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是小年的標誌。這是一種象徵團圓的食物,如果家裡有人外出未回,這火燒至少會留下一個,一直留到對方回來後再吃。
記得從前我在部隊當兵,很少有年下能回來過年,但等到探家時,每次總能吃到母親留給我的火燒。由於存放的時間過久,火燒基本已經幹翹了,吃起來比鍋巴還堅硬,但那份飽含著母親心意的味道,卻成了我對小年最深刻的記憶。
相對於小年,除夕要算是春節期間最讓人期待的一個小高潮了。到了除夕這天,首先是貼對聯,家家戶戶都會把它排在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來做,不但要貼得早,搶個頭彩,而且必須趕在中午吃飯之前貼完。
貼過對聯,下一個內容,就是包餃子和湯圓了。當然餃子是重頭戲,湯圓暫時還不是主角,但卻不可或缺,鹹裡有甜,那滋味當然更豐富。
因為每家都要包,切面刀剁肉餡時,會把砧板弄出很大很急促的聲響,“咚咚咚”“咚咚咚”,這聲音此起彼伏,很快會聯成一片催促趕迫的交響。
等到這聲音一停下來,就是大人們最忙碌的時刻。每一家的廚房或者客廳,幾個人圍著一個盛滿餃子餡的面盆,面盆旁邊擺放著撒滿面粉的砧板,你擀我包,或我擀你包,反正誰也不會閒著。
“吃扁食了!”隨著母親的一聲叫喊,正在玩耍的孩子們就會飛快地跑進廚房。只見母親把鍋蓋一掀,一片白濛濛的蒸汽伴隨著餃子特有的香味,便會迎面撲來。
“真好聞!”
母親舀出的第一碗餃子是不許吃的,必須先端到家裡放有故去的老人牌位的供桌上,燃上一炷香,然後雙手合十,恭恭敬敬地作三個揖,同時口中唸唸有詞,——當然我也不知道母親心中許的什麼願,反正都是一些大吉大利的話,遂收了碗,就可以吃了。要知道這是家裡的規矩,從來不變。
吃過餃子,就開始守歲,所謂的守歲,無非是把電視機調到中央一臺,一家人坐到一起,一邊吃著糖果瓜子,一邊聚精會神地觀看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
趙本山的小品,那是每年必看,看了必笑;董卿的主持,也是我們最喜歡的,每次看了,都禁不住稱讚。零點倒計時的讀數,激動的心情會跟著主持人的聲音情緒一起高漲。
等到新年的鐘聲一響,除夕已經成為過去,新的一年正式開啟。
火燒是小年的標誌。這是一種象徵團圓的食物,如果家裡有人外出未回,這火燒至少會留下一個,一直留到對方回來後再吃。
記得從前我在部隊當兵,很少有年下能回來過年,但等到探家時,每次總能吃到母親留給我的火燒。由於存放的時間過久,火燒基本已經幹翹了,吃起來比鍋巴還堅硬,但那份飽含著母親心意的味道,卻成了我對小年最深刻的記憶。
相對於小年,除夕要算是春節期間最讓人期待的一個小高潮了。到了除夕這天,首先是貼對聯,家家戶戶都會把它排在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來做,不但要貼得早,搶個頭彩,而且必須趕在中午吃飯之前貼完。
貼過對聯,下一個內容,就是包餃子和湯圓了。當然餃子是重頭戲,湯圓暫時還不是主角,但卻不可或缺,鹹裡有甜,那滋味當然更豐富。
因為每家都要包,切面刀剁肉餡時,會把砧板弄出很大很急促的聲響,“咚咚咚”“咚咚咚”,這聲音此起彼伏,很快會聯成一片催促趕迫的交響。
等到這聲音一停下來,就是大人們最忙碌的時刻。每一家的廚房或者客廳,幾個人圍著一個盛滿餃子餡的面盆,面盆旁邊擺放著撒滿面粉的砧板,你擀我包,或我擀你包,反正誰也不會閒著。
“吃扁食了!”隨著母親的一聲叫喊,正在玩耍的孩子們就會飛快地跑進廚房。只見母親把鍋蓋一掀,一片白濛濛的蒸汽伴隨著餃子特有的香味,便會迎面撲來。
“真好聞!”
母親舀出的第一碗餃子是不許吃的,必須先端到家裡放有故去的老人牌位的供桌上,燃上一炷香,然後雙手合十,恭恭敬敬地作三個揖,同時口中唸唸有詞,——當然我也不知道母親心中許的什麼願,反正都是一些大吉大利的話,遂收了碗,就可以吃了。要知道這是家裡的規矩,從來不變。
吃過餃子,就開始守歲,所謂的守歲,無非是把電視機調到中央一臺,一家人坐到一起,一邊吃著糖果瓜子,一邊聚精會神地觀看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
趙本山的小品,那是每年必看,看了必笑;董卿的主持,也是我們最喜歡的,每次看了,都禁不住稱讚。零點倒計時的讀數,激動的心情會跟著主持人的聲音情緒一起高漲。
等到新年的鐘聲一響,除夕已經成為過去,新的一年正式開啟。