對其他孩子感到不安,而來自父母的壓力會助長這種不安全感,孩子會變得更加冷靜和害羞。
尋求專業幫助。
在大多數情況下,害羞或在童年時交朋友困難是正常的。但是一些跡象可能要格外注意。如果孩子很少與人保持眼神接觸,很孤僻,經常大發脾氣或哭泣,或是害怕去學校或操場,那家長可能需要和專業的醫生好好交流一下。
-
17 # 一家大手拉小手
六步走教孩子交朋友!從小有朋友長大有物件!
為什麼孩子不會交朋友?有的孩子對和陌生人交往有恐懼、有的孩子缺乏最基本的與人社交的技巧和禮儀、有的孩子在與新朋友交往過程中從不顧及別人的感受缺少對朋友最基本的關心……
我們相信所有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有更多的朋友,希望孩子能夠勇敢的邁出第一步去尋找朋友,更在生活中幫助孩子組建各種各樣的朋友圈為孩子營造環境,這些都是外力,對孩子來說要勇敢的走出第一步,家長就必須教會孩子最基本的make friends 的小技巧。
一、不安和恐懼是有價值的,沒什麼了不起
當孩子沒有邁出第一步之前,或者在新環境中剛要去接觸新朋友時,他們會覺得不安、尷尬、緊張、恐懼。
家長要理解孩子的這種不安和恐懼,並且幫助孩子理解這些小尷尬。分享給孩子作為一個成人在面對陌生人時也同樣會緊張和恐懼,這會減少孩子的孤獨感。
原來爸爸媽媽也是這樣,原來大人也是這樣,原來別的小孩也是這樣!
減少恐懼和不安全感,對於孩子在人群中尋找夥伴特別有幫助!
當孩子在一個新的環境中時(傍晚的小公園、遊樂場)時,想要找到好朋友的方法和具體的步驟。很多成年人都已經掌握了這些基本的規律並能夠熟練的使用,但是孩子還不擅長,所以要耐心的教給孩子,這對他們交友絕對有幫助。
1.走到一個新朋友的身邊/走到他們能夠注意到你的附近。
2.用目光和新朋友產生接觸。
3.當目光接觸時介紹你自己,說出你的名字。
4.如果他們不介紹自己的名字,你可以問他們的名字。
5.問他們一個問題,聽他們回答,什麼問題都可以。
這6步就其中的目光接觸很多成人都會恐懼,又何況孩子。
SO,一定要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耐心,慢慢來,慢慢的學會目光接觸、慢慢的走進對方、慢慢的學會這些基本的技巧。
放心,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無數次!
三、教會孩子如何表現對朋友的關心
對朋友的關心。
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對朋友關注內容的興趣。
比如:你孩子的朋友喜歡游泳和動畫片,你可以鼓勵你的孩子一起聊聊動畫片,一起去學游泳。
比如:你孩子的朋友對芭比公主很感興趣,可以鼓勵你的孩子多瞭解芭比的內容。
這絕對不是刻意的迎合,是在用這樣的方法讓兩個小朋友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話題,他們感興趣的話題。
成人世界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溝通不也是這樣的嗎?
你我都感興趣的話題,聊起來不是特別輕鬆嗎?
四、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約會”
在生活中很多成年人不一定會經常約會各種朋友,但是你卻要幫孩子不斷的約會、製造約會的環境和機會。我們的小朋友們絕對要花大量的時間與他人相處才能發展出真正的友誼。
在操場上相互遇到時給他們足夠的時間聊聊天。
這些約會都是孩子們相互連線的機會,多創造這樣的機會,你的孩子就會找到更多的朋友,孩子就會越來越開朗。
-
18 # 兩隻棉襖
生活中,家長都認為性格外向開朗的孩子比較吃香,容易交到朋友。其實性格並沒有好壞之分,每種性格都有優劣,內向的性格也許不擅長言談,但言多必失。當內向性格影響到他的生活時,是需要關注和改善的。
一者,我們不要刻意強調這一點,比如一個不愛表達的孩子,如果逢人就說我孩子不太會說話,並當著很多人強迫孩子說話,孩子被貼上標籤後,就會習慣性地心理暗示,我是內向不會說話的孩子,我會害怕我有缺陷。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自尊心,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其次,要找到孩子不主動與人交往的原因,是語言表達能力欠佳,是見到陌生人害羞,是對人不信任,或是其他的原因。我們要針對孩子的問題和困難,幫助孩子向前邁一步。大寶幼兒兒園同學裡有一位只會說閩南話普通話不熟練,每次孩子媽媽都和孩子湊近之後,引導孩子,並對每句話進行鼓勵或糾正,並主動邀請其他小朋友到家裡來,這孩子慢慢變得不再畏懼與人的交流。
