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韻國學文化
-
2 # 子墨子
在先秦時期,墨家與儒家平分秋色,為當世兩大顯學,甚至有人說當時人們的思想“非儒即墨”。
然而,秦漢以來,墨家逐漸衰微,到了東漢,變成了“廢而不傳”(語出《論衡·案書》)。墨家從與儒家分庭抗禮的一代顯學到廢而不傳是有深層次的原因的。
首先,就思想主張而言,墨家與儒家雖然並稱顯學,價值觀卻是根本對立的,有點像民主黨和保守黨的意味。
儒家是保守黨,禮樂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強調等級制度,安分守己。
墨子就是覺得儒家的禮樂不過是形式主義,過於繁瑣,對百姓是徒增負擔,於是脫儒自立,成立墨家。
墨家主張的“兼愛”、“非樂”等主張就是對儒家禮樂等級制度的否定,所以價值觀的不同,註定了儒家和墨家難以共存,在後世大一統王朝獨尊儒術的現實下,自然不會有墨家的位置。
墨家主張“尚賢”,墨子說天子要選有能力的人上位,說“官無常貴,民無終賤”,這些話皇帝士大夫們會願意聽嗎?
墨家主張“尚同”,墨子說下級對上級並非絕對的服從,上級若有錯誤,下級要予以糾正。這些話皇帝士大夫們會願意聽嗎?唐太宗和康熙願意聽,所以成了一代明君。
道家雖然在也反對禮教,但其追求長生的黃老之術被皇帝所推崇,所以能夠長久不衰。而法家的法術歷來被皇帝欣賞,可以與儒家互為表裡,所謂“外儒內法”。所以,兩家都可以與儒家長存,長盛不衰。
其次,墨家組織的關係十分嚴苛,紀律嚴明,尤其是對組織領袖“鉅子”的依賴性太強。大家都知道先秦是各國混戰的年代,墨家為了保護弱國,經常參加各種弱國保衛戰。
戰爭就是人口的粉碎機,墨家保護的又是弱國,人口的損失可以想象,組織的領袖“鉅子”一旦身亡,他所統領的組織就會土崩瓦解。
最後,墨子之學主張苦修,要求十分嚴苛。《魯問》裡這樣形容墨子的苦修,“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意思就是穿的是沒有袖子的衣服,吃的是野菜煮的湯,就這野菜湯也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這種苦修,在大一統王朝裡幾乎沒有市場,所以在後世,墨家逐漸變成遊俠和名辯,處在社會的邊緣。
墨家的消亡是可悲的,儒家出身的司馬遷,在史記中給墨子留了24個字的篇幅,夾雜在《孟荀列傳》裡,作為和儒家並立的學說,實在令人惋惜。
墨子主張的人人平等,註定在封建王朝裡不得善終,但在我們的新時代裡,人人平等早已經成了世界的價值觀,而這是墨子在兩千多年前提出的理論。
墨子主張唯才是舉,能上能下,打破終身制,這不就是我們國家在做的嗎?
所以,儒家可以消滅墨家,卻消滅不了墨家的精神。
-
3 # 子愚先生
要想知道墨家為什麼會被取代,首先你就要知道墨家所代表的是誰的利益,以及它所推廣的思想是什麼?
中國自秦朝以後,開始進入小農經濟社會,以周朝禮儀道德為主的儒家,自漢武帝罷黜百家後,開始獨自做大,而儒家在經過了自董仲舒及以後各代弟子的修正後,開始變得對各代帝王及統治者越來越順從,也就是所謂的成為了帝王們統治百姓的最好的工具。因此從這個方面來說的話,經過被修正後了的儒家,其實代表的是古代帝王及統治階級的利益的。而墨家自出生之日起,所代表的就是下層的手工業者和商人的利益的,因此墨子才會提出了兼愛,而兼愛所表達的是一種無差別的愛,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沒有邊界的博愛,這種愛要求所有人對待別人都是平等的,這樣以來,勢必會削弱帝王和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權威性,這是他們所不能忍受的,再一個這種兼愛一旦推廣下去,對於以族長為權威的國家宗法制度也會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從而徹底的破壞掉了國家最基礎的統治秩序,這個也是古代帝王及統治者所不願意看到的。再有,《墨子》一書裡有許多攻擊儒家文化的文章,比如《非儒》,比如《明鬼》《非樂》《節葬》等,都是和儒家文化有著很大的思想上的衝突的,因此,統治者如果放縱墨家文化在社會上流行,就等於是放任了一把利劍在自己的胸口上,隨時都在等待著要讓別人來對他們的心臟處給狠狠的插上一刀。試問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哪個統治者還敢提倡墨家學說,並讓它在社會上大行其道啊!