此外,不要急於求成,分梯次地逐漸遞進。比如先從媽媽的信任與互動開始,媽媽參與到TA的幼兒園活動,與TA和老師完能夠勝任的遊戲,逐漸的過渡到老師與TA和另外的兩個孩子一起遊戲,讓孩子體會到同伴共同活動的樂趣,最後到教師安排某個或某幾個幼兒來與TA共同活動,並給予鼓勵和支援。
最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有樣或者那樣的問題,這需要家長和老師不斷地引導,切忌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俗話說:三歲看到老。在三歲之前孩子的生長都是在父母身邊的。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父母們要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
19 # 羅玲的空間
1.對此,首先家長不要太心急。您要知道,有很多客觀原因使得孩子不主動去交往。比如,有些孩子是害羞、內向的氣質,或者性格比較謹慎、慢熱。這是隨基因而來的特質,儘管我們可以幫孩子改善,但不要指望他們像外向性格的孩子那樣主動。因為假如他真的努力做到那樣了,他同時也會感到不舒服、不是他自己了。
另外,家長要記得孩子的年齡。通常,幼兒在兩歲半到三歲半這個階段,才會真的喜歡和玩伴一起玩。很多男孩要到4歲以後才會有好朋友。所以,對於比較小的孩子,只提供機會就可以,不要強求他一定怎樣。
再有,幼兒交往,最初是平行遊戲,就是在一起,但各玩各的。這之後才會發展到互動遊戲。有些小朋友,喜歡先看別人玩,自己不參與,或者謹慎觀察後再參與。這通常也不是缺點問題,這只是他們學習做事的獨特方式。對於他們來說,看著也是一種參與,他們並不見得像家長以為的那樣不開心或者焦急。
大一些的孩子,他們對交友開始有想法、挑剔了,不再像三、四歲孩子那樣,遇見就是朋友了。他們會互相觀察,看看雙方是否有一起玩的意願,在心裡評估自己被拒絕的可能性有多大。
瞭解了這些,我們在孩子玩時,就要多觀察,不要去催促責怪。更不要因為他沒有主動交友而批評訓斥。
2.接納孩子的性格和年齡特點,不意味著我們什麼都不能做。家長如果觀察到,孩子想和其他小朋友交友,但是又不敢或者不知如何做,這時我們可以教他一些表達方法,或者提議、發起一些能吸引小朋友一起玩的遊戲。
對於害羞、內向的孩子,家長要想辦法幫他們降低難度,讓他有機會邁出交往的第一步。比如,如果人多讓孩子退縮,那就帶他去人少一些的地方。其他辦法還有:玩孩子喜歡或擅長的遊戲,讓他與更小的孩子玩,請小朋友來自己家裡玩,多帶一些玩具好可以給小朋友分享……
請家長相信,隨著他的長大,他在交往方面的能力會逐漸增強的。
Email:[email protected]
-
20 # 萌寶百科
擁有朋友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大多數孩子在童年時代都會找到幾個幫助自己理解生活、共享歡樂、分擔痛苦的夥伴,而沒有朋友的孩子在生活中是孤獨的。因此,我們家長應該積極引導孩子多交友、善交友。
傳授經驗:家長應告訴孩子:和善、熱情、懂得分享別人的痛苦和歡樂,注意傾聽別人說話,富於同情心,願意幫助別人,這樣才能成為別人樂意交往的朋友。
鼓勵交友:那種認為孩子長大後自然會找到朋友的想法是錯誤的。家長應鼓勵孩子主動與小朋友多交往,有時還可為孩子“牽線搭橋”,創造條件。
培養興趣:友誼是建立在共同的興趣基礎上的。一個不會唱歌、不會跳舞、不愛畫畫、不愛活動的孩子是不會有朋友的。因此,家長應努力培養孩子擁有廣泛興趣,通過積極參與活動與小夥伴建立友誼。
尊重選擇:孩子往往有自己不同的“社會”需要,家長應給予孩子充分的擇友權,讓他們自己作出決定。事實上,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很多朋友,通常一兩個就夠了。
創造機會:不管是在學校還是鄰里之間,家長應多為孩子創設一些有利的情境,讓孩子們去嘗試共同戰勝某個困難的樂趣,體驗在合作過程中建立友誼的快樂。
回覆列表
平時要教育孩子,誰對他好的,一定要對誰好,這樣,肯定能成為好朋友。
誰對他不好,就離誰遠點。否則,越討好這種人,這種人越看不起你。你把他看成人時,他就把你看成鳥。你把他看成鳥時,他才把你看成人。
社會上有很多賤人,不是以德報德,而是以怨報德。你越對他好,他越討厭你。
還有一些受虐狂,甚至以德報怨。誰越欺負他,他越巴結誰。誰越巴結他,他越欺負誰。
認清社會,正確對待。少走彎路,少受欺負。
讓那些賤人給賴種當孫子去吧,離他遠點,免得雷劈他時,秧及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