-
4 # 河東來
中國的信仰應該以漢武帝時期為分水嶺,以前是儒教的政教合一的國家體系。
儒教的祭司階層是道家,他們是天然的貴族,屬於“人王”系列,原來屬於部落酋長,後來發展為“巫”,進一步演化為諸侯國國君,他們推選的部落聯盟首領,推選的“大巫”,推選出的“天子”,就是他們的“神”,就是儒教的“教皇”,由於政教合一,周天子的朝堂,就是儒教的神殿,道家輔佐周天子,主要解決宗教問題,他屬於儒教的決策層。
儒家和兵家是道家的優秀學生,被道家培訓出來服務於帝王,為帝王解決世俗行政或者軍事事務,按《道德經》的表述是“(儒家)以正治國,(兵家)以奇用兵,(道家)以無事取天下”,他們屬於儒教的組織層。
墨家屬於兵家武士學習儒家文士思維模式形成的新型流派,他們標新立異,異軍突起,標準職業應該是警察,但由於齊地墨家鉅子徐福在本來應該由道家方士發揮作用的“長生不老藥”領域兩次欺騙秦始皇,辜負秦始皇的寵信,並且錯誤誘導秦始皇這個曠古絕今的“皇帝”(意為宇宙主宰,大神當中的大神)沒有冊立太子,也沒有冊封皇后,這一行為導致道家方士暗自恥笑秦始皇不僅沒有“神蹟”,反而是個易犯錯誤的凡人,秦始皇老羞成怒,進行“焚書坑儒”以掩飾自己的“是人非神”的本質,同時將墨家人物從此棄而不用,形成爬得越高,摔得越慘的典型。
縱橫家則是儒家文士學習兵家武士思維模式形成的新型流派,其標準職業應該是參謀,構成為謀士階層,由於他們違背了“道可道,非常道”的基本原則,將兵家“詭道”不宜公之於眾的辦法進行了公開,導致很多“詭道”方法成為了“一次性思維”,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受限,一直沒有形成思想主流。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目的實際上是“利用儒家消滅儒教”,其方法就是把以前儒教祭司階層道家人物驅逐出世俗的朝堂,儒教的神殿,促使道家人物與政治分割,形成儒教的政教分離,道家就在遠離中原的四川巴地組織一些原來忠誠的核心儒教徒建立了道教,那麼人們的需要“儒教”的要求怎麼辦?漢武帝的對策是將儒教的組織層儒家冊封為新的儒教教主,至聖先師。
上古儒教(闡教)分化為道教(人教)和中古儒教(截教)後,就形成了所謂的“一氣化三清”。
由於中古儒教的宗教傳承大部分被道教帶走了,中古儒教實際上就真正演變為純粹世俗的儒家,只是形式上披著宗教的外衣而已,本質上宗教屬性已經較少了,思想領域就一時出現了空白,這樣佛教就得以趁虛而入,一時盛況空前。
由於佛教同樣追求政教合一,思想領域的矛盾越來越大,在唐肅宗時期,佛教與皇權的矛盾已經無法調和,這樣唐肅宗實施了有名的“滅佛運動”,其後佛教雖然幸運的轉身得以保全,但也使政教分離成為大勢所趨,三個分離出來的宗教,儒教,道教,佛教在思想領域就得以共存下來,抱團取暖,同時明確了宗教對信仰進行控制,帝王對思想進行控制的基本原則,實現了三教合一。
-
5 # 國內ERP專題
墨子和墨家的命運,讓人扼腕嘆息。在當年,這個學派可是顯赫一時。
《呂氏春秋》就說,當時孔子和墨子都是“從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當染》),就連所謂“萬乘之主”和“千乘之君”,也“不能與之爭士”(《不侵》)。
然而曾幾何時,墨家學派就幾乎銷聲匿跡。漢武以後,儒家從焚坑廢墟中東山再起,墨家卻再也沒能翻過身來。墨子本人,在《史記》中也只有寥寥二十四個字。這可真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為什麼會這樣呢?墨子提倡的“
自食其力,各盡所能,機會均等,互利互愛”,這就是墨子提出的社會理想;平等、互利、博愛,這就是墨子主張的社會正義。為此,墨子獻出了畢生的精力,表現出一個偉大思想家崇高的責任感。
有人曾經對墨子說:現在普天之下所有的人都不行義了,只有你一個人在做,弄得自己苦不堪言,不如算了吧!墨子卻說,比如一家十口,一個人種地,九個人閒著,那個唯一種地的人,能不拼命幹嗎?(《墨子·貴義》)由此可見,墨子確實把社會正義看作天底下最重要的東西,並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萬事莫貴於義”(同上)的理念。如此看來,墨子的理想,好得就像社會主義,墨子這個人,也好得就像古代雷鋒,難怪其學說會風行天下。問題是,怎麼後來就銷聲匿跡,被人遺忘了呢?
直接的原因,是統治者不贊成,老百姓也不願意。統治者不贊成,好理解。
因為按照墨子的主張,天子、諸侯、大夫,都必須是所謂“賢人”。天子應該是最聖明的。諸侯和大夫,則是次聖明的和再次聖明的。這就叫“尚賢”。然而當時的制度,卻是世襲。世襲的君主,怎麼可能都是聖明的,而且還井然有序,天子最聖明,諸侯次聖明,大夫再次聖明?要知道,“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孟子·離婁下》)。就算西周封建那時是這樣,到墨子的時代,早就每下愈況了。如果實行墨子的主張,現任的那些統治者(天子、諸侯、大夫),豈非十有八九得下臺?秦漢以後,皇帝也是世襲的。如果不能最聖明,是不是也得下臺?他們當然不贊成。
老百姓不願意,則是因為按照墨子那一套去做,太苦了,太難了。我們知道,墨家學派有個特點,就是“以苦為樂”。苦到什麼程度呢?《莊子·天下》說,墨家之人,必須穿粗布衣服(以裘褐為衣),著草鞋木屐(以跂蹺為服),整天干活,晚上也不休息(日夜不休),弄得小腿上沒有粗毛,腿肚子上沒有細毛(腓無胈,脛無毛),非如此不足以為“禹道”,不足以為“墨者”。《墨子·備梯》也說,墨子的大弟子禽滑釐,追隨老師三年,手上腳上都起了老繭(手足胼胝),臉黑得像煤炭(面目黧黑),做牛做馬服侍先生(役身給使),什麼問題都不敢問(不敢問欲)。最後,就連墨子自己都看不下去(子墨子甚哀之),備酒設宴請他吃飯,禽滑釐這才說自己想學守城。這樣的生活,你說老百姓幹嗎?應該沒誰願意。
-
6 # 王德文52268471
墨家在春秋戰國時期是為顯學,墨家學派人數眾多、力量較大以致威懾諸侯。至戰國後世即逐漸衰落,秦統一以後墨家學派幾乎絕跡,則留思想落於民間。
墨家衰敗可從這幾個角度思考:
一、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反對大欺小,強凌弱。墨子本人步行千里至楚國都城,與魯班攻防演練最終阻止了楚王攻打宋國,這種大愛的政治軍事態度,以及鬥強扶弱的種種行為完全不符合稱王稱霸和兼併滅火的春秋戰國時代。
二、墨家有獨立的且實力較強軍事力量。墨家最高首領為鉅子,之下有櫃子等嚴格的各等級,並形成了紀律嚴明的隊伍,有很強的戰鬥力。《公輸篇》記載墨子為止楚攻宋,派弟子三百人在宋城以待楚寇,沒有嚴密的組織,在先秦時代很難想象。這樣的一枝力量著實讓各諸侯國以及統一的秦國所不能容忍。
三、為義而死,以身踐義的行為準則。例如:墨家鉅子孟勝受託與陽城君守城,後陽城君已降,而孟勝派一成員送信與宋之田襄子繼鉅子位後,與弟子一百八十三人赴死,而送信之人完成任務返回亦赴死!這種為義而死的精神為後世遊俠所繼承,但對於一家學派而言實在不是能流傳光大的積極作用!
四、戰國後期,墨家分裂,墨家逐漸成為小人和野心家利用的工具,逐漸衰亡咦!
回覆列表
如果是指得不到統治者的重視的話,那麼統治者為什麼要重視一個從根本上來講就是反對統治階層特權的學說呢?
反過來看一下儒家為什麼會成為中國數千年政治思想的主流。儒家強調君主的權威,等級制度的重要性。這當然會受到統治者的認可與歡迎。早期的時候,儒家強調仁政,對於君主的行為舉止也是有約束的。應當說這兩部分內容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的。但隨著歷史的發展,統治者刻意強調前者,而弱化後者。也就使得儒家在發展過程中,也偏離了自己的本來立意。儒家雖然備受推崇,但在發展過程中卻被迫